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体外构建气管上皮组织,为气管组织工程奠定基础。方法:利用消化法获得气管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体外扩增后作为种子细胞,在胶原上接种气管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体外构建活性双层气管上皮组织,并行组织学检测。结果:复合培养的组织学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切片显示成纤维细胞构成的薄层结缔组织上有气管上皮细胞形成的上皮细胞层:结论:利用胶原成功地在体外构建出了气管上皮组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工程化尿路上皮结构的构建方法。方法机械分离获取膀胱黏膜层,胰蛋白酶消化法获取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用DKSFM培养基体外培养扩增。以自制的猪小肠黏膜下层(SIS)为支架材料,将培养的膀胱移行上皮细胞接种到支架材料表面,观察细胞在支架材料表面的生长增殖情况;并将体外构建的细胞-支架材料复合物植入裸鼠背部皮下,不同时间点取材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膀胱移行上皮细胞在SIS表面能够黏附、生长和增殖。体外复合培养9d后,膀胱移行上皮细胞铺满SIS表面,呈单层细胞结构。裸鼠体内植入4周和8周后,SIS上种植的膀胱移行上皮细胞形成多层结构,抗细胞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细胞胞浆成棕黄色阳性反应。结论采用组织工程技术能够在体内外初步构建尿路上皮结构,为进一步组织工程泌尿道修复重建实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的免疫原性,探讨其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取SIS材料制备成体积为10mm×4mm×3mm的组织块,埋植于新西兰大白兔背部一侧骶脊肌内,以术前情况作自身对照,以新鲜SIS组作为阳性对照。分别于SIS材料植入前及植入后1、4、8周从兔耳缘静脉取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家兔外周血中CD4+T和CD8+T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脱抗原处理后的SIS植入兔体内后,其外周血CD4+T和CD8+T细胞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升高,术后一周达最高峰,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逐渐回落,至第4周时基本恢复正常。而植入新鲜SIS组的兔外周血CD4+T和CD8+T细胞较术前升高明显,与术前及实验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S植入后T细胞亚群反应初始结果显示SIS有较低的免疫原性,提示其具有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王鸾  王效杰 《沈阳医学院学报》2013,15(2):118-119,124
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eosa,SIS)作为一种天然细胞外基质生物材料,拥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可降解性和降解速率可控性,无抗原作用,维持生长其上的细胞形态和表型,并增进细胞的黏附和生殖,诱导组织再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利用小肠黏膜下层(SIS)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构建心肌组织薄片的可行性。方法 将自大鼠骨髓分离培养的BMSCs经5-氮胞苷(5-Aza)诱导培养3周后种植在经脱细胞处理的SIS浆膜面,在体外动态条件下共培养2周,构建组织工程心肌组织薄片,并进行病理组织学、超微结构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 与BMSCs体外共培养2周的SIS经苏木精-伊红(HE)染色显示,细胞在SIS上不只局限于材料表层,呈多层分布,部分细胞逐步向深层迁移和渗透。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细胞较好地在SIS上黏附、生长和迁移,细胞分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SIS上的细胞为表达α-actin、cTnⅠ和connexin-43的心肌样细胞。结论 在体外将SIS复合经5-Aza诱导的BMSCs,成功地初步构建出组织工程化心肌组织薄片。SIS是一种良好的心肌组织工程生物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6.
细胞支架材料作为组织工程技术主导材料之一,其在损伤修复过程中除了作为细胞锚着的基质和具有细胞繁殖、生长的介导作用外,还是决定损伤局部的组织结构能否序化再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用组织工程方法构建组织工程骨,从超微结构观察成骨过程中成骨细胞、血管再生的变化,探讨小肠黏膜下层作为组织工程骨支架材料促进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优越性.方法 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体外分离、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并将成骨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与小肠黏膜下层复合培养2周.未复合细胞的单纯材料作为空白对照.将复合培养细胞与单纯材料分别植入无胸腺裸鼠皮下,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植入前和植入后4、8、12周成骨细胞、血管生成的变化过程.结果 体外复合培养见细胞在材料上生长、分化、增殖良好,细胞分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置入体内后成骨良好,形成大量的血管;12周后材料被吸收,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界限.单纯材料中央部位有大量小血管及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其周围多为成纤维细胞,无成骨细胞.结论 小肠黏膜下层作为以骨髓基质干细胞为种子细胞的支架材料,有利于骨的再生和血管化形成,是一种良好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猪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制备一种可用于细胞移植的具有形态记忆功能的新型支架材料.方法 将脱细胞SIS粉末溶解,通过自制混匀装置,用不同浓度的碳化二亚胺冷冻交联制备不同参数的SIS冷冻凝胶.检测弹性形变及形态记忆功能.扫描电镜观察并测定孔径大小,检测吸水率、体外降解率和机械性能,观察小鼠成纤维细胞在支架上的黏附生长情况.结果 SIS冷冻凝胶压缩达85%以上仍可复原,可通过注射器注射.扫描电镜提示具有疏松多孔结构,孔隙相通,孔径大小为(106.63 ±28.90) μm.随着碳化二亚胺浓度的升高,吸水率、细胞毒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降解速率逐渐减缓,机械强度逐步提升.小鼠成纤维细胞在SIS冷冻凝胶上呈线形、纺锤形生长,有大量伪足,部分融合成片紧贴于材料表面及孔隙内壁.结论 具有弹性形变和形态记忆功能的可注射SIS冷冻凝胶生物、物理性能良好,是一种良好的细胞移植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用组织工程方法构建组织工程骨,从超微结构观察成骨过程中成骨细胞、血管再生的变化,探讨小肠黏膜下层作为组织工程骨支架材料促进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优越性。方法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体外分离、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并将成骨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与小肠黏膜下层复合培养2周。未复合细胞的单纯材料作为空白对照。将复合培养细胞与单纯材料分别植入无胸腺裸鼠皮下,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植入前和植入后4、8、12周成骨细胞、血管生成的变化过程。结果体外复合培养见细胞在材料上生长、分化、增殖良好,细胞分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置入体内后成骨良好,形成大量的血管;12周后材料被吸收,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界限。单纯材料中央部位有大量小血管及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其周围多为成纤维细胞,无成骨细胞。结论小肠黏膜下层作为以骨髓基质干细胞为种子细胞的支架材料,有利于骨的再生和血管化形成,是一种良好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复合雪旺细胞(SC)的小肠黏膜下层(SIS)修复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方法 选取健康的SD大鼠36只,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只.实验组用复合SC的SIS移植修复损伤区,对照组原位植入原先切除的脊髓组织.术后4、8、12周进行一般情况观察、组织形态学检查、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 实验组移植区炎性细胞浸润不明显,有大量再生的有髓神经轴突,无明显变性坏死和胶质瘢痕增生现象,明显优于对照组.计算机图像分析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轴突的平均直径较大,单位面积的轴突数量较多,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复合SC的SIS具有促进急性脊髓损伤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转染VEGF165的鼠膀胱平滑肌细胞种植小肠粘膜下层在大鼠膀胱重建中的促血管生成作用.方法:将种植了转染VEGF的膀胱平滑肌细胞的小肠粘膜下层(SIS)体外培养后移植至大鼠体内,并以膀胱缺损自然愈合和单纯植入SIS为对照进行观察,于术后10wk内每隔2wk取标本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测CD34和VEGFR2的表达,观察支架植入物的组织生长和修复情况.结果:膀胱缺损自然愈合组的大鼠术后1wk时膀胱缺损区已有膀胱移行上皮形成,第2周时新生的膀胱粘膜已覆盖缺损区.在植入SIS的两组动物中,术后1wk时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可见膀胱移行上皮形成;术后2wk时炎性细胞减少,单纯SIS植入组和转染VEGF组均可见完整的上皮形成,两组未见明显的差异;此时已有新生毛细血管,VEGF受体的表达呈阳性,且转染VEGF组中新生毛细血管数量和VEGF受体的阳性表达细胞数高于单纯SIS植入组(P〈0.05);术后4wk时新生毛细血管形成较第2周时明显增多(P〈0.05),但两组间新生毛细血管数和VEGF受体表达阳性细胞数未见显著性差异,同时两组可见少量平滑肌纤维形成;术后6wk以后平滑肌形成逐渐增多,到第10周时可见明显的平滑肌束,两组间新生毛细血管数和VEGF受体表达阳性细胞数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转染VEGF165的鼠膀胱平滑肌细胞种植小肠粘膜下层在大鼠膀胱重建4wk内有促血管生成作用,6wk后两组新生毛细血管数和VEGF受体表达阳性细胞数未见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组织工程技术以纤维蛋白为基质网架、角膜缘干细胞为种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角膜上皮,为角膜上皮移植提供新的移植材料。方法:将20 g•L-1的纤维蛋白原溶液和含有10 U•mL-1凝血酶的催化剂溶液混合构成纤维蛋白基质网架,检测支架材料的一般结构和超微结构;取2 mm×2 mm角膜缘组织,胰蛋白酶消化后移至纤维蛋白胶上培养,观察角膜上皮干细胞的生长情况,2周后进行形态学、超微结构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纤维蛋白基质网架柔软有伸拉性,孔径70~108 μm,平均三维空孔率为70.4%;扫描电镜下呈多层次网络状;接种36 h后,细胞从组织块边缘迁移,7 d后细胞几乎铺满整个培养板孔底,14 d左右细胞与纤维蛋白胶体形成复合植片。透射电镜下观察仍维持上皮细胞特有的超微结构特征。抗细胞角蛋白K3单克隆抗体AE5和抗p63的单克隆抗体4A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为阳性。 结论:纤维蛋白可作为角膜上皮干细胞移植的良好支架材料,可为组织工程角膜上皮提供新的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13.
小肠黏膜下基质的力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新型的生物衍生支架材料小肠黏膜下基质(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的弹性模量进行测定。方法利用电子式万能材料实验机对完成所有处理的犬小肠黏膜下基质进行纵向和横向拉伸实验。结果得到了应力-应变曲线,采用幂指函数σ=Kε^α对应力-应变关系进行拟合,纵向拉伸组拟合曲线的平均相关系数R^2达到0.9916,横向拉伸组拟合曲线的平均相关系数R^2为0.9905,得到弹性模量表达式E=K^1/ασ^1-1α。由实验得到纵向拉伸组α、K的平均值为3.9669和374.55,横向拉伸组α、K的平均值为6.0777和86.52,由此得到纵向拉伸组和横向拉伸组的弹性模量表达式分别为E=4.3992σ^0.75和E=2.0828σ^0.84。结论小肠黏膜下基质为一种各向异性的生物材料,弹性模量随应力增加而增加,变化规律与血管弹性模量变化规律一致。此外,当σ取0.01333MPa(100 mmHg)时,SIS的纵向弹性模量约为0.16MPa,与血管的弹性模量相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3-D多孔结构的小肠黏膜下组织(small intestine submucosa,SIS)在新西兰大白兔膀胱再生中的应用.方法 用物理及化学方法制备具有3-D多孔结构的SIS.将24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n=8),分别行膀胱半切术建立膀胱缺损模型,使用3种不同处理的SIS进行膀胱重建.A组:未经过氧乙酸(peroxyacetic acid,PAA)处理的SIS组;B组:PAA处理的SIS组;C组:PAA处理后100%胎牛血清浸润的SIS组.3组在术前及术后4周测定膀胱容量,并于术后4周取材,行大体观察及组织学检测,评估膀胱再生情况.结果 应用SIS行兔膀胱重建术后4周,3组再生膀胱组织与周围组织粘连依次降低,结石率分别为33.3%、28.6%、14.31%.与术前自身比较,术后4周3组膀胱最大容量均缩小且依次增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组织学检测示3组膀胱上皮细胞均有再生,与A组比较,B、C组的上皮再生更好,边缘区和中心区无明显差异.3组膀胱平滑肌的再生均不理想,但边缘区平滑肌再生较中心区多;在边缘区和中心区,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在边缘区和中心区的再生血管面积依次增加,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PPA及胎牛血清处理后3-D多孔结构的SIS,具有良好的促进膀胱组织再生能力,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修复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5.
兔膀胱移行上皮种子细胞的培养及扩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膀胱移行上皮细胞进行原代及传代培养,探讨用于膀胱组织工程研究的移行上皮种子细胞的培养方法。方法 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将获取的移行上皮组织小块在添加附加成分的无血清F12培养基进行培养,观察培养细胞的形态及生长增殖情况,并对传代培养的细胞进行免疫组化染色鉴定。结果 原代移行上皮组织培养约9-10d时细胞可达90%的汇合,传代培养的移行上皮细胞生长稳定期较长,细胞至5—6代时生长状态仍然良好。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培养细胞为移行上皮细胞。结论 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能成功地原代培养兔膀胱移行上皮细胞,在添加附加成分的F12培养基中移行上皮细胞能够稳定地传代培养,表明该法可为膀胱组织工程的研究提供一定数量活性良好的移行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16.
不同接种密度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秦辉  许建中  王序全  罗飞  周强  何清义 《重庆医学》2004,33(10):1480-1482
目的观察不同接种密度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与冻干脱钙骨基质(FDBM)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影响,以选择适宜的接种密度.方法将不同密度的羊MSCs与同种异体FDBM复合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通过细胞计数、相差显微镜观察、扫描电镜观察及MTT检测等方法评价细胞在材料中的黏附、生长情况.结果 MSCs在立体网孔结构的FDBM上能较好的黏附、铺展、增殖;接种细胞密度低于2×106/ml时,FDBM上的MSCs附着量随接种细胞密度升高而增加,超过该密度后上架细胞数不再增加,最大上架细胞数为(5.01±0.58) ×104/块(FDBM).结论 FDBM支架上的活细胞数存在一定极限,理想细胞接种密度应该在(1~2)×106/ml.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人尿路变移上皮细胞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探讨并建立细胞的培养体系,用于泌尿系统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相关研究。方法采集人。肾脏手术标本的。肾盂、输尿管正常上皮组织利用组织块法,使用添加附加表皮生长因子(EGF)及牛垂体提取物(BPE)成分的角朊细胞无血清培养液(KSFM)进行细胞原代培养,用含EGF及BPE的KSFM进行传代培养。观察培养细胞的形态和增殖情况,经HE染色和免疫细胞化学sP法染色进行鉴定。结果培养制备的人尿路上皮细胞呈现典型的变移上皮细胞形态特征,原代培养9—12d时细胞汇合可达80%。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细胞角蛋白(CKAE1/AE3)阳性。分离培养的为单一的人尿路变移上皮细胞,无成纤维细胞混杂。结论采用组织块法分离培养的人尿路变移上皮细胞在添加EGF及BPE的KSFM培养液中可维持良好的生物学特性,并具有一定的增殖传代能力。该培养体系所获得的细胞可用于人泌尿系统的基础研究及组织工程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