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川芎嗪(ligustrazine)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侧脑室室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川芎嗪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5-溴脱氧尿嘧啶(5-bromodeoxyuridine,BrdU)标记增殖细胞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rdU阳性细胞并对SVZ区BrdU阳性细胞计数.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的表达,并测定吸光度值.结果:正常组、假手术组SVZ有少量BrdU阳性细胞,川芎嗪治疗组、对照组SVZ区BrdU阳性细胞再灌注后1 d开始出现,逐渐增加,7 d达到峰值,持续至14 d,在21 d时下降.川芎嗪治疗1 d和3 d组BrdU阳性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在缺血对侧SVZ也有细胞增殖,川芎嗪治疗组、对照组在各时间点的变化与缺血侧相似.川芎嗪治疗1 d,3 d组nNOS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川芎嗪治疗7 d组与3 d组相比nNOS表达量增加,但与缺血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川芎嗪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SVZ区的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与nNOS的表达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动态观察代谢型谷氨酸受体7亚型(mGluR7)在局灶性脑缺血大鼠不同再灌注时段SVZ的表达,探讨神经发生的机制.方法 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2 h,再灌注不同时间段(6 h,24 h,72 h,7 d,14 d,28 d)的大鼠短暂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mGluR7的表达.结果 缺血侧SVZ(脑室下区)的mGluR7于再灌注24 h开始增加,72 h达到高峰(P<0.05),以后逐渐回落至正常水平.此外,mGluR7阳性细胞还可明显见于梗死区周围,尾壳核,隔外侧核,梨状内核,部分大脑皮质等区域.结论 短暂脑缺血能刺激SVZ的mGluR7表达上调,后者可能参与此处由缺血引发的神经前体细胞活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胰岛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HIE)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建立新生大鼠HIE模型 ,缺氧缺血后2h治疗组侧脑室注入胰岛素1IU/kg,对照组注入磷酸盐缓冲液5μl。缺氧缺血后3.5h监测血糖。缺氧缺血后24h利用透射电镜及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大脑皮层和海马两部位的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和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脑组织半胱天冬酶 -3(Caspase-3)P20亚单位表达。 结果 透射电镜下 ,对照组大脑皮层和海马部位易观察到凋亡神经细胞 ,治疗组则很少观察到凋亡神经细胞。治疗组皮层部位和海马部位的凋亡细胞明显低于对照组 (t=6.940和5.855,均P<0.01)。治疗组血糖水平与对照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t=0.733,P>0.05)。治疗组Caspase -3P20亚单位ID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w=24.00,P<0.05)。结论胰岛素具有减少HIE新生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 ,其抗凋亡作用可能通过抑制Caspase-3的活化来实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神经特异性RNA结合蛋白Musashi1(Msi1)在大鼠生后不同发育时间侧脑室脑室下区(SVZ)内的表达变化。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7天、2周、3周、1月、2月、成年(6月龄)和老年(18月龄)7组,每组5只,共35只,多聚甲醛灌注固定,冰冻冠状切片,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染色,光镜观察摄像,细胞计数。结果各年龄组大鼠侧脑室周围的SVZ内可见Msi1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胞体小圆形,无突起或1-2个短突起,分布疏密不均匀;随年龄增长,SVZ内Msi1阳性细胞逐渐减少,老年组大鼠仍然有一定数量的Msi1阳性细胞。结论大鼠侧脑室SVZ内存在有Msi1阳性细胞,并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减少,这些细胞可能是神经干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的缺氧缺血(HI)对新生大鼠神经元凋亡和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的影响.方法 72只日龄为7 d的Wistar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假手术对照组、轻度HI组和重度HI组.后两组大鼠行右颈总动脉结扎,分剐置于含8%氧的密闭氧舱内34.5℃、40 min和35.5℃、65 min.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脑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变化;TUNEL染色评估细胞凋亡.结果 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轻度HI后48 h和1周缺血侧脑皮质与白质GFAP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增加(P<0.01,P<0.05),有些区域GFAP阳性细胞增多可持续至4周(P<0.05);重度HI后48 h和1周脑皮质与白质GFAP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假手术对照组(P<0.01)和轻度HI组(P<0.05),4周时GFAP阳性细胞不再增加.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轻度HI后48 h、1周和4周,缺血侧皮质下白质TUNEL阳性细胞数量均明显增加(P<0.05),而皮质阳性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重度HI后48 h缺血侧皮质与白质TUNEL阳性细胞数量均明显增加(P<0.01),1周和4周梗死周边区TUNEL阳性细胞数量仍增加(P<0.05).结论 轻度缺氧缺血细胞凋亡主要局限于皮质下白质,星形胶质细胞增生持续较久;重度缺氧缺血可致缺血侧大脑半球广泛的细胞凋亡,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短暂且强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寻用透射电镜显示超微结构识别胚胎大鼠脑室下区神经干细胞的新方法.方法将培养了24h已贴壁生长的胎鼠脑室下区神经干细胞(已经免疫组化方法鉴定证实)经0.125%胰蛋白酶消化,待光镜下见细胞回缩,胞体变圆,细胞间隙变大时,立即加入胎牛血清终止消化,经1000r/min×10min离心沉淀,收集细胞于离心管内,弃上清后,经3.5%戊二醛、1%锇酸双固定、丙酮酸逐级脱水、618环氧树脂包埋、超薄切片后柠檬酸铅、醋酸铀双染色后透射电镜观察、摄片.结果原代培养24h的脑室下区神经细胞标本透射电镜下观察、摄片,见部分细胞体积较小,胞核大,核染色质丰富,胞质少,胞质内见大量游离核糖体,线粒体多见,其它细胞器少见.根据其细胞器幼稚,尚未发育成熟的特点,提示该类细胞为幼稚细胞,结合免疫组化实验,确定为胚胎大鼠脑室下区神经干细胞.结论透射电镜显示胚胎大鼠脑室下区神经细胞超微结构是除免疫组化外识别该神经细胞的另一种新方法,值得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张金凤  吴圣楣  陈惠金  钱龙华  龚群 《上海医学》2005,28(9):786-789,F0003
目的应用显微镜观察及原位末端标记技术,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HI)合并高、低血糖模型进行脑细胞凋亡形态学研究。方法7日龄SD新生大鼠通过不同的模型制备方法,分为8组: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HI组、HI前轻度高血糖组、HI前重度高血糖组、HI前低血糖组、HI后轻度高血糖组及HI后重度高血糖组。在对新生大鼠HI合并高、低血糖模型进行脑病理研究的同时,运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进一步对其进行脑细胞凋亡形态学研究,观察不同血糖浓度对脑细胞凋亡造成的影响。结果HI前重度高血糖组大鼠的脑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而HI前低血糖组大鼠的脑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加。提示HI前重度高血糖可显著减轻HI后脑细胞凋亡,HI前低血糖则可进一步加剧HI后脑细胞凋亡。结论HI前重度高血糖减轻HI后脑细胞凋亡的机制可能与其补充了一定量的葡萄糖,使能源物质不至匮乏,因而避免或减轻脑HI损伤加剧及脑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8.
大鼠脑创伤后细胞凋亡的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骆纯  朱诚  卢亦成  江基尧  张光霁 《上海医学》2002,25(2):77-79,T001
目的 探讨大鼠脑创伤后细胞凋亡的时空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凋亡原位末端标记、电镜超微结构、DNA凝胶电泳观察脑创伤后细胞凋亡的形态和生化特征。结果 皮质细胞凋亡在伤后 2 4h已十分明显 ,伤后 7d到达顶峰。白质细胞凋亡发生最早 ,伤后 7d出现高峰。伤后第 2、3天海马CA3区凋亡细胞数目和密度最高 ,第 7天开始减少 ,但第 14天时凋亡细胞数仍在较高水平。伤侧丘脑凋亡细胞出现最晚 ,伤后 3d逐渐增多 ,伤后 2周出现高峰。伤后 2个月各脑区凋亡细胞数恢复到术前水平。损伤后 1d、3dDNA电泳出现了凋亡特征性梯状带。结论 创伤性脑损伤后各个脑区的细胞凋亡反应不同 ,这种差异表明细胞凋亡与急性和延迟性细胞死亡均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新生大鼠缺血缺氧性脑损伤(HIBD)后HSP70的合成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7日龄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和实验组(HIBD后2 h,6 h,18 h,24 h,48 h,72 h组)共8组.利用HE染色法观察脑皮质细胞形态变化;利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脑皮质HSP70阳性细胞数;利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测定脑皮质凋亡细胞指数.结果 HIBD后2 h即可在皮质部位观察到HSP70阳性细胞数,HIBD后48 h达到高峰,至HIBD后72 h时,HSP70阳性细胞数仍比对照组高(P<0.05).HIBD后2 h,皮质部位出现凋亡细胞,到18 h达到高峰,然后逐渐减少,HIBD后48-72 h凋亡细胞明显减少(P<0.05).结论 HSP70的促损伤作用在HIBD后18 h内,主要以促进脑皮质细胞凋亡为主;在HIBD后18 h以后,主要以促进脑皮质细胞坏死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后侧脑室脑室下区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亚单位NR2B的表达变化.方法 4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和脑缺血再灌注组,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90 min再灌注模型,术后分3、7、14、21、28天5个时间点取脑,连续石蜡切片,免疫组化反应、图像分析系统行NR2B阳性细胞灰度值测量.结果 脑缺血后,缺血侧NR2B的表达在再灌注后3天开始增加,7天达到高峰(P<0.05),28天降至正常水平(P>0.05);缺血对侧的变化趋势同缺血侧,但表达变化的幅度明显减小.结论 局灶性脑缺血后,SVZ区NR2B表达增加,可能参与该区的神经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创伤性脑损伤后脑室下区(SVZ)神经干细胞(NSCs)的增殖分化的时程变化。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 分为3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仅切开头皮和颅骨开窗,实验组采用Feeney氏法造成颅脑损伤(TBI)。选用Nestin与 BrdU两种细胞标志物及神经元特异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胶质细胞标志物GFAP,采用免疫荧光化学方法对3 组脑组织标本分别行双标蛋白抗体免疫荧光染色,检测TBI 后SVZ 内源性NSCs 的增殖、分化变化。结果TBI 后,伤侧 SVZNestin/NSE 、Nestin/GFAP、BrdU/NSE、BrdU/GFAP标记阳性细胞均明显增多,伤后第1天开始升高,第3天达峰值,第14天 恢复正常,实验组4个时间点间及实验组与对照组对应时间点间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其中以Nestin/GFAP标记的增殖分 裂阳性细胞升高最显著。结论TBI后,动员了伤侧SVZ中的NSCs,诱导该区内源性NSCs的增殖分化,提示SVZ是NSCs增殖 分化的重要的生发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FES) is known to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motor function in rats with ischemia and to upregulate the expression of growth factors which support brain neurog...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后室管膜/室下区细胞的迁移分化,揭示梗塞区周围新生细胞的来源.方法大脑中动脉阻塞前,将10μl 0.2%的荧光染料DiI注射于体质量250~350 g的雄性SD大鼠侧脑室以预标记室管膜/室下区细胞.脑缺血后,采用累积式的BrdU标记方法标记新生细胞并通过双重免疫荧光染色确定细胞分化.标记的细胞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在非缺血对照大鼠,DiI标记细胞定居于室管膜/室下区.局灶性脑缺血后,DiI标记细胞出现于胼胝体,邻近的纹状体和皮质.此外,缺血14 d后,梗塞区周围纹状体和皮质内可见一些DiI/BrdU/GFAP或DiI/BrdU/NeuN三重标记阳性细胞.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后,室管膜/室下区细胞迁移到梗塞区周围并分化成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这一发现对于理解成体神经干细胞的起源和开发促进脑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发生的新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后室管膜/室下区细胞的迁移分化,揭示梗塞区周围新生细胞的来源。方法 大脑中动脉阻塞前,将10μl0.2%的荧光染料DiI注射于体质量250~350g的雄性SD大鼠侧脑室以预标记室管膜/室下区细胞。脑缺血后,采用累积式的BrdU标记方法标记新生细胞并通过双重免疫荧光染色确定细胞分化。标记的细胞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 在非缺血对照大鼠,DiI标记细胞定居于室管膜/室下区。局灶性脑缺血后,DiI标记细胞出现于胼胝体,邻近的纹状体和皮质。此外,缺血14d后,梗塞区周围纹状体和皮质内可见一些DiI/BrdU/GFAP或DiI/BrdU/NeuN三重标记阳性细胞。结论 局灶性脑缺血后,室管膜/室下区细胞迁移到梗塞区周围并分化成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这一发现对于理解成体神经干细胞的起源和开发促进脑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发生的新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观察槲皮素对成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侧脑室室管膜下区(SVZ)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制作大鼠右
侧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术后6 h腹腔注射槲皮素(50 mg/kg,1次/3 d),术后4 h腹腔注射BrdU(50 mg/kg,1次/d),分别于
缺血第7、14、21天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侧脑室SVZ BrdU阳性细胞数。结果脑缺血第7天,缺血侧SVZ BrdU阳性细
胞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多,第14天达峰值,第21天减少(P<0.01)。槲皮素组第7天时,缺血侧SVZ BrdU阳性细胞亦明显增
多,并随着缺血时间延长明显增加;与缺血组比较,槲皮素组7、14 和21 d 缺血侧SVZ BrdU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增加(P<
0.01),至21 d仍保持高水平。结论槲皮素可维持成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侧脑室SVZ的细胞增殖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大鼠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在检测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变化的同时,着重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ngⅡ?R)拮抗剂缬沙坦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了解AngⅡ?R拮抗剂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为AngⅡ?R拮抗剂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70只Wister大鼠随机分为3组,1组:假手术组(10只);2组:缺血再灌注组(30只);3组:缬沙坦组(30只)。取各组不同时间心肌组织切片,分别应用常规HE染色光镜观察心肌细胞的病理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诱导细胞凋亡基因Bax、Fas及抑制细胞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心肌缺血再灌注组Bax和Fas基因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1),bcl-2蛋白表达减低(P〈0.01)。且随着心肌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Bax和Fas基因蛋白表达更加明显。3组经缬沙坦干预后Bax和Fas基因蛋白表达显著减低,而bcl-2蛋白表达增加。结论心肌缺血再灌注时促进心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蛋白表达增加。AngⅡ?R拮抗剂能够抑制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细胞凋亡,其机制与逆转Bax、Fas及bcl-2基因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成年大鼠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后行为学改变和室管膜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行为学检测组 (n=19)和Bromodeoxyuridine (Brdu)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组(n= 21)。立体定向注射Ⅶ型胶原酶建立大鼠纹状体ICH模型。脉冲法腹腔注射Brdu标记增殖细胞。在ICH后第2,7,14及28天处死大鼠,分别行行为学检测和Brdu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行为学评分采用前肢放置实验、Berderson评分法及角落转向实验;对SVZ Brdu免疫阳性细胞作细胞计数。结果:ICH后第2天大鼠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其神经功能在4周内逐渐恢复;大鼠ICH后第2天双侧SVZ Brdu阳性细胞数开始增加,7 d时达高峰,14 d仍可见较多的增殖细胞,28 d时Brdu阳性细胞数降至对照水平。结论:大鼠ICH后神经功能与SVZ细胞增殖存在时间上的相关性,提示SVZ细胞可能参与ICH后组织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18.
PTD-BDNF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PTD—BDNF在实验动物体内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PTD—BDNF组于缺血再灌注后静脉注射PTD—BDNF 2mg/kg,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采用TTC染色、HE染色及TUNNEL染色分析PTD—BDNF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结果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中,与对照组相比,PTD—BDNF融合蛋白使脑缺血梗死体积百分比从18.20%降至10.12%(n=4,P〈0.01)。HE染色可见PTD—BDNF组脑组织缺血坏死程度明显减轻,细胞核皱缩、碎裂现象减少。TUNNEL染色显示梗死灶周边平均每个视野TUNNEL阳性细胞率,从51.24%降至23.54%(n=6,P〈0.01)。结论PTD—BDNF融合蛋白经静脉给药后能通过血脑屏障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青蒿琥酯(artesunate,ART)对室管膜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增殖的影响.方法 不同浓度的ART(400 nmol/L、800 nmol/L、1.6 μmol/L、3.2 μmol/L)作用于NSCs 24 h后,采用CCK-8法检测其对NSCs增殖的影响.促增殖作用明显的800 nmol/L ART组加入10 μmol/L PI3K-Akt通路阻断剂(LY294002),采用CCK-8法检测该通路对NSCs增殖的影响;分别设置空白对照组、LY294002组、800 nmol/L ART组、800 nmol/L ART+ LY294002组,待细胞培养24h时,行Ki-67免疫荧光染色观察ART对NSCs增殖的影响及PI3K-Akt通路在其中的作用,同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Nestin、Akt及p-Akt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①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800 nmol/L ART组在波长450 nm处的光密度值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在加入LY294002后,其光密度值明显下降(P<0.05),与空白对照组水平相当;②Ki-67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提示800 nmol/L ART可促进NSCs增殖,LY294002可抑制这一作用;③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神经干细胞表面标志蛋白Nestin及p-Akt蛋白表达水平在800 nmol/L ART组明显上调,在加入LY294002后两者表达水平均下调(P<0.05).结论 ART可在体外促进SVZ区NSCs的增殖,其机制与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成年大鼠脑出血后室管膜下区、血肿周围组织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的规律.方法 立体定向注射胶原酶建立大鼠纹状体脑出血模型.脉冲法或连续法腹腔注射Brdu标记增殖细胞.在脑出血后第2、7、14及28天处死大鼠,行Brdu免疫组化染色.对室管膜下区、血肿周围的Brdu免疫阳性细胞作细胞记数.结果 脉冲法Brdu标记.大鼠脑出血后第2天双侧室管膜下区和血肿周围Brdu阳性细胞数增加,第7天时达高峰,第14天仍可见较多的增殖细胞;连续法Brdu标记.在脑出血后第14天时室管膜下区和血肿周围可见较多Brdu阳性细胞,第28天时室管膜下区Brdu阳性细胞数降至对照水平.但血肿周围仍可见较多的Brdu阳性细胞.结论 成年大鼠脑出血后可诱导双侧室管膜下区和血肿周围神经前体细胞增殖增加;室管膜下区增殖细胞可能向血肿周围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