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肾为之主外”出自《黄帝内经》的灵枢篇,对于此经文的理解,后世医家颇有争议,学生也容易混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该理论,将结合临床,从肾脏的三个功能角度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2.
关于《内经》中“肾主外”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肾主外一说 ,出自《灵枢·师传》篇 ,其曰 :“肾者主为外”。《灵枢·五癃津液别》又说 :“肾为之主外”。二者文字略有差异 ,但主要意义即“肾主外”。对以上两句经文的“外”字 ,不同医家有不同的解释。河北医学院编著的《灵枢经校释》注释 :“《太素·卷第二十九·津液》外作水” ;郭蔼春的《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释》注释 :“外是水的误字 ,应据《太素·卷第二十九·津液》改” ;张介宾《类经·十六卷五十八》注 :“心总五脏六腑 ,为精神之主 ,……肾主骨而成立其形体 ,故为心之主外也。”笔者认为 ,肾主外是正确的。“外”不应改为“水”…  相似文献   

3.
肾实证浅论     
在肾经证学说中、论肾虚证者甚多而肾实证却始终未成专论。然早在《内经》中就有肾实证的论述,后世医家亦有肾实证之记载,但受肾宜固毋泄之影响,特别是宋代医家钱乙说:“肾无实证”,  相似文献   

4.
黄火剑  赖文强 《光明中医》2009,24(4):615-616
明末医家李中梓《医宗必读》提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后世医家悉多遵之。笔者回顾《医宗必读》原文,结合《内经》有关经文,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之论存在片面性。本文提出"肺亦为后天之本"的观点,以期医家在注重治理脾胃的同时,亦注重对肺的治理,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以提高临床疗效。今不揣浅陋,试论述如下,兹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5.
浅论肝为“罢极之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这句话本来具有明确的临床指导意义,只是由于后世的一些注家对“罢极”的错误解释,致使人们对这句经文的含义感到不知所以了。后世注家对此影响较大的大体有以下二种观点: 程士德等人认为“罢,音义同疲,罢极,即劳困的意思”,按此意理解,肝即为“劳困之本”。  相似文献   

6.
关于冲脉的循行,《难经·二十八难》提出了“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与《内经》论述冲脉在腹部“与少阴经夹脐上行”有异,学者对此历来存在争议,不少人认为《难经》观点有误。考察《内经》及《难经》关于冲脉的论述,结合后世医家的相关临床实践经验,笔者认为《难经》中关于冲脉和足阳明经在腹部并行的论述不仅是正确的,而且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中关于“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的句读,历来都是采用“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的断句法,各版全国高校统编教材《内经讲义》也均采用这种断句法。然而,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断句法,不太为人注意,这就是“肾者,主垫封,藏之本”。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把句读点在“封”字的后面,并且“藏”字在此读为“zang”音,而不读“cang”音。笔者较倾向于采用后者,认为后者较前者更为合理,更贴切,更符合原文句法,也更能体现原文的精神。为什么这样说呢?请让我们先从训诂方面试分析。先说“蛰”字,《说文》:“蛰,藏也”,《易·系辞下》:…  相似文献   

8.
《内经》,是学习中医学必修的古典著作之一。然因其年代久远,文辞简朴,注义纷繁,故初学者常感对某些词句及文义理解不易,难于识契真要。本刊从本期开始特辟“《内经》析义”专栏,对《内经》部分常用原文中的疑难词、句及蕴义进行辨析,欢迎广大读者、作者赐稿。  相似文献   

9.
《内经》并未将“命门”作为一单独脏器提出。《灵枢·根结篇》所谓“命门者,目也”,乃是指“太阳经穴终于睛明,睛明所夹之处,是为脑心,乃致命之处,故曰命门。”这与后世之“命门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概念。《难经·三十六难》引伸古代道家“左阴右阳”的观念而首创“左肾右命”之说,认为“两肾者,非皆  相似文献   

10.
“肾主五液”理论源于《内经》及《难经》,经后世医家发挥其内涵得以延伸,即“肾主水化五液”和“精水合一”,概念上有狭义、广义之分和生理、病理之别。现代医学对免疫系统和水通道蛋白的研究揭示了这一理论的内在生物学机制。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和吴鞠通尤为重视该理论,并运用其在其医案和论著中阐述温病生理病理变化,强调发病体质,指导预防和治疗,符合“治病必求于本”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1.
1 心肾相交理论形成与发展早在《内经》中就讨论了水火升降的问题 ,为心肾相交理论形成打下基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天地者 ,万物之上下也 ;水火者 ,阴阳之征兆也。”阐明天地上下阴阳水火之间相互关系。《素问·六微旨大论》曰 :“升已而降 ,降者为天 ,降已而升 ,升者为地 ,天气下降 ,气流于地 ,地气上升 ,气腾于天。”从宇宙范围说明天地之间阴阳水火升降的自然规律 ,为以后的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奠定理论基础。《中藏经》提出 :“水火相交 ,阴阳相应 ,乃为和平”观点 ,指出阴阳相交相应才属正常 ,此观点进步于《内经》唐代孙思…  相似文献   

12.
<正> “正气”一词出自《素问遗篇》“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灵枢·刺节真邪》中言:“正气者,正风也”。对于“正气”的解释,明·李中梓在《内经知要》中言:“精气即正气,乃谷气所化之精微”。而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中对“正气”一词未作解释,只是引用《内经》原文。从《内经》原文上讲,“正气”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人体的各种机能活动以及卫外抗病作用,二是指春、夏、秋、冬四季的正常气候。古往今来,众多的注家,对《内经》“正气”一词的注释大都相同,众所周知。近年来,本人重读《黄帝内经太素》一书,究其原义,对“正气”一浯的含义,有不同的看法;本人认为“正气”一词的含义中具有免疫力的概念,下面依据古籍原文释义,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3.
“肾者胃之关”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内经》“肾者胃之关”的理论,对当今水肿疾病的治疗仍具有临床价值。指出在水肿发病过程中,其本在肾,肾气起主导作用;在治疗过程中,从肾论治,增强肾的气化功能,俾气化正常,水道通调,水肿疾患可瘳。  相似文献   

14.
李中梓根据《内经》首先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学术论点。李氏提出脾肾互济同治,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种临床实践使脾肾学说进一步完善。李氏认为治虚关键在于脾肾。最后,就提出的观点进行举例。  相似文献   

15.
根据《内经》时间医学理论及针灸子午流注学说,结合案例分析以时间指导从肾辨证的规律和方法。指出肾主冬、夜半属肾、酉时属肾对从肾辨治疾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肾者胃之关”见于《素问·水热穴论》,是在论述水肿病的病因病机时提出的。后世医家对此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唐代王冰在次注《素问》时说:“关者,所以司出入也”。肾主下焦,膀胱为腑,主其分注,关窍二阴,故肾气化则二阴通,二阴闭则胃填满,故之肾者胃之关也”。明代医家张介宾注释说:“关者,门户要会之处,所以司启闭出入也。肾主下焦,开窍于二阴,水谷入胃,清者由前阴而出,浊者由后阴而出。肾气化则二阴通;肾气不化,  相似文献   

17.
《类经》将《内经》原文全部收录 ,重新分类编注。其中有 83篇《内经》原文是以整篇的形式编入《类经》而没有被分割。其他《内经》原文中 ,以一整篇分成几个完整的单节者占多数。整部《内经》被编入《类经》的前十一类中 ,其中有三节原文重复出现。对《素问》与《灵枢》间严重重复的六节经文 ,其中五节是取自《素问》而舍《灵枢》,一节是取《灵枢》而舍《素问》;重复不甚的经文 ,予以保留。《类经》对极少数《内经》原文的段落节次进行了调整 ,对辞句不作变更。《内经遗篇》,除一节被收录其他卷之外 ,其余内容独立成一卷 ,以与《内经》正文相别。《类经》的第十二类为“汇通类”,收录的内容是《内经》重要原文的摘要。  相似文献   

18.
从五苓散证的治疗反应看“气化出矣”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内经》这段经文文字简约,只说膀胱津液(当指水液),可经气化而出,却未点明从何道而出,以致后来注家有见仁见智的不同。如王冰认为“膀胱津液得气海之气旋化,  相似文献   

19.
闫永彬  崔璨彭勃 《中医杂志》2006,47(10):795-795
“肾者.胃之关也”是《内经》经典概念之一.内涵为“肾为胃之门户”.外延为“肾主小便”。后学多对其内涵进行拓展.引申为“胃肾相关”之意。我们认为.望文生义、曲解经典.必然弱化其临床指导意义。据《内经》以例明理的说理模式,认为只有守其内涵而拓展其外延.方能彰显其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肾主虚,无实也”新说自钱乙倡“肾主虚,无实也”,后世就此展开了争鸣,其观点大致有三:一为奉此为圭臬,其代表有张完素等人;二为视之为谬论,如张子和等人;其三为不置可否,避“实”击“虚”,如目前中医教材,只字不提“肾实”。笔者慎读《小儿药证直诀》,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