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55例临床特征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attack,TIA),是指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供血不足导致的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为此,重视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治疗和护理,对防止其演变为完全性卒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CT血管造影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临床诊断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30例编入TIA组,选取同期40例体检者编入对照组,均行常规CT和CT血管造影。评估椎基底动脉的病变,包括椎基底动脉狭窄、走行迂曲、变异。结果:30例TIA组25例有椎基底动脉异常表现:椎基底动脉管腔狭窄27支;狭窄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阻塞管腔14支,椎动脉迂曲致局部狭窄6支,骨质增生压迫椎动脉狭窄2支,先天发育细小5支;狭窄部位:V1段5支,V2段3支,V3段3支,V4段13支,基底动脉狭窄3支;其中轻度狭窄8支,中度狭窄11支,重度狭窄7支,闭塞1支;椎动脉明显迂曲6支;基底动脉起源异常1支;椎动脉一侧发育细小3支;椎动脉窗1支。40例对照组,8例8支椎基底动脉狭窄,其中轻度狭窄6支,中度狭窄2支,同时伴椎动脉迂曲1支。两组暴露率有统计学差异(2=27.59,P〈0.001)。椎基底动脉异常是发生椎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因素(OR=20)。结论:CTA是一种很好的显示椎基底动脉解剖关系及其病变的检查方法,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因有很好的显示价值。  相似文献   

3.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缺血发作55例的临床及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缺血发作(TIA)在临床中较常见,其症状以眩晕最为常见,有时仅表现为头晕、视物模糊、走路不稳等含糊症状,且就诊时症状体征多已消失,而难以诊断或不被患者及医生重视。我们对住院治疗的55例患者做了TCD及有关影像学检查。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椎基底动脉供血于大脑半球后下部、丘脑、脑干和小脑,其病变常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的TIA或脑梗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我院自1999-2004年共诊治156例,现就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因予以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时磁共振血管成像病变特点。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TIA患者,行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颅内动脉、颈部动脉,分析患者颅颈部供血动脉病变特点、狭窄情况。结果 磁共振检查发现脑供血动脉狭窄患者53例(88.33%),未见异常者7例(11.67%)。其中,颈内动脉系统发现病变者40例(75.47%),椎基底动脉系统发现病变者13例(24.53%)。不同动脉系统的病变在颅内外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χ2=4.94,P=0.08470)。53例发生狭窄病例中,共有病变动脉92支,其中轻度狭窄20支,中度32支,重度38支,2支闭塞;按发生支数依次排序为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椎动脉、颈总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前动脉起始段、大脑后动脉。结论 磁共振技术诊断TIA客观,综合患者临床情况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苗  卢洁  李坤成 《放射学实践》2006,21(4):409-41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又称小中风(mini-stroke),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TIA是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短暂性脑血液供应不足,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持续几分钟至几小时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多在24h以内完全恢复,但可反复发作。由于TIA具有高度卒中危险性,因此需要早期评价和及时治疗,但CT及MR常规检查难以发现责任病变,诊断价值有限。磁共振波谱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能够监测细胞内代谢变化,可以在形态学改变以前早期作出诊断,近年来在TIA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本对^1H MRS在TIA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中风来势凶险,犹如急风暴雨让人猝不及防,但有时也有先兆。如果早认识早治疗,可以防微杜渐,避免中风的发生。一过性脑缺血(简称为 TIA),就是中风的常见先兆。 TIA的特征是:( 1)短暂的、可逆的、局灶性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可反复发作,少者几次,多至上百次,常与动脉硬化有关;( 2)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为 1~ 15分钟,长至 1小时,症状和体征在 24小时内消失;( 3)主要为颈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缺血症状和体征。发生在颈动脉系统的表现为一过性单瘫、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单眼失明等;发生在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  相似文献   

8.
张咏梅 《西南军医》2010,12(2):375-376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中老年患者好发的一组临床症状群,是由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狭窄、痉挛等原因所导致的椎基底动脉供血区域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主要为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和行走不稳以及焦虑、睡眠形态紊乱等。短时间者持续数秒钟,长时间者可导致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我科自2006年10月至2009年10月共收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78例,经过综合治疗和精心护理,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神经科常见疾病,本研究利用彩超检测颈部椎动脉的结构,血流动力学特点并与临床进行对照,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诊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新观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微微 《人民军医》2003,46(9):536-53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ischemicattacks ,TIA) ,又称小中风 (mini stroke或warning stroke) ,是症状诊断名词。国际上把TIA定义为 :一条或多条脑血管缺血导致该供血区局灶性脑功能障碍 ,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并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 ,不超过 2 4h。与脑梗死相同的是都有脑血流阻断 ,不同的是TIA持续时间短 ,几乎不造成永久性脑损伤。随着治疗时间窗理论的问世 ,TIA的定义逐渐被改变。研究证实 ,TIA迅速起病 ,症状在 5min之内达到高峰 (通常不到 1min) ,持续时间 2~15min。颈内动脉系统TIA平均持续 14min ,椎基底动脉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与临床的相关性,提供临床医生在治疗过程的用药依据。方法:应用经颅彩色多谱勒[TCD]检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人椎基度动脉系统的血流动力学。结果:临床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人,经TCD检查大多数有异常改变,可表现脑血流速度的变化[血流速度增快或减慢],频谱形态及频谱性质的改变,以及转颈试验时峰值流速的变化。结论:TCD是一种无损伤性检查,简单、快速,可为医生诊断椎基底动脉脉供血不足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对医生选择用药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MR和MRA成像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7例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患者的MRI和MRA显示的异常血管分布、形态、信号强度进行分析.结果 17例MRI表现为椎基底动脉明显扩张,其中3例同时累及颈内动脉系统.扩张基底动脉直径为4.9~14.8 mm,长度为30.2~33.8 mm,其中7例上下方向折曲走行;10例左右方向迂曲延长;10例颅神经受累.16例在MRI平扫中见后循环梗死灶.结论 MRI和MRA有助于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的全面综合评价,可以作为临床诊断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颅颈动脉的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脑实质的弥散加权成像(DWI)表现.方法 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40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与随机选择的同期34例正常成人及36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对比.分析颅颈部脑供血动脉的狭窄程度及其分布、血管发育状态、脑实质的DWI表现与TIA的关系.结果 3组间在颅颈动脉狭窄支数及狭窄程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6);TIA组及脑梗死组颅颈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性病变明显增多(P=0.004、0.015),但TIA组与脑梗死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148).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单侧椎动脉(VA)发育不良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人(P=0.039).颈内动脉(ICA)系统TIA患者更容易出现DWI高信号灶(4/8,50.00%).结论 TIA患者颅颈动脉的重度狭窄或闭塞及不规则充盈缺损可能是发生严重缺血性脑卒中的最危险因素之一.VA发育不良是TIA的易感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椎基底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接受DCB治疗的椎基底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患者21例。ISR共22处, 椎动脉起始段8处、椎动脉V4段12处、基底动脉2处。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临床预后, 影像学随访评估靶血管情况。通过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技术成功率和随访情况等分析DCB治疗椎基底动脉ISR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 21例ISR患者均成功完成介入治疗, 围手术期无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死亡发生。术中2例(9.5%)因DCB扩张后残余狭窄仍>50%行补救性Apollo支架植入。DCB治疗ISR的技术成功率为90.5%(19/21)。靶血管平均狭窄程度由术前的(78.1±11.3)%改善为术后的(22.1±8.3)%。21例患者临床随访资料完整, 截至2021年9月末次随访, 临床随访时间19(12, 33.5)个月, 无靶血管责任供血区域卒中、TIA及死亡发生。mRS评分0分患者18例、1分患者2例、2分患者1例。1...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对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了19例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CT表现。结果49例均在5mm薄层CT扫描上显示椎基底动脉增粗、扩张、迂曲,测量其宽径大于等于4.5mm,且分叉高于鞍上池或者位置超出鞍背或斜坡范围。VBD伴有基底动脉壁钙化9例,脑干局部受压10例,基底池扩大4例。大部分合并脑干、小脑、基底节及其他部位梗死、出血。其临床主要表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及脑内缺血梗死症状,表现复杂且差异较大。结论VBD诊断主要靠影像学,CT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常规诊断手段,充分认识其CT征象对提高VBD的诊断准确率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头颈CTA对椎基底动脉变异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在我院经DSA检查证实为椎基底动脉变异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A检查,并以DSA为诊断标准,评价头颅CTA对椎基底动脉变异诊断的准确性。结果:43例中,CTA示9例椎动脉起始于主动脉弓,椎动脉行径变异13例,椎动脉管径变异9例,单侧椎动脉开窗畸形5例,双侧椎动脉开窗畸形1例,永存胚胎性血管6例,与DSA检查结果完全一致。结论:头颈CTA在椎基底动脉变异的诊断方面与DSA结果无异,且CTA更具安全性,能为临床治疗干预提供可靠的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地塞米松在椎-基底动脉短暂脑缺血(VBTIA)发作时的作用。方法 将椎-基底动脉短暂脑缺血发作病人116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病人症状及体征缓解的时间及血压、血糖变化。结果 治疗组症状及体征缓解的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病人血压、血糖均有轻度升高但是无差异(P>0.05)。结论 椎-基底动脉短暂脑缺血发作时地塞米松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RI联合减影CTA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TOBS患者的MRI和减影CTA检查资料,观察MRI显示病变的分布范围、椎基底动脉血管流空状况、椎基底动脉血管结构。结果:梗死灶分布于两侧丘脑、中脑、小脑、枕叶、颞叶。呈对称性病变13例,单侧分布8例。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异常者14例。76.2%(16/21)的患者中存在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形态异常,13例表现为基底动脉尖部变细,38.1%(8/21)的患者为椎、基底动脉动脉瘤,5例椎、基底动脉减影CTA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结论:MRI联合减影CTA检查为临床提供较为完整的诊断信息,可以作为TOBS筛选和首选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椎基底动脉变异的CTA表现,提高对椎基底动脉血管变异的认识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经16排CTA诊断为椎基底动脉变异患者的影像资料,观察椎基底动脉变异的起源、行径、管径异常、重复或开窗畸形、永存胚胎性血管的变异特征,以及是否合并颅内血管畸形或动脉瘤改变。结果:1 268例行头颈联合16排CTA检查的患者中发现椎基底动脉变异85例,其中椎动脉开口起源变异18例,行径变异25例,管径异常19例,重复或开窗畸形20例(合并颅内动脉瘤3例),永存胚胎性血管3例。结论:16排CTA能快速、立体、准确显示椎基底动脉变异及颅内畸形血管合并症。熟悉椎基底动脉变异的CTA特征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3D-ASL)技术能否发现扩散加权成像(DWI)及MR血管成像(MRA)显示为阴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人的脑血流灌注异常。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经临床确诊而DWI及MRA阴性的TIA病人[男63例,女49例,平均年龄(58.41±4.92)岁]及67例健康志愿者[男35例,女32例,平均年龄(54.70±6.36)岁]的3D-ASL资料。将TIA资料依据症状分为单发作组(发作1次)与频发作组(1次)。3名医师共同观察动脉自旋标记(ASL)脑血流量(CBF)图并测量兴趣区相对CBF(r CBF值),计算r CBF比值(灌注异常区的r CBF值/镜像区r CBF值)。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资料构成有无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r CBF比值有无差异。并判断TIA病人临床症状与灌注异常区是否具有一致性。结果 112例TIA病人中发现灌注异常者69例(61.6%),灌注正常43例(38.4%);健康受试者中灌注减低7例(10.4%),灌注正常60例(89.6%),TIA病人的灌注异常者明显多于健康受试者(χ2=44.91,P0.05),平均r CBF比值(0.78±0.19)低于健康受试者(0.96±0.15)(t=56.2,P0.05)。TIA症状单发作组与频发作组的r CB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P0.05)。69例灌注异常TIA中,颈内动脉系统TIA的临床症状与灌注异常区相匹配的5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临床症状与灌注异常区匹配为9例。结论 3D-ASL有助于发现DWI及MRA阴性的TIA的灌注异常,有利于明确TIA的早期病生理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