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PDCA循环结合项目管理法在内分泌科持续护理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2月将项目管理流程和PDCA循环模式应用在内分泌科病房管理和临床护理中,比较项目开展前后护理工作质量、护士核心能力、患者及医护人员满意度情况。结果3年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科共开展持续质量改进项目12项。将项目管理流程和PDCA循环模式应用于内分泌科病房管理后基础护理质量得分为(97.71±1.24)分,专科操作技术(96.14±1.20)分,均高于开展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124,-4.407;P<0.01)。护士核心能力得分从开展前(155.29±27.66)分提高至(178.68±30.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3,P<0.01);项目开展后患者及医护人员满意度均高于开展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 PDCA循环结合项目管理法在内分泌科持续质量改进中应用,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护士核心能力,以及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有利于提高优质护理服务的质量,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在持续提高医院优质护理质量的效果。方法:结合医院实际情况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提升护理综合素质,改革护理工作模式,加强安全管理,提供满意服务等方面持续质量改进,并比较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前、后患者满意度和临床护理质量的多项指标。结果:实施优质护理后,临床护理质量多项指标及患者满意度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开展优质护理,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满意的护理服务,持续提高患者满意度和临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分析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方法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结合本科室特点,制定护理质量管理的计划P(Plan)、实施D(Do)、检查C(Check)、处理A(Action),并与未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护理质量管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科内护士的服务态度、业务水平、病区管理、健康教育评分均有较大幅度提高,与实施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业务水平、医院环境满意度均有较大幅度提高,与实施前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进行护理质量管理,能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个案追踪检查法在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通过成立督导检查组及制定评价标准,进行个案追踪检查,包括查阅病历资料、提问护士、实地查看、现场谈话、满意度调查等,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持续追踪,不断改进护理措施,使问题得以彻底解决。结果实施个案追踪检查后,呼吸内科及神经内科病区的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明显提升,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检查得分分别由实施初期(90.31±2.21),(91.80±1.66)分提高到实施6个月后的(97.14±1.99)、(98.23±1.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965,-7.341;P<0.05)。两个病区护理质量综合得分由实施初期的(91.63±3.78)分提高到6个月后的(97.64±1.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38,P<0.05);患者满意度由(87.88±3.08)%提高至(95.53±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7.411,P<0.05)。结论个案追踪检查法对护理质量控制效果明显,能有效促进优质护理服务的落实,是一种较为全面、系统的护理质量控制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顾瑾 《全科护理》2012,(30):2849-2850
[目的]探讨PDCA在优质护理服务的有效管理方法,提高其护理质量。[方法]对优质护理服务实施PDCA循环管理。[结果]实施后护理质量明显提高,病人满意度明显上升,护理不良事件下降。[结论]PDCA循环引导的优质护理服务,能提高病人满意度和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DCA质量环在提高护理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方法我院2013年4~10月在内科病房采用PDCA循环模式进行管理,统计实施管理前(2012年9月~2013年3月)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由质控小组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实施前明显降低(P<0.05),环境管理、消毒隔离、护理质量监控、人文关怀、护理文书管理各项得分以及总得分均明显高于实施前(均P<0.05)。结论通过PDCA质量环可以显著改善护理安全管理水平,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维护和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来自我院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定期透析的80例血液透析患者,根据患者接受管理模式的不同分为常规护理组( n=40)和护理干预组(n=40),常规护理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管理,护理干预组患者接受PDCA循环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和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护理干预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5.00%)明显少于常规护理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4,P=0.025),护理干预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DCA循环管理能够明显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护理岗位分级设置后实施绩效管理对骨科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按照骨科护理工作规划对岗位进行分级设置,制定相应的岗位聘任和绩效考核方案并实施.收集并比较实施前后护理工作质量,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患者或家属、医师及护士自评对护士满意度评价.结果 实施后特一级护理、基础护理、病房管理、重点环节管理和急救药品器械管理得分分别为(98.2±0.32),(98.9±0.25),(98.6±0.27),(98.9±0.14),(99.0±0.28)分,分别优于实施前的(97.7±0.41),(97.8±0.24),(96.8±0.25),(97.8±0.16),(97.5±0.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19,8.978,13.836,14.634,10.156;P<0.05).实施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业务能力、健康教育情况、服务态度、护理及时性和护患关系评分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097,9.520,9.803,7.757,10.915;P<0.05).与实施前比较,患者及家属对护士、医师对护士及护士互评的满意度均得到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67,2.445,6.017;P<0.05).结论 岗位分级设置和绩效管理相结合的护理管理模式,能够有效促进护理管理效能,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以人为本管理方案缓解护士工作压力、降低职业倦怠、实践优质护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在推行以人为本管理前和管理后3年,分别采用职业紧张工作内容问卷( JCQ)、付出回报失衡问卷( ERI)和职业倦怠量表( MBI)对30名产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每次调查的同时抽取30名产妇填写护理服务满意度问卷。结果人性化护理管理实施3年后,护士工作需求评分为(13.03±1.88)分,低于实施前的(16.54±2.07)分;工作自主程度评分为(25.52±2.12)分,高于实施前的(21.76±2.14)分;社会支持评分为(25.46±4.20)分,高于实施前的(22.26±4.1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2,-2.40,-2.28;P<0.05)。而职业倦怠感情绪耗竭、消极怠慢和低效能感3个子量表的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高付出低获得感的护士比例明显下降(83.3%vs 33.3%;χ2=15.43,P<0.01);同时,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显著提升(88.0% vs 97.4%;χ2=17.18,P<0.01)。结论以人为本管理不仅可以提高产科护士的工作效率,而且还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外科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将本院外科100例护理工作人员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48例,采取常规管理模式;研究组52例,实施层级护理管理模式。采取自制的护理质量评分问卷及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对两组护理工作进行质量考核及满意度调查。比较两组护理工作人员的护理质量、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护理安全质量指标。结果研究组护理质量总评分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度分别为(94.62±3.22)分、(95.36±5.6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1.27±4.13)分、(91.87±7.89)分(P<0.05)。实施层级管理前后,患者意外发生率和护理差错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住院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我院呼吸内科2012年7月开始全面实施护理风险管理,选择实施风险护理管理前患者64例为对照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64例患者为干预组,比较两组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从87.5%提高至96.9%,无一例责任差错事件和技术缺陷事件,实施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3.12,4.15,5.27;P<0.05);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干预组基础护理质量为(94.5±8.5)分,危重患者护理质量为(92.6±9.4)分,均优于护理风险管理前对照组的(83.8±7.9),(82.3±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62,3.24;P<0.05)。结论在呼吸内科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提高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减少责任差错事件和技术缺陷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对护理给药前患者身份识别缺陷率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干部病房科收治的患者180例,分为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各90例,比较给药前两组患者身份识别缺陷率和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情况。结果护理干预组给药前患者身份识别缺陷率为1.11%(1/90),低于常规护理组的7.78%(7/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9,P=0.030)。护理干预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常规护理组( P<0.05)。结论 PDCA循环管理能降低给药前患者身份识别缺陷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1—4月入院诊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将2018年5—8月入院诊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PDCA循环。比较PDCA循环实施前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护理质量高于实施前(P 0. 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PDCA循环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可实现对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循环质量管理护理模式在PICC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PICC治疗的肿瘤化疗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循环质量管理( PDCA)护理模式给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DCA护理模式在PICC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人人参与式授权管理模式在急诊室推进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建立各类专项检查小组并各设组长一名负责专项质量检查,鼓励全员参与专属项目检查.同时,建立值班组长负责当班的质量控制.比较授权管理模式实施前和实施后的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护理人员对工作的满意度情况.结果 授权后护士的“三基”考核分数为(90.2±5.35)分,急救知识技能考核为分数(92.58±4.33)分,对工作的满意度评分为(93.86±2.57)分,均高于授权前的(86.48 ±7.11)分,(89.33±6.40)分,(88.31±4.13)分,授权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49,-3.22,-6.03;P均<0.01).授权后基础护理质量为(96.85±1.46)分,专科护理质量为(97.00±1.17)分,医疗文件书写质量为(98.20±1.51)分,抢救器材药品质量为(99.45±0.69)分,环境管理质量为(98.5±1.43)分,创新服务质量为(94.20±1.51)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7.02±1.90)分,均高于授权前的(93.90±1.68)分,(93.00±1.97)分,(93.90±1.52)分,(94.20±1.51)分,(94.25±1.25)分,(90.95±1.54)分,(95.55±2.30)分,授权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10,-7.12,-10.15,-15.13,-9.40,-7.94,-4.90;P均<0.01).结论 在优质护理服务中应用人人参与式授权管理模式有利于激发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的积极性,稳定护士队伍,此模式是提高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思想,追踪、评价优质护理服务效果,为进一步推广实施奠定基础.方法 根据卫生部相关文件组织讨论并制定切合本院实际的实施方案,对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科室内130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以评价优质护理服务对护理质量以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结果 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基础护理[(19.64±0.49)比(18.67±0.53)分]、护理管理[(19.89 ±0.69)比(18.05 ±0.78)分]、健康教育与文明服务[(19.86±0.58)比(18.37±0.54)分]评分均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322,20.145,21.437;P <0.05);患者满意度评分总分实施后为(96.02±0.79)分,高于实施前的(94.28±0.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914,P<0.05).结论 首批优质护理服务示范活动有效提升了护理质量,调动了护理人员积极性,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责任包干制整体护理模式联合临床护理路径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50名护士进行自身前后对照,比较实施责任包干制整体护理模式联合临床护理路径前后护士专业成就感、考试成绩、护理质量、护理投诉、护理缺陷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实施责任包干制整体护理联合临床护理路径工作模式后,150名责任包干护士专业成就感分数由(6.91±1.79)分提高至(11.92±2.39)分,理论考试成绩由(89.04±8.34)分提高至(95.17±5.45)分,技术操作成绩由(86.03±11.01)分提高至(94.25±12.1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0.41,6.33,6.89;P〈0.05);1年中护理投诉由0.22%降低到0.09%,护理缺陷由0.43%降低到0.25%,患者满意度由92.31%上升至98.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28.871,1.190,17.419;P〈0.05);实施后护理质量中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护理文书、消毒隔离4方面得分均较实施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责任包干制整体护理联合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激发了护士的工作热情,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提高了患者满意度,降低了护理投诉及护理缺陷,促进了优质护理的落实。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实践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包括生理优质护理、心理优质护理、社会优质护理等措施在内的优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改善情况,生存质量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①护理结束后,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均得到显著改善,观察组SAS与SDS得分分别为(30.29±9.18)分和(31.44±10.72)分,对照组SAS与SDS得分分别为(36.38±11.23)分和(36.65±11.22)分,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的护理后生存质量得分为(135±8)分,对照组的护理后生存质量得分为(114±11)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也明显好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内科患者的临床中应用优质护理能够有效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费用,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DCA在急诊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自2013年在急诊科护理质量控制中实施PD-CA模式,选取PDCA实施前的100例急诊患者作为对照组,PDCA实施后的100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在基础护理质量、病区管理、急救物品管理等护理质量方面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中患者、护士以及医生的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将PDCA模式应用于急诊护理质量监控,能够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PDCA管理模式在病房加床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运用PDCA管理,采用管理工具FOCUS-PDCA,对科室加床未实施PDCA管理前与实施PDCA管理后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实施PDCA管理前加床患者健康教育合格率96.46%、分级护理落实合格率94.26%,病人满意度94.87%;实施PDCA管理后加床患者健康教育合格率98.83%、分级护理落实合格率97.04%、病人满意度98.71%。实施PDCA管理后病区护理安全管理优于实施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PDCA管理模式进行病区加床护理安全管理,能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