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是治疗终末期骨性关节炎最有效措施之一,但胫骨假体的旋转对线不良可导致术后膝关节的长期慢性疼痛、胫股关节不稳定、假体无菌性松动、假体过度磨损,甚至关节脱位、垫片脱出等并发症。目前对于胫骨假体旋转定位参考轴以及胫骨假体位置的精准安放方法仍存在争议,本文将对胫骨假体旋转定位的主要方法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主要方法有髓内定位、髓外解剖标志定位、自我形合技术、计算机导航技术、个性化3D打印技术,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国内外有关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假体旋转定位方法的研究及应用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关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假体旋转定位方法的文献,并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传统的解剖标志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缺乏准确性,因此不存在统一的线性定位。结论胫骨结节内侧缘至中内1/3线被认为是最理想的胫骨假体旋转定位区间,线性的定位应根据患者膝关节内外翻畸形的程度而定。  相似文献   

3.
旋转对线不良是目前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各种常用的胫骨假体旋转对线方法中,Insall线存在过度外旋倾向;Akagi线虽是目前认可度最高的解剖轴,但仍存在一定内旋倾向。胫骨后髁轴不适合对称型假体,而曲面重叠技术则不适合解剖型假体。此外,参考任何固定解剖标志放置胫骨假体均不能保证伸膝位胫股假体的旋转...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总结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假体旋转对线的方法,为临床医生选择胫骨假体旋转对线方法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总结各种胫骨假体旋转对线方法的优势和不足。结果目前有关胫骨假体旋转对线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参考相关解剖标志、ROM(range of motion)技术、计算机辅助导航及个性化截骨等。胫骨结节中内1/3是较为精确的参考解剖标志,但易受肥胖、严重膝关节畸形和发育异常等因素干扰,对胫骨假体的精确放置会产生一定影响。ROM技术无需参考胫骨解剖标志,不受其变异的影响,可用于严重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及术中解剖标志难以辨识的情况,但存在假体内旋放置的可能性。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及个性化截骨在矢状位、冠状位及股骨假体旋转对线方面均可获得更加精准的对线,但由于缺乏固定可靠的胫骨相关解剖标志,是否有助于胫骨假体旋转对线仍存有争议。结论术者应掌握各种胫骨假体旋转对线的方法,做好术前计划,针对不同患者选择合适的对线方法,做到个体化。同时,术中应适当多参照几种解剖标志,可用于检测胫骨假体的放置位置,避免出现较大的旋转误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综述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远端旋转力线定位标志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股骨远端旋转力线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若假体旋转力线对位不良将导致诸如髌骨脱位、弹响、磨损、髌前疼痛等多种髌股关节并发症。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确定股骨假体旋转力线的方法较多,常用方法包括股骨上髁轴线、前后轴线、股骨后髁线、屈曲间隙平衡技术、计算机导航技术等。正确选择旋转力线,对减少术后并发症和降低假体翻修率均至关重要。目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选择合适的参照轴以保证股骨假体旋转力线对位的准确性仍有争议。结论股骨假体旋转力线是影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预后极其重要的环节。确定股骨假体旋转力线的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6.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假体与胫骨假体的旋转力线至关重要,旋转力线不良影响手术效果.该文就股骨假体旋转定位参照轴中股骨上髁轴、股骨后髁线、股骨髁间前后轴、屈曲间隙平衡技术,以及胫骨假体旋转定位参照轴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影像学参数对手术技术的判断和假体松动的早期发现都是十分重要的,但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影像学参数会受到下肢位置变化的影响,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下肢位置变化与膝关节置换术后影像学参数的关系。方法对2014年9月到2015年5月我科收治的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2名患者进行测量分析,从患者胫骨外旋20°到内旋25°每内旋5°摄一次前后位全长X线片,测量X线片中下肢力学轴线角度、下肢解剖轴线角度和胫骨解剖轴的角度的数据,获得下肢位置变化与膝关节置换术后影像学参数的关系。结果在内旋下肢的过程中,下肢力学轴线角度从胫骨外旋20°的内翻3°变成胫骨内旋20°的外翻2°,下肢解剖外翻角从胫骨外旋20°的外翻7.57°减小为胫骨内旋20°的外翻3.71°,胫骨解剖轴的角度从胫骨外旋20°的内翻1.6°减小到胫骨内旋20°的外翻1.4°。结论拍摄前后位X线平片时应该明确下肢的解剖标志的旋转位置,以避免下肢旋转而导致的测量误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旋转平台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中胫骨假体自行确定的旋转中立位与胫骨结节内侧缘、胫骨结节中内1/3等解剖标志点相互位置关系的比较,探讨TKA术中胫骨假体的正确旋转放置位置。方法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对30例患者行初次单膝关节置换术,女21例,男9例;年龄54—77岁,平均62岁。术前诊断:骨关节炎23例,类风湿关节炎7例。所有手术均采用旋转平台膝关节假体。胫骨假体的旋转放置以胫骨前后轴为参照。假体试件安装完毕、关节复位后,全范围内屈伸膝关节数次,使旋转平台在股骨假体的导引下自行确定其伸直位时的旋转中立位。借助于试件前方的刻度标志测量胫骨平台旋转试件相对于金属托中心(胫骨结节内侧缘)的旋转角度。结果胫骨旋转平台试件的中点相对于胫骨结节内侧缘的平均旋转角度为外旋2.3°±3.4°,其中男性平均为2.2°±3.6°,女性平均为2.4°±3.4°,男、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膝内、外翻平均外旋角度分别为2.9°±3.0°和1.4°±3.9°,膝内翻外旋角度大于膝外翻。本次研究的结果显著小于国人胫骨前后轴与后十字韧带中点胫骨结节中内1/3连线的夹角。结论国人TKA术中采用固定平台膝关节假体时,以胫骨结节中内1/3为标准行胫骨假体旋转放置时,有导致胫骨假体相对于股骨假体外旋过度的可能,满意的胫骨假体旋转安放位置应位于胫骨结节内侧缘稍外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膝置换术中改变胫骨假体的旋转对线技术对髌股关节生物力学的潜在影响,指导术中进行正确的胫股旋转对线,以减少术后髌股关节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取9个新鲜冷冻人膝关节做实验,自行设计膝关节实验架,与Instron 8501生物力学测试仪共同搭建实验平台,模拟生理状态下膝关节自站立位屈膝下蹲的动作。人工膝关节采用LPS全膝系统,手术由同一位有经验的术者实施以控制实验误差,比较以胫骨结节内、中1/3交界为标志(胫骨结节对线技术)和以股骨假体位置(ROM对线技术)确定胫骨假体旋转的2种技术所获得的髌股关节的生物力学指标,选择30°、60°、90°、120°为实验的观察角度进行各组实验,应用日本富士公司生产的超低敏感型压敏片、低敏感型压敏片测定髌股关节的接触面积和接触压,最后用FPD-305E、FPD-306E压力测定仪和电脑软件处理后得到数字化结果。[结果]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结节对线技术组与ROM对线技术组所获得的髌股关节的平均峰值接触压、平均接触面积等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10)。[结论]全膝置换术中股骨假体参照经股骨上髁轴确定旋转方位后,采用胫骨结节对线技术抑或ROM对线技术来确定胫骨假体的旋转对线对髌股关节的生物力学未见显著差异。对于旋转限制性较高的假体,ROM技术能够在正确的胫股旋转对线和良好的髌骨轨迹之间作出平衡。  相似文献   

10.
Chu XB  Wu HS  Wu YL  Xu CM  Tao K  Zhou XB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8):523-526
目的分析和探究造成全膝置换术中胫股关节旋转对线不良的可能原因,指导术中选择正确的确定假体部件旋转的方法,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选择40例正常人的膝关节作为研究对象,男、女各20例,年龄18~42岁。应用螺旋CT扫描(层厚0.5mm)获取膝关节的横断面图像,采用Autocad2004软件测量股骨假体的旋转轴与胫骨假体的旋转轴之间的关系,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临床上选择临床上髁轴、外科上髁轴、股骨后髁轴等方法可能存在的潜在的胫股旋转对线不良及其影响程度。结果术中胫骨假体旋转以胫骨结节内、中1/3交界处来确定,而股骨假体旋转分别以临床上髁轴、外科上髁轴、股骨后髁轴外旋3°来确定,可能产生的胫股旋转对线不良的交角平均值分别为2.94°、6.50°、6.83°。结论全膝置换术中利用骨性解剖标志各自独立地确定胫骨假体、股骨假体的旋转对线必然会产生胫股旋转对线不良,而临床上髁轴产生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口老龄化,我国需要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并可从中受益的病人将越来越多。在TKA术后,由于假体旋转而引起的假体对位对线不良,从而造成的髌股关节运动不良等并发症是膝关节翻修的重要原因,需要引起进一步的关注。膝关节假体旋转对位对线涉及到胫骨和股骨的正确定位、对线、截骨及假体的安放。在本文中,将对众多股骨及胫骨侧旋转对位对线的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根据不同解剖标志利用CT扫描定量测量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和胫骨假体的旋转对线。方法 2004年对21位合并膝内翻畸形(35个膝)老年性骨关节炎患者(平均年龄73.3岁,范围:60~81岁)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术中采用后稳定型固定平台膝关节假体,以股骨后髁轴外旋截骨确定股骨假体旋转定位,综合参考胫骨平台最大覆盖率和胫骨后髁轴确定胫骨假体旋转定位。术后7年进行随访,内容包括病史采集、物理检查,KSS评分和功能评分,负重位膝关节正侧位X光片、髌骨轴位片以及膝关节CT扫描。在CT扫描图像上,根据股骨内外上髁轴(SEA)测量股骨假体旋转角度,分别根据股骨内外上髁轴和胫骨结节内侧1/3测量胫骨假体旋转角度,并以此测算假体的联合旋转角度和旋转不匹配程度。结果对35个膝关节随访7年结果显示,未出现感染、假体透亮带、髌骨脱位或半脱位、髌骨骨折、假体松动等,KSS临床评分平均91分,功能评分平均83分。股骨假体、胫骨假体旋转角度、联合假体旋转角度均呈正态分布;股骨假体平均旋转角度为(3.02±3.88)°;胫骨假体相对于胫骨结节内侧1/3明显处于内旋位(平均17°),相对于SEA旋转角度平均0°,参考两个标志测量的胫骨假体旋转角度之间有显著差异(P=0.000);相对于SEA确定的假体联合旋转角度平均(2.99±7.90)°,相对于胫骨结节内侧1/3确定的假体联合旋转角度平均(-2.64±8.39)°,参考两个参考标志测定假体联合旋转角度之间有显著差异(P=0.005),股骨和胫骨假体旋转不匹配最大程度在10°度左右。结论与胫骨结节内侧1/3做比较,股骨内外上髁轴(SEA)更适合作为CT定量测量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和胫骨假体旋转对线的标志;胫骨平台最大覆盖率和胫骨后髁轴可以作为胫骨假体旋转定位的参考轴线,但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旋转截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解剖复杂、多轴向运动的关节.如今,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已成为晚期膝关节炎常用的临床治疗手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随着该手术的大量开展,由此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增多.据报道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髌股关节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12%,占人工膝关节翻修原因的50%[1,2],成为膝关节翻修的最常见原因之一.股骨假体和胫骨假体的旋转对线不良会对髌骨轨迹和膝关节功能造成影响[3].其中股骨假体的旋转对线技术是决定髌股运动力学和膝关节屈曲稳定性的关键技术之一.笔者回顾近年相关文献,就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旋转截骨的研究进展作系统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虽然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假体旋转定位的重要性已得到公认,但术中以哪条轴线为参照能够更加精确的保证股骨假体的旋转定位,目前尚存争议.研究表明股骨外上髁线(TEA)与膝关节屈曲轴线平行,但这一轴线术中难以精确确定.本文采用间隙平衡技术(BG),对比TEA技术在股骨假体实际旋转角度测量的差异 [方法]30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分为2组(每组15膝),分别采用.TEA和BG技术,术后行CT扫描测量股骨假体旋转角度并行膝关节学会评分(KSS).[结果]BG组中股骨假体平均外旋角度为2.7°±1.1°,TEA组为5.6°±1.6°(P=0.001).术后KSS功能评分改善BG组高于TEA组(P=0.002).但两组的KSS膝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39).[结论]研究表明,与BG技术相比,术中应用TEA参照确定股骨假体的旋转定位可导致股骨假体的过度外旋,其术后KSS功能评分亦较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膝关节CT片上Akagi胫骨前后轴与髌腱中内1/3点、髌腱内侧缘等解剖标志的相互关系,确定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假体旋转定位的参照轴线.方法 对40名青年健康志愿者行膝关节伸直中立位CT检查.Akagi胫骨前后轴定义为CT片上垂直于外科经上髁轴且经过后十字韧带中点的直线.于胫骨平台平而及预定截骨平面标记胫骨前后轴及其与髌腱相交点、后十字韧带中点与髌腱内侧缘及髌腱中内1/3点连线,分别测量胫骨前后轴与髌腱相交点内侧髌腱占髌腱总宽度的比例、后十字韧带中点与髌腱内侧缘及髌腱中内1/3点连线同胫骨前后轴之间的夹角.结果 在胫骨平台平面,胫骨前后轴经过髌腱内侧缘外侧10.1%±8.3%处;在预定截骨平面,胫骨前后轴经过髌腱内侧缘外侧0.2%±10.0%处.在预定截骨平面,后十字韧带中点与髌腱内侧缘连线和胫骨前后轴的夹角为0.1°±2.7°,后十字韧带中点与髌腱中内1/3点连线和胫骨前后轴的夹角为10.3°±3.6°.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当以胫骨结节中内1/3点为标准行胫骨假体旋转放置时,有导致胫骨假体相对于股骨假体过度外旋的可能.后十字韧带中点与髌腱内侧缘连线几乎与Akagi胫骨前后轴重叠,可以作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假体旋转定位的参照轴线.  相似文献   

16.
计算机辅助关节置换术的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尅戎 《中华骨科杂志》2006,26(10):649-650
人工关节置换术中假体位置、肢体力线和长度、软组织平衡以及关节活动度是影响手术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传统的关节置换术主要依靠机械对线系统完成截骨、假体安放和肢体力线控制,其精确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术者的经验。而且所用导引工具针对的是形态正常的骨骼,而患者骨骼的多变性常导致假体位置判断失误,或给使用机械定位装置带来困难。研究发现行常规全髋关节置换术时,经验丰富的医生发生髋臼角度误差超过9°的概率高于14%,而经验较少者则高达45%。在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时,假体的内、外翻较易调节和测定,但沿股骨、胫骨长轴的旋转则较难把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无定位杆胫骨近端切骨引导装置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无定位杆胫骨近端切骨引导装置用于40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切骨定位。记录胫骨假体内外翻角误差和胫骨假体后倾角误差(均为与术前计划的差值)、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膝关节屈曲活动度、疼痛VAS评分、膝关节HSS评分。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56(28.2±6.1)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胫骨假体内外翻角误差0.3°~1.7°(1.0°±0.2°),胫骨假体后倾角误差1.1°~3.0°(2.0°±0.4°)。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无假体松动、移位及深部感染、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患者均可完全负重行走,步态正常;膝关节屈曲活动度、疼痛VAS评分、膝关节HS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结论 无定位杆胫骨近端切骨引导装置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操作方便、技术可靠。  相似文献   

18.
洪源  冯建民  何川 《国际骨科学杂志》2011,32(4):219-220,234
股骨假体旋转力线是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术预后的极其重要环节.以哪条轴线作为术中参照轴才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股骨假体旋转轴线对位准确,目前仍存有争议.该文就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各种股骨假体旋转定位参照轴的可靠性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正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目前治疗膝关节重度骨性关节炎的常用手术方法之一,但有随访发现,接受TKA的患者髌骨不稳发生率为55%~72%。TKA术后髌骨不稳多由术中胫股关节力线恢复欠佳引起的,包括股骨旋转、股骨髁前后径、胫骨旋转、胫骨后倾角、胫股角等因素,髌股关节异常可能会引起髌骨滑迹异常、假体磨损、膝前痛及膝关节活动受限等并发症。笔者就胫股关节对线不良可能导致的髌股关节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对合并内、外翻畸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以股骨内外上髁外科轴(surgical epicondylar axis,SEA)作为股骨假体旋转参考轴,以胫骨结节内1/3作为胫骨假体旋转定位的骨性标志,判断股骨假体和胫骨假体的旋转对线情况。方法2004年7月~2005年1月,对32例(62膝)拟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病例组),男2例,女30例;年龄58~80岁,平均68.9岁;内翻畸形55膝,胫股角平均内翻-8.23°;外翻畸形7膝,胫股角平均外翻+15.48°。于术前行伸膝旋转中立位CT扫描,测量膝关节股骨后髁角(posterior condylar angle,PCA),并以10个正常膝关节作为对照组,测量SEA中点C与髌腱内1/3连线(BC)和经SEA中点C的垂线(AC)之间的夹角,即α角。结果病例组80%以上膝关节CT图像显示股骨内上髁陷凹;PCA中位数为+2.36°(0~+7.5°);对照组膝关节α角为+6.45±3.68°(0~+11.8°);病例组内翻畸形患者膝关节α角为+10.85±10.47°(0~+28.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外翻畸形患者膝关节α角为+11.6±7.3°(-6.5~+26.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胫骨结节内1/3作为胫骨假体旋转参考轴线,胫骨假体相对于股骨假体处于轻度外旋位;合并内、外翻畸形患者的胫骨假体外旋角度明显增大,容易使股骨假体和胫骨假体间出现旋转对线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