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比较应用SCID和NOD/SCID小鼠构建急性髓系白血病模型成瘤率的不同。方法:分别给SCID和NOD/SCID小鼠腹腔注射HL-60细胞,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细胞CD33阳性率,病理学检查鉴定动物模型。结果:应用SCID小鼠构建急性髓系白血病模型成瘤率为30%,而应用NOD/SCID小鼠构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模型成瘤率为100%。结论:接种HL-60的NOD/SCID小鼠相对于SCID小鼠成瘤率高,小鼠发病率稳定,更适宜应用于白血病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NOD/SCID小鼠构建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NOD/SCID小鼠模型。方法:采用4-5周龄NOD/SCID小鼠,每只小鼠尾静脉注射5×106个Nalm-6细胞,通过对小鼠一般状态,骨髓涂片,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方法对白血病模型进行鉴定。结果:注射白血病细胞15 d后,小鼠开始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皮毛皱缩、后肢无力和脊柱抬高等表现,骨髓涂片可见成团分布的白血病细胞,脾脏组织病理切片亦可见白血病细胞浸润。结论:通过尾静脉注射Nalm-6细胞于未经照射的NOD/SCID小鼠中可以成功建立全身播散的白血病模型,该模型的构建操作简单易行,成功率高,重复性好,为研究白血病发病机制及指导临床化疗方案设计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台。  相似文献   

3.
SCID小鼠—人类白血病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人类急性白血病细胞在SCID小鼠内生长、浸润特点和SCID小鼠-人类白血病模型的研究进展,并对该模型在研究白血病发病学、白血病细胞生物学和临床诊疗措施等方面的可能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通过给NOD/SCID小鼠尾静脉注射K562细胞的方式,建立人慢性髓系白血病(CML)-NOD/SCID小鼠髓外浸润模型,并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及RT-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等进行模型鉴定。将24只NOD/SCID小鼠经137Cs全身照射,剂量270 cGy,吸收剂量率80 cGy/min,之后随机分为实验Ⅰ组、实验Ⅱ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照射后24 h内,实验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射K562细胞,实验Ⅰ组:5×106/只,实验Ⅱ组:1×107/只;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0.2 ml/只。持续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和生存时间,应用组织病理学检查和RT-PCR方法检测白血病细胞髓外浸润表现。结果表明,注射4-8周后,2个实验组均发生白血病细胞髓外浸润,提示成功建立CML/NOD-SCID小鼠髓外浸润模型。结论:应用尾静脉注射K562细胞的方法可成功建立CML/NOD-SCID小鼠髓外浸润模型。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及RT-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可对模型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131I-GM-CSF在人急性髓系白血病SCID小鼠模型体内的生物学分布.方法 用SCID小鼠建立人白血病异种移植模型,用氯胺-T法制备131I-GM-CSF,观察131I-GM-CSF在白血病小鼠体内的生物学分布.结果①静脉接种的HL-60细胞在SCID小鼠体内植活,4周后发生白血病;②131I-GM-CSF主要滞留于模型小鼠的脾脏、骨髓及瘤体组织中,且前两者对131I-GM-CSF摄取于注入后30 min达峰值,组织摄取率分别为(442.9±86.4)%ID/g和(4283.8±252.8)%ID/g,滞留24h后高于其他脏器.而131I呈非特异性分布.结论 131I-GM-CSF集中分布于人白血病SCID小鼠模型脾脏、骨髓及白血病细胞浸润组织,具有组织器官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K562/NOD-SCID小鼠白血病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探讨人CML急性变的白血病细胞在NOD—SCID小鼠体内建立白血病模型的方法并研究其生长特性。首先将K562细胞接种于全身受照射后的裸鼠,待皮下成瘤后取出局部瘤块,选取无坏死的瘤组织制成瘤细胞悬液,再腹腔接种于全身受照射后的NOD—SCID小鼠。结果表明:成功建立全身播散的白血病模型。4周时外周血涂片可见白血病细胞,晚期浸润肝、脾、骨髓等造血器官,白细胞上升到接种前的8—10倍,血涂片中白血病细胞达20%-30%。腹腔局部出现瘤块,多位于腹腔内或大网膜,较少累及其他器官。结论:腹腔接种K562瘤细胞于全身照射后的NOD—SCID小鼠能建成全身播散的白血病模型,该模型较好地反映白血病在体内的演变过程,是进行新药疗效试验、生物导向治疗及基因治疗的理想工具。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THP-1细胞构建NOD/SCID小鼠白血病模型。方法:将18只3-4周龄的雌性NOD/SCID小鼠,随机分为对照、模型A和模型B 3组(每组6只)。接种前连续2 d每只小鼠给予腹腔注射环磷酰胺2 mg/(kg·d),预处理后于24 h内接种细胞。模型组分别经尾静脉接种对数生长期THP-1细胞悬液1×10^7/只(A组)、5×106/只(B组),对照组鼠尾静脉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观察一般情况,预处理前、接种细胞后7、14、21和28 d及处死时进行血常规检测、外周血白细胞分类,濒死前处死取材,组织切片病理检查。结果:模型组小鼠分别于接种细胞d 7和d 10开始出现竖毛、萎靡少动等现象,与对照组比较,模型A和B 2组小鼠体重于接种细胞21 d后明显下降(P<0.01),建模28 d后模型组白细胞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以接种1×10^7/只的模型A组最为显著。病理组织切片结果提示,模型组小鼠脾脏均可见白血病细胞弥漫性浸润。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提示,白血病细胞抗人CD13结果阳性,证实模型建立成功。结论:NOD/SCID小鼠经腹腔注射CTX预处理后,每只小鼠尾静脉注射THP-1细胞1×10^7或5×10^6个均可成功构建急性髓系白血病动物模型,符合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生物学特点,高浓度成瘤更快。  相似文献   

8.
NoD/SCID小鼠在实验血液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OD/SCID(非肥胖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是在SCID(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的基础上与非肥胖性糖尿病小鼠(NOD/Lt)品系回交的免疫缺陷鼠。NOD/SCID小鼠既有先天免疫缺陷,又有T和B淋巴细胞缺乏,各种肿瘤细胞可以植入,且较少发生排斥反应及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所以NOD/SCID小鼠逐渐成为血液学实验研究的有用工具。本文从NOD/SCID小鼠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建立人类白血病模型、干细胞移植、药物研究及NOD/SCID小鼠应用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良等方面综合述评。  相似文献   

9.
本文综述了人类急性白血病细胞在SCID小鼠内生长、浸润特点和SCID小鼠-人类白血病模型的研究进展,并对该模型在研究白血病发病学、白血病细胞生物学和临床诊疗措施等方面的可能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前制备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小鼠模型的方法主要有三种:①用CML细胞种植免疫缺陷鼠(SCID或NOD/SCID);②用表达P210^bcr/abl。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小鼠骨髓细胞并移植人正常鼠体内;③构建bcr/abl转基因鼠。所有这些CML动物模型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对CML致病机理的认识。本文就目前人CML小鼠模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小鼠红白血病细胞在半相合型小鼠体内的生物特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把可移植性EL96 11H 2d小鼠红白血病细胞 ,接种给 (BALB/c×C5 7BL/ 6 )F1H 2d/b代 (CB6F1)小鼠并连续在CB6F1传代 ,观察红白血病细胞在半相合型小鼠体内的生物特性 ,为骨髓或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研究和观察移植物抗白血病 (GVL)作用提供实验对象。把EL96 11H 2d小鼠脾细胞经尾静脉接种给CB6F1H 2d/b小鼠 ,再把红白血病细胞在CB6F1传代接种 ,建立F1代红白血病模型。结果表明 :每只鼠在静脉接种 10 3 - 10 8个白血病细胞的情况下 ,发病率 10 0 % ;所接种的白血病细胞数量与存活时间呈线性关系 ;接种 10 6细胞的小鼠平均生存时间为 ( 9.6± 0 .8)天。在CB6F1体内连续传 4代 ,发病率 10 0 %。白血病细胞主要侵及肝、脾和骨髓组织 ,血红蛋白染色呈阳性 ,过氧化物酶反应阴性 ,对阿糖胞苷和环磷酰胺等化疗药物敏感。结论 :利用实验室常用的C5 7BL/ 6×BALB/c小鼠建立F1代小鼠红白血病模型 ,可作为对半相合骨髓移植后GVL研究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新型人源化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小鼠异种移植模型.4-6周NOD/SCID小鼠经亚致死剂量60Co全身照射后,给予抗小鼠CD122单克隆抗体腹腔注射,在预处理后24 h内经小鼠膝关节骨髓腔注射Ph+ AL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于移植后8-12周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受鼠骨髓和脾脏中人源细胞的植入水平及其免疫表型,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Q-PCR)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受鼠骨髓和脾脏中人BCR/ABL1水平,并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抗人CD19,抗人CD34免疫组化染色评价人源ph+ ALL细胞在受鼠各组织器官中的迁移浸润能力.结果表明,在接受Ph+ ALL患者细胞移植的受鼠骨髓和脾脏细胞中,人源Ph+ ALL(huCD45+ CD19+)细胞不仅有不同程度植入,而且植入细胞具有与ph+ ALL患者相似的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和细胞遗传学特征.此外,人源Ph+ ALL细胞还广泛迁移浸润到受鼠的脑、肝脏和肾脏等组织器官中.结论:抗CD122抗体预处理的NOD/SCID小鼠联合骨髓腔注射能够支持Ph+ AL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的有效植入,为人类Ph+ ALL白血病启动细胞鉴定及临床新药筛选研究提供一种新型异种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13.
构建小鼠人急性白血病模型的方法包括人白血病细胞异种移植、逆转录病毒转导/移植、小鼠转基因、化学诱变、插入诱变等。通过异种移植构建小鼠人急性白血病模型是当前研究急性白血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就免疫缺陷鼠、预处理及细胞因子、细胞接种、模型评估及模型应用方面,介绍异种移植构建小鼠人急性白血病模型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建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SCID小鼠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逆转录PCR(RT—PCR)动态检测不同时间点正常小鼠和白血病小鼠外周血清VEGF及其受体VEGFR-2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正常小鼠和白血病小鼠均表达VEGF及VEGFR-2mRNA,白血病组外周血清VEGF浓度和VEGFR-2mRNA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小鼠(P〈0.05),而且随着病程的进展而逐渐升高。结论:VEGF及VEGFR-2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存在有异常表达,对AML的发生和发展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对髓系/NK细胞急性白血病的认识,减少临床误诊,本文报告1例酷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表现的髓系/NK细胞急性白血病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对患者进行了一系列临床检查,血细胞形态学和免疫表型分析,以及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检测。结果表明:患者无肝脾、淋巴结肿大,贫血伴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增高,白血病细胞酷似异常早幼粒细胞尤其是变异型M3(M3v)细胞;免疫表型主要为CD34-、HLA-DR-、CD117+、CD33+、CD13-、CD15+、CD56+、cMPO+和CD16-,伴有del(7)(q22q32)染色体异常,但无t(15;17)改变和PML/RARα融合基因阴性,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反应不佳。结论:髓系/NK细胞急性白血病临床少见,易与APL尤其是M3v混淆,应采用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方案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形态学酷似幼淋巴细胞白血病(PLL)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及细胞遗传学特点,用显微镜观察骨髓细胞形态学特点,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细胞的免疫表型,用传统的细胞遗传学方法分析骨髓细胞核型,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测定骨髓细胞的杂交信号。结果表明:该患者的临床特点表现为急性白血病,骨髓细胞形态学提示为淋巴系统疾病,但免疫表型分析亦为髓系抗原表达,细胞遗传学分析该例患者存在8号染色体三体,对化疗反应性差。结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形态学可表现淋巴细胞样特点,结合免疫分型有助于进一步确定白血病细胞的类别分型,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建立白血病小鼠H-2全不相合微移植模型并进行鉴定。受、供鼠分别为雌性BALB/c和雄性C57BL/6J,H-2为全不相合。受鼠微移植前5d静脉接种WEHI-3细胞约1×10^6个,微移植前3d开始给予MA化疗(米托蒽醌+阿糖胞苷),0d末次化疗后8h之内回输经G—CSF动员的供体脾单个核细胞,回输细胞数分别为(3、6、12)×10^7个。化疗对照组用等量生理盐水。所有受鼠不予GVHD预防。比较各组早期死亡率、白细胞恢复及白血病负荷情况。RT—PCR法检测微移植后供体嵌合率。从临床表现和病理情况综合评价微移植组小鼠GVHD情况。结果表明,化疗对照组早期死亡率为25%,(3、6、12)×10^7组分别为16.67%、8.33%、8.33%。(3、6)×10^7组白细胞恢复明显优于化疗对照和12×10^7组(P〈0.05)。白血病负荷(3、6、12)×10^7组明显低于化疗对照组(P〈0.01),而(6、12)×10^7组明显低于3X10^7组(P〈0.05)。微移植后供体成分在2周之内以微嵌合形式存在。微移植组小鼠均未发生明显GVHD证据。结论:成功建立了白血病小鼠H-2全不相合微移植模型,为后续研究及临床微移植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小鼠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是进行白血病治疗实验研究的关键,现已广泛应用于抗癌药物筛选、白血病发病机制以及实验性治疗研究等。小鼠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具有建立周期短,重复性好,使用的肿瘤细胞株生物特性较稳定等优点。本文将从白血病及肿瘤细胞株的来源、小鼠种属的选择、移植模型的构建及GVHD模型新进展等方面对小鼠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