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2.温病的概念是什么?温病有哪些特点?试以风温为例加以说明。答:温病是由温热病邪引起的多种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包括现代医学中的多种急性传染病和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温病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1) 病因是外感温热病邢温病的病因与外感风寒不同,与内伤杂病也有很大区别,其基本界限就在于致病原因是外感温热病邪。此为一种阳邪,易化燥化火损伤人体阴液。(2) 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温病大多具有不同程度的传染性,可以通过口鼻皮毛等途径在人群中传播,甚至造成流行。各种温病的发生又  相似文献   

2.
(一) 祖国医学对于热性病症的认识很早,如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古代对急性发热病症统称之为“伤寒”(广义的);从病因、症状的分类,又有各种热性病的病名,如温病和伤寒(狭义的)等等。病名是一个概念性的名词,中医病名更具有概括的意义。“温病”虽然在难经中属于广义伤寒下的一种病症,但从历代温病学说的发展来看,同样地,它也是包含很多种热性病的总称,如吴鞠通温病条辨中就载  相似文献   

3.
“温邪上受”非皆“首先犯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岳云 《中医杂志》2005,46(8):635-635
温病是外感四时温热或温热邪气引起的,以急性发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其发病途径,叶天士在吴又可《温疫论》“邪从口鼻入”的基础上,提出了“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外感温热篇》)说,对后世影响颇大。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就说:“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肺)”,近世医家亦多宗从。证诸临床实际,温病之发,有始于师者,也有不始于肺者,故我们认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只是温病发病的一  相似文献   

4.
<正> 温病概念之现状究竟什么叫温病?前人未下一个完整的定义。为此,仅将建国以来的有关认识归纳如下:上海中医学院认为:“什么是温病?温病这一名称所包涵的病类,正如伤寒一样范围很为广泛,是多种急性病的总名称。”南京中医学院认为:“温病是感受四时不同温热病毒所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中医研究院、广东中医学院认为:“温病是感受四时不同的温邪所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北京中医学院认为:“温病是外感四时温热或湿热邪气所引起的,以急性发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南京中医学院认为:“温病是由温热病邪引起的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疾病。”诸说种种,不一枚举。由于以上对温病的概念有较大差异,所以在“三版教材”的审订中,争论不小,因而有必要加以讨论、统一。  相似文献   

5.
钟嘉熙  刘亚敏 《新中医》1994,26(7):14-15,57
刘仕昌教授辨治小儿温病的经验钟嘉熙,刘亚敏主题词温病/中医药疗法,儿童,刘仕昌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多种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等生理特点,小儿温病在临床症候上有其特殊表现,治疗上也有其特殊性。刘仕昌教授在治疗小儿温病时根据小儿生理...  相似文献   

6.
(一)对素问热(?)热病的认识素问热论说:“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又说:“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可以推知“热病”是属于急性发热的病证。关于热病(以及温病)等与伤寒之间的关系,在伤寒论中提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从这里不难看出,“热病”这个概念是被包括在广义的“伤寒”概念之中。如难经五十八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前者所谓“伤寒”是广义的伤寒,后者与热病(温病)并列的“伤寒”,是狭义的伤寒。广义的伤寒包括多种热性病,狭义的伤寒则指一般触冒风寒邪气而言。根据同理推论,伤寒(狭义的)是古人根据病因而定  相似文献   

7.
试论温病中“毒”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毒”的概念在中医学中应用非常广泛,温病学中尤然。然而对温病中“毒”的涵义及致病特点,临床上怎样正确应用解毒法等问题,似尚未见到系统的论述。因此,作者搜集了古今部分资料,结合自己的粗浅体会,重点谈谈温病中“毒”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一、“毒”在温病中的涵义“毒”在温病中是应用得非常广泛的一个概念。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种涵义:(1) 指病因,如毒气(疫疠之气)、热毒、风毒、瘴毒、麻毒等。(2) 指病名、病证,常见如中毒、丹毒、毒痢、疔毒、脏毒等。(3) 指治法,如毒药攻邪,清热解  相似文献   

8.
中医应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家松 《中医杂志》2003,44(6):465-466
今年入春以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在我国部分地区和一些国家流行。中医学是在与急性传染病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例如《伤寒论》《温病条辨》等医书即是古人对急性传染病救治的经验总结。从这次SARS的病因和临床表现来看,本病应属于中医的“温病”。从其具有传染和流行特点来看,又属于温病中的“瘟疫”。考虑到其病变部位在肺、发病在春季,并应与春季其它疫病如流行性脑膜炎等相区别,以“肺系春瘟”命名较宜。  相似文献   

9.
对疾病进行分类是指导临床治疗的关键。温病的分类也和其它疾病的分类一样,基本上以该病病源、性质、证状、治疗方法大致雷同者作为分类的基础。从而把温病分为最基本类别。这种分类方法是古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体会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如戴天章把温病分作表里两类,兼述一些兼证、夹证,总疾病之因为“温热”(见《广温疫论》);王孟英将其分为伏气、外感两大类;吴瑭则以三焦为代表多种温病证候群分段论述。雷丰(少逸)则以四时所感和《内经》所述病因,统按症候分类。本文试综合各家从温病分类的临床意义,温病的综合分类与临床作用等方面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卫气营血"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主要阐述其在人体中的作用。清代叶天士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法,为古代时疫治疗建立里程碑,温病学成为了中医学的瑰宝。温病卫气营血辨证法在现代,除了沿袭古代治疗温病外,赵炳南先生还率先将温病学辨治法应用于临床皮肤科当中。临床运用温病卫气营血理论来指导急性皮肤病的辨治效果显著,因此特从急性皮肤病与温病的病因、病机、传遍规律、症状(斑疹等)的对比及治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历代医家所述热性病,是以体温骤升(多在39℃以上)身灼热,烦渴、脉数等为主要临床特征如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的高热。西医的急性传染性疾病的高热,急性感染性高热,以及慢性疾病并发急性感染的高热,与本文所述相近似,可参考进行辩证和治疗。现将18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温病是指感受四时不同温热病邪所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和地域性。温病根据传染性和流行性分为瘟疫和温病,前人有"一人受之谓之温,一方受之谓之疫"的说法。例如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从临床特征来看传染性强,病情严重,进展迅速,属于中医温病的"瘟疫"范畴,但究其致病性质,仍不出风暑湿燥等病邪的范围。温病根据发病季节分为春温、风温、暑温、湿温、秋燥、冬温等;根据发病类型不同分为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相似文献   

13.
温病,病证名。始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为多种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由于四时气候不同,人的体质各异,各种温病临床表现及发展变化也有差异,因此前医在《内经》、《难经》、《伤寒论》的理论基础上把各种温病分别命为不同的病名。如风湿、春温、暑温、湿温、秋燥、伏暑、冬温、温毒等等。这些温病虽各有其不同特点,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共同之处,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现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现代医学中多种急性传染病、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及少数非感染性的急性发热性疾病,皆属温病范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抗生素出现后,人类疾病谱已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但温病仍然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类不可忽视的疾病。因此,深入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探讨温病学辨治理论、研制高效治疗方药,依然是温病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笔者致力于温病学辨治理论的研究,颇多心得。兹对“截断疗法”以及有关温病治则问题作如下探讨。1“截断疗法”的…  相似文献   

15.
第三章温病的病因和发病本章内容:温病病因学说的内容及其实际意义;温热病邪致病特点;温病发病因素;温病发病类型及特点。现将重点问题归纳如下: 一、温病病因学说的内容及意义温病病因学说内容——温病的致病原因是外感温热病邪(简称温邪)。所谓温邪,是指外邪中属于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如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等病邪。它具有性质属热,从外感受,致病迅速等特点。温病病因学说实际意义——温病病因学  相似文献   

16.
邢殿文 《河北中医》2002,24(3):236-236
病毒性脑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脑实质受损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归属于中医学的温病范畴 ,临床病变除具有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外 ,尚可遗留痫、痿、痴、癫等后遗症的特点。1 早期诊断治疗是关键急性散发性病毒性脑炎多以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急骤起病 ,如疑为本病应尽早做相关  相似文献   

17.
温病又称温热病,是多种急性热病的统称。根据临床证候,一般可分为温热与湿热两大类证,均以“卫气营血”、“三焦”作为辨证纲领。在总的治法上有解表、清热和解、化湿、通下、开窍熄风、滋阴(养阴、生津)等法。就温热类证(包括湿热类证化燥之后)的治法而言,其中清热与滋阴两大法则,往往贯串于整个病程的治疗各法之中,可谓治法之总纲。兹就清热与养阴法的临床意义和运用规律,概述如下: 清热滋阴法在温病治疗学上的地位温病以发热为基本特征。在病变的各个阶段,具体治法虽各不相同,但温为阳邪,其性  相似文献   

18.
温病是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它具有发病急,变化多,传变速,初起即见热象偏盛而多有口渴的特点。在病变过程中,由于热盛而容易伤津化燥,发展到后期则多出现阴枯液涸之象,甚至危及生命。所以《素问·玉版论要篇》说:“病温虚甚死。”(虚甚,是指阴精衰竭。) 由于津液的盛衰与温病的预后有着极密切的关系。所以在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的治疗中,虽然有解表、清气、化湿、通下、清营、凉血、开窍、熄风等不同治法,但应时刻顾其津液,护阴是治疗温病的重要法则。  相似文献   

19.
试探《温病条辨》寒温合用治湿热病的基本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病按其性质有温热、湿热之分,温病中属湿热者固然多见,如风温(冬温)、春温、暑温、秋燥、温毒等;属湿热者亦不少,如湿温、暑湿、伏暑以及其他温病之挟湿者,均可归于湿热之类。尤其是在南方,湿热为患更多于单纯温热病。难怪温病学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对湿热性质的温病论述得颇为详尽,对其治法更是灵活多变,高人一筹,方法之广,是其他温病专著无以媲美的。细观其治法,大抵不越清温合用,寒(凉)温(热)药并举,一以清热,一以祛湿,从而达到湿祛热除的目的。兹就其配伍规律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通过各种温病的治疗,总结出了各种温病常见的共同症状,如发热、汗出、神昏谵语、痉、厥、闭、脱等,研究任何事物,总是先要认识许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即各自的特性),然后再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即共同的特征)。研究温热病也应该如此。只认识各种温病的特殊的本质(各自的症状)是不够的,还必须认识各种温病的共同的本质(共同的症状)。现就将各种温病在临床的表现规律、症状归纳总结,辨证分型治疗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