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刊1985年第7期所载《清末名医费伯雄生卒年考》,纠正笔者原考之误,十分感谢!但据费伯雄之孙费绳甫所撰《先大父晋卿公轶事记》(见《费氏全集》)记述,费伯雄当卒于光绪五年(1879)端午节,终年虚岁八十,而非1878年(光绪四年)。原文如下:“己卯(1879)孟春八十寿诞,鸿案齐眉,孙会绕膝,家严会同亲友奉觞介祉,曲奏白雪阳春,丝竹之音,洋洋盈耳,忽谓亲友曰:刻正及时行乐,交  相似文献   

2.
费绳甫(1850~1914年),名承祖,原籍江苏孟河,系一代名医费伯雄之长孙、御医马培之之甥。孟河费氏一门,至其业医已达九世。绳甫幼承祖训,好学不懈,遍读医经典籍,传说夜读常效悬梁——以发辫系于榻  相似文献   

3.
我早年读《医醇賸义》时,想知道作者费伯雄的生卒年代,参考了费氏的另一著作《医方论》,也没弄出端绪。后来又见到《费氏全书》,由书前所附之费氏74岁肖像,得知先生享年应在74岁以上;又从《费氏全书》中的《留云山馆文钞》先生之孙婿钱氏之跋文:“岁甲戍(同治13年,1874年)得茑萝之附,抠衣进谒,时  相似文献   

4.
孟河费氏世医自明始代有传人,尤以费伯雄(1800~1879年)及费绳甫(1851~1914年)祖孙最负盛名."清末江南诸医,以伯雄为最著".[1]民初绳甫悬壶沪上,擅治虚劳杂症,被誉为"近代一大宗".[2]伯雄之独子、绳甫哲甫惠甫见弟之父费应兰亦有医名.  相似文献   

5.
清代医家杨栗山正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栗山是清代中州名医。多年来医籍、医刊对其籍贯载述不一。学术评议 ,亦存在不实之处。兹就我们的考证 ,管陈如下 ,供同道参考。1 杨栗山生卒可推知 ,而非不祥  杨栗山 ,名 (璇 ) ,字玉衡 ,号栗山 ,清代中州夏邑 (今河南省夏邑县 )人 ,约生于公元 170 5— 1795年 ,享年 90岁 ,著有《伤寒瘟疫条辨》(又名《寒温条辨》)。关于杨栗山的生卒年代 ,诸说不一。有云“公元 170 5 ,— ?” ,如徐国仟点校《伤寒瘟疫条辨》[1] ;有云“公元 170 6—1795” ,如李经纬《中医人物辞典》[2 ] ;有的则笼统说“约生于公元十八世纪” ,如俞慎初《中国医…  相似文献   

6.
《医醇媵义》为清代名医费伯雄所著,费氏立论中正平和,立方用药强调“和缓醇正”。本文以费伯雄的著作为基础,从医理、治法、方药等方面论述其和缓醇正的特点,并对其医德作风有所评述,望对临床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褚玄仁撰“明代名医缪仲醇年表”,考证缪生卒年是1566—1633年,后江一平对缪氏生卒年,据缪著《本草经疏》自序及钱牧斋《初学集》诗文,考为1556—1627年;后褚又在文章中考谓缪氏生年,当推至1546年比较恰当,并以缪因在17岁患疟病,病久不愈,后悟《内经》“夏伤于暑,秋必痎疟”之义,从暑论治,旬日而愈后,自此爱上医道,“拜无锡名医司马铭鞠为师”,全面继承司马氏学术理论经验,游寓至各地行医。根据这段褚文,它分明告诉人们缪氏习医的开山门老师,是司马铭鞠。  相似文献   

8.
《永类钤方》,是一部综合性方书,共22卷,元·李仲南撰,刊于1331年。据1961年《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载,此书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以至顺本为主的22卷(卷17~19以明·书林郑笔山刻本配补),北京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分别藏有元刻本残本5卷。关于本书作者,明代《李濂医史》不载;清代《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名医列传》以及近代有关医史文献中,均未见收录;刘伯骥氏《中国医学史》中,虽略有介绍,但其内容均引自《永类钤方》的序言部分。故有关作者生卒、生平等问题,尚有待今后进一步考证。本文仅就本书在骨伤病方面的记载,谈谈个人的一些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9.
杜文采 《浙江中医杂志》1999,34(12):536-537
晚清名医费伯雄以其医学著述深有影响而成为孟河医派的奠基人。《清史稿》称:“晚清江南诸医,以伯雄为最胜”。其流派绵延至今已百余年之久,费氏自制的许多名方,迄今仍为临床所沿用,用之中的,效如桴鼓,可见其理论基础之深厚,绝非常人之所及。笔者研究费氏著述近30年之久,深有所  相似文献   

10.
读赵有臣同志《清末名医费伯雄生卒年考》一文,知赵同志为考核前辈史迹,化了很大功夫,且经过一些曲折,其精神实属可敬。惟文中尚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不揣谫陋,提请赵同志指正。赵同志说:“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说,“其书刻于丁未,丁未为道光27年(1847年),故‘其书’二字当是指初稿本《医醇》而言……必是‘其书刻于己未’之传误。盖李慈铭先生将《医醇》与《医醇賸义》混为一谈。”赵同志认为丁未是“已未”之传误,此说似属牵强。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八四年第四期《中医药学报》所刊程宝书“《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著者之考辨”一文, (以下简称“考辨”),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以下简称《保命集》)的著作者作了较为详实的考证,认为《保命集》当为张元素所著。对此结论,笔者表示赞同,并作一些补充考证。但对“考辨”赞同李时珍氏“《保命集》一名《活法机要》”的观点与文中的某些论证则有不同看法,故提出一些商榷意见供参考。一、对“考辨”一文的一些补充 1.关于丹波元胤之误丹波氏对《保命集》著者考证为刘完素的主要论据有二条:①线溪野老《三消论·  相似文献   

12.
《痰火颛门》四卷,明·梁学孟撰著。陆世科以其所论不专痰火,更名曰《国医宗旨》。明·陆世科刻本,现藏于上海中医学院图书馆。梁学孟,字仁甫,号玄诣山人,古楚竞陵(今湖北天门)人。生卒年及事迹,史无明载。据其《自序小引》知,曾患“火病”而辍举子业,遂发愤于轩岐医术,切究于痰火证治,遍访名医,切磋医技,疗效渐彰。因感“诸方书悉备,独痰火一门缺然”,乃集“二十余年所揣摩经验者,汇成一帖,名曰《痰火颛门》”。是书完稿于明万历三十五(1607)年,较论痰火专著《红炉点雪》早问世二十余年,故作者似为明嘉靖、万历间人。《痰火颛门》计四卷。卷一总论痰火宜忌、死症、  相似文献   

13.
陈传  顾培华 《河南中医》2003,23(4):19-20
清末名医费伯雄 (184 0 - 1919)擅治杂病 ,尤善用调肝和营法以治诸病。秦伯未先生云 :“《医醇剩义》里有不少肝病处方 ,配伍严密 ,值得探讨。”[1 ] 《医醇剩义》中 ,费氏创制多首脍炙人口的治肝良方 ,如“调营敛肝汤”、“抑木和中汤”等 ,为后世所纳用。《孟河费氏医案》载费伯雄 10 3例临诊案例中 ,仅明确述及肝木者即见 5 0例 ,占 4 8.5 % ,其治肝法运用广泛 ,遍及全书内外妇儿各科病证 2 0门。笔者谨据《医醇剩义》[2 ] 及《孟河费氏医案》[3] 两书所载费氏亲拟或自制治肝方及其医案 ,对费氏治肝法的特点及其用药规律探析如次。1 肝…  相似文献   

14.
费伯雄字晋卿,系清朝道光至同治年间的江苏武进县名医。一生著作颇多,以《医醇賸义》、《医方论》等传世。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后人从研讨上述著作中多有阐发,然鲜有从其医案中探索者。笔者近读《孟河费氏医案》,觉得有必要从分析《费伯雄先生医案》中进一步了解他临证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关于喻氏的生卒年代,《中医大辞典·医史文献分册》谓:约为1585-1664年,其它医史文献尚未见明确载述。故笔者试对喻氏生卒年代作一初步考证,并就正于海内学者。关于喻昌的生年,由于喻氏在《医门法律》[顺治十五年(公元1659年)]的自序中云:“是年七十有四”,而我国古人均以虚岁计龄,故依此句上溯,则喻氏应生于明·万历十三年,即公元1585年。至于喻氏的卒年,由于一些史料说法不一致,未能确定。有谓喻氏约殁于1664年。此说大概是根据胡周鼎氏1665年为张璐《医通》所作的序。胡序谓:“近  相似文献   

16.
清末咸丰年间被誉为孟河三大名医之一的费伯雄、是一位师古而不泥古,独有创新精神的良医,其学术思想,医学成就卓著,治学态度严谨。费氏“究心于《灵·素》诸书,自张长沙下迄时彦,所有著述并皆参观”。认为“仲景立方之祖,医中之圣”后起医家“不可相提并论。”主张“非教人蔑  相似文献   

17.
孔继菼,字甫涵,别号云湄,山东滕县人,清乾嘉闻名医,生卒无考。晚年著《一见草》(《滕县志》作《医鉴革》),“盖以医理无穷,不敢执一见以蔽众见云尔。”(《一见草》序言)是书四卷,凡八十二篇(一说九十二篇),以病刊案,议证精详。近时笔者获一手抄善本研读,心有所悟,遂拾其鳞爪,发其微末,以飨同道。巧用汗吐下出奇制胜孔氏以汗吐下治病,宗古人而不泥其法。侧重于既病机体的内在条件,量其虚实,不同施治,多起病者于垂危之乡。  相似文献   

18.
费伯雄是清末名医,医术闻名于大江南北,著述有<医醇賸义>、<医方论>等.笔者学习费氏<医醇賸义>治疗消渴的经验,运用于临床,每获卓效.兹介绍费氏经验及笔者验案于后.  相似文献   

19.
经过对罗汝兰所编《鼠疫汇编》考证 ,发现该汇编收入“吴子存甫的《治鼠疫法》 ,而标题又作《治鼠疫方》。”可证书名有误 ;作者当为吴存甫 ,因转相传抄而误为吴子存、吴学存  相似文献   

20.
清代名医费伯雄(1800~1879),字晋卿,为孟河医派之奠基人。费氏主张醇正之学,平淡和缓之法。费伯雄论治风寒湿三痹,遵《内经》之旨,而有所创新,并提出治法、自制方剂。本文从论理、立法、处方,结合其医案,阐释其医理及处方用药之特色,兼谈及食疗,以期供临床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