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汤海霞 《江苏中医药》2011,43(11):38-39
2007年1月至2010年11月间,我院采用中药结合甲氨喋呤(MTX)治疗剖宫产后子宫切口妊娠18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妊娠的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7月我院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妊娠60例,其中28例行甲氨蝶呤药物保守治疗,22例行清宫术,6例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4例采用子宫切开取胚术。结果:子宫切开取胚术与子宫动脉栓塞术的成功率都比较高,明显高于药物治疗与清宫术(P<0.05),同时住院天数也明显少于药物治疗与清宫术(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妊娠的治疗采用个体化原则,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关键,应针对患者发病时的具体病情合理选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妊娠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124在我院经超声检查和病理检查确诊的切口处异位妊娠患者50侈4的临床资料。结果:50例患者均有程度不同的阴道流血,只有12例有停经或无停经史伴有阴道不规则流血,妇科检查40例无明显异常,10例触及子宫下段膨大,其余子宫均大于正常。药物治疗30例,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12例,手术治疗8例,药物治疗与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患者都治疗成功,不同治疗方法的成功率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子宫切除患者的病理标本均见妊娠组织浸润肌层。结论:剖宫产切口妊娠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妊娠类型,早期诊断和合理选择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笔者曾用中药治疗1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妊娠,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1典型病例 患者,女,24岁,因B超提示子宫切口妊娠2h入院。患者于2006年12月27日在本院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恶露30d干净,产后月经曾来潮1次(来潮具体时间不详)。2007年5月1日因恶心呕吐、乏力、嗜睡等不适来本院就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甲氨喋呤静脉给药配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方法:将48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为米非司酮联合甲氨喋呤治疗组(治疗组)和单用甲氨蝶呤治疗组(对照组),对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甲氨喋呤静脉给药配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成功率达91.7%.使91.7%的病人免受了手术的痛苦.结论:甲氨喋呤静脉给药配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成功率高而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随着剖宫产率的升高,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部位妊娠(CSP)是剖宫产远期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目前发生率已达1/1800-1/2216,已超过宫颈妊娠的发生率[1].Jiao研究28例CSP病例结果显示[2]:CSP占异位妊娠的1.05%,CSP与正常妊娠的比例1∶1221,这个致命切口现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随现代化诊疗技术的发展,对其诊断和治疗的方法也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过去认为治疗首选子宫动脉栓塞术[3],也有人认为甲氨蝶呤胚胎囊注射加宫腔镜下清宫治疗效果好[4].由于CSP尚缺前瞻性的研究,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治疗措施及指南,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均遵循个体化原则[5].现对我院9例子宫切口瘢痕部位妊娠的诊治作一总结并报道.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甲氨喋呤和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剖宫产切口妊娠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选择2002年10月~2008年7月间住院的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早期妊娠患者64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2例,A组患者一次性肌注甲氨喋呤75mg,复查β-HCG及B型超声,在检查到子宫局部无血流或血流明显减少至血β-HCG定量<100U/L时行清宫术。B组患者行双侧子宫动脉超选择性插管,输注甲氨喋呤(MTX)后,再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双侧子宫动脉,24~48小时内B超监测下行清宫术。结果:A组治疗治愈率为81.2%,B组治愈率为93.8%(P<0.05);B组患者血β-HCG下降到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A组短(P<0.05);A组出现恶心呕吐、肝功能损害、血WBC下降例数均较B组多(P<0.05)。结论:甲氨蝶呤肌注和选择性动脉栓塞都是治疗子宫切口妊娠非常有效的方法,子宫动脉栓塞与甲氨蝶呤肌注相比有止血迅速、副作用小、恢复快且微创的优点,既保留了子宫的完整性,又保留其生育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甲氨喋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未破裂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07年3月-2011年3月异位妊娠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甲氨蝶呤20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连用五天,加米非司酮50mg,口服,每天两次,连服5d,用药后1周,如症状缓解,但血β-HcG值下降未超过20%时,再重复米非司酮治疗5天。结果:60例患者中治愈48例、好转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67%;β—HCG恢复正常平均为(18.98±6.90)d、住院时间平均(14.89±4.78)di4例出现恶心呕吐、口腔溃疡,无骨髓抑削发生及其他无严重不良反应,用药期间及治疗后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无改变。结论:甲氨蝶呤和米非司酮联合治疗未破裂型榆卵管妊娠疗程短、副反应小、疗效显著,适合基层医院使用。  相似文献   

9.
刘阳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6):143-143
目的:观察甲氨喋呤肌肉注射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单次肌肉注射甲氨喋呤50mg。结果:36名患者接受治疗,其中成功30例,有效率为83.3%。结论:甲氨喋呤治疗异位妊娠效果良好,加强心理护理,注意药物毒副作用,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是取得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比较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妊娠患者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差异,验证最佳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32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妊娠患者,随机分成单纯药物(甲氨蝶呤,MTX)组、药物联合手术(MTX联合清宫术)组和介入治疗(MTX,宫腔镜下手术联合子宫动脉栓塞)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检测治疗后7,14,21 d时3组患者血β-HCG水平及治疗前后血细胞(白细胞及血红蛋白)的变化,记录住院时间、流血量、月经恢复用时及成功率。结果介入组患者的血β-HCG水平相对治疗前的变化率明显高于单纯药物组与药物联合手术组(P〈0.05),且药物联合手术组明显高于单纯药物组(P〈0.05);3组治疗后血红蛋白以及白细胞变化均不明显(P〉0.05);住院时间、流血量以及月经恢复用时单纯药物组、药物联合手术组到介入组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介入治疗组患者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结论刮宫术联合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剖宫术后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的效果明显优于MTX及刮宫术单独疗法,且恢复快,安全性高,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剖宫产手术后,在伤口愈合障碍的患者皮下放置引流管对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存在伤口愈合障碍相关因素的剖宫产手术妇女420例随机平分为两组,每组210例。治疗组,进行腹壁缝合时,在脂肪层放置自制的引流管引流;对照组切口和缝合部位相同,只是不放置引流管。术后比较两组患者切口的愈合情况。结果:治疗组210例患者中,伤口愈合为甲级者176例,乙级30例,丙级4例,没有发生伤口感染的患者;对照组伤口愈合情况,甲级116例,乙级70例,丙级20例,丁级4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进行手术所用的时间和手术完成后住院的天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存在切口愈合障碍相关因素的行剖宫产术的患者,在其皮下置引流管引流可以促进切口的愈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度子痫前期剖宫产终止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重度子痫前期剖宫产终止妊娠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2例产妇经治疗、手术后痊愈出院,发生并发症3例,发生率为9.4%,切口感染2例,中度出血1例;均为单胎,死亡2例新生儿,1例死于吸入性肺炎,1例死于重度窒息,新生儿死亡率为6.3%。结论:重度子痫前期为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正确系统的剖宫产治疗可提高围产儿生存率,同时应积极给予药物治疗控制病情,监护母儿情况。  相似文献   

13.
孙瑜 《亚太传统医药》2011,7(6):176-178
剖宫产作为产科临床的常用手术,术后大出血是较为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综述近年来关于剖宫产术后大出血的相关措施,重点介绍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提高剖宫产手术质量,减少剖宫产术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产妇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性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共50例剖宫产术中出血产妇使用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的治疗效果。结果:49例剖宫产术中出血产妇经常规治疗无效后行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宫缩好转,出血停止,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操作简单,安全易行,是治疗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性出血行之有效的止血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剖宫产对过期妊娠母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66例过期妊娠的分娩方式,其中剖宫产84例,阴道分娩81例,观察两种分娩方式下新生儿的窒息率和死亡率。结果:无论阴道分娩还是刮宫产,胎盘功能Ⅲ级和羊水≤3cm组的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围产儿死亡比胎盘功能Ⅱ级和羊水3cm组的百分率高。在同组中,除胎儿窘迫外,上述发生率阴道分娩组高于剖宫产组。结论:过期妊娠对围产期母婴危害较大,应适时终止妊娠,分娩方式上应避免阴道助产,可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以利于降低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死亡及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3种不同浓度的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剖宫产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效果。方法:选择150例择期行剖宫产的孕妇,随机分为3组,3组在0.15%罗哌卡因的基础上分别加用舒芬太尼0.4g/mL(A组)、0.5g/mL(B组)、0.6g/mL(C组)。观察记录3组孕妇的总用药量、追加次数、各时点视觉模拟评分、改良镇静程度(Ramsay)评分、改良运动阻滞(Bromage)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用药总量、追加次数和罗哌卡因总用量A组明显高于B、C两组(P<0.05),舒芬太尼总用量A组明显低于B、C两组(P<0.05),用药总量、追加次数、舒芬太尼和罗哌卡因总用量B、C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3组各时段视觉模拟评分、改良运动阻滞评分、改良Bromage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C组高于A、B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0.15%罗哌卡因加用舒芬太尼0.5g/mL用于剖宫产术后PCEA安全有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0年8月间120例分别采用罗哌卡因200mg(2.5g/L)+舒芬太尼0.04mg+地塞米松5mg和罗哌卡因200mg(2.5g/L)+芬太尼0.4mg(4mg/L)+地塞米松5mg镇痛的剖宫产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60例产妇6h、12h、24h、48hV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适合剖宫产术后产妇的镇痛,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三种给药方式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126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42例:甲氨蝶呤0.4mg/(kg?d),连续肌内注射5d;B组:42例甲氨蝶呤0.4mg/(kg?d),隔日肌内注射3d;C组42例:甲氨蝶呤1mg/kg,单次肌内注射,三组均同时联合米非司酮25mg,2次/d口服,连续用3d。观察3组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下降程度和药物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3种给药方式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后血β-HCG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种用药方案对血β-HCG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从3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来看,单次给药的不良反应要小(P<0.05)。结论 3种甲氨蝶呤给药方式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无明显差异,但单次给药的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引起剖宫产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及急救措施。方法:对60例剖宫产术后出血产妇(病例组)及300例剖宫产后未发生产后出血的产妇(对照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产妇高年龄、多孕产次、多流产史、低文化程度、有产科合并症及子宫肌瘤、贫血、血小板低下、产时有宫缩抑制剂使用及多胎等因素是导致剖宫产术后发生出血的单危险因素(P<0.05);②条件性的Logistic多因素分析,产妇年龄、文化程度、产次、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早剥、前置胎盘、子宫肌瘤与多胎是导致剖宫产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③术后出血原因:其中宫缩乏力占76.67%,胎盘因素出血占13.33%,子宫切口出血占5.00%,凝血功能异常占5.00%。结论:导致剖宫产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较多,应针对各种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术中及术后合理的急救措施能有效减少术后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10年来攀钢职工总医院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分析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及并发症,探讨控制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0年来剖宫产的临床资料。结果:(1)剖宫产率上升,2008年剖宫产率45.1%,比1999年剖宫产率20.5%上升了2倍多。(2)剖宫产指征中以社会因素增加明显,已经跃居第二位。(3)胎儿窘迫、头盆不称、臀位、产程异常为指征的剖宫产增加。(4)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并发症不随剖宫产的增加而降低,反而呈上升趋势。结论:剖宫产指征已经放宽,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剖宫产显著增加是造成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控制剖宫产率上升的措施应从医患双方着手,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提高产科质量,采取开展孕妇学校及媒体等多种形式进行宣教,提高患方对剖宫产的正确认识,真正了解剖宫产并发症的危害,控制因社会因素而进行的不必要的剖宫产,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