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颌骨放射性骨坏死的诊治特点,探索其预防方法。方法:对1995—2006年间收治的19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结果:19例中12例是鼻咽癌放疗后引起的,发生于下颌骨者远多于上颌骨。平均放疗剂量68.1Gy,均为外照射;发生在放射后1~5年间者占80.4%。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疼痛、感染、组织坏死脱落和张口受限等。在治疗上主要采用以扩大清除坏死组织为主的手术治疗,高压氧作为辅助治疗。结论:放射损害是颌骨放射性骨坏死发生的根本原因,损伤和感染是诱发因素;局部死骨的扩大切除是根治的主要方法;加强口腔护理、避免放疗区的损伤和感染是预防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颌面骨的放射性骨坏死多发于下颌骨,少数发于上颌骨,而颧骨的放射性骨坏死非常罕见。本文报道1例右侧上颌骨肌上皮癌手术及放疗后发生的颧骨放射性骨坏死,通过切除死骨及额瓣修复缺损获得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颌骨放射性骨坏死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分类及分期。方法:采用BS分类及分期,对我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2003年1月—2013年1月10 a间收治的120例放射性颌骨坏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下颌骨发生骨坏死的病例明显多于上颌骨及上、下颌骨,分别为99例、14例及7例。累计放疗剂量区间为35~148 Gy,中位剂量为68.1 Gy, 69(57.5%)例患者剂量大于60 Gy。大多数患者骨坏死发生在放疗后1~2 a内(64.2%),少数发生在放疗5 a以后(20.0%)。按BS分类,Stage Ⅰ期患者为0例;Stage Ⅱ期患者16(13.3%)例,主要采用单纯死骨刮治及单纯死骨扩大切除术(14例);Stage Ⅲ期患者92(76.7%)例,71例患者采用死骨扩大切除术,其中47例同期行血管化组织瓣修复;Stage Ⅳ期患者12(10.0%)例,主要采用死骨扩大切除联合同期血管化组织瓣修复(10例)。结论:放射性颌骨坏死以单侧下颌骨最多见,并以体部及部分下颌支最为好发,大多数患者骨坏死发生在放疗后1~2 a。死骨扩大切除联合同期血管化组织瓣修复是目前最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颌骨放射性骨坏死是口腔科常见病,放射导致的颌骨骨髓炎患者除颌骨骨质破坏,还有相应软组织的纤维化、坏死等,尤其是反复感染、瘘管形成的患者,故手术中除了需要修复颌骨,保持颌骨连续性外,还需要修复软组织,而且后者更加重要.颌骨放射性骨坏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治疗较为困难.手术切除坏死颌骨是治疗首选,但切骨后组织缺损的修复是难点,目前多用组织瓣修复,主要有腓骨肌皮瓣、胸大肌皮瓣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近年来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应用颏下皮瓣联合重建钛板治疗颌骨放射性骨坏死,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二磷酸盐、焦磷酸盐衍生物是破骨细胞抑制剂,临床主要用于预防骨质疏松症及肿瘤的骨转移。但应用二磷酸盐(bisphosphonates)、帕米磷酸盐(Pamindronate)、唑来膦酸(Zolendronic acid)治疗疾病所导致颌骨坏死的报道逐渐增多,这些患者一般首诊口腔外科医师并由其治疗.上颌骨骨坏死若不处理可导致鼻窦炎,耳鼻咽喉科医师也参与其中。该文对2003~2004年间2所医院的7例患者进行回顾,对患者病史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均有顽固性骨髓炎病史及二磷酸盐服用史.4例发病期间正应用二磷酸盐,3例先前应用过二磷酸盐。3例行手术切除死骨,1例行鼻窦镜手术。结论:二磷酸盐导致颌骨坏死的报道逐渐增多,且治疗困难。因此,对易感人群及此药的安全剂量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分析11例颌骨内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旨在提高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1993年1月~2002年2月间经治的11例颌骨内神经鞘瘤患者,从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手段等方面进行回顾分析。8例良性者行彻底刮治加烧灼术;2例下颌骨恶性者行扩大切除加颈淋巴清扫术;1例上颌骨恶性伴神经纤维瘤病患者行上颌骨扩大切除加中厚皮片修复及颈淋巴清扫术,术后辅以放疗、化疗。结果5例位上颌骨(1例恶性),6例位下颌骨(2例恶性);其X线表现有一定特异性,术后除1例上颌骨恶性者于11个月时死于广泛多发性转移外,其他10例随访7~122月无复发。结论颌骨内神经鞘瘤临床上少见。CT、MRI及穿刺细胞学检查有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手术仍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预后一般良好;辅助放疗、化疗与否,尤其是伴发神经纤维瘤病患者无多大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颏下岛状皮瓣联合重建钛板治疗下颌放射性骨坏死缺损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鼻咽癌放疗后的下颌放射性骨坏死的患者,在切除坏死灶之后,采用颏下岛状皮瓣联合重建钛板修复颌骨及软组织的缺损。结果:19例被修复的患者术后皮瓣完全成活,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过高压氧治疗及碘仿纱填塞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6~18个月,外形恢复良好,无明显并发症。结论:采用颏下岛状皮瓣联合重建钛板治疗下颌放射性骨坏死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8.
颌骨内神经鞘瘤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回顾分析11例颌骨内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旨在提高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对1993年1月--2002年2月间经治的11例颌骨内神经鞘瘤患者,从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手段等方面进行回顾分析。8例良性者行彻底刮治加烧灼术;2例下颌骨恶性者行扩大切除加颈淋巴清扫术;1例上颌骨恶性伴神经纤维瘤病患者行上颌骨扩大切除加中厚皮片修复及颈淋巴清扫术,术后辅以放疗、化疗。结果 5例位上颌骨(1例恶性),6例位下颌骨(2例恶性);其X线表现有一定特异性,术后除1例上颌骨恶性者于11个月时死于广泛多发性转移外,其他10例随访7—122月无复发。结论 颌骨内神经鞘瘤临床上少见。CT、MRI及穿刺细胞学检查有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手术仍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预后一般良好;辅助放疗、化疗与否,尤其是伴发神经纤维瘤病患者无多大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上颌骨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MRONJ)手术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南京市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手术治疗的28例上颌骨MRONJ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济有效的治疗放射性颌骨坏死(RONJ)的手术方式。方法77例RONJ根据颌骨坏死的范围、软组织条件选择不同治疗方式。方案1:骨坏死范围局限,牙龈及周围软组织无明显炎症的采用局部刮治或方块切除术;方案2:骨坏死范围较大、周围软组织炎症明显和(或)伴有明显纤维化的病例在控制炎症后,扩大切除同时行血管化游离复合组织瓣修复。结果21例采用方案1,其中15例一期愈合、6例行二次刮治或方块切除;56例采用方案2,其中软组织条件较好的30例,22例一期愈合,5例延期愈合,3例发生骨组织瓣血管危象,经探查和再吻合后1例正常愈合,2例仍发生组织瓣坏死;软组织炎症明显或伴有局部组织明显纤维化26例中,7例出现骨组织瓣血管危象,探查和再吻合后5例正常,2例出现骨坏死,9例一期愈合,15例局部出现不同程度软组织感染坏死,延期愈合。结论局限性放射性颌骨坏死可采用刮治或方块切除;骨坏死范围较大、软组织条件较好的采用血管化游离组织瓣进行修复;软组织纤维化明显的失败率较高,临床使用时应综合多方因素考虑。  相似文献   

11.
上颌骨全切除术改良的手术径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根据上颌骨解剖学上的特点 ,结合各类手术径路的优点 ,设计一种改良的上颌骨全切除术的手术径路 ,旨在改善术后的外形与功能。方法 共有 17例患者采用了该上颌全切除术的手术径路 ,即 :切口设计在下唇 ,沿颏面沟与颌下、腮腺耳前切口连接至同侧发际。切口设计依据为避开上颌区 ,隐蔽切口位于面颌部正常的皮肤皱折区 ,术中对面神经下颌缘支、下颊支、颏神经、腮腺导管以及内眦部等均加以保存。其中行上颌骨全切除 14例 ,次全切除 3例。结果 经 1~ 12个月术后随访 ,疗效满意。其中 11例术后放疗患者均未出现任何皮肤坏死及下颌水肿。因保存了面神经下颌缘支和下唇肌支 ,仅 1例发生轻度口角歪斜畸形。结论 本文提出的上颌骨全切除术改良的径路 ,能充分暴露并完整切除上颌骨肿瘤 ,术后有较满意的外形及功能 ,可作为上颌骨全切除的一种常规手术径路。若病变超过上颌骨区的范围 ,则不应采用本文介绍的手术径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上颌骨各型成釉细胞瘤合适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92例上颌骨成釉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病理诊断明确,术后随访3~8年,定期拍摄颌面部CT、全景片,观察手术治疗效果.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颌骨成釉细胞瘤男女比例为3∶1,男性较多,平均年龄为45.77岁.92例患...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上颌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治疗及预后效果。方法:对38例上颌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铲除增生的组织,修整形态或彻底切除病变组织。结果:上颌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手术后获得满意的面形和功能恢复,1年以上随访只有3例年龄偏小而畸形较重的患者复发。结论:上颌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手术彻底切除病变组织效果较好,但是需要考虑面形及功能恢复。20岁以后复发率小,应作为手术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以带蒂颊脂垫为基础的双层软组织封闭技术修复药物相关颌骨坏死(MRONJ)手术后上颌骨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采用以带蒂颊脂垫为基础的双层软组织封闭技术修复药物相关颌骨坏死手术后上颌骨缺损的10例MRONJ患者纳入研究.患者的手术方式为上颌骨部分切除(部分患者行蝶骨翼突下段切除),去除上颌窦内炎性软组织,保...  相似文献   

15.
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伴颌面部组织坏死的临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较大范围放射性下颌骨骨坏死伴颊瘘的临床手术治疗及下颌骨、面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5例较大范围放射性下颌骨骨坏死,均存在暴露的坏死骨组织和颊瘘,进行下颌骨部分切除和颊部软组织切除,面部组织缺损同期应用腓骨瓣联合前臂皮瓣进行修复。下颌骨缺损平均长度65mm。结果:手术后移植的骨瓣、皮瓣成活,创口Ⅰ期愈合,面部形态及口腔功能恢复。6~12个月复查骨愈合趋正常,未见新的瘘道形成。结论: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伴面部软组织坏死应积极手术治疗,下颌骨的切除手术应在正常边缘上截骨,彻底清除病变坏死组织,方可达到疾病治愈或防止复发,同时行游离腓骨瓣联合前臂皮瓣整复面部组织缺损,能理想地恢复面部的外形及口腔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上颌骨骨折合并泪道损伤的处理方法,以及早期处理的重要性。方法:回顾分析27例上颌骨骨折合并泪道损伤的临床资料,按外伤后治疗时间早晚分为2组:伤后10d以内组和10d以后组。泪道损伤患者根据不同的损伤情况给予局部抗生素点眼,冲洗泪道和泪道置管、泪小管吻合术、激光泪道成形术等相应手术治疗,以患者溢泪消失、泪道冲洗通畅为治愈指标。采用χ2检验分析2组间的疗效差异。结果:10d以内组16例经治疗,15例泪道通畅;10d以后组11例经治疗,5例泪道通畅。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上颌骨骨折合并泪道损伤应引起口腔颌面外科医生的足够重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1997年以来 ,我们应用带蒂颊脂垫修复上颌骨切除后创面 2 2例 ,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单位 :4730 13河南省南阳市口腔医院一、临床资料本组 2 2例 ,男 14例 ,女 8例。年龄 13岁~ 6 7岁。上颌窦癌 4例 ,上颌牙龈癌 3例 ,上颌骨鳞癌 1例 ,上颌骨纤维肉瘤 1例 ,腭部鳞癌 3例 ,腭部白斑恶变 1例 ,腭部恶性混合瘤2例 ,腭部混合瘤恶变 1例 ,腭部粘液表皮样癌 2例 ,上颌骨粘液瘤 1例 ,上颌骨造釉细胞瘤 2例。上颌骨切除范围 :一侧上颌骨部分切除 4例 ,一侧上颌骨次全切除 13例 ,一侧上颌骨全切除 5例。带蒂颊脂垫修复上颌骨切除后创面的部…  相似文献   

18.
郭敏  梁彦  陈佩珠  陈莺 《广东牙病防治》2007,15(10):472-473
目的 探讨口腔癌伴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 总结10例口腔癌伴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结果 10例患者中7例术后血糖稳定, 2例出现低血糖反应, 1例出现下肢肿胀,对症治疗后均无并发症,痊愈出院.结论 加强口腔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可以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磷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的循证治疗。方法:针对3例双磷酸盐用药患者出现的拔牙创不愈、牙周肿痛、溢脓等症状,提出临床问题,检索收集并评价相关证据,帮助制订治疗方案。结果:共纳入相关文献39篇,结果显示①双磷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的致病机制不明;诊断标准普遍参照美国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协会的临床指南。②治疗方案为早期有骨坏死或暴露而无明显感染时,先行抗感染、镇痛等非手术治疗;感染症状复发时,行局部清创术;出现大段骨坏死或病理性骨折时,行大范围骨切除。③组织病理学诊断标准尚未建立;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和牙槽骨手术前评估。④停药并不能缓解症状和进程,但在清创和牙槽骨手术期间有利于伤口愈合,是否停药由医患双方协商确定。根据以上证据,对3例患者先行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后行局部清创术,随访6~12个月,疗效良好。结论:双磷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是近年新出现的疾病。目前致病机制不明,诊断和治疗方法未统一。循证治疗可制定合理方案,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部坏死性筋膜炎的急诊救治与处理。方法 :收集解放军第252医院6年间,诊断为颈部坏死性筋膜炎的病例共11例,男性8例,女性3例。所有患者接受全面的临床体检、实验室检查、CT检查,确诊后急诊手术切开引流。分析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存在的系统疾病、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手术操作和预后等临床特征。结果:颈部坏死性筋膜炎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包括疼痛、颈部活动受限、发热、颈部弥漫性肿胀、呼吸道梗阻、感染性休克。11例患者血浆白蛋白水平均有明显下降,8例有明显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异常,4例伴有糖尿病。影像学表现最显著的特征是颈筋膜间隙积气和周围软组织肿胀。手术的典型表现为筋膜坏死,术后转入重症监护病房,最终成功救治8例,死亡3例。结论:颈部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进展迅速、高致死率的感染性疾病。早期的诊断和急诊手术干预,并联合全身支持治疗,可能提高其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