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纳米仿生骨椎体支撑体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7年3月至2013年5月,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纳米仿生骨椎体支撑体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22~68岁,中位数46岁。胸椎结核11例,胸腰段结核8例,腰椎结核7例。单节段病变18例,2节段病变7例,3节段病变1例。15例患者存在发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21例患者合并椎旁及椎管内脓肿。脊髓神经损伤情况按照ASIA损伤分级,B级1例、C级4例、D级12例、E级9例。病程2~12个月,中位数7.8个月。围手术期进行抗结核药物治疗,术后随访观察患者植骨融合、并发症发生、脊柱后凸畸形矫正、脊柱功能恢复及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手术时间2.6~4.8 h,中位数3.2 h。术中出血量430~1800 m L,中位数610 m L。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40个月,中位数20.5个月。植骨均融合,融合时间3~6个月,中位数4.1个月。均未出现感染及内固定物松动。1例术中出现胸膜破裂,予以修补并采用胸腔闭式引流后恢复;6例术后出现神经支配区一过性疼痛,应用神经营养药物及理疗后症状消失;1例术后3个月出现髂窝脓肿,应用抗结核药物5个月后脓肿消失。术后18个月,脊柱后凸Cobb角(11.2°±5.3°)较术前(29.2°±13.8°)改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评分[(3.28±2.09)分]较术前[(40.2±14.1)分]降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良好,D级2例、E级24例。结核均治愈,随访期内未复发。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纳米仿生骨椎体支撑体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植骨融合率高、并发症少,可以有效控制结核症状、矫正脊柱后凸畸形、改善脊髓神经功能、促进脊柱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路病灶清除加钛网植骨、Z形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腰椎结核的意义及疗效.方法:总结2002-2006年期间收治的12例多节段腰椎结核患者,并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钛网植骨、Z形前路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结果:随访8~29个月(平均17个月),脊髓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植骨融合满意,钛网无松动、移位和塌陷,无内固定失败和脊柱结核复发,后凸角度平均矫正16.5(.).2年后随访患者临床症状好转,脊柱畸形矫正情况满意.结论:前路病灶清除加钛网植骨、Z-plate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腰椎结核的术式有术野显露清楚、病灶清除更彻底、脊柱稳定性重建可靠、植骨融合率和结核治愈率高等特点,是目前外科治疗多节段腰椎结核的可靠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期病变椎体切除椎体间植骨前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手术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病变累及1-5椎节的胸腰椎结核患者临床资料。结果:随访1-4年,平均3.5年,结核病灶顺利愈合,术前伴有脊髓功能障碍的18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基本恢复,植骨均融合,内固定无失效,畸形明显娇正,无复发病例。结论:前路一期病灶彻底清除、椎体间植骨、内固定的手术方式有利于病变切除彻底,椎管减压满意,脊柱稳定性重建可靠,术后结核无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有限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2月至2013年12月的胸椎脊柱结核患者42例,分为两组,其中1组患者20例,椎体骨破坏程度轻,行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有限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采用后外侧植骨融合方式;2组患者22例,椎体骨破坏程度较重,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前方内固定术。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均规范化药物抗结核治疗直至痊愈。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期的神经功能、疼痛、节段后凸角、CRP和ESR、融合情况及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操作时间。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18个月(6个月~3.5年)。两组患者结核痊愈,植骨融合良好。患者术后VAS疼痛评分和Frankel神经功能等级均有明显改善,未发现和内固定有关的感染并发症,两组间影像学显示无明显差异。术后脊柱后凸畸形均得以矫正,两组在随访期都发生了矫正丢失。1组患者出血量和手术操作时间明显少于2组,术前患者ESR(59.7±21.5),术后完全恢复正常(8.0±1.7)。结论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有限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早期椎体骨破坏程度轻或后凸畸形不重的脊柱结核患者,手术操作创伤小,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2月至2011年7月,采用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脊柱后凸畸形患者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26 ~67岁,中位数54岁.胸椎结核4例,腰椎结核14例,胸腰椎结核5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腰背部疼痛和胸、腰椎后凸畸形.部分患者伴有乏力、纳差、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所有患者均行X线、CT及MRI检查明确诊断.影像学资料显示椎间隙变窄或消失,病变椎体骨质破坏、椎体塌陷或死骨形成,椎旁脓肿形成,脊柱后凸畸形.单侧椎旁脓肿5例,双侧椎旁脓肿18例.脊髓损伤按Frankle分级,C级1例,D级4例.术后随访观察结核控制、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疼痛缓解、脊柱后凸畸形矫正、脊柱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失血量220~950 mL,中位数360 mL.手术时间120~200 min,中位数150 min.切口均甲级愈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中位数10个月.结核症状均缓解或消失.1例术后出现患侧胸腔积液和少量积气,经重新放置胸腔引流管后好转.5例脊髓损伤患者均恢复至Fran-kleE级.术后及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由术前69.33±18.46降至13.16±7.22、12.35±6.98;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由术前(6.40±1.10)分降至(1.60±1.70)分、(1.20±1.20)分;后凸畸形Cobb角由术前15.08°±2.50°降至3.05°±0.80°、3.12°±0.60°.影像学检查证实植骨块位置均良好,均达到良好的骨性融合,椎间高度均无明显丢失.均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移位等并发症发生;无结核复发.结论:采用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脊柱后凸畸形,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可有效控制结核症状,缓解腰背部疼痛,矫正脊柱后凸畸形,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胸腰椎脊柱结核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9年1月间收治的96例胸腰椎脊柱结核的病例,72例合并腰大肌脓肿,37例有神经根或脊髓刺激症状,经抗痨治疗后给予手术治疗,术后抗痨1年。结果:术后患者腰背部疼痛缓解,无神经症状加重,3月后复查神经功能有Frankel一级以上改变者22/37,半年后植骨融合率72/96,无植骨块移位和内固定断裂,术后8例出现术后并发症,经处理后痊愈,复发3例,2例经处理后痊愈,1例放弃治疗。结论:胸腰椎脊柱结核因发病部位、破坏程度不同,且合并症多样,应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联合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前路病椎切除同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手术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35例,其中经前路病灶切除、自体髂骨椎体间植骨并前方或侧前方内固定18例;经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并后路内固定13例;单纯前路病灶清除术4例。结果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1.5~2.5年,平均2年后凸畸形矫正,矫正角度丢失不明显。ESR于术后1个月逐渐下降,3个月后达到正常范围。随访期内病灶未见复发。骨性融合时间平均5个月结论对合适的病例,该法可有效稳定脊柱、维持其畸形的矫正;达到牢固地融合,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朱权  王新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4):88-89
目的: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器联合应用治疗腰椎失稳的临床疗效。方法:56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年龄35~80岁,平均52.8岁,椎体滑脱程度Meyerding法分类Ⅰ~Ⅲ度。手术方法为后路充分减压,椎弓根固定系统使滑脱的椎体复位内固定,不稳定节段自体椎间植骨融合。术后随访5个月至4年,平均28个月,X线片显示椎体间骨性愈合率1年90%,2年100%,临床症状消失满意率:95%。结果:所有患者临床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术后半年、术后1年、2年及最终随访时临床恢复率分别为76.53%、85.35%和86.29%。最后一次随访的融合率达98.53%,1例未观察到可靠的融合,并在术后3年出现内固定的断裂而再次手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8.82%,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4.41%。结论:椎弓根螺钉系统加椎体间融合器及后外侧联合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下腰椎失稳既能充分减压,又能使滑脱椎体复位,保证脊柱骨性愈合,达到脊柱稳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前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可行性、优点及临床意义.方法:自2008年8月-2011年2月对58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进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结核中毒症状及局部疼痛症状,术前融合节段后凸角(30.5±4.7),°38例存在脊髓压迫,ASlA分级B级4例,C级10例,D级24例.术前强化抗痨治疗2周,术中彻底清除病灶,45例采用钛网植骨,13例单独应用三面皮质髂骨植骨后行前路内固定.术后规则抗痨治疗1年.结果:全部病例随访0.8-3.0年,平均1.8年,无术后并发症,切口均甲级愈合.术后4个月ESR均正常,植骨块及钛网植骨块6月后融合,术后融合节段后凸角为(10.2±3.5)°,终末随访时矫正角度丢失(3.2±1.6)°.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并使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以及钛网的运用,可矫正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早期恢复脊柱支撑功能,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内固定合钛网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和合适的手术适应症。方法:收集本院自2008年1月至2013年5月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结核患者18例,术中均采用在规范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行一期前路结核病灶清除合钢板内固定肽笼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植骨融合发生和内植入物位置以及Cobb角和Frankel评分神经恢复情况。结果:随访10~24个月,平均15.6个月,18例患者临床症状均较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2级。颈椎后凸畸形矫形均较前好转,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为0°~5°,平均1.2°,术后3个月~1.5年椎体间融合均显示椎体间植骨块与上下椎骨均完全融合,提示良好的骨性融合。结论:在规范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一期前路结核病灶清除内固定合肽笼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结核,可以明显改善术后脊柱生理曲度和加强椎体间的稳定性,此方法是一种安全、实用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创伤小、脊髓减压彻底、术后脊柱三柱即刻稳定、患者可早期活动的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手术方案。方法:21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经后路单侧行椎体次全切除、脊髓环形减压、钛网支撑植骨重建前中柱及椎弓根钉后柱内固定。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学会(ASIA)分级进行神经功能评估,通过X线及CT片评估骨折复位、减压及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3.1 h;平均出血量1180 mL。术后发生脑脊液漏2例,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患者植骨融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椎体高度、曲度和椎管容积无明显丢失。除A级患者外,其他各级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后路单侧椎体减压重建脊柱三柱稳定性手术具有创伤小、脊髓减压彻底、脊柱前中后柱即刻稳定等特点,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脊柱的生理曲度、椎管容积和脊柱即刻稳定性,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理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2000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35例脊柱胸腰椎结核患者,病变均累计2个或2个以上椎体,合并椎旁脓肿32例.患者术前脊髓神经功能损伤20例,Frankel分级:B级4例,C级10例,D级6例,血沉尽可能控制40mm/h以下后手术,手术方式均采用I期后路钉棒系统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或肋骨植骨或钛网植骨融合术,随诊观察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骨愈合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4.5±0.5)h,平均出血量(650±150)ml.术中4例发生胸膜撕裂,行术中缝合,放置引流,术后无并发症发生;2例手术侧大腿前内侧放射痛麻木,经治疗后逐渐消失,1例术后1月余出现复发,伤口不愈合,经再手术后治愈,无大血管、神经损伤,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个月-5年(平均17.6个月),骨融合时间平均6.5个月,术后神经功能均恢复至E级,1-2个月后血沉均恢复至正常,末次随访无一例出现明显矫正度丢失.结论: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是治疗脊柱胸、腰椎结核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后路复位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脊骨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3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9例。观察组采用后路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前路复位固定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4—12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观察组患者前侧方脱位得到基本复位,患者均无脊髓神经损伤加重。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术后均明显改善。植骨面均见骨性融合,无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对照组患者发生脊柱神经损伤1例,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术前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后路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在恢复正常脊柱序列后还可获得很好的脊柱融合效果,并且术后并发症少,对Cobb角和相邻正常椎体的比率也有改善作用,可促进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腰椎恶性肿瘤后路手术切除联合微波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5例胸腰椎占位患者采取后路病变椎体切除、脊柱稳定性重建联合术中微波治疗,随访3~12个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15例患者术后胸腰背部疼痛症状减轻或消失,随访未发现肿瘤复发,植骨融合满意,内固定稳定。结论胸腰椎恶性肿瘤一期手术切除联合术中微波治疗是治疗胸腰椎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前路病灶清除加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病灶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84例患者均得到随访,最短1年2个月.最长随访6年,平均43.5月.观察患者均达到临床愈合,随访期内未见复发病例,脊柱后凸畸形改善,无明显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有7例患者局部复发需要再次手术治疗;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采用彻底清除病灶和植骨消灭死腔,通过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1998年1月—2006年5月采用手术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34例,根据结核破坏程度及手术可能带来的脊柱稳定性改变,采用不同的手术治疗方式。13例脊柱稳定性无明显破坏的病例采用单纯病灶清除术,13例脊柱稳定性部分破坏的病例采用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术,而8例脊柱稳定性显著破坏的患者则采用Ⅰ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术。结果34例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慢性窦道形成。除1例失访外,其余33例均获得随访。21例前路植骨病例,骨性融合时间平均4.1个月,8例有后凸畸形者,后凸畸形平均矫正20.2°,2例有明显神经损害的患者术后均获得明显改善。结论脊柱结核外科治疗应是在抗结核治疗前提下进行的病灶清除,减压矫正,植骨融合和坚强固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提高螺旋CT在脊柱结核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已手术病理证实脊柱结核296例患者的CT征象回顾性研究,并分析手术前、后CT影像表现。结果:296例显示椎体破坏,单纯性病灶清除术86例,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10例。结论:螺旋CT扫描可以评估术前骨质破坏程度、评估术后椎体结构、植骨融合、内固定及周围软组织情况,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和术后观察疗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溶骨性胸腰椎椎体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2年3月至2016年6月,收治溶骨性胸腰椎椎体转移瘤患者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49~72岁,中位数63岁。13例累及单节椎体,2例累及2节椎体,1例累及3节椎体。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背部疼痛和脊柱功能损害,Frankel分级E级11例、D级2例、C级3例。采用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术中用椎板咬骨钳咬除病椎及其上下各两椎的全部椎板和黄韧带彻底减压,通过病椎椎弓根将骨水泥注入病椎椎体,于病椎上下各两椎椎弓根置入椎弓根螺钉,以钉棒系统内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骨水泥注射量,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腰背部疼痛程度进行评估,采用动力位X线片评估脊柱稳定性,采用Frankel分级评估脊髓功能,随访观察肿瘤复发转移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手术时间120~180 min,中位数140 min。术中出血800~1500 mL,中位数1200 mL。骨水泥注射量,胸椎25~36 mL,中位数29 mL;腰椎31~38 mL,中位数35 mL。1例1椎术中发生骨水泥渗漏,患者无明显不适,未予特殊处理。术后1 d,8例患者疼痛即消失,8例患者疼痛明显缓解,疼痛VAS评分由术前(8.1±0.7)分下降至(1.2±0.4)分。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中位数9个月。1例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时发现另外1个椎体溶骨性转移灶,给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1例患者术后9个月因肿瘤转移死亡。其余14例患者术后复查X线片示椎体病变区骨水泥填充良好,未发生新的骨折及肿瘤转移,动力位X线片上未见脊柱不稳;术后6个月Frankel分级E级13例、D级1例。住院及随访期间,无切口感染、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溶骨性胸腰椎椎体转移瘤,可有效缓解腰背部疼痛、控制局部肿瘤生长、恢复或保留神经功能、维持和重建脊柱稳定性,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自1998年1月~2006年6月,我院收治了12例胸腰椎结核术后复发的病人,采取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骨植骨、钉棒或肽网植骨肽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8个月~3年,平均12个月,均未出现脊柱结核复发,脊柱畸形矫正,植骨融合率达100%。结论: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结核术后复发的一种安全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针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开展中药联合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手术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54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均开展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手术与螺钉内固定,并在术后采用口服中药巩固治疗,观察本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并与术前表现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本组样本治疗后均获得满意的复位与固定效果,影像学复查表现椎体高度状况良好,无内固定松动或脊髓与神经根损伤情况发生。治疗后1周与6个月的复查均表现脊柱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与正常椎体高度比显著好于治疗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开展中药联合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手术固定的治疗方式,能够确保骨折复位与愈合,促进脊柱高度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