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分析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和发病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中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较。结果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男性显著多于女性,临床表现以胸痛为主,症状典型,多有明确诱因;主要危险因素有吸烟、饮酒、血脂异常及冠心病家族史。结论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症状典型,以胸痛多见,控制烟酒、合理饮食、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是预防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特点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悦性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8):1370-1371
目的:探讨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特点及预防。方法:对28例青年人(≤40岁)心肌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男性26例,占92.9%;7-9月份发病16例,占57%;体力劳动者22例,占78.6%;有明显冠心病危险因素者28例,占89.3%;发病前有诱发因素者23例,占82.1%。结论:青年人心肌梗死具有男性多见、夏季多见、体力劳动者多见、危险因素多明显、诱发因素多突出、先兆少、症状多典型等特点。其发生多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加强健康教育,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是预防青年人心肌梗死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许海燕 《工企医刊》2009,22(1):32-33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病死率高,严重影响人民的健康。绝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发生于中老年人。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约占同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3%~6%。现将我院2006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20例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经验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和发病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中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较。结果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男性显著多于女性,临床表现以胸痛为主,症状典型,多有明确诱因;主要危险因素有吸烟、饮酒、血脂异常及冠心病家族史。结论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症状典型,以胸痛多见,控制烟酒、合理饮食、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是预防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梁日旺 《中国保健营养》2012,(14):2567-2568
正近年来,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其起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为探讨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规律,笔者总结了我院近8年来收治的46例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综合分析,以了解其病变特点,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为住院病人,年龄18-44岁,平均31.5岁,男44例,女2例。均有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心电图ST段抬高,动态演变及  相似文献   

6.
青年人心肌梗死21例临床分析锦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循环科(121001)张玉东邓博夫青年人心肌梗死临床较为少见,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们近十年住院及在急诊室所见21例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心肌梗死患者21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  相似文献   

7.
王峰 《社区医学杂志》2013,11(14):84-85
目的探讨青年人酗酒后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2年10月7例青年人酗酒后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青年人酗酒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前无任何心血管病史,多数无冠心病的高危因素。饮酒后可即刻发病,也可在饮酒后平均8.6 h后发病。临床表现除醉酒状态外与常见的心肌梗死无差别,根据心电图判断,7例患者梗死面积均较广泛。5例为非Q波梗死,预后良好,2例Q波梗死患者死于严重的心律失常。结论缺乏冠心病高危因素的青年人过量饮酒后胸痛、胸闷可能为急性心肌梗死,应引起警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青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6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年龄分为观察组(32例,26~40岁)、对照组(33例,60~80岁),分析其合并症、实验室指标等临床特点。结果:观察组的发病至入院时间、心梗部位、是否吸烟、年龄、合并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并发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D-二聚体、C反应蛋白、脑钠肽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医师在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需掌握不同人群疾病的临床特点,以便能进行针对性的个体化的有效治疗,更重要的是加强青年人的健康教育,强调合理规律的生活作息及饮食习惯对防范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性,从而降低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李俊 《中国卫生产业》2013,(33):126-126,128
目的 探讨小剂量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自我院内科1997年7月-2002年4月收入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分为治疗组22例,对照组18例,治疗组除给予监护、吸氧、镇静、小剂量阿司匹林及静滴硝酸甘油、极化液等常规治疗外,加用肝素50~100 mg/d,溶于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500 mL中静滴,连用7d,对照组除不使用肝素外,其他治疗与对照组基本相同.结果 治疗组19例(86%)胸痛或胸闷等自觉症状在24 h内缓解或改善,对照组有11例(6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死亡2例(9%),对照组死亡4例(22%),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小剂量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无需相关监测,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持续而严重的急性心肌缺血所引起的部分心肌坏死。随着社会生活变化和节奏加快,其发病率有逐渐增多趋势,应该受到广泛关注。现将我院2003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32例青年AMI患者进行回顾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可能的致病原因及其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中青年病例的危险因素、临床及生化特点、治疗方法、并发症,并与同期住院的129例老年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比较。结果中青年吸烟、酗酒的比例高于老年组(P〈0.05)。冠脉造影示中青年组单支病变组居多,老年组以多支病变为主(P〈O.01)。两组患者溶栓组并发症多于PCI组(P〈0.01)。中青年组预后好于老年组。中青年发病前多有明显诱因。结论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危险因素与老年人不同,防治重心不同。PCI治疗是安全可靠的方法。中青年有危险因素者广泛开展健康教育,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王永栋 《职业与健康》2009,25(9):996-997
目的探讨线粒体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m-AST)测定在心、肝疾病诊治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00例心肝疾病患者,分急性心肌梗死、病毒性心肌炎、肝硬化、肝炎4组测定AST和m-AST值,与正常组进行对比。结果各观察组的AST和m-AST的测定值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AST同工酶测定对心、肝疾病的诊治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早期静脉溶栓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 1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试验组给予早期静脉溶栓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试验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0.6%(29/36)比52.8%(19/36)],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以及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1.1%(4/36)比27.8% (10/36),8.3% (3/36)比25.0%(9/36),44.4% (16/36)比72.2%(26/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白细胞配体分化抗原、基质金属蛋白酶9以及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试验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4.2±3.7)分比(7.9±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1分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52.8%(19/36)比33.3%(12/36)],2~6分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47.2%(17/36)比66.7%(24/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静脉溶栓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显著,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刘峰 《职业与健康》2009,25(22):2463-2464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水平在冠心病中的变化及在预后判定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CRP水平,其中稳定型心绞痛组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29例,急性心肌梗死组23例和正常对照30例。结果CRP(mg/L)水平稳定型心绞痛组(5.35±3。82)与正常对照组(4.62±2.57)相比,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10.45±3.26)、急性心肌梗死组(14.67±5.81)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正常对照组,且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和P〈0.01)。结论CRP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可作为患者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抑郁、焦虑症状在煤工尘肺患者中的发病情况,给予相应的干预治疗,以提高煤工尘肺患者的生命质量。方法通过采用症状自测量表(SCL-90)测评煤工尘肺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从中找出抑郁、焦虑组症候群因子,利用SPSS软件,与对照组及全国常模对比分析。结果煤工尘肺患者抑郁焦虑发病率分别为73.0%和5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发病率44.0%和28.0%(均P〈0.01);煤工尘肺患者抑郁焦虑症状因子(因子4和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国内常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煤工尘肺患者存在严重心理健康问题,应加强对煤工尘肺患者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及必要的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不同程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临床特点、治疗措施及其预后。方法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不同程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临床特点、治疗措施及其预后。方法该院在2008年1月—2012年6月期间共接诊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120例,其中并发房室传导阻滞患者40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6例,74例好转出院,治疗有效率为92.5%;4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经过治疗死亡2例,38例均好转出院并且房室传导阻滞均得到有效地恢复,治疗有效率为95.0%,其中临床中Ⅰ度房室传导阻滞(23例、75%),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5例,12.5%),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9例,22.5%)、Ⅲ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7.5%)。结论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中要严格注意其临床特征及其变化,对原发病心肌梗死要积极地治疗,对并发症房室传导阻滞要慎重的对待,可有效的提高其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患者超声心动图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超声心动图变化。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2.5%(33/40)比50.0%(2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心动图检查示,两组患者治疗前E峰速度、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E/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试验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0.87±0.18)m/s比(0.65±0.22)m/s、(51.0±10.2)%比(43.9±12.1)%、(27.5±6.5)%比(22.5±5.3)%、0.86±0.18比0.76±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可有效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史沛  茹凤娟  赵毅  王恒  李甫  杨红 《现代保健》2013,(22):94-96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安全性以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从2010年7月-2012年7月在本院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4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为治疗组;随机原则选取同时期在本院进行内科药物保守治疗的4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经入院检查确诊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等一般情况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住院时间、病死率以及近期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等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术后血管的再通率、院内病死率以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97.92%、4.17%、6.25%和66.67%、12.5%、25.00%,各项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5.2±3.5)d、(20.4±5.2)d,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比传统内科药物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更显著。术后血管再通率高,住院时间短,近期患者发生的心脏不良事件少,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敌敌畏中毒合并急性乙醇中毒患者心肌酶学及心电图变化,了解混合中毒时心肌损害情况。方法将108例急性重度敌敌畏中毒患者分为单纯敌敌畏中毒组(48例)、敌敌畏中毒合并乙醇中毒组(60例),入院后24h内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HBDH)、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并常规描记体表心电图。结果急性敌敌畏中毒合并急性乙醇中毒患者心肌酶明显高于单纯敌敌畏中毒组(P0.01);混合中毒组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高于单纯中毒组。结论与单纯敌敌畏中毒相比,急性敌敌畏中毒合并急性乙醇中毒患者心肌损害重,更易导致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黄炜  燕宪亮  吴建东  夏勇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2):4766-4767
[目的]探讨心电图对应导联出现ST段压低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66例心电图对应导联出现ST段压低患者,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但心电图对应导联未出现ST段压低的5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出现其他冠脉病变、临床心功能分级、左心射血分数、严重心律失常、死亡发生率,总结心电图对应导联出现ST段压低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诊断、治疗中的临床意义。[结果]经研究显示,两组患者中,观察组患者的冠脉病变率、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功能分级、左心射血分数均较对照组差,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电图对应导联出现ST段压低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其他冠脉病变的重要信号,临床应及早采取干预治疗措施,以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