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道1例54岁男性寻常型天疱疮(PV)患者,口服倍他米松治疗2年出现精神症状并病情加剧。因怀疑为皮质类固醇所引起,渐停用倍他米松,给予环磷酰胺静脉冲击和口服环孢素,经治疗皮损消退,未再复发。虽然合用皮质类固醇与免疫抑制剂治疗PV有效已有报告,但合用免疫抑制剂成功取代皮质类固醇,疗法尚较少见。  相似文献   

2.
红斑性天疱疮是公认比较良性的天疱疮,但其治疗较为顽固,目前多依赖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其疗程长,副作用大.自1981年以来,我们采用皮质类固醇激素霜剂封包疗法取得良好效果,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血浆置换疗法对循环天疱疮抗体的影响。22例活动期天疱疮住院病人平分为两组,每组11例。Ⅰ组用血浆置换疗法、皮质类固醇及免疫抑制剂治疗;Ⅱ组只用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治疗。Ⅱ组病例具备3个条件:①与Ⅰ组病例同期治疗,②存在循环天疱疮抗体,⑧治疗初及治疗后3  相似文献   

4.
重症天疱疮21例治疗分析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9  
目的:提高对重症天疱疮的治疗水平。方法:总结了21例重症天疱疮患者的治疗。结果:除7例首剂量选择泼尼松80mg/d可控制病情外,其他控制不佳的患者还需应用皮质类固醇冲击治疗,同大量口服皮质类固醇相比,可缩短病程,减少皮质类固醇的使用剂量。免疫抑制剂、静脉内免疫球蛋白滴注等的联合应用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结论:重症天疱疮除常规剂量皮质炎固醇治疗外,常需与其他疗法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5.
寻常型天疱疮(PV)是天疱疮中最常见而又较严重,死亡率最高的一型[1,2].现将我科采用中等剂量皮质类固醇与大剂量免疫抑制剂治疗2例PV的完整资料及长期随访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天疱疮(pemphigus)是皮肤科较为常见的获得性表皮内大疱病,是一组较严重的慢性、复发性大疱性皮肤黏膜疾病。现已证实本病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可使天疱疮预后大为改观。近年来皮质类固醇激素与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以及在此基础上与血浆置换疗法,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联合应用,使天疱疮得到有效控制,甚至长期缓解,使天疱疮的治愈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目前,早期大量皮质类固醇激素是治疗天疱疮、类天疱疮的首选方法。但长期大剂量地使用激素可致严重副作用。近期发现,静脉内大剂量滴注丙种球蛋白有类激素作用。该文报道了6例应用此疗法辅助治疗的天疱疮、大疱型类天疱疮的有关情况。  相似文献   

8.
天疱疮类疾病是一组慢性严重的疾患,过去对此类疾患的治疗,均以高量皮质类固醇控制,虽然可以减少死亡率,但大多数患者都要长期用皮质类固醇维持量来控制,往往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自从Beutner等以及Jordon等证明天疱疮类疾病患者血中有循环自家抗体与皮肤基底膜区沉积抗体以来,已被很多临床研究工作者承认为自家免疫性疾患,因此提出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可能性,并且在实践中收到一定的效果。现就所见之国外资料综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天疱疮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近10年来天疱疮治疗的研究进展,皮质类固醇与免疫抑制剂同时应用极大地改善了天疱疹的预后,在此基础上配合血浆置换疗法,改良的冲周疗法以及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滴注使难治性天疱疮得到有效控制甚至长期缓解。  相似文献   

10.
天疱疮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10年来天疱疮治疗的研究进展,皮质类固醇与免疫抑制剂同时应用极大地改善了天疱疮的预后,在此基础上配合血浆置换疗法、改良的冲击疗法以及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使难治性天疱疮得到有效控制甚至长期缓解。随着传统药物(疗法)的最佳组合以及新药物新方法的不断问世,治愈天疱疮的希望将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1.
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治疗,长期以来大多将皮质类固醇作为首选,亦常合并使用其它免疫抑制剂,这在较长疗程中易于出现较严重的副作用。近年来应用毒副作用较小的四环素类药物和烟酰胺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文中就这一疗法的有关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四环素类药物与烟酰胺并用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治疗,以来大多将皮质类固醇作为首选,亦常事并使用其它免疫抑制剂,这在较长疗程中易于出现较严重的副作用。近年来应用毒副作用较小的四环素类药物和烟酰胺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文中就这一疗示的有效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大剂量皮质类固醇与免疫抑制剂同时并用(CSI)治疗天疱疮(PEM)可有效地降低该病的死亡率,并使近半数的患者停药缓解[1].我们在临床上采用CSI治疗了1例重症PEM患者,获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23例中重度大疱性类天疱疮皮质类固醇激素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分析23例中重度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中重度大疱性类天疱疮合理的治疗方案。结果:中度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皮质类固醇激素控制量(相当于泼尼松剂量)为(57.43±11.58)mg/d,重度患者控制量为(87.26±14.52)mg/d。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可减少皮质类固醇激素的用量,利于其较快减量,减少激素使用副作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天疱疮及类天疱疮等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的治疗主要是系统应用皮质类固醇,对其治疗有抵抗及有合并症者,常辅以皮质类固醇冲击、免  相似文献   

16.
灭疱疮在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前无根本疗法,死亡率高达90%。自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后能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发展,使症状得到改善和缓解。但是由于激素长期大量应用后的副作用,仍使天疱疮患者的死亡率近50%。1964年以来在患者血清中发现有一种对表皮细胞粘合质的自家抗体。这种抗体也明显存在于皮疹局部并能与补体结合,并证实了抗体效价的波动与临床症状相平行。类天疱疮和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天疱疮患者血清中抗桥粒芯蛋白(desmoglein,Dsg)1和抗Dsg3抗体水平与其皮肤、口腔黏膜损害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同时对间接免疫荧光(IIF)检测的天疱疮抗体滴度与治疗中使用皮质类固醇控制剂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测定55例天疱疮患者血清中抗Dsg1和抗Dsg3抗体水平。结果:抗Dsg1抗体水平与患者皮肤损害严重程度有显著相关性(P<0.01),抗Dsg3抗体水平与口腔黏膜损害严重程度有显著相关性(P<0.01)。天疱疮患者血清IIF滴度与抗Dsg1抗体水平相关(P<0.01),寻常型天疱疮患者IIF滴度与抗Dsg1和抗Dsg3抗体水平均有相关性(P分别<0.01和<0.05)。寻常型天疱疮患者皮质类固醇控制剂量与抗Dsg1抗体水平和IIF滴度显著相关(P<0.05)。结论:ELISA方法检测天疱疮患者抗Dsg1和抗Dsg3抗体对天疱疮的临床诊断、分型、衡量口腔黏膜和皮肤损害严重程度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天疱疮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皮肤病 ,国内有关学者对该病的病因、病理、治疗、分型都进行了积极的研究。目前可分为 9型 ,包括类天疱疮。天疱疮抗体 (PAb)是其发病的关键因素 ,病理检查 ,直接、间接免疫荧光检查和 HF法是确诊依据。中医辨证治疗 ,个体化明显 ,西医以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胞浆素原激活剂(PA)在天疱疮棘层松解中的作用。体外研究:1978年Farb在新生小鼠角质细胞培养的研究中发现,天疱疮IgG诱发的细胞分离被两种蛋白抑制剂所阻断: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SBTI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和α_2巨球蛋白(一种广谱蛋白酶抑制剂),由此提示天疱疮自身抗体引起表皮细胞粘着性丧失的原因是细胞释放蛋白水解酶(包括PA)。Singer(1980年)观察到天疱疮IgG使人工培养的表皮细胞诱发棘层松解,当存在SBTI(100μg/ml)时能减轻松解的程度。但Morioka等(1981年)观察到向皮肤注XSBTI,只有达到1mg/ml时,组织病理学才见到角层松解被抑制,他还证明胃酶抑索A(一种强效羧基蛋白酶)能抑制角层松解。上述研究似乎提示:天疱疮(自身)抗体引起棘层松解是通过刺激表皮细胞产生PA而引起细胞外蛋白溶解  相似文献   

20.
我科6月采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冲击疗法治疗常规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合用难以控制病情的寻常型天疱疮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