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研究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端粒酶活性表达情况,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对AML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不同亚型AML病人74例,以良性血液病和骨髓形态学正常的非血液病病人作对照,采用改良TRAP-银染法及亚利恩凝胶成像系统分析检测其骨髓标本内的端粒酶活性水平并随访。结果 良性血液病病人端粒酶阴性或低水平表达;AML初诊时端粒酶活性显著升高(F=36.76,q=14.65,P〈0.01).完全缓解后活性下降(q=10.75,P〈0.01),复发时端粒酶活性又升高(q=7.61,P〈0.01)。同时端粒酶活性与预后相关,活性高者往往预后较差。结论 端粒酶活性与AML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AML恶性克隆增殖的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探讨端粒酶活性与卵巢肿瘤的相关性。以及端粒酶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端粒酶在卵巢癌诊断中的价值,并为临床早期诊断卵巢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PCR)-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联合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银染色法进行检测。共检测34例卵巢癌组织.30例良性卵巢肿瘤组织。20例因其他岛性病变而切除的正常卵巢组织端粒酶活性,分析端粒酶活性与卵巢癌不同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34例病理诊断证实的卵巢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率85.29%。30例良性卵巢肿瘤组织端粒酶酶活性阳性率为16.67%;20例正常卵巢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10%。卵巢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较正常卵巢组织、良性卵巢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显著增高(分别P〈0.001。P〈0.001),良性卵巢肿瘤组织与正常卵巢组织间端粒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端粒酶表达在组织学类型、怨性程度上无显著差异(P〉0.05),端粒酶表达在卵巢癌临床分期中有显著差异,Ⅲ、Ⅳ期端粒酶阳性率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卵巢癌术中发现有淋巴结转移者,其端粒酶活性较无转移考明显增高(P〈0.05)。结论:检测卵巢肿瘤的端粒酶活性有助于良;且有助于早期诊断井为恶性程度判断提供熏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微卫星不稳定性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位点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和杂合性缺失(LOH)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各期的关系。方法 应用多重PCR技术检测CML病人不同时期8、9、17号染色体上5个微卫星位点的MSI和LOH。结果 在D8S555位点,CML加速、急变期(AP+BC)病人的MSI发生率明显高于慢性期(CP)病人,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9);8号染色体上D8S555、D8S559位点MSI发生率明显高于9、17号染色体上D9S67、TP53A1/A2、AFMal27xg9位点,AFMa127xg9位点LOH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4个位点,差异有显著性(x^2=1.858~9.946,P〈0.05、0.01)。结论 微卫星遗传不稳定性是CML发生和转化过程中的常见事件;不同位点微卫星不稳定性在CML病情演变中所起作用不同;AFMa127xg9位点附近可能存在与CML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新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4.
曹军 《医学新知杂志》2008,18(4):203-205
目的探讨丁酸钠(sodium butyrate,SB)对HepG2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及与端粒酶活性的关系。方法采用MTT法检测5mmol/L丁酸钠在不同时间对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丁酸钠作用于HepG2细胞后的凋亡情况,及细胞周期的改变;TRAP-ELISA法检测细胞端粒酶活性。结果丁酸钠能明显抑制HepG2细胞增殖,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具有时间依赖性。丁酸钠处理HepG2细胞48h凋亡率明显提高(P〈0.01),S期细胞比例显著下降(P〈0.05),G0/G1期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0.05)。实验组端粒酶活性为1.16±0.12,对照组端粒酶活性为3.58±0.33,实验组端粒酶活性明显降低(P〈0.05)。结论丁酸钠具有诱导HeoG2细胞凋亡的作用,其机制与抑制端粒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Evil基因表达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急性变中的意义,方法:笠定量RT-PCR方法检测了HEL白血病细胞系,87例慢粒患者(慢性期58例,加速期4例,急性变期25例)及10名正常对照组Evil基因的表达。结果:10正常对照骨髓单个核细胞中未测到Evil mRNA;HEL细胞系Evil阳性;87例慢粒中,慢性期组,加速期组,急性变组,急性生变组Evil基因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3.5%(2/58)、50.0%(2/4)、48.0%(12/25)、66.7%(12/18)/但加速期及急性变化的Evil基因表达率高于慢性期(P<0.01),而加速期组和急性变组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1.00),急性髓性变组的阳性率高于急淋变组,差异显著(P<0.01)。慢性期组的阳性率较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1.00);Evil基因阳性表达与慢粒临床分期,急性变化及预后相关,而急性变Evil阳性表达与年龄,性别,外周血象,bcr/abl融合基因无关,结论:Evil基因是预测慢性粒患者发生急性变的一个有用的基因标志,可看做是一个由慢性期向急性期转化的信号,并对慢性粒性生变或急淋变有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6.
唐家宏  徐兵  李琳  李冰 《广东医学》2006,27(7):981-983
目的 为进一步研究各种类型血液肿瘤患者FLT3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103例初治AML、7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5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31例CML急变期、11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36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9例多发性骨髓瘤(MM)及13例伴有骨髓侵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FLT3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FLT3基因在各种血液肿瘤表达为AML患者90.3%(93/103)、ALL患者60.5%(46/76)、CML慢性期患者5.7%(3/53)、CML急变期患者61.3%(19/31)、CLL患者9.1%(1/11)、MDS患者25.0%(9/36)。9例MM和7例伴有骨髓浸润NHL患者均未发现FLT3基因表达。AML患者FLT3基因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白血病患者,CML急变期患者FLT3基因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慢性期患者,ALL患者FLT3基因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CLL患者。结论 各种类型白血病均可出现FLT3基因的表达,但表达率不同,以AML最高,而CLL和CML慢性期最低,FLT3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恶性克隆的增殖和维持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检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液中癌胚抗原信使核糖核酸(CEA mRNA)和端粒酶活性(TA)对评判胃肠癌手术效果和预后的意义。方法: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77例(肿瘤组)和良性胃肠道疾病患者64例(对照组),分别应用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及端粒末端重复序列扩增-杂交-酶联免疫检测两组患者血液标本的CEA mRNA及TA。结粟:肿瘤组患者外周血CEA mRNA和TA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肿瘤患者术后外周血CEA mRNA和TA的阳性率明显降低(P〈0.01);CEA mRNA和TA阳性者的术后复发率明显高于阴性者(P〈0.01)。结论:动态监测血液CEA mRNA和TA对评判胃肠道恶性肿瘤手术效果与预后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smac和survivin基因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病人smac和survivin mRNA的表达情况,以探讨其在CML病情进展及预后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71例CML病人和10名健康者上述基因的表达。结果smac和survivin mRNA在CML病人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1%、63.4%,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χ2=22.176、6.773,P〈0.01、0.05),二者在CML的加速期、急变期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慢性期(t=10.708-16.725,P〈0.01),且二者在CML病人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833,P〈0.01)。结论smac和survivin基因与CML的病情进展密切相关,是监测CML病情进展及判断预后的有价值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9.
晨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膀胱癌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检测晨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在膀胱肿瘤诊断中的作用,寻找一种敏感特异的非介入性方法诊断膀胱癌。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试验(FQ-PCR)和细胞学方法,对39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肿瘤组)、20例膀胱良性疾病患者(对照组)晨尿脱落细胞进行了端粒酶活性检测,肿瘤组均行手术治疗,肿瘤标本作病理组织学检查,对两种方法检测的阳性率以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FQ-PCR法检测肿瘤组患者晨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为74.4%(29/39),显著高于尿细胞学检查的阳性率30.8%(12/39);G1、G2、G3级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自排晨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66.7%、77.3%和75%,无显著性差异。而对照组中仅1例表达有端粒酶活性,与肿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FQ-PCR法检测晨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操作简便,特异、敏感,可以作为膀胱移行细胞癌早期诊断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安利  朱琳  王晓敏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3):122-123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细胞遗传学改变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短期培养法和直接法对114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染色体分析,选取其中17例复杂核型表现者进行结果分析。结果14.9%的Ph+患者(17/114)出现额外染色体,加速期和急变期额外染色体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慢性期(x2=15.982,P〈0.01)。额外染色体多见于CML急变期。结论CML患者病程中继发额外染色体的异常改变与其病程进展密切相关,染色体核型分析对CML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Cyr61基因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中富半胱氨酸61基因(Cyr61)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半定量RT PCR和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38例CML患者和10例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骨髓单个核细胞中Cyr61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CML患者中慢性期20例(慢性期组),加速期11例(加速期组),急变期7例(急变期组)。结果38例CML患者中,慢性期组、加速期组、急变期组Cyr61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Cyr61基因在加速期及急变期的表达高于慢性期(P<0.05),Cyr61基因在加速期和急变期的表达虽升高,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yr61蛋白在CML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CML加速期和急变期中Cyr61蛋白的表达高于慢性期(P均<0.05)。结论Cyr61基因参与了CML的发生、发展过程,且与CML的急变有关,可作为预示CML急变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Ph阳性慢性髓性白血病(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 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 Ph CML)患者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达细胞遗传学缓解后的疾病进展. 方法:对3例伊马替尼单药治疗有效的Ph CML患者,包括第1次慢性期(例1)、第2次慢性期(例2)和加速期(例3)各1例,在治疗前及持续治疗后定期监测其血液学和细胞遗传学(G显带方法)变化. 结果:例1、例2和例3分别在伊马替尼治疗4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omplete cytogenetic remission, CCyR),但在随后的12个月、6个月和0个月(即服药的第16个月、9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发生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性白血病和皮肤软组织髓外急变,同期骨髓染色体检查显示:例1和例3未检出Ph 细胞,呈完全正常核型,例2 Ph 细胞仅占20%. 结论:伊马替尼治疗Ph CML获得CCyR后,患者仍可发生Ph阴性(Philadelphia chromosome-negative, Ph-)或Ph-为主的急性白血病或髓外急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多药耐药基因mdr-1基因产物P-糖蛋白(P-gp)和抑凋亡基因Bel-2产物Bel-2蛋白及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病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慢粒白血病患者Pogp和Bel-2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CML病情的关系。结果 CML加速期/急变期Bel-2阳性率(77.78%)明显高于慢性期(41.17%),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加速期/急变期P-gp阳性率(44.44%)高于慢性期(29.14%),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Bel-2参与CML急变过程,高表达的Bc1-2可作为预示CML急变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考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树突状细胞(DC)刺激自体骨髓T细胞,清除白血病细胞的作用。方法 采用3例CML病人(2例慢性期和1例急变期)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PBMNC),经塑料贴壁后在含自体血浆、重组人白介素4(rhIL-4)、重组人粒-单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rhTNFα)的RPMI-1640培养液。37℃CO2孵箱培养10天,或用免疫磁珠从PBMNC分离DC,在含自体血浆、rhGMCSF和rhTNFα的RPMI1640培养液培养3天,收获的细胞即DC加到含rhIL-2的Dexter骨髓长期培养体系,置37℃,5%CO2孵箱培养7天,观察前后骨髓细胞的免疫表型和P210阳性细胞比例。结果 从CML病人外周血获得的DC大多数表达P210。在含rhIL-2的Dexter体系加入DC能进一步增加体系中的T细胞数。在2例慢性期病人体系中的P210。在含rhIL-2的Dexter体系加入DC能进一步增加体系中的T细胞数。在2例慢性期病人体系中的P210阳性细胞减少,但在急性期病例,体系中P210细胞明显增加。结论 CML病人的DC表达P210,能刺激自体骨髓中T细胞增生,在慢性期病人,这些自体DC活化的骨髓T细胞有清除白血病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Inrecentyearstheh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HSCT)developedrapid ly, particularlytheauto peripheralbloodhematopoieticstem  相似文献   

16.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A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 方法 用 AHSCT治疗白血病及恶性淋巴瘤患者共 5 8例 ,年龄 31.9± 10 .5 (14~ 5 8)岁。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NL L ) 30例 (CR1 2 4例 ,CR2 5例 ,CR31例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 L ) 18例 (CR1 13例 ,CR2 3例 ,CR32例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 ) 3例 (均获血液学缓解 ) ,恶性淋巴瘤 7例 (CR4例 ,PR3例 )。预处理化疗方案选用以下药物中任意两种或三种联合 :阿糖胞苷 3~ 4g/ m2 ,环磷酰胺 4~ 6 g/ m2 ,鬼臼乙叉苷 (VP- 16 ) 0 .5~ 1.0 g/ m2 。除 5例联合全身骨髓照射 (剂量为7~ 8Gy) ,其余均单用化疗。 结果 所有患者移植后均重建造血 ,移植相关死亡 1例 (1.72 % )。ANL L、AL L CR1期移植者 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 5 2 .4%± 4.2 %和 46 .1%± 3.5 % ,复发率分别为 37.7%± 4.5 %和 40 .5 %±6 .7%。 10例 CML 和恶性淋巴瘤患者中 ,除 1例 期恶性淋巴瘤患者复发 ,余均获持续完全缓解。 结论 为降低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的复发率 ,提高患者的无病生存期 ,无造血干细胞供者的 CR1 期白血病及恶性淋巴瘤患者应积极行 AHSCT。  相似文献   

17.
68例慢性白血病骨髓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各型慢性白血病骨髓表现。方法对68例慢性白血病采用1997年北京会议建议标准分型,并观察骨髓象。结果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50例(73.53%),其中幼儿型2例,典型42例,不典型6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18例(26.47%),其中大小淋巴混合型8例,幼淋巴混合型4例,典型小淋巴细胞型、不典型大淋巴细胞型、幼淋巴细胞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各1例。结论68例慢性白血病以中老年人为多发,以CML为多见,CML又以典型为多;CLL以混合型为多。骨髓增生度CML高于CLL,两类白血病细胞形态上有不同程度的改变,CML可见戈谢氏样细胞。  相似文献   

18.
类高雪氏细胞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骨髓中出现类高雪氏细胞的意义。方法:利用形态学及细胞化学染色检查94例CML患者和63例类白血病反应患者的骨髓涂片;检测49例CML患者骨髓的Ph染色体;分析94例CML患者出现急变期或加速期的情况。结果:94例CML患者的骨髓涂片中有29例找到类高雪氏细胞,而类白血病反应患者的骨髓涂片中未找到类高雪氏细胞;CML患者Ph染色体的阳性率为91.8%(45/49);65例无类高雪氏细胞的CML有21例处于急变期或加速期(急性期17例,加速期4例),而9例有类高雪氏细胞的CML有2例发生急变,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类高雪氏细胞的出现对CML的诊断及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在恶性血液病诊断及其疗效评价中的意义.方法:57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分为急淋(ALL)、急非淋(ANLL)、慢粒(CML)、霍奇金病(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组,分别测定血清IL-8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中CML组尚进行了治疗前后的比较.结果:各组的血清IL-8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NHL组的血清IL-8水平高于HD组(P<0.01)和其余各疾病组(P<0.05),且经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P<0.05);HD组的血清IL-8水平低于ALL、ANLL和CML组(P<0.05).结论:测定血清IL-8水平可作为恶性血液病的诊断指标,亦可作为区分HD和NHL的参考指标,在CML的病程中观察血清IL-8的动态变化可能有助于对病情变化以及对治疗反应的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