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三维放疗计划优化技术减少头颈部癌放射性口干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三维放疗计划优化技术减少头颈部癌放射性口干症的效果。方法:对三类头颈部癌(肿瘤位中线、偏一侧、近中线偏一侧)按常规放疗和优化技术分别作三维放疗计划。放疗优化技术包括放射进路优化、多野、适形放疗和加楔形板。对患者的肿瘤、腮腺和脊髓作三维剂量分布和剂量一容积DVH直方图分析。20例头颈部癌放疗患者分成常规放疗组和新技术(优化)组行放射治疗,记录放疗前、放疗中、放疗后及随访期患者的口干症评分和全唾液量。结果:肿瘤位一侧及近中线偏一侧时,常规和新技术放疗时健侧腮腺放射剂量分别为51.8-64.3Gy和0.4-1.4Gy;肿瘤位中线时常规和新技术放疗腮腺放射剂量分别为51.8Gy和24.7Gy;放疗结束时,新技术组口干症发生率1/12(8.3%)。随访4-6月后降为0,放疗结束时常规放疗组口干症发生率7/8(87.5%),随访4-6月后为4/8(50%)。结论:三维放疗计划优化技术可以明显减少头颈部癌患者放疗后口干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经腮腺保留式调强放疗后唾液组成、流量及口干的变化。方法:收集2016年5月—2018年11月庆阳市人民医院进行放疗的头颈部鳞癌患者101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调强放疗组(54例)与常规放疗组(47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参数,治疗前、后腮腺摄取指数,治疗后唾液成分、口干、口咽反应症状与分度。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患者肿瘤部位、TNM临床分期与分化程度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调强放疗组患者唾液中总蛋白,分泌型IgA,钙、磷浓度显著大于常规放疗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腮腺摄取指数、分泌指数与唾液流速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调强放疗组患者腮腺摄取指数、分泌指数与唾液流速显著大于常规放疗组(P<0.05);调强放疗组治疗后口干情况显著优于常规放疗组(P<0.05);治疗后调强放射组出现咽痛与咽下困难患者比例显著低于常规放疗组(P<0.05);调强放疗组患者治疗后口咽分度情况显著优于常规放疗组(P<0.05)。结论:腮腺保留式调强放疗对唾液组成、流量及口干情况影响较小,对腮腺分泌功能有显著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众多的研究表明,头颈部调强放射治疗(IMRT)对腮腺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与常规放疗相比,IMRT放疗后严重口干发生率显著下降,放疗后唾液流率影响降低,在肿瘤放射疗效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为解决放疗口干症带来了希望.本文就放射剂量-腮腺体积与腮腺唾液流率关系、IMRT放疗靶区勾画的改进、腮腺放射耐受剂量、口干的主客观评价标准等问题进行了阐述.认为如果把腮腺、下颌下腺和口腔黏膜的小唾液腺作为IMRT的保护目标,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预防放疗后口干症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人工唾液对鼻咽癌放疗患者全唾液pH值和缓冲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8例因鼻咽癌放疗并伴有口干症的患者为受试者,收集唾液时间为上午9点至11点。用改良人工唾液含漱1 m in,收集基线时及含漱后2分钟静止性及刺激性全唾液,对含漱前后静止性唾液的pH值和含漱前后刺激性唾液的缓冲能力进行测定。结果:经改良人工唾液含漱后,患者静止性全唾液pH值较含漱前为高,经统计学检验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患者刺激性全唾液缓冲能力大于含漱前,经统计学检验其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改良人工唾液具有改善鼻咽癌放疗患者全唾液pH值和缓冲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曹恒军 《口腔医学》2009,29(6):315-318
目的探讨生津活血中药在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过程中对涎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8例首程放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中药加放疗)18例和对照组(单纯放疗)20例。对放疗前及放疗不同剂量时的口干程度、pH值、唾液流率及淀粉酶浓度进行比较。结果随放疗剂量的增加,2组患者口干程度增加,唾液流率与淀粉酶浓度均降低。在放疗至20、40 Gy时实验组的唾液流率和淀粉酶浓度均较对照组高。但在达到60 Gy时,2组数据则趋于接近。另外,患者的主观口干程度与客观的唾液流率下降程度之间并不直接对应。结论①头颈部肿瘤患者在放疗过程中辅以生津活血中药,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口干症状,但并不足以预防放射性口干症的发生。②患者的口干严重程度和唾液流率下降程度之间并不严格对应,患者主观的口干程度并不能作为反映唾液腺功能受损程度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颌下腺转位于颏下间隙后腺体功能及预防头颈部放疗导致的口干的效果。方法将3例头颈癌患者的颌外动脉和面前静脉近心端切断,保留该动静脉的远心端,并将其作为蒂,游离颌下腺后将其转位于颏下间隙。颈部放疗时屏蔽转住的颌下腺。术前术后以及放疗后检测颌下腺唾液流量,并填写华盛顿大学生活质量调查表。结果通过唾液流量分析,3例转住的颌下腺均成活。其中2例经放疗后20个月随访的患者,转住的颌下腺保存一定的泌唾功能,患者无口干症状。结论颌下腺转位于颏下区可保存其功能,有助于预防头颈癌患者放疗导致的口干。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5、7、9、11野的腮腺癌调强放射治疗进行剂量学评估,优选达到良好剂量分布和治疗效率的放射野数目。方法:用容积剂量图(dose-volume-histgram,DVH)对5例不同放射野数调强放疗患者,分别行剂量学研究,比较不同数量放射野放疗计划靶区(planningl target volume,PTV)的以下指标。≥95%处方剂量的体积百分比(V95)、>110%处方剂量的体积百分比(V110)、适形指数(conformal index,CI)和均匀指数(homogeneous index HI);脑干和脊髓的最大剂量(D maximum)、对侧腮腺和同侧中耳的平均剂量(D mean)、跳数(monitor units,MU)和治疗时间均值,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野调强放疗与更多野(7、9、11野)技术相比,靶区V95、V110、CI、HI和同侧中耳平均剂量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脊髓最大剂量以5野调强放疗最低(P<0.05);脑干最大剂量以11野调强放疗最低(P<0.05),但511野调强均在安全剂量范围内;对侧腮腺平均剂量、MU和总治疗时间均以5野调强放疗明显优于更多野技术(P<0.05)。结论:腮腺癌术后5野调强放疗,具有良好的剂量分布和治疗效率,采用更多野调强技术对剂量分布未见明显改善,但会增加MU和总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头颈部肿瘤调强放疗(IMRT)的长期随访结果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136例初治头颈部肿瘤接受全程IMRT,48例(35.3%)联合化疗。手术联合放疗平均剂量62.14 Gy(50~73 Gy),根治性放疗平均剂量68.99 Gy(56.4~77 Gy)。结果:中位随访时间19个月,3年局控率、区域控制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83.2%、93.2%、75.8%、66.4%、67.6%。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治疗模式、放疗前有无贫血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急性0、1、2、3级皮肤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7%,71.3%,24.3%,0.7%;0、1、2、3、4级黏膜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4%,22.8%,57.4%,14.7%,0.7%。治疗结束1年后1、2、3度口干发生率分别为21.3%、16.2%、0.7%。结论:IMRT联合手术和化疗治疗头颈部肿瘤可取得较好疗效,不良反应可以耐受。临床分期、治疗模式、放疗前有无贫血是影响生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对头颈癌适形放疗后局部复发的患者行救治性颈淋巴清扫术的作用还缺乏认识。该文对550例颈淋巴结阳性并接受放疗的头颈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平均放疗剂量为74.4Gy,其中133例(24%)行化疗。341例行颈淋巴清扫术,209例观察,并随访颈淋巴结的复发情况。  相似文献   

10.
头颈癌放疗(RT)后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尚不清楚。该文对2000-2009年头颈癌接受放疗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回顾分析。在纳入的224例患者中,主要为临床Ⅲ-Ⅳ期并接受过顺铂化疗的患者。放疗完成到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MRI定量分析功能矫治器在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 可复性盘移位(disc displacement with reduction,DDWR)治疗中对关节间隙的影响,初步探讨间隙改变的实质及意义。方法:选择42例应用功能矫治器复位单侧DDWR 的Ⅱ类错畸形,以正常侧作为对照,在斜矢状MRI图像上,计算治疗前、后关节间隙指数(joint space index,JSI)的改变。定量测量功能矫治器治疗前(T1)、戴用功能矫治器初期(T2)和治疗结束(T3)后关节间隙的变化。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T2与T1的平均间隔时间为3周(2周~1个月),T3与T1的平均间隔时间为9个月(6~14个月)。年龄小者治疗周期短。对DDWR患者,治疗前患侧JSI显著大于对照侧;治疗结束,患侧JSI与对照侧相似。表明在T1阶段患侧关节前间隙明显大于后间隙。在T2阶段,患侧前间隙减小,后上间隙明显增加。与T2比较,T3阶段关节前间隙变大,后上间隙明显变小。与T1相比,患侧治疗后前间隙变小,无显著差异;后上间隙变大,有显著差异。结论:DDWR患者通过矫形治疗前移下颌骨,复位关节盘,关节间隙分布更趋均匀。矫形治疗主要改变后上间隙,对前间隙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定量评估牙槽骨再生正畸治疗下前牙区牙槽骨发育不良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成人患者对下前牙区牙周状况及下前牙去代偿的影响。方法: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颅颌面科2009年12月—2011年10月就诊的成人连续病例中,选取下前牙区牙槽骨菲薄且有正颌手术适应证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在充分告知的前提下,将其中9例接受牙槽骨再生正畸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及头颅定位侧位片分别评价不同治疗阶段下前牙区牙周状况及下前牙去代偿的效果。采用SAS 8.02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前、术前正畸结束、治疗结束下前牙牙根长度及舌侧牙槽骨厚度无显著差异(P〉0.05)。术前正畸阶段,下前牙区唇侧牙槽骨厚度及下前牙倾斜角度显著增加(P〈0.01),术后正畸阶段,两者均未见改变(P〉0.05)。下前牙区唇、舌侧牙槽骨高度在术前正畸阶段均显著降低(P〈0.05),术后正畸阶段,唇、舌侧牙槽骨高度保持稳定(P〉0.05)。结论:牙槽骨再生正畸治疗下前牙区牙槽骨发育不良的骨性Ⅲ类成人患者,下前牙去代偿完全,下前牙区牙周健康。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回顾性分析种植修复体对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头颈肿瘤科行头颈部放疗且口内有种植修复体的头颈部肿瘤患者23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行头颈部放疗且口内无种植修复体的头颈部肿瘤患者23例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放疗方式、强调放疗模式及放疗剂量等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放疗方式、调强放疗模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22、0.41,均P > 0.05)。两组患者各部位放射剂量及热点百分剂量值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种植修复体的存在不影响头颈部肿瘤患者的放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灼口综合征(BMS)患者的心理抑郁及焦虑状况,分析心理状况与疼痛感受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因灼口综合征就诊患者135例及100名健康志愿者.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对象进行问卷测试.对BMS患者的主观疼痛程度进行分级.采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分析BMS患者抑郁、焦虑状况及其与疼痛感受的相关性.结果:BMS患者SAS值及SDS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AS值及SDS值在不同疼痛程度的患者中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BMS患者具有明显的抑郁及焦虑心理,其心理抑郁及焦虑的严重程度与患者临床疼痛的主观感受有关.  相似文献   

15.
舌癌患者术后语音功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舌癌患者手术前、后的语音功能,探讨患者术后语音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1年10月—2004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I病区接受手术的舌癌患者27例,所有患者的舌切除范围均在半舌内。根据重建术式分为前臂游离皮瓣修复组(16例)、邻近舌组织瓣修复组(11例);根据肿瘤大小和分期分为T1组(9例)、T2组(13例)及T3组(5例);根据肿瘤切除后缺损的部位分为舌前部切除组(5例)、舌中部切除组(6例)、舌后部切除组(12例)和半舌切除组(4例);根据术后舌活动度分为I度受限(14例)、Ⅱ度受限(7例)和Ⅲ度受限(6例)。采用100个具有代表性的汉字组成的汉语语音清晰度测试字表作为检测手段,对每例患者手术前、后语音清晰度变化情况进行采样,利用SPSS11.5软件包对所获资料进行方差分析,评价原发灶大小、手术切除部位、修复术式、邻近结构保存以及术后舌活动度等因素对患者术后语音清晰度的影响。结果:前臂游离皮瓣组和邻近舌组织瓣修复组间,术后语音清晰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原发灶大小不同的舌癌患者术后语音清晰度的比较表明,T1和T3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舌前份切除者的语音清晰度显著低于后份切除者(P〈0.05),保存舌尖和口底组术后的语音清晰度明显高于未保存组(P〈0.05),保存舌根组和未保存组间的语音清晰度改变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程度伸舌受限者,术后语音清晰度下降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对半舌范围内行舌切除的舌癌患者,手术切除部位和邻近结构以及舌活动度的保存与否是影响术后语音功能的敏感因素,原发灶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术后语音清晰度的高低,而选择何种修复手段并不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颞下颌关节镜盘复位固定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介绍一种颞下颌关节镜下盘复位固定新技术及其临床应用的初步效果。方法:选取门诊就诊的颞下颌关节疾病患者进行临床检查,在初步诊断为结构紊乱后进行MRI检查,以获取评价关节盘情况的影像学依据,并按照Wilkes-Bronstein分期标准进行分期,将处于Ⅱ~Ⅴ期的患者纳入治疗范围,进行关节镜下盘复位固定手术,主要操作要点为前附着松解和关节盘的水平褥式牵引缝合。术后连续对2004年8月—2007年3月期间接受关节镜下关节盘复位固定术的639例(764侧)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术后再次进行MRI检查,并根据自定的MRI评价标准,评价关节盘复位的效果。优为3个层面完全复位;良为2个层面完全复位;差为仅1个层面复位或完全未复位。将"优"和"良"定为有效,对复位"差"者再次进行手术、或改为开放性锚固术。结果:764侧关节中,术后MRI显示729侧为"优",占95.42%(729/764);24侧为"良",占3.14%(24/764);11侧为"差",约1.44%(11/764)。结论:颞下颌关节镜盘复位固定术是一种能将关节盘复位的有效术式,但其长期的稳定性尚需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17.
唇腭裂患者牵张成骨术后的侧貌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唇腭裂术后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患者进行口外支架式前牵张治疗术后6~24个月的随访,观察分析其侧貌变化,为合理使用牵张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998—2002年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进行牵张成骨治疗、按时随访的唇腭裂患者14例进行术后随访分析。随访期分别为术后3、6、12、24个月,分别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及照片,记录患者的侧貌变化。结果:14例患者在牵张成骨术后6个月,至术后24个月,3例表现为双颌前突畸形,3例仍表现为面中部凹陷,1例表现为前牙开。结论:牵张成骨术治疗唇腭裂术后上颌骨发育不足患者具有一定优势,但牵张方向及牵张量难以控制,术后侧貌时不尽满意。因此,唇腭裂患者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在行牵张成骨术治疗时,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青少年下颌骨含牙骨段骨折保守治疗的临床效果,提出相应的治疗原则及适应证。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08—2012年收治的住院非手术治疗的青少年下颌骨含牙骨段骨折病例进行追踪随访,根据患者的不同年龄阶段及骨折的不同分类进行分组,获取治疗前后影像资料,比较治疗前、后咬合关系的变化,评价治疗效果。随访时间6个月~3a。结果:44例患者中,保守治疗17例,5例失访,随访率为71.6%。影像学检查骨折均愈合良好,患儿咬合关系恢复正常,未发现下颌骨发育畸形。结论:青少年含牙骨段骨折保守治疗经临床初步应用证实是有效可行的,板环下颌钢丝固定是一种较为经济有效的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474例唾液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AC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病理科诊断为原发性ACC的474例临床病理资料。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474例ACC中,男女之比为1.03∶1(240∶234);发病年龄11~83岁,平均年龄52岁;腮腺和腭部分别是大小唾液腺中最常见的部位;病程1个月~37 a不等,平均21个月;64%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72%的患者就诊时TNM分期为Ⅱ期和Ⅲ期;组织学上,76%的患者表现为筛状/管状型。组织学类型为实体型者较筛状/管状型者更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P=0.016)。结论:ACC多见于中老年人,腮腺和腭部最常见。临床上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症状,组织学表现以筛状/管状型多见,实体型者更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