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在产科病房中引进人性化护理模式,分析对产科整体护理质量的影响,为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经验。方法选取如皋市人民医院产科2010年2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64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其中研究组引进人性化护理模式,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结果(1)研究组母乳喂养有效率、新生儿红臀发生率、会阴切口感染率及健康教育知晓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相对于治疗前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组心理舒适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产妇而言,实施人性化护理方案不仅能提高护理质量,改善产妇不良心理状况,还能提高产妇的护理满意度,取得较为可观的临床效益,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护理绩效分配制度在优质护理中的应用,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提高医院护理工作质量。方法在优质护理示范病区中应用量化考核绩效管理制度,比较实施前后患者及医生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护理质量及护理差错发生情况。结果实施后护理质量得分分别为(96.38±0.91),(98.26±0.90),(97.39±0.93),(98.69±0.96),(97.28±0.74),(98.57±0.98),(99.26±0.93)分,均高于实施前的(92.36±0.72),(90.38±0.75),(89.26±0.76),(91.57±0.78),(89.93±0.76),(91.23±0.78),(91.38±0.7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6.647,90.990,82.833,10.910,636.529,60.461,13.177;P〈0.05);实施后患者对护理各项工作满意度较实施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7.750,22.733,49.430,41.483,12.926,8.980,8.517,7.806,12.920;P〈0.05);实施后医生对护理各项工作满意度较实施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7.336,12.975,14.344,18.237,25.745,13.100;P〈0.05)。实施后护理差错发生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845,P〈0.05)。结论将量化考核绩效管理融人护理管理中,体现优劳优酬、按劳取酬的原则,是护理管理高效科学的管理模式,确保质量改进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新生儿监护病房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针对新生儿病房特点,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加强护士培训,改变排班模式,细化基础护理项目等,比较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前(n=1578)和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n=1507)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理质量改进及护理缺陷发生情况。结果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后,基础护理达标率为96.7%,护理文书书写达标率为98.0%,均高于实施前91.1%,91.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827,11.368;P〈0.01),其他护理指标达标率实施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比较:实施后环境设施(4.71±0.31)分,人文关怀(4.56±0.34)分,均高于实施前评分(3.72±0.69),(3.95±0.4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01,41.74;P〈0.01),其他护理服务满意度评分实施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9〈0.01);护理缺陷发生率实施后低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7.007,8.993,6.563;P〈0.05)。结论新生儿病房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和新生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减少护理缺陷。因此,在新生儿病房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提高基层医院护理质量和患者护理满意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转变服务思想、营造安全温馨的住院环境、实施责任制小组护理等优质护理模式,选取优质护理实施前后各100名患者及20名内儿科护士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前后护理质量、护士的积极性、自我效能感、被表扬和投诉情况以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变化。结果优质护理实施后,入院宣教、护理技能操作、基础护理等护理质量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护士的自我效能感评分、工作积极性评分、表扬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实施前,投诉率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优质护理有利于优化基层医院服务,改善患者的护理质量,使患者对护理满意,是患者获得最佳护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责任制护理小组管理模式应用于心脏内科护理对护理质量、护理时间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根据护理人员不同的技术职称、资历、能力水平将病区护士分为3组,各组采取分层级管理的模式,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比较实施前后护理质量合格率、健康教育效果、直接护理时间及医生、护士、患者的满意度。结果实施责任制护理小组后,护理质量合格率为100.00%高于实施前的91.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52,P〈0.05);实施后患者对所患疾病、用药、可能突发情况了解人数比分别为97.50%,97.50%,92.50%,均高于实施前的85.00%,85.00%,7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3.914,3.914,4.501;P〈0.05);实施后护士直接护理时间为(367.96±12.54)min高于实施前的(329.12±20.9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94,P〈0.05);实施后患者、医生、护士满意度分别为100.00%,100.00%,96.67%,分别高于实施前的91.11%,80.95%,8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4.186,4.421,4.043;P〈0.05)。结论责任制护理模式结合了分层级管理、责任制小组护理以及原有功能制护理的优点,为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提供系统的、连续的、整体的护理,提高了护理质量的同时,增进护患问的相互理解与信任,最终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周洁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2):1445-1447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对产科基础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优质护理服务应用前后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各1830例,比较优质护理服务开展前后产科基础护理合格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应用优质护理服务后基础护理合格率由85.03%上升到93.99%;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由88.42%上升到96.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78.252,82.979;P〈0.05)。结论优质护理服务有利于产科基础护理质量提高,促进护理事业的快速发展,值得在临床科室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晨问床边查房在神经内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每天早交班后,由护士长主持,围绕病区患者的情况进行30—40min的床边查房。观察实施前后主要护士病情知晓率、专科知识掌握率、护理质量、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结果神经内科晨间床边护理查房实施前总体护理质量合格率为93.55%,实施后为97.40%,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X^2=6056,P〈0.05);实施前患者满意度为90.35%,实施后为95.58%,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8,P〈0.05);基础护理、特、一级护理的合格率实施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病情知晓率较实施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45%比86.16%,x^2=6.56,P〈0.01),护士专科知识掌握率较实施前升高,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实施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科护士长晨间护理查房对提高护士业务水平、临床护理质量、患者的满意度、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构建科学有效的患者安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晨间护理质量评分表管理模式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意义。方法比较晨间护理质量评分表管理模式实施前后,两组护士对晨间护理工作的评价、护士认可程度、护士自我效能感评分和工作满意度、患者或家属满意度、晨间护理质量检查合格率和护理部每月考核平均分数,观察引入该管理模式前后的差异。结果两组护士对晨间护理工作8个方面的评价比较,实施后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4.830,-6.082,-5.699,-5.798,-6.259,-6.340,-6.173,-6.340;P均〈0.01);护士对使用晨间护理质量评分表管理模式后在8个方面认可程度比较,实施后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416,P〈0.01);护士自我效能感评分的比较[(28.89±4.30)分比(31.56±4.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7,P〈0.05);护士满意度的比较实施后(96.42%)高于实施前(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6,P〈0.05);在患者或家属满意度、患者晨间护理质量合格率、基础护理质量考核方面,实施后均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20.77,8.546;t=-9.029;P均〈0.01)。结论晨间护理质量评分表管理模式能明显提高晨间护理质量和护士的自我管理能力,对临床护理业务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在肝胆外科围手术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肝胆外科病区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包括改进照护模式、落实分级护理、优化工作流程、科学人力配置及完善护理质量监督体系,比较实施前后患者对专科疾病知识的了解情况、患者满意度、对责任护士知晓率、院内护理质量评分结果、护士直接护理时间及护理文件书写时间。结果实施后患者对各专科疾病知识的了解情况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患者满意度及对责任护士知晓率分别为98.22%,93.96%,均高于实施前的96.22%,89.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7.16,11.84;P〈0.05);实施后危重患者护理、急救技术、基础护理及消毒隔离的护理质量评分分别为(98.00±1.22),(96.56±1.22),(99.10±0.22),(99.30±0.22)分,均高于实施前的(91.58±1.22),(90.70±1.22),(91.84±1.22),(83.72±1.2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4.74,5.01,4.34,6.24;P〈0.05);实施后护士直接护理时间为(368±12)min,高于实施前的(329±21)min,而护理文件书写时间为(20±4)min,低于实施前的(49±11)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3.35,3.02;P〈0.05)。结论责任制整体护理的实施,有利于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无缝隙的护理,促进了住院患者围手术期的专令与舒活.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40)和对照组(n=40),实验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健康理念形成率和治疗依从、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患者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结果实验组患者健康知识得分(28.21±2.25),健康理念形成率为85.O%,对照组分别为(23.04±4.12)分,65.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84,χ2=4.27,P〈0.05);实验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0%比80.0%,97.5%比85.0%,χ2分别为4.67,4.35;P〈0.05);实验组患者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住院天和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能掌握健康教育知识,提高治疗依从性,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实行APN连续排班模式对院内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4—10月的排班模式为对照组,2010年10月至2011年4月排班模式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排班模式,观察组采用APN排班模式,比较两组每月护理工作质量、患者满意度、护士身心健康状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满意度为95.0%,高于对照组的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37.77,P〈0.05);每月护理工作质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N连续排班模式下的护士身心健康状况均高于传统排班模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APN排班模式能明显提高医院护理工作质量、患者满意度、护士身心健康状况,有利于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开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分级心理护理模式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心力衰竭患者120例根据护理方法的不I司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治疗组采用分级心理护理模式。结果治疗组干预后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与精神病性得分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只有精神病性得分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进行调查,治疗组的护理技术与人文关怀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的睡眠质量得分比较无明显差异,干预后都有明显上升(P〈0.05),同时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分级心理护理模式有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改善患者的睡眠情况,该模式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优质护理目标措施对急诊内科护理纠纷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6月急诊内科患者105例为研究对象,2012年2月之前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2012年2月之后为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目标措施,比较两组的护理纠纷发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护士态度、护理水平、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5.6%、100%、95.6%、1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接诊环节、就诊环节、救治环节及文书环节护理纠纷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目标措施利于急诊内科护理工作的开展,减少纠纷,提高工作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王岩  李俊莲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11):2089-2090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眼科门诊中的重要性。方法我院眼科门诊自2011年以来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对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后的护理质量、患者及医生的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实施后的护理质量评分、意外事件发生率、患者投诉率及感染的发生率显著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的患者、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最大限度的控制各种不全性因素,确保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责任包干制整体护理模式联合临床护理路径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50名护士进行自身前后对照,比较实施责任包干制整体护理模式联合临床护理路径前后护士专业成就感、考试成绩、护理质量、护理投诉、护理缺陷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实施责任包干制整体护理联合临床护理路径工作模式后,150名责任包干护士专业成就感分数由(6.91±1.79)分提高至(11.92±2.39)分,理论考试成绩由(89.04±8.34)分提高至(95.17±5.45)分,技术操作成绩由(86.03±11.01)分提高至(94.25±12.1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0.41,6.33,6.89;P〈0.05);1年中护理投诉由0.22%降低到0.09%,护理缺陷由0.43%降低到0.25%,患者满意度由92.31%上升至98.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28.871,1.190,17.419;P〈0.05);实施后护理质量中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护理文书、消毒隔离4方面得分均较实施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责任包干制整体护理联合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激发了护士的工作热情,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提高了患者满意度,降低了护理投诉及护理缺陷,促进了优质护理的落实。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对干部病房患者护理质量与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干部病房收治的患者60例,随机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B组患者按照医嘱进行基础常规护理,A组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与患者满意度。结果A组患者主动配合患者治疗、患者掌握健康知识、患者护理方式表示接受均显著高于B组(均P〈0.05),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B组(P〈0.05),护患纠纷投诉案例明显低于B组(P〈0.05),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B组(JP〈0.05)。结论对干部病房患者患者进行个性化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进一步保证患者护理质量,有利于改善护患关系,产生的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提升基层医院护士执行力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提高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通过加强护理文化建设、健全管理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强化沟通等方式,提升护士执行力,对实施前后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实施后护理满意度为99.0%,高于实施前的9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46,P〈0.05),实施后护理质量评分为(98.5±0.7)分,高于实施前的(96.0±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0,P〈0.05)。结论提升护士执行力能够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口腔门诊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口腔门诊就诊治疗的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及护理前后SSRS评分。结果实验组满意度为93.8%,对照组为79.2%,实验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SS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护理前,两组患者护理后SSRS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理后SSRS评分高于对照组护理后SS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护理口腔门诊患者能显著缩短就诊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及临床护理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知晓率与优质护理质量的关系。方法针对我院近四年的住院患者,运用全程式责任制管理,采用健康教育程序,多种健康教育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在出院时进行相关疾病健康知晓率及行为形成率调查和护理质量满意度调查。结果不同年度、不同科别、不同系统、不同部门知晓率及护理质量满意度调查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疾病健康知晓率与行为形成率和护理质量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按病人健康教育程序实施针对性健康教育,既起到了辅助治疗作用,促进疾病康复,同时对提高优质护理服务质量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理念在合并吞咽障碍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通过对本院神经内科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45例常规护理的合并吞咽障碍脑卒中患者以及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实施优质护理的45例合并吞咽障碍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情况、焦虑抑郁情绪和患者满意度。结果优质护理组患者吞咽障碍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86.67%),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3个月后,优质护理组患者焦虑标准分为(42.25±3.57)分,抑郁标准分为(44.28±3.75)分,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49.62±3.36)分和(49.48±3.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质护理组患者满意度为(100.00%),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9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能够明显促进患者的吞咽功能康复,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程度,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