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卒中单元模式下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4年8月-2006年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卒中单元病房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150例.均为首次发病.起病1周以内,意识障碍程度评分〉9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2分.以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有关脑梗死诊断标准为依据,所有病例均经头颅CT证实。将纳入病例随机分为早期康复治疗组(A组)及常规治疗组(B组)。其中A组76例.男49例。女27例,平均年龄62.16岁:伴发病平均积分4.6±1.26.既往史平均积分4.39±2.13。B组74例,男46例,女28例,平均年龄63.73岁:伴发病平均积分4.39±1.38.既往史平均积分4.18±2.07。两组病例资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李彦弢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11):1835-1836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治疗急性重症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130例,随机分为卒中单元组和普通病房组,各65例。普通病房组采用常规神经内科治疗方法,卒中单元组在普通病房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卒中单元治疗,疗程均为4w。主要观察指标为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日常生活能力评价(BI)。结果卒中单元组总并发症、感染、心律失常、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普通病房组低(P<0.01);多脏器衰竭发生率无差异(P>0.05);卒中单元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普通病房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单元组治疗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与普通病房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单元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能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早期康复治疗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预防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对入选的78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康复组(40例)、对照组(38例),2组患者均采取常规治疗,康复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干预,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的Barthel指数对康复组、对照组在入院时和治疗1个月后分别进行量化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结果康复组、对照组在入院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27.8±6.7)和(53.2±10.8)、(27.0±5.8)和(46.7±6.9)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的 Barthel 指数评分分别为:(29.6±7.2)和(63.1±12.7)、(30.1±6.2)和(51.4±8.6)分,2组治疗前后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康复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0%和15.8%,但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有助于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积极的早期康复治疗有可能减少并发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卒中单元对卒中病人早期康复依从性及康复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管理模式对提高卒中偏瘫病人早期康复依从性和康复效果的作用。[方法]将2005年8月成立卒中单元前后各半年住院的98例脑卒中偏瘫病人分别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0例,实施传统管理模式;观察组48例入住卒中单元,实施卒中单元管理模式。分别于入院1周内和出院前评定两组病人的康复依从性、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入院1周内两组病人的康复依从性和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两组的康复依从性和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卒中单元管理模式对提高脑卒中偏瘫病人的康复依从性和日常生活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卒中单元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琴  邓婷  肖瑛  蔡伟 《护理研究》2006,20(9):2470-2472
卒中单元是指为卒中病人提供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和健康教育的一种新的病房管理模式,强调多专业协作,有机整合临床医生、护士、康复师等资源来促进病人的康复。在目前所有缺血性卒中的治疗中,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卒中单元,治疗和康复的有效性明显。我科从2005年3月正式启动卒中单元,此研究重点探讨早期肢体康复护理在卒中单元中所起到的作用,对神经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功能恢复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早期康复对急性出血性卒中患者的疗效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张晓玲  裘秀兰 《现代康复》2000,4(4):586-586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管理模式对提高卒中偏瘫病人早期康复依从性和康复效果的作用.[方法]将2005年8月成立卒中单元前后各半年住院的98例脑卒中偏瘫病人分别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0例,实施传统管理模式;观察组48例入住卒中单元,实施卒中单元管理模式.分别于入院1周内和出院前评定两组病人的康复依从性、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入院1周内两组病人的康复依从性和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两组的康复依从性和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卒中单元管理模式对提高脑卒中偏瘫病人的康复依从性和日常生活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在卒中单元模式下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13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常规治疗组(64例)和康复组(67例),其中急性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69例,常规治疗组32例,康复组37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治疗脑卒中的常规药物,康复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病情稳定48 h 开始进行卒中单元的肢体运动功能训练;对两组中诊断为 PSD 的患者给予舍曲林并进行心理疏导.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30 d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采用改良的 Barthel 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抑郁程度.结果康复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 NDS、MBI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 NDS均有所下降、MBI 有所升高,治疗后14 d、30 d 康复组上述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均P<0.05),以治疗后30 d 更显著〔NDS(分):11.3±7.6比16.2±0.5,MBI :71.4±12.5比53.1±11.7,均 P<0.05〕.两组 PSD患者治疗后 NDS、MBI、抑郁评分(分)均有所改善,治疗前、治疗后14 d 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30 d 康复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NDS :11.3±10.6比18.9±6.1,MBI :61.4±12.8比47.6±11.1,抑郁评分:13.3±0.6比18.1±0.8,均 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治疗能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 PSD 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9.
综合性卒中单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综合性卒中单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综合性卒中单元的急性脑卒中患者206例为治疗组。神经科常规病房的急性卒中患者207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主要临床指标。结果:治疗组21天感染发生率7.79%,病死率6.3%,其中非颅内病变死亡占30.8%,而对照组分别为17.4%、8.7%、61.1%,除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外,其他差异都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21天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90天改良的Rankin积分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急性卒中患者可以从综合性卒中单元医疗模式中获益,并能提高非生活依赖和回归社会的比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卒中单元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卒中单元治疗.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并且治疗后评定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8.1±2.7)分]与对照组[(13.2±2.4)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876,P<0.01).治疗组治疗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68.8±13.6)分]与对照组[(44.7±14.9)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567,P<0.0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92.3%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448,P<0.01).结论 卒中单元能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显著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急性脑梗死患者83例,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发病后14d内在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基础上行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发病后15—30d内在神经内科治疗基础上进行康复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评分(NIHSS)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采用Fugl—Meyer评定法对运动功能进行评分;采用MBI(modified barthelindex)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ugl-Meyer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MBI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有利于提高肢体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卒中单元治疗对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活动和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03-01/2004-12大连市友谊医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70例(发病72h以内),将2003-01/12未成立卒中单元时住院的8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进行传统神经内科治疗,2004-01/12住院进入卒中单元治疗的88例患者设为卒中单元组,分别于入院时,治疗15d和1个月时评估3次,评估内容包括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Barthel指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Barthel指数越高,提示生活自理能力越强。结果170例患者均完成治疗,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入院时两组评分比较无差异,治疗15d时,卒中单元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至治疗1个月时差距更大(18.77&;#177;9.68,23.22&;#177;16.33,P&;lt;0.05;11.24&;#177;7.63,18.32&;#177;10.23,P&;lt;0.01)。(②barthel指数:入院时两组比较无差异,治疗15d和1个月时,卒中单元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5d:50.23&;#177;38.66,42.33&;#177;34.26;1个月:66.23&;#177;36.66,51.36&;#177;34.33,P&;lt;0,01)。结论卒中单元治疗能促进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模式下脑梗死患者的短期预后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我院卒中单元2004年4月至2005年12月间收治的脑梗死病例进行门诊随访或电话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作为结局评定指标,选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预后影响因素。 结果共有150例患者数据纳入最终分析,其中预后良好者有98例(65.33%),预后不良者有52例(34.67%)。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与下列因素有关,包括年龄、脑卒中病史、NIHSS评分、并发症以及发病至住院时间。 结论卒中单元模式下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不良与高龄、有脑卒中病史、高NIHSS评分、并发症及治疗延误有关。  相似文献   

14.
起源于欧洲的卒中单元,作为一种新的脑血管病管理模式,近40年来越来越受到临床研究人员的关注。1950年北爱尔兰的Adams第1次报道了有组织的卒中服务模式,即在老年病房建立卒中康复组。随后由于循证医学的普及和推广,对卒中单元进行了多次Meta分析和系统综述,奠定了卒中单元在临床实践中的确切地位。  相似文献   

15.
卒中单元早期康复治疗对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研究卒中单元病房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卒中单元康复组318例,普通病房对照组172例,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卒中单元康复组早期制定标准化操作程序,给予规范的综合康复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MMS),改良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定,同时比较平均住院时间。 结果:入院两组患者NIHSS、FMMS、B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卒中单元康复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FMM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普通病房对照组(P<0.05)。结论:卒中单元病房早期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缩短病程,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17.
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运动功能恢复十分重要。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对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并与非早期康复组100例进行对照研究。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陈燕琴  徐敏  杨红燕 《护理与康复》2012,11(11):1022-1024
总结90例急性脑梗死在卒中单元进行溶栓治疗的护理。护理重点为做好急诊评估、卒中单元准备和溶栓准备,溶栓时注意监测血压变化,控制血糖,加强并发症的观察护理及心理护理,溶栓后坚持康复锻炼。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卒中单元溶栓治疗后,88例临床症状好转,2例因脑疝死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8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性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分别于入院及出院时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FMA)、应用Barthel指数、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量表及世界卫生组织(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 QOL-BREF)对两组病人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及生存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病人干预后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干预后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环境领域及总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单元护理模式能有效减轻急性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病人运动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卒中单元是一种管理模式,重点是急性期监护、早期康复相结合。在卒中单元中进行正规治疗尤其是早期康复训练可促进中枢神经的功能重建,帮助患者适应环境,提高肢体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还可以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社会生存能力。本文对卒中单元的发展、早期康复的方式以及卒中单元的优点和面临的问题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