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变应性鼻炎研究进展(三):鼻用皮质类固醇的药理作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从药理学作用机制的角度介绍鼻用皮质类固醇的应用现状。方法 从全身生物利用度、肝脏首过代谢、脂溶性和效价强度等方面,介绍鼻用皮质类固醇的药物效应动力学参数,再从分子药理学角度,综述皮质类固醇的作用机制,在探讨药物安全性的同时,提出临床治疗应注意的要点。结果鼻用皮质类固醇的全身生物利用度是决定其安全性的关键指标,它取决于经过肝脏首过代谢后,仍具备药理活性的残余药物量和经鼻腔粘膜吸收而进入血液循环的药量。对药物全身生物利用度起首要作用的是药物的肝脏首过灭活率,在肝脏首过灭活率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药物经鼻腔吸收量就显得尤为重要。皮 质类固醇通过调节基因的转录,增加抗炎基因的转录和减少炎性基因的转录而发挥抗炎作用。结论 由于药物的安全性研究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简单地以某篇文献的结论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是不恰当的。推荐剂量下的鼻用皮质类固醇对HPA轴功能无明显抑制作用,对儿童生长可能产生一过性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鼻用皮质类固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30年来,鼻腔局部应用类固醇激素治疗鼻腔炎性疾病不断发展,现已广泛应用于变应性鼻炎、鼻息肉、急慢性鼻炎和鼻窦炎等鼻科炎性疾病的治疗。目前鼻内局部应用的类固醇激素主要有二丙酸倍氯米松(BDP)、布地奈德(BUD)、氟尼缩松(FL)、丙酸氟替卡松(FP)、莫米松(MF)和曲安奈德(TA)等第2代鼻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笔者就近年来鼻腔类固醇激素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的状况综述如下。1鼻腔局部应用类固醇药理学性质1.1局部效价局部效价强度常用麦肯齐(Mackenzie)血管收缩法评价,通过观察药物在体外的血管收缩作用而间接反映药物的效价强度,但这…  相似文献   

3.
鼻腔内局部用药物的优点是将药物直接作用于鼻黏膜上,避开肝脏首过代谢,从而能把全身作用降到最小,药物集中在鼻部,起效快,产生最佳疗效,而全身副反应甚微。  相似文献   

4.
鼻用皮质类固醇是治疗鼻部炎症的常用药物。本文系统介绍了药物的代谢过程、化学结构、分子作用机制,对比了不同药物的药理学指标和临床应用指标,为临床选择提出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鼻用皮质类固醇-理想和现实的距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张罗教授鼻用类固醇激素治疗有三个相关因素,①实践因素。患者的诊断和药物适应证;②科学因素。药物药理学指标,药物临床疗效和药物安全性;③社会因素。药物价格,国家政策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针对变应性鼻炎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回顾其应用历史、相关基础知识、临床疗效、安全性和市场现状等相关资料。方法重点介绍鼻用皮质类固醇、抗组胺药物和抗白三烯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结果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药物主要分为一线药物和二线药物。一线药物包括皮质类固醇和抗组胺药物;二线药物主要包括抗白三烯药物、抗变态反应药物、细胞因子调节剂、炎性介质拮抗剂及基因治疗等。鼻用皮质类固醇已有三十余年的应用历史,是目前治疗变应性鼻炎最有效的药物。抗组胺药物和抗白三烯药物也有各自的药理学特点和临床适用范围。结论随着对包括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的认识不断加深,新型药物不断投入临床应用,加上传统药物的更新换代,使临床疗效得到提高,而治疗的副作用减少,多数患者的症状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7.
类固醇药物鼻腔局部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回顾近年来类固醇药物鼻腔局部应用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方法 分析近年有关的文献26篇。结果 鼻腔局部用类固醇药物对参与变应性鼻炎和鼻息肉的多种细胞和细胞因子都有广泛的抑制作用,临床应用能有效地改善症状,治疗剂量下即使长期应用也几乎没有或无全身副作用,鼻腔局部副作用极轻微或无。结论 鼻腔局部用类固醇药物治疗鼻炎(变应性和非变应性)和鼻息肉等鼻腔疾病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变应性鼻炎研究进展(二):药物治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针对变应性鼻炎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回顾其应用历史、相关基础知识、临床疗效、安全性和市场现状等相关资料。方法 重点介绍鼻用皮质类固醇、抗组胺药物和抗白三烯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结果 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药物主要分为一线药物和二线药物。一线药物包括皮质类固醇和抗组胺药物;二线药物主要包括抗白三烯药物、抗变态反应药物、细胞因子调节剂、炎性介质拮抗剂及基因治疗等。鼻用皮质类固醇已有三十余年的应用历史,是目前治疗变应性鼻炎最有 效的药物。抗组胺药物和抗白三烯药物也有各自的药理学特点和临床适用范围。结论 随着对包括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的认识不断加深,新型药物不断投入临床应用,加上传统药物的更新换代,使临床疗效得到提高,而治疗的副作用减少,多数患者的症状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9.
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erennial allergic rhinitis,PAR)是发生在鼻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是一种作用强、可用于呼吸道黏膜的皮质类固醇激素,鼻腔局部应用,安全有效,全身副作用少。近年来,我科应用鼻内镜下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 ultrosound,HIFU)治疗PAR,效果显著。本文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通过与布地奈德鼻喷雾剂疗效进行比较,对HIFU治疗PAR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0.
变应性鼻炎的诊疗过程可大体分为诊断阶段、初治阶段和随访阶段。确诊变应性鼻炎应综合评估病史、鼻部检查和体内外试验的结果。目前在临床疗效判定方面仍以患者主诉做为调整治疗方案的主要依据,但患者主观症状的改变可能并不是判断鼻黏膜中炎性反应转归方向可靠而唯一的指标。(鼻用)皮质类固醇和(口服)抗组胺药(H1受体拮抗剂)在变应性鼻炎药物治疗中起核心作用,尽管常规剂量下药物的安全性已得到证实,但并不能因此忽视药物对全身系统的潜在影响,尤其是药物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的影响、对骨代谢的影响和对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心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变应性鼻炎的药物治疗(一):治疗方案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本文重点介绍制定变应性鼻炎(allergicrhinitis,AR)药物治疗方案的相关问题。AR是由变应原激发、由IgE介导的鼻部炎性疾病,从症状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两个方面可分为四个亚型,依次为:轻度间歇性AR、中重度间歇性AR、轻度持续性AR和中重度持续性AR。制订AR药物治疗方案的前提是在确诊AR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型,然后据此分别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案。根据治疗方案选择适当的药物,主要应考虑药物的疗效和可能产生的(局部和全身)副作用(安全性)。AR药物治疗体系中所涉及的药物种类并不复杂,鼻用皮质类固醇和(口服或鼻用)抗组胺药在其中占核心地位。由于儿童、孕妇和老年患者对药物的安全性有更严格的要求,因而被列入特殊关注的群体,在AR的药物治疗方面也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12.
在医学文献中,对于慢性鼻鼻窦炎是炎性疾病,或者是传染性疾病还有争议。本文回顾了慢性鼻鼻窦炎的微生物学,以验证细菌感染不是慢性鼻鼻窦炎的主要致病因素这一假说。材料和方法:179例病人(94例慢性鼻鼻窦炎,85例慢性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既往未行鼻部手术,诊断取决于病史、体检(包括鼻内镜检查)和CT。所有病人均给予长期口服抗生素及鼻腔皮质类固醇喷雾剂,但症状仍持续存在。排除标准:  相似文献   

13.
皮肤敏感试验用于确定IgE介导变态反应的致敏原,具重要诊断价值,但皮试结果可受多种药物影响,”如全身应用抗组胺药物和局部皮质类固醇治疗可降低皮试敏感性。有报道认为短期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不会影响皮试结果,但长期口服皮质类固醇对皮试敏感性的影响尚不清楚,该文对此进行前瞻性研究。33例皮质类固醇依赖性哮喘患者为试验组,至少口服强地松治疗1年以上(平均疗程2年,剂量10~6Oms/日,平均20mg)。66例哮喘患者为对照组,其中3O例为轻、度哮喘伴或不伴季节性和/或常年性变应性鼻炎,36例为非特应性哮喘患者,至少1年内未接受…  相似文献   

14.
临床上常使用皮质类固醇喷鼻剂(倍氯米松)来治疗鼻炎。有很多文献显现了过量局部用药有导致全身副作用的风险。该研究目的是评价门诊患者倍氯米松喷鼻剂的实际用量与推荐用量的关系。前瞻性研究50例患者,其中男36例,女14例,平均年龄40.7岁(鼻、鼻窦炎患者36例,鼻息肉患者14例)。推荐每日每例鼻腔两次给药,每次各两喷,共计日用量8喷,持续用  相似文献   

15.
该为献综述,参考献共57篇,全身使用类固醇药物广泛应用于卤咽喉科,从药作用上分析其作用,主要是抑制炎证反应和对损伤的神经具有保护作用。在类固醇制剂选择、用药方法、副作用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列举出类因醇治疗8种卤咽喉科疾病--鼻窦鼻病、Bell麻痹、突发性聋、自身免疫性内耳病、呼吸道粘膜水肿、扁桃体切除术、腐蚀性异物食管烧伤和细菌怀脑膜炎。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肥厚性鼻炎不同术式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肥厚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肥大的下鼻甲常引起鼻塞、头痛等症状,目前药物治疗包括使用鼻内减充血剂或鼻内皮质类固醇激素,但大部分效果欠佳,因此,常需采取针对肥厚下鼻甲的手术治疗。下鼻甲在鼻腔的生理功能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选择行下鼻甲切除术解除鼻阻塞时,应重视保护鼻腔的生理功能。同时,由于传统的下鼻甲部分或全切除术术后需行鼻腔填塞,患者非常痛苦,我们对肥厚性鼻炎患者分别采取了3种针对下鼻甲的手术方式,将其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历史】鼻局部应用类固醇药物始于1950年目标是取得疗效而无全身副作用,但或由于治疗无效、或由于药物经鼻粘膜吸收后出现全身副作用而失败,如1965年Norman等报道用地塞米松气雾剂治疗花粉症,未能证实比诸口服有任何优点。1968年Czarny等报道小剂量倍他米松气雾剂治疗常年性鼻炎有效,且未见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抑制,但未推广应用。二丙酸氯地米松(Bdp)和flunis oli de(F)为合成类固醇,鉴于Bdp气雾剂治疗哮喘有效,且每日400μg不影响血清中皮质类固醇水平,故1975年Brogden等首先应用Bdp于鼻部治疗变应性鼻疾病。此外,budesonide(B)和丁基氟皮质素(f luocortin butvl,Fcb,氟考丁酯)为新合成的类固醇,其临床效果也已被  相似文献   

18.
西替利嗪是一种作用持久、选择性强的H1受体拮抗剂;丙酸倍氯米松是皮质类固醇药物,具有很强的抗药作用。我科于2001年4月~2003年5月采用西替利嗪口服,同时鼻腔局部应用丙酸倍氯米松喷雾剂,治疗变应性鼻炎患者102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局部使用倍他米松和二丙酸氯地米松治疗过敏性鼻炎是本病治疗的一大进展。新近生产的一种局部作用强而无明显全身作用的非卤化和非酯化类固醇Budesonide,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很有前途的皮质类固醇药物。作者们采用Budesonide局部喷雾治疗常年性过敏性鼻炎36例,以交叉双盲法将病人随机选用安慰剂、Budesonide(每天200μg)和Budesonide(每天400μg)鼻腔喷雾,早晚各一次,治疗时间9周,开始一周不喷药,接着连续喷雾治疗两周,如此反复三次。结果:36例中5例认为用安慰剂好,10例认为每天用Budesonide 200μg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鼻甲内注射皮质类固醇的临床应用。该疗法作用快而持久,无全身影响,但是对过敏性鼻后引流、咽鼓管阻塞和粘膜搔痒疗效欠佳。并发症有注射部位渗血、面部潮红和视力障碍。前两者可以很快消失,不需处理;后者较难医治。方法:表面麻醉后,用结核菌素注射器抽取1ml去炎松缩酮。用1.5英寸25号针在两侧下鼻甲前端缓慢注入0.5ml。止血。若需重复注射,间隔时间不短于3~4周。适应症:1.过敏性鼻炎。2.血管运动性鼻炎。3.药物性鼻炎,包括鼻腔血管收缩剂、降血压药、β-受体阻滞剂和抗抑郁药引起的鼻腔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