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护理人员静脉采血不当相关因素及送检不及时等分析前质量控制因素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为实验室提供合格的标本。方法本院116例凝血四项不合格标本检测结果与重新抽血结果对比分析。结果116例不合格的标本中,影响检查结果因素的有小凝块49例(42.2%)、采血量不符16例(13.8%)、溶血18例(15.5%)、送检不及时33例(28.4%)。结论护理人员静脉采血不当及送检不及时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影响有直接因素,对护士床边静脉采血进行培训,按凝血四项检测的要求采集标本,避免检测发生误差。  相似文献   

2.
若没有高质量的标本 ,再精密的仪器也得不到正确的检验结果。由于标本的原因引起实验室检查结果不准确 ,影响临床诊治的情况时有发生。对此 ,实验室技术人员和临床医护人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就血细胞分析仪的标本采集及影响因素质量控制探讨如下。1 血标本来源血液细胞分析仪提倡用静脉抗凝血[1] 。只有对幼儿、烧伤、血液病人等不易从静脉采血时才能考虑采集末梢血样标本。静脉血结果不受局部病变和环境的影响 ,对一个病人来说 ,在不同时间的检验结果较为稳定。而末梢血极易受周围环境、局部病变及采血技术的影响 ,血样易形成微血块…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四种动脉血气分析标本采集部位的对比分析,探索最佳穿刺采血部位.方法 收集2011年5月~2012年5月568例检查动脉血气分析的患者,分别经桡动脉、肱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采集血气分析标本,按采血部位分为四组,对比四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误穿静脉率、按压时间、皮肤瘀青发生率、血肿发生率及血气分析结果.结果 四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相近,无显著性差异(P>0.05);误穿静脉率、按压时间、皮肤瘀青发生率及血肿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股动脉组误穿静脉率为9.5%,按压时间为(10.29±0.50)min,皮肤瘀青发生率为12.9%,血肿发生率为10.2%,明显高于其他三组;四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经桡动脉、肱动脉和足背动脉穿刺采集血气分析标本在误穿静脉率、按压时间、致皮肤瘀青发生率及血肿发生率方面明显优于股动脉,值得在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静脉采血过程中影响凝血四项结果因素。方法选入我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的静脉采血凝血四项检查不合格标本200例,合理分析影响因素。结果在200例标本当中,小凝块50例(25.0%),采血量少50例(25.0%),血液凝固60例(30.0%),溶血与脂血40例(20.0%)。结论在静脉采血的过程中,对凝血四项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很多,应树立正确的观念,合理预防错误问题,降低结果误差。  相似文献   

5.
浅谈如何正确采集静脉血标本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静脉血液标本的质量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密切相关。许多因素可影响血标本检测的准确性,如溶血现象、采集时间、被采血者准备不当、采集部位选择不当、抗凝剂用量、药物等因素。有的护理人员对静脉血液标本质量的影响因素不甚了解,影响血液标本的质量。因此,要提高血液标本质量,护士必须掌握静脉血标本采集的技术知识。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不合格血液标本调查和分析,探讨影响血液标本结果准确性的因素。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0年9月的68份不合格血液标本的不合格表现和原因进行分析。结果不合格血液标本具体表现有溶血、抗凝血凝固、血液标本稀释、标本量过少或过多、用错试管、条码信息,其中以溶血和血液凝固较为突出。原因大多与业务不熟悉及未标准操作有关。结论目前应该加强培训,强调标准操作,积极预防,尽量减少不合格血样。  相似文献   

7.
赵凯华  余锐  王超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6):2195-2195
引起生化指标波动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如:化验室仪器误差、操作员个体误差及采样送检是否正确等[1]。其中采样误差是引起波动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在临床工作中以采血溶血及输液同侧采血引起的误差最为常见。我们就这两个方面作了正常与异常比较,以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视。1材料与方法1.1仪器:ARCO-PC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1.2标本来源:临床送检标本,在不合格采样送检与及时重新采样送检标本比较。2结果2.1溶血标本和正常标本生化指标的差异:当溶血时对生化测定的21项指标都有影响。尤其对酶类测定影响最大,见表1。2.2葡萄糖盐水输液,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血液标本采集控制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分析血液标本采集时间,采集部位,送检时间以及标本溶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结果血液标本采集时间,采集部位,送检时间以及标本溶血等均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结论为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及真确性,我们应严格控制标本采集过程,减少采集过程引起的误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临床护士血标本采集误差原因.方法 通过对血标本采集的多个环节如采集目的 、注意事项、采血量、试管选择、溶血、凝血因素、采集后的运输进行统一规范和培训,分析影响检验结果因素和环节.结果 护士引入的溶血和凝血误差明显降低.结论只有规范采集所有环节,才能确保临床护士为检验人员提供正确标本,从而确保检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鲍琳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155-156
目的探讨溶血标本中不同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对使用ELISA方法检测抗-HCV结果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40名抗-HCV阴性献血者全血血样标本,及含不同血清游离血红蛋白浓度的系列阴性标本;40份抗-HCV阳性全血血样标本,及含不同血清游离血红蛋白浓度的系列阳性标本,进行抗HCV检测。结果阴性样本的S/CO值高于无游离血红蛋白血清样本,并随着游离血红蛋白浓度的增加,S/CO值也随之增大,并出现假阳性结果,游离血红蛋白对阴性标本的检测结果有一定影响;不同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对阳性样本抗-HCV检测结果没有明显影响。结论在使用ELISA法测定抗-HCV时,溶血标本中一定浓度的游离血红蛋白会影响阴性标本的检测结果,并与其浓度呈一定相关性;对阳性样本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高原环境下测定血清钾出现误差的因素及防止方法。方法对85例住院病例血清钾异常的标本复查并对照分析。结果 85例中有70例纠正了检测值。结论误差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标本采集方法不当、标本溶血、标本放时间过长等。在高原环境下,不规范采集或送检样本会造成很大误差。  相似文献   

12.
溶血现象是指血小板、白细胞等血细胞破坏所释放的组分进入血清或血浆中,导致血液标本出现特有的红色增加[1]。这是临床检验工作中最常见的干扰因素,标本溶血后将直接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难以客观如实地反映病人的身体状况[2]。因而,分析溶血对常规生化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有助于获得正确的分析检验结果及反映患者的身体状况。本研究对50名正常人的血液标本溶血前后的11项常规生化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现将其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危重病患者动脉和中心静脉血气酸碱平衡状态及其意义。方法54例危重病患者,根据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将患者分为三组,同时经中心静脉和桡动脉抽血样标本,进行血气分析,比较中心静脉和桡动脉血标本的检测结果。结果正常心功能和轻度心力衰竭患者,动静脉血气酸碱平衡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心力衰竭和循环衰竭患者,动静脉血气酸碱平衡状态出现明显分离现象。动脉血示低碳酸血症,而静脉血则反之,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心力衰竭和周围循环衰竭患者,单纯检测动脉血气,并不能反映组织内确切的酸碱状态,周围动脉血和中心静脉血必须同时进行检测。在严重低心排出量和低灌流患者,检测中心静脉血能较好地反映组织酸碱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血液标本采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及解决对策。方法选择我院住院治疗的10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104例患者血液标本,随机将104例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实施不同采集部位、送检时间及溶血状态等处理,对比检验结果。结果不同采集部位、送检时间及溶血状态均会影响检验结果。结论为提高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采集血液标本时为控制误差,减少不合格标本,实施有效的管理干预血液标本的采集,会明显提高检验结果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抗凝剂用量对白细胞分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具有速度快、重复性好、可测参数多等特点 ,当遇有异常结果时 ,则在结果后面给予相应标注。文献报道引起白细胞 (WBC)分类异常的原因与抗凝剂用量的种类、环境温度、溶血素的用量及其和血标本作用时间 WBC,在工作中却忽略了抗凝剂的用量对 WBC分类结果的影响。下面就这一因素对 WBC分类结果的影响予以探讨。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COABAS血细胞分析仪及仪器配套原装进口稀释液、溶血液和清洁剂 ;10 0 g/ L EDTA- K2 溶液。1.2 标本 :血液病除外住院病人静脉抗凝血。1.3 方法 :取静脉血 3m L ,各将 1m L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检验科静脉采血过程中对凝血四项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对本院2006年1月~2009年1月进行的术前静脉采血行凝血四项检查标本200例进行抽血复查比对。结果:本组资料中200份标本中.影响检查结果因素的有,血液凝固62例(31.0%)、小凝块98例(49.0%)、采血量少27例(13.5%)、溶血和脂血13例(6.5%)。结论:临床检验工作者应结合临床检验工作中的长期实践,对静脉采血影响凝血四项结果做细致的分析,避免错误发生,减少误差。  相似文献   

17.
李建芬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7):88+99-88,99
目的探讨临床检验中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影响原因及相应的防范措施。方法采集950份本院住院患者的各血液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对标本中溶血、脂血、凝血等情况及时处理并分析原因。结果对950份血液标本进行总体分析,其中含血清标本650份、血浆标本220份、全血标本80份,不合格标本60份,占标本总数的6.31%;经过分析,不合格标本主要由5种原因造成,分别为溶血10例(16.67%)、凝固5例(8.33%)、抗凝剂错用20例(33.33%)、量的误差18例(30.00%)及其他7例(11.67%)。结论分析临床检验中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临床血液检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 2010年1月至2017年3月选择在我院进行体检的80例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者在空腹情况下静脉抽血3~5 mL,对照组血样采集是取试管按常规负压方法进行采血,而观察组采血则需要去掉试管帽,并用力挤压采血管,再注入,循环10次致溶血,记录生化检验结果与数据相关性情况。结果观察组溶血标本的天冬氨酸转氨酶、直接胆红素、尿酸、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与对照组非溶血标本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而两组间的尿素氨、肌酐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直线相关分析表明天冬氨酸转氨酶、直接胆红素、尿酸、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与溶血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溶血对临床部分生化检验结果有明显的影响,且有一定的相关性,为此避免溶血能有效反映被测人员真实健康情况,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标本因素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1225例血液标本,对其进行凝血四项(PT、APTT、TT、FIB)检测。结果1250份标本中,62份标本检测结果出现误差,误差率5.07%。采血量与抗凝剂比例存在误差者52例;血液标本有小凝块者6例;静脉采血注入到肝素抗凝生化管后倒至血凝专用管送检者3例;自留置针处或静脉输液处采血,标本中存在含肝素及其他液体者1例。结论不合理标本采集及送检时间会使得凝血四项测定结果存在误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某院临床生化检验的误差进行分析对比,深入探讨分析能够影响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因素并且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方法:对某院进行生化临床检验中出现较大误差的例数进行复查,针对复检结果分析各种导致误差产生的因素,并且提出相关的应对策略。结果:根据相关的统计分析发现,影响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血液采集方式、严重溶血以及标本处理方式不当等3个部分,随机抽出3个方面影响因素各4例,对各标本复检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生化检验结果能够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是进行临床检验的各个阶段,因此相关的操作人员应该注意控制影响检验结果的各种因素,积极的采取措施减少实验误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