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了解某市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分析发生ADR的因素和特点。方法对某市不良反应中心提供的某市2006~2009年402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02例中药注射剂ADR中以中老年人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ADR临床表现以全身性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居多。结论中药注射剂ADR与药品种类、年龄、给药方式等因素有关,应遵循中药注射剂使用原则,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
李子琴 《中药与临床》2012,3(6):46-48,51
目的:分析我院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了解我院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探讨临床使用不当导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为合理用药、提高药品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1月~2012年5月中药注射剂使用发生不良反应的报告,采用用药频度(DDDS)分析法,按患者性别、年龄、用药情况、涉及器官、临床表现及预后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中药注射剂ADR发生规律及特点.结果及结论:中药注射剂是诱发ADR的主要剂型,本组ADR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全身损害为主,应提倡中药采取口服途径给药,慎用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ADR的检测和相关研究,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010-2012年我院中药注射剂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特点及规律,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72例中药注射剂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ADR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56例次,占总例次数的59.6%;新的一般的ADR为18例,占25%,严重的ADR较少,为3例,占4.2%;西医科室上报ADR的比例较大,为50例,占69.4%。结论:临床应重视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合理选择溶剂,避免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联合用药,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4.
唐秀能  梁秀群  王宁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3):1997-1999
目的:研究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7~2008年收集的194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生素引起ADR的比例最高,占39.78%;其次为中药注射剂,占27.32%;临床ADR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多见。结论: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慎重用药可降低ADR的发生,临床应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重视中药注射剂的安全用药监测。  相似文献   

5.
73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收集的73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多,与稀释溶媒、使用剂量等有一定相关性,涉及皮肤、胃肠、中枢和外周神经、心血管以及全身多器官/系统的损害。结论只有充分认识中药注射剂,加强其合理应用,才能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我院25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近2年有关中药注射剂ADR25例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ADR发生规律及特点。结果:中药注射剂是诱发ADR的主要剂型,本组ADR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寒战、高热为主,共21例次占84.00%,涉及药物4个品种。结论:中药应提倡采取口服给药途径,慎用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型ADR的监测与相关研究,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沈国华 《淮海医药》2009,27(5):448-449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06年1月-2008年11月上报87例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7例ADR中,最易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为抗感染药物61例,占总例数的70.1%;中药注射剂17例,占19.5%。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为主,占总例数的93.1%;药品不良反应常见表现为皮肤黏膜和消化系统的损害。结论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与中药注射剂,加强对抗感染药物和中药注射剂的管理,避免或减少ADR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8.
我院43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引起我院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临床表现,提出药师下临床对药物警示的防范作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1995年3月13日~2005年10月17日收到的437例ADR报告分别从药物种类、涉及的器官系统、给药途径、报告人及患者年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37例ADR主要与中药注射剂的质量、静脉给药方式、患者年龄偏大有关;抗微生物药和中药注射剂占ADR的47.59%;ADR最常见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严重的ADR反应不可忽视。结论加强ADR监测是对医疗用药安全的保障。提示临床在使用静脉注射中药注射剂及抗微生物药时要严密监测,有不良反应征兆时及时处理,以免发生更严重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汕头市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分析ADR发生的因素,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方法:对汕头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的2006~2011年636例中药注射剂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36例中药注射剂ADR以一般反应为主(92.46%),临床表现主要为皮疹、寒战、发热等过敏性反应,大部分ADR对原患疾病无明显影响,预后较好;发生ADR药品广泛,涉及51种药物。结论:中药注射剂ADR的临床表现多样,治疗及时预后较好,使用不规范可能是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之一,应加强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监测,开展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工作,进一步完善药品说明书,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我院209例中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琳  郭桂明 《中国药房》2014,(31):2949-2951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成因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3-2012年上报的209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9例患者中有63例>7080岁患者发生ADR,占30.14%;最易引发ADR的药品为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抗肿瘤的中药注射剂;ADR损害类型主要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共98例,占46.89%;新的一般ADR 65例,新的严重ADR 2例。结论:中药注射剂致ADR与用药人群、患者体质、用药剂量、溶媒选择、联合用药、静脉滴速等有关。临床应加强辨证论治、合理用药,以减少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药物治疗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2010年上报的167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ADR累及的器官和临床表现、ADR的转归与评价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67例ADR报告中,7例为皮试阳性,有效报告160例,其中男84例,女76例,平均年龄为54.37岁;ADR涉及药品12类73种;静脉给药144例(占90%),口服给药11例(占6.87%),皮下注射给药5例(占3.13%);导致ADR发生前3位的药品中,抗感染药物83例(占51.87%),中药制剂40例(占25%),消化系统用药9例(占5.6%)。ADR的表现中,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要症状;ADR多为一般性的(占97.5%),严重的4例(占2.5%),并且转归良好,无死亡病例。结论2010年我院ADR发生的年龄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感染药物、中药制剂及静脉给药途径是发生ADR的主要易感因素,提示我们应加强对其使用的监督管理,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刘敏  徐小芳  吕嬿 《中国药师》2014,(5):839-841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277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帆结果:277例ADR中,男与女比例为1:1.57,50岁以上的人群占59.93%。以静脉滴注和口服给药为主,分别为240例(86.64%)和32例(11.87%)。抗菌药发生例数最多,有167例(60.29%),其中,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和头霉素类药分别为54例(32.34%)、47例(28.14%)、32例(19.16%);其次为中药注射剂和心脑血管系统药物,分别为42例(15.16%)和18例(6.5%)。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和消化系统损害为主.分别为162例(58.48%)、62例(22.38%)。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重视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3.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74例分析及合理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率及合理应用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08年8月我院及广东湛江中心人民医院上报的中药注射剂ADR报告表74份,并按照患者性别、年龄、过敏史、所涉药品、ADR临床表现及转归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4例ADR患者中男性33例(44,59%),女性1l例(55.41%);有家族史、过敏史12例(16.22%);〉60岁老年人ADR发生率占39.19%(29/74),〈10岁年龄段人群占1.35%(1/74);双黄连注射液发生ADR比例为17.57%(13/74),其次为刺五加注射液14.86%(11/74)和参麦注射液13.51%(10/74);本组涉及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占41.89%(31/74),其次为消化系统13.51%(10/74)和心血管系统10.81%(8/74);74例患者发生ADR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中药注射剂发生ADR的因素众多,临床医师应该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用药原则,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4.
我院2009年17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掌握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特点、规律和临床表现,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9年170例不良反应报表进行归纳分析。结果:170例中,内科系统报告例数较外科系统和门诊多;涉及的药物主要以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液为主;静脉滴注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临床表现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伤和输液反应或药物热为主。结论: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合理规范使用药物,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咸阳市中心医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与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咸阳市中心医院2014—2018年上报至国家ADR监测中心的123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按照患者性别、年龄、ADR的类型、给药途径、中药注射剂种类、累及器官/系统、临床表现、转归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3例ADR报告中,男68例,女55例,男性略高于女性;51~60岁组患者最多,占21.14%;ADR涉及的中药注射剂有6类,以理血剂引发的ADR最多,占62.60%;ADR累及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为主,有72例(36.73%)。结论 中药注射剂所致的ADR不可忽视,应规范中药注射剂临床合理使用,加强用药监测,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中药不良反应108例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英芬 《中国医药》2014,(3):418-420
目的 了解本院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一般规律,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山东省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2010年1月至2011年9月的108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患者的一般情况、给药途径、药物种类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不良反应报告中,51~60岁年龄段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占29.6%(32/108);静脉滴注最易导致不良反应,占66.7%(76例),其次为口服给药,占22.2%(24例);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占39.5%;不良反应发生在1 d以内者89例,占82.4%.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艾迪注射液(9.3%)、丹红注射液(5.6%)、生脉注射液(4.6%).中药口服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率排前3位的分别是茴三硫胶囊(6.5%)、先声咳喘宁(5.6%)、舒肝宁(3.7%).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72例,占66.7%)和口服给药(24例,占22.2%)为主.108例不良反应报告中,治愈40例,好转67例,无死亡病例,1例严重不良反应留有后遗症.结论 药品不良反应与多种因素有关,应辨证看待中药不良反应,加强对中药不良反应监测,提高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中成药、中药注射剂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情况,了解中成药、中药注射剂发生ADR的特点及规律,探讨临床用药注意事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自发呈报的方式,由临床医师、护士及临床药师填写ADR报表,收集2010—2012年我院166例中成药、中药注射剂ADR报告,并利用Excel表格统计和手工筛选的方法,对患者年龄、ADR类型及表现等有关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166例ADR中,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为66例(占39.75%),51~60岁患者为53例(占31.92%);ADR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最常见,有43例,占25.9%。结论:应辩证看待中成药及中药注射剂ADR,加强ADR监测工作,改进处方及护理行为,提高临床用药安全,避免ADR发生,使中成药及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呈报的基本情况,为深入开展ADR监测工作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8年收集到的58例ADR按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及患者年龄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8例ADR中抗菌药物35例(60.34%),中药注射剂8例(13.79%),静脉滴注给药引起的34例(58.62%),皮肤及附件损害有30例(51.72%)。结论:加强对抗菌药物、中药注射剂合理应用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9.
杨菊 《北方药学》2015,(4):146-148
目的:探讨我院近两年253例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国家ADR监测系统中,我院近两年25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结果:ADR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10岁以下儿童和60岁以上老年患者是ADR高发人群,在253例报告中分别占18.97%和28.46%;给药途径也是ADR发生的重要原因,静脉滴注尤甚,占85.37%;引起ADR最多的是抗菌药物,占40.71%,其次是中药注射剂,占9.88%;抗菌药物中以头孢菌素类引发的ADR居首位,占37.86%;ADR累及器官/系统中,以皮肤损害最多,占46.24%,其次为消化系统的损害,占11.86%;ADR多为一过性损害,停药后症状自行消失或缓解的占40.71%。结论:加强抗菌药物、中药注射剂的使用监测,减少静脉滴注给药方式,重点关注儿童、老年人用药安全,密切观察临床用药中皮肤及附件、消化系统的损害,提高用药水平,节约医疗资源,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周则田 《中国当代医药》2013,(30):130-131,133
目的探究分析当前临床上存在的中药制剂导致药品发生不良反应(ADR)的情况以及表现特点,以促进中药制剂运用更合理。方法对本院2011年1~12月出现的ADR病例进行随机抽取,共24例患者,各种疾病均不相同。以回顾性方法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其药物应用后的反应及原因。结果24例患者发生了各种不良反应,其中表现最多的为变态反应,一般在用药当天出现,有15例,占62.5%;发生不良反应率较高的为注射剂,并且大多以静脉注射的方式给药,有16例,占66.7%。结论临床上出现中药制剂ADR比较常见,对于中药制剂的检测力度应有所加强,对于中药制剂的应用要更加合理,尽量避免ADR的发生,对患者的生命健康负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