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皮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PTBV)治疗经临床、心音图和超声心动图诊断的92(男43,女49)例主动脉瓣钙化伴重度狭窄的成人患者,年龄75±11(38~91)岁,其中35例>80岁.大多数患者活动严重受限:心功能NYHA Ⅲ~Ⅳ级66例,晕厥发作史27例,重度心绞痛21例.由于胸腔手术禁忌征或手术高危性,42例患者无法考虑瓣膜置换术.其他患者属于手术高危者或者拒绝手术.PTBV方法如下:7F Bourassa或Sones导管经股动脉(80例)或肱动脉(12例)插入,通过主动脉瓣口,进行测压和造影.插管时将导丝留置原位.9F球囊导管沿导丝插入,透视下将球囊(长30mm,扩张后外径为8、10、12、15、18或20mm)准确定位.前20例使用压力控制(5~7个大气压)手动泵,向囊内注入等量造影剂和生理盐水的混合液10ml.因球囊破裂与所加压力无关,无法预料.故后改为限制扩张时间,平均80秒.首先采用15mm球囊导管扩张3次;必要时换用18和20mm球囊导管继续扩张;直到(收缩期峰值-峰值)跨瓣压差≤40mmHg为止.16例因髂动脉或主动脉扭曲,限于插入15mm(4例)或18mm(12例)球囊导管.术毕再次测压和  相似文献   

2.
切割球囊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102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应用切割球囊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对 10 2例冠心病患者的 116处病变行切割球囊扩张治疗 ,对其进行分析 ,并短期随访。结果  116处病变血管直接切割球囊扩张治疗 ,成功率 94 %,结合普通小球囊预扩张后其成功率为 97%。 16例支架内再狭窄均扩张成功。 116处病变切割球囊扩张后安放支架 72个 (支架安放率 6 2 %) ,4 4例单纯行切割球囊扩张术者残余狭窄为 0~ 2 0 %[平均为 (11 6± 5 9) %]。 1例患者术后出现心包填塞 ,1例发生严重内膜撕裂。无急性闭塞、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及急性心肌梗死发生。随访 1~ 2 0月 (平均 11 2月 ) ,10 (9 8%)例患者于术后出现心绞痛。其他患者随访期间无心脏事件发生。 12例病人复查冠脉造影 ,其中 3例发生再狭窄。结论 切割球囊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安全、有效 ,短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3.
本文21例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病人,11例行单球囊扩张,10例行双球囊扩张。双球囊扩张时其直径均较肺动脉瓣环直径>30~40%。治疗结果表明,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疗效满意,双球囊扩张效果比单球囊好。其中10例病人治疗后经1~2年随访,显示疗效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4.
我科于1989年1月~1994年5月对11例经皮球囊导管肺动脉扩张术(PBPV),除1例PBPV失败外,余10例均作随访分析.现将随访结果报告如下:10例中,男6例,女4例;年龄12~45(平均27.75)岁.1例并有卵圆孔未闻.1例采用国产改良Inoue球囊导管,9例选用聚乙烯双叶式球囊导管.所有患者在我科门诊或病房由专人随访.术后每6~12个月随访一次.随访项目包括:病史;体检;心电图;心脏X线摄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检查.其中6例术后12~15个月尚行心导管测压复查.  相似文献   

5.
晚近,我们应用经静脉球囊探测未闭的动脉导管内径(IDAD)二例,以选择动脉导管塞子关闭术的临界适应症。效果满意。报告如下。操作方法 (1)穿刺股静脉,将右心导管送入右心系统,并经动脉导管至降主动脉。(2)沿导管将0.038~260cm 长交换导丝送入降主动脉。(3)扩张穿刺口后,沿导丝送入9F 球囊导管(尾端连接有定量造影剂的注射器)至降主动脉,充盈球囊并逐渐后撤导管,使之通过动脉导管时出现凹形切迹并有一定阻力,记录注射器的容量刻度,然后拔管充盈等量造影剂,在导管尺上复测球囊直径。此即为有效的 I-DAD。  相似文献   

6.
作者报告24例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25次经皮主动脉瓣成形术(PAV)的血流动力学及临床随访结果。方法:24例(女16,男8)年龄80(51.91)岁,均经临床、超声及心导管检查证实为严重AS。7Fr导管自一侧股动脉插入,通过主动脉瓣口进行测压和造影。球囊导管沿导丝插入,透视下将其明确定位(球囊长3、5.5、8cm,扩张后外径15、18,20mm)。4例初始扩张跨瓣压差未达到<40mmHg者,采用双球囊导管。手动注射器充盈,60~90秒内充盈1~6次。自另一侧股动脉插入5Fr导管至升主动脉瓣口上方监测动脉压。主动脉瓣口面积用面积计以平均左室-主动脉压差及Gorlin和Gorlin公式计算。  相似文献   

7.
目的 冠脉内血栓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介绍一种急性心肌梗死后经导管血栓吸出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因急性心肌梗死入院,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近段病变及冠脉内血栓者。常规PTCA方法选择7F指引导管,导丝通过病变后,经导丝直接送入PercuSurg吸引导管至病变部位,反复抽吸至血栓消失,梗死部位恢复前向血流。然后直接置入冠脉内支架。造影观察病变扩张结果及梗死相关血管血流和心肌灌注情况。并随访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及心功能。结果 9例急性心梗造影显示冠脉内大量血栓者接受了上述治疗。8例吸引导管直接通过病变,1例使用了球囊预扩张。血栓吸引后即刻血栓影消失8例,血栓明显减少1例。支架术后残余狭窄均消失,前向血流完全正常者7例,2例血流稍减慢。梗死部位心肌组织的再灌注达TMP3级者7例.TMP2级2例。住院期间无心绞痛、再梗及死亡等事件发生。无心力衰竭发生,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测定LVEF46%~72%。结论 经导管直接血栓吸出术可能是处理冠脉内血栓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Finecross微导管在逆行导丝技术治疗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35例CTO患者,其中20例右冠闭塞,15例前降支闭塞,闭塞病变的靶血管远端均有良好的侧支循环血管逆行供血,35例均采用Finecross微导管支撑导丝进行逆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 Finecross微导管直接通过侧支循环为25例,经小外径球囊低压力扩张侧支循环血管后Finecross微导管通过侧支循环为8例,手术最终成功30例,3例逆行导丝未通过闭塞病变,无并发症发生;2例Finecross微导管因侧支循环血管迂曲故未通过,其中1例导丝通过后微导管无法通过,且发生心包填塞,经及时治疗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余34例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结论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血管成形术中合理应用Finecross可获得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旨在总结无保护左主干冠状动脉 (LMT)病变的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治疗初步经验 ,探讨介入治疗的可行性。一、对象与方法1 病例选择 :8例中 ,男 6例 ,女 2例 ,年龄 5 1~ 72岁。其中LMT起始处完全闭塞 1例 ,中段严重狭窄 1例 ,远端并LAD开口严重狭窄 6例。 8例患者右冠脉均无明显病变。2 方法 :(1)多角度冠脉造影充分了解病变特征 ,事先确定球囊和支架的大小、扩张部位和支架置入的位点 ;(2 )球囊扩张 :选用短头指引导管 ,送导丝达左冠远端后迅速送球囊至病灶处 ,15s内将球囊完全充盈至球囊压迹消失并快速排空球囊 ,反复充盈球囊 3…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球囊导管扩张术在儿科呼吸介入领域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在我科接受过球囊导管扩张术的病例资料。共12例,男8例,女4例,男女比为2∶1,年龄25 d至10岁,中位数为1.2岁。结果10例为瘢痕性狭窄病例,其中8例为声门下瘢痕性狭窄,另2例为支气管结核并发瘢痕性狭窄。治疗:9例用钬激光松解瘢痕、球囊导管扩张狭窄段、钳夹瘢痕及坏死组织、冻融肉芽组织等综合介入治疗,仅1例用单纯球囊导管扩张治疗。10例病例中部分缓解1例,占比10%,完全缓解8例,占比80%,1例尚在随访中;2例为支气管异物病例,应用球囊导管扩张后成功取出异物,治愈率100%。结论球囊导管扩张术作为呼吸介入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瘢痕性狭窄的病变有独特的优势,治疗效果好。在支气管异物取出的应用中,作为补充手段选择,能快速、完整地将异物取出。  相似文献   

11.
例1男,19岁,16年前因误服烧碱液致食管灼伤,行结肠代食管术,术后吻合口狭窄,一直进食奶粉、米汁等流质,至2003年行第2次手术矫正吻合口狭窄,术后半年可进食固体食物,后又因进食阻挡感行球囊扩张,效果差,口服半流质至2008年11月份,因不能进饮食来我院。进镜18cm见食管明显狭窄,超细导丝不能进入,随后采用自服超细软导丝方法进行扩张治疗,即患者本人手持超细软导丝,使其经口随吞咽动作咽下,边咽边向下送超细软导丝,当进入狭窄段即刻分别以萨氏扩张器(9mm、11mm、12.8mm)沿导丝扩张5~10min,行扩张治疗。本例至今先后在我院间断行此方法扩张治疗18余次,未出现明显不适,仅出现少量出血,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2.
球囊扩张联合内科药物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联合内科药物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与价值。方法采用直径30mm球囊导管扩张治疗17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扩张后嘱患者餐前15min含化心痛定或消心痛。复查随访6~15个月。结果17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1年后复发1例,2例出现反流性食道炎。结论球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安全有效,操作简便,辅助以药物治疗,有利于患者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13.
1例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起搏器(CRT-P),术中冠状静脉逆行造影显示靶静脉(后静脉)与主干成角明显,反复尝试经皮球囊导管扩张术(PTCA)导丝无法进入靶静脉。尝试将造影球囊导管送至靶静脉远端的冠状静脉,同时置入PTCA导丝,打开造影球囊封堵冠状静脉,然后递送PTCA导丝,并迫使其进入成角明显的后静脉,再通过导丝指引成功植入左室电极导线,完成CRT-P植入。术后6个月患者心功能和心脏超声结果均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本文观察单纯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 (PTCA)方法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的近期疗效。方法 应用与支架直径相同的球囊对 32例支架内再狭窄的病人行支架内扩张治疗并进行半年临床疗效随访观察。结果 共治疗病变 4 1处。第一次介入治疗前后血管内径分别 1 16± 0 6 1mmVS3 0 9± 0 .75mm ,第二次为 0 .94±1 0. 3mmVS3 0 6± 0 . 72mm。两次治疗后的支架内径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2 9例半年随访见 4例 (13 8% )再次出现支架内狭窄。结论 单纯应用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半年内发生的支架内再狭窄 ,方法简便、安全、可达到理想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主支支架外侧球囊扩张技术,便于导丝重新进入已闭塞的分支,进而挽救分支血管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20例冠心病患者共20个真性分叉病变,分叉病变中位于左主干/前降支3例(占15%),前降支/第一对角支9例(占45%),回旋支/钝缘支3例(占15%),右冠状动脉/后降支或后侧支5例(占25%).所有分叉病变分支预留挤压(jailed)导丝,主支病变置入支架后,分支闭塞,TIMI血流分级0~1级,导丝无法重新找到分支入口,此时在主支支架外侧采用1.25mm小球囊通过分支Jailed导丝,于主支支架外低压力扩张分支开口,然后导丝再次穿过主支支架网眼进入分支真正开口,最后完成主支与分支球囊对吻,纠正主支支架变形.本研究观察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和近期随访结果.结果 20例支架外侧球囊扩张技术挽救分支病例中,主支支架术置入18例(支架28枚),主支/分支双支架置入2例.主支靶血管术前平均狭窄(直径法)为(90±10.5)%,术后为(10±1.5)%,其中术前为0~2级TIMI血流均恢复到3级.分支血管术前平均狭窄(直径法)为(63±14.3)%,术后为(42.5±13.5)%,TIMI血流均为3级.2例术后心绞痛,1例心肌酶学增高,无分支发生夹层,无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术后临床随访12 ~18个月,无死亡及心肌梗死等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利用支架外侧球囊扩张技术可以较容易找到分支真正开口,实现处理分叉病变所需要的交换导丝及球囊对吻,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其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TO)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中,导丝通过闭塞病变而球囊不能通过是导致PCI失败的最常见原因,约占CTO病变PCI患者的10%[1]。解决方法包括更换更强支撑力的指引导管、应用子母导管技术、球囊锚定技术、Tornus导管和斑块旋磨技术等[2-7]。更换支撑力更强的指引导管需导丝重新通过闭塞病变;子母导管技术要求CTO病变近段管腔直径足够大,且有损伤冠状动脉的风险[8];边支球囊锚定技术要求CTO病变近段有直径≥2 mm的分支血管;Tornus导管能提供更强的推送力和通过能力,但费用较高[9];而斑块旋磨技术主要用于严重钙化病变,旋磨导丝操控性较差,有时不能再次通过闭塞病变。Hu等[10]报道的“wire-cutting”技术,主要针对于导丝能够通过而球囊不能通过的CTO病变。即在两根导丝通过病变后,沿其中一根导丝送入球囊至闭塞病变近段斑块纤维帽处,高压扩张压迫并行导丝,然后短促而快速回撤被压迫的并行导丝切割斑块。该方法操作过程中存在指引导管深插损伤冠状动脉开口和导丝断裂风险。笔者原创性提出一种操作相对简单、安全有效的新方法--双球囊-导丝交错切割技术(seesaw balloon-wire cutting technique)(图1),并通过以下2例报告介绍该技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纤维支气管镜下球囊扩张治疗结核性支气管狭窄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纤维支气管镜下行球囊扩张的结核性支气管狭窄患者,于术前和最后一次球囊扩张后估计狭窄段的气道直径,并随访评价其长期疗效。结果25例分别接受球囊扩张2—7次,平均(3.2±1.5)次。经球囊扩张后,狭窄段支气管管腔明显增大,由术前的(2.8±1.1)mm增加为术后的(6.7±2.3)mm,即时疗效达100%,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经过2—36个月的随访,未发生狭窄段的明显再狭窄。16例随访超过1年的患者,距最后一次扩张1年后气道直径为(5.5±2.0)mm,与最后一次扩张后气道直径无明显差别,比扩张前气道直径明显增加。出现肺不张的11例经球囊扩张后有2例完全复张。结论纤维支气管镜下球囊扩张治疗结核性支气管狭窄具有有效、安全和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评价在常规球囊扩张基础上加用切割球囊治疗股浅动脉长段闭塞的治疗效果和中期通畅率。方法应用了切割球囊扩张治疗33例股浅动脉长段闭塞患者,导丝通过闭塞段后,首先应用常规球囊进行扩张后,进行动脉造影,对常规球囊扩张后仍有明显狭窄部位进行切割球囊扩张,再次动脉造影评价切割球囊扩张效果。术后对经过治疗的24例患者进行1年的中期随访,并与前期完成的24例单纯常规球囊扩张的1年通畅率进行比较,总结分析两者的中期通畅率、再狭窄的病变特点。结果在股浅动脉长段闭塞部位进行常规球囊扩张后,均存在不同部位的短段重度狭窄,狭窄部位位于股浅动脉起始段和股腘动脉交界处。狭窄段长度1.5~3cm,平均2.7cm,狭窄程度为60%~95%,平均为78%,切割球囊扩张后狭窄程度减少至15%~45%,平均36%。33例患者中3例在切割球囊扩张后出现轻度夹层,但不影响动脉血流,未做特殊处理。术后24例患者随访1年,下肢CTA示,再通率为66%,与前期完成的24例单纯球囊扩张患者比较,通畅率明显好于单纯常规球囊扩张(37%)。结论在常规球囊扩张基础上应用切割球囊扩张可以增加扩张效果,增加中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对椎动脉起始部及相邻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同时置入支架的疗效。方法在18例患者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处置入球囊扩张式支架,并在相邻的锁骨下动脉狭窄处释放自膨式支架,两枚支架成T形。操作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将8F导引导管置于锁骨下动脉狭窄的近段,用0.014微导丝,通过椎动脉狭窄段,到达椎动脉远段;同时将0.018导丝通过锁骨下动脉狭窄处;然后沿着0.018导丝将球囊送到锁骨下动脉狭窄处预扩张,沿着0.014导丝,将球囊扩张支架送至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处后小心释放;再沿着0.018导丝将自膨式支架送达锁骨下动脉狭窄处释放。术后3~12个月行TCD复查16例。结果14例锁骨下动脉支架术后血流通畅,椎动脉起始部支架术后血流通畅,2例锁骨下动脉支架术后血流通畅,椎动脉起始部支架术后血流速度增快,考虑椎动脉起始部支架再狭窄。术后患者的术前症状好转或消失15例,2例自觉症状无变化,1例术后24h突然出现眩晕、呕吐、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患侧有Horner征,面部疼痛、温觉减退,患侧共济失调。结论对椎动脉起始部及相邻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通过同时置入支架进行血管内治疗,恢复正常血流,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扩张球囊在介入溶栓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机械碎栓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35例患者,在介入溶栓治疗中使用扩张球囊进行碎栓,观察其疗效、可行性及并发症,术后随访3~9个月.结果 35例患者球囊均顺利到位并成功碎栓,术中即刻病变静脉窦开通良好.所有患者术后1周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腰椎穿刺压力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出院时Glasgow昏迷评分(GCS)由术前平均11分提高到14分.术中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球囊破裂1例,浅静脉栓塞1例.随访半年仅1例患者因未规范服华法林而复发.结论 扩张球囊在血管内介入溶栓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中安全可行,疗效显著.并发症主要与操作和球囊选择不当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