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2.
目的探讨D2-40标记乳腺癌不同组织中的微淋巴管密度(MLVD),探讨MLVD对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的意义。方法应用链霉菌抗生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法),对2010年6月至2013年4月51例乳腺癌标本进行淋巴管特异性标记物D2-40的检测,计数MLVD,分析其对腋窝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的相关意义。结果D2-40标记MLVD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周边组织中MLVD与乳腺癌临床分期呈正相关(r=0.663,P〈0.05),分期越晚,MLVD密度越大。结论D2—40标记乳腺癌MLVD对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具有良好的临床病理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朱伟  金时代  郭人花 《江苏医药》2013,39(6):651-653,745
目的探讨D2-40标记阳性淋巴管密度(LVD)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6例NSCLC组织标本及10例肺良性病变组织标本中D2-40表达,计数D2-40阳性LVD,分析NSCLC周边区LVD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NSCLC组织中肿瘤周边区LVD明显高于肿瘤中心区和良性病变组织[(11.83±4.15)个vs.(5.34±2.26)个和(4.73±2.62)个](P<0.05)。肿瘤周边区LVD与NSCLC的肿瘤大小、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1),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以及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肿瘤中心区LVD与上述临床病理参数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D2-40可以特异性识别NSCLC组织中淋巴管内皮细胞;其标记的淋巴管主要位于癌周组织。LVD与NSCLC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用来评估肿瘤淋巴转移风险。  相似文献   

4.
黄巍 《江西医药》2010,45(7):720-722
从首个淋巴管内皮(lymphatic endothelium,LE)标记物VEGFR-3被发现开始,人们就没有停止对新的淋巴管内皮标志物的寻找。近些年来,已经发现了多种淋巴管内皮标记物。LE标记物为观测肿瘤淋巴管开辟了新的道路。在对LE标记物的研究过程中,其对肿瘤淋巴管的变化是否能起到特异性的反应,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李永生  余昌俊  李勇 《安徽医药》2010,14(11):1245-1248
肿瘤微淋巴管的生成对肿瘤的淋巴转移有着重要意义,肿瘤细胞的转移影响患者的预后。如何清楚地辨别出微淋巴管是肿瘤微淋巴管研究的关键;微淋巴管在肿瘤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抗肿瘤微淋巴管形成以及通过淋巴管治疗将成为治疗肿瘤的新靶点,这些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探讨。本文就这些问题对各方面材料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正>在恶性肿瘤中,血管和淋巴管转移是肿瘤转移的重要途径,并且肿瘤的转移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苏木素-伊红(HE)染色中,区别淋巴管和血管非常困难,不可避免地存在  相似文献   

7.
结直肠癌是临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处于恶性肿瘤的第3位,而在欧洲发达国家,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处于第2位[1]。据统计,美国2011~2012年结直肠癌新发病数和死亡数均居美国癌症发病数和死亡数的第3位[2]。在我国,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习惯的改变,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当前,结直肠癌发病率仅次于肺癌、胃癌,位于第3位,病死率次于肺癌、胃癌、肝癌、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癌中新生淋巴管的肿瘤微淋巴管构筑表型(T-MAP)的特点及肿瘤微淋巴管构筑表犁异质性(T-MAPH).方法:采用淋巴管特异性标志物D240及淋巴管基底膜层黏连蛋白Laminin对48例正常胃黏膜和56例胃癌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合胃癌临床病理参数分析.结果:胃癌边缘区淋巴管密度为27.67±18.3,正常胃组织淋巴管密度9.90±3.9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癌中心淋巴管增生与正常组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胃组织位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中的淋巴管基底膜中Laminin呈强阳性表达且为完整、均匀的连续线性着色,而胃癌组织中新生淋巴管Laminin着色浅,基底膜不完整、薄、碎片状或缺损甚至缺如.结论:胃癌中新生的淋巴管具有T-MAP.随着肿瘤演进,瘤细胞异质性增加,T-MAP也会随之呈现多样性和差异性,反之,T-MAPH也可影响肿瘤的侵袭性和预后.  相似文献   

9.
D2-40(又称Podoplanin)是近两年发现的一种新糖蛋白,由于其可特异地识别淋巴管内皮(与血管内皮无交叉反应)而被作为淋巴管内皮的标记物。D2-40免疫组化染色多用于进一步观察肿瘤淋巴管侵犯情况和体内正常淋巴管的分布,也可作为间皮细胞标记物用于间皮细胞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肿瘤淋巴管生成与淋巴道转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患者病死的重要原因,临床和病理研究已经证实淋巴道转移是大多数实体瘤播散的早期事件[1,2]。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的认识,因而无法对肿瘤淋巴道转移的具体过程及其转移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近年来,随着淋巴管内皮细胞特  相似文献   

11.
恶性肿瘤在现代社会中的发生率非常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健康,其发生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临床上治疗肿瘤的药物有许多种,但往往不能够取得较好的肿瘤治疗效果,近些年来靶向药物在临床上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取得了一定的肿瘤治疗效果,其应用前景光明。但靶向药物作用机制同传统细胞毒药物有所不同,它主要是干扰肿瘤异常信号通道,使肿瘤生长速度减慢,减少肿瘤转移。所以靶向药物临床疗效评价比较复杂,本文就肿瘤分子的靶向治疗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进展做以相关介绍与分析,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2.
13.
淋巴管肌瘤病(LAM)是一种罕见的全身性疾病,主要累及育龄期女性。LAM通常具有侵袭性,最终会导致呼吸衰竭。该疾病通过淋巴管扩散,肺脏是主要的靶器官,可导致肺脏的囊性重塑。近年来的研究增强了对LAM发病机制的了解,除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过度激活外,NR2F2突变也可能是其发病机制。一些影像学新技术的研发,可能为评价疗效和随访提供更加安全的手段。尽管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在LAM患者中显示出某些益处,可以稳定肺功能和改善生活质量,但停止治疗后疾病仍继续进展,而免疫疗法可能为LAM提供新的治疗方向。本综述将重点介绍LAM发病机制和治疗方面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D2-40和FⅧ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印例结肠癌、20例结肠腺瘤和20例正常结肠组织中D2-40和FⅧ的表达情况,分别计数D2-40阳性的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microvessel densi-ty,LMVD)和FⅧ阳性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D2-40表达的LMVD计数在正常结肠、结肠腺瘤及结肠癌逐渐增加,组间差异有显著性;FⅧ表达的MVD计数由高到低依次为结肠腺瘤、结肠癌及正常结肠,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结肠癌组织中D2-40和FⅧ过表达,说明血管/淋巴管新生在结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可为结肠癌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腺瘤组织中新生血管和淋巴管数量增多,提示腺瘤有发展成癌的风险,应该定期复查.  相似文献   

15.
D2-40(又称Podoplanin)是近两年发现的一种新糖蛋白,由于其可特异地识别淋巴管内皮(与血管内皮无交叉反应)而被作为淋巴管内皮的标记物[1-3].  相似文献   

16.
<正>恶性肿瘤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肿瘤细胞通过其无限制生长、浸润转移、分泌有害细胞因子及不受免疫攻击而使机体致病。在浸润转移过程中,微脉管系统的作用不容忽视。以往对肿瘤微血管的研究已比较深入,近年来随着淋巴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的发现和对淋巴管生成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肿瘤淋巴管生成的调控机制及其与淋巴道转移的关系已成  相似文献   

17.
恶性肿瘤淋巴道转移是高病死率的重要原因,难以根治.因此,阻断血道和淋巴道转移是控制肿瘤转移最为有效的策略.淋巴管和区域淋巴结中肿瘤细胞的检测对肿瘤的分期、手术和放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也称为淋巴管生长因子,可诱导多种恶性肿瘤的淋巴管生成或扩散,与淋巴道转移密切相关.肿瘤淋巴管生成的调控机制及其淋巴道转移的关系已成为继肿瘤血管生成机制之后的又一重点,本文就VEGF-C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研究进展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8.
祁真玉  曹娟 《安徽医药》2015,36(10):1193-1193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E-钙黏素和D2-40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病理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58例人脑膜瘤病理标本应用EnVision二步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估免疫组化结果。结果:WHO I级、Ⅱ级、Ⅲ级的E-钙黏素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3%、25%、0(P0.05),D2-40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92%、0、0 (P0.05);E-钙黏素和D2-40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P0.05);脑膜瘤E-钙黏素及D2-40标记阳性等级与Ki67阳性指数之间有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脑膜瘤中E-钙黏素和D2-40的表达与其WHO病理分级相关,不典型或恶性脑膜瘤中E-钙黏素和D2-40呈低表达或缺失,E-钙黏素和D2-40在脑膜瘤中的正相关关系提示两者可能相互影响、共同调节脑膜瘤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0.
1 LATS2的概述 1.1 LATS2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及生物学作用 LATS2基因属于拉特抑癌家族,编码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该蛋白定位于中心体,作用于细胞各个时期.参与形成aurora-A和ajuba蛋白,负责积累γ-微管蛋白和纺锤体的形成,在中心体有丝分裂环节中起到重要作用[1].LATS2还作为一个负调控因子参与p53功能调控,并可能在与p53功能的一个正反馈循环中起到重要作用[2].此外,它还参与雄激素应答基因表达的抑制[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