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楷  刘旭 《上海医药》2014,(16):3-5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导致脑栓塞、心力衰竭及心源性猝死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该文介绍心房颤动的分类、并发症、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射频消融治疗、抗凝治疗以及心房颤动的上游治疗,以增强社区医生对心房颤动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药物是心房颤动一线治疗的首选。由于传统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潜在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和心外不良反应,使其在心房颤动的治疗中受到限制;抗凝治疗也存在明显的使用限制,因此使得新药的研发显得尤为重要。胺碘酮类似物、选择性心房离子通道阻滞剂、新的抗凝药物及非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联合应用,给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现就心房颤动药物治疗进展作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3.
慢性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临床上慢性心房颤动(chronic atrialf ibrillation,CA F)不易转复为窦性心率,容易复发,且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此,如何及时合理地诊治慢性房颤成为心血管病领域中重点研究课题之一.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对慢性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快速心房颤动的临床特点,治疗经验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6~2010年经药物治疗快速心房颤动86例临床资料。结果本组86例患者根据不同病因及发病情况,分别选用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其中16例抗心律失常治疗后恢复窦性心律,68例患者药物治疗后心室率有效控制,2例未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心电图恢复正常。结论快速心房颤动可以并发于各种心脏病,亦可见于正常人。临床上根据不同病因及发病情况,进行正确的诊断,合理的治疗,积极预防并发症,能够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率越来越高。自1909年人类认识心房颤动以来,心房颤动的治疗经历了仅着眼于转复心房颤动本身的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直流电转复以及外科迷宫手术等单一治疗,发展到针对心房颤动的病理基础、离子通道、并发症预防等综合治疗。治疗方式、方法、途径与以往比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近年来房颤的射频消融有了飞速发展,但药物治疗仍然是一线治疗,有时甚至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心律失常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综合症之一,在人群发生率很高,且病因谱广而复杂,其中致命性心律失常是临床防治的重点。虽然介入及起搏治疗的迅速发展,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处于相对的低谷状态,但药物治疗仍是大多数患者必须接受的疗法。近年来很多循证医学及大型临床试验的发表,对如何识别药物治疗的适应证,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其治疗的观念、疗法等,都有了重要的变化。1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回顾 1914年应用奎宁治疗疟疾,发现它纠正了患者合并的心房颤动(Af),于是在1918年确定奎尼了可用于Af的转复,但同时又出现奎尼丁晕厥…  相似文献   

7.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自从奎尼丁应用于临床以来,抗心律失常药物在临床应用已近百年。在射频消融及器械治疗心律失常广泛应用的今天,对于多数心律失常患者而言,药物治疗仍是治疗的主要方法或必需的组成部分。近年来,电生理的研究进展及关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试验结果对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进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目前常用的是Williams分类法。该分类法简便,容易被广大医生熟记和掌握。按此分类法,抗  相似文献   

8.
向阳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8):1169-1169
乙胺碘呋酮是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已应用于临床治疗心律失常20多年。将其治疗快速型心房颤动(房颤)并对治疗前后的心室率及QT间期变化进行自身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以下简称房颤),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其发病率可随着年龄的增加有明显增高。目前房颤的药物治疗包括复律并维持窦律、控制心室率及抗凝治疗,但临床上所用的复律并维持窦律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转复成功后,能长期维持窦律者不到一半,且这些药物的毒副作用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并不是一律都有效,常因药物的副作用而出现种种现象。 1.抗心律失常药物对生存的影响 用抗心律失常药长程治疗,尤其是奎尼丁治疗的心房颤动病例,其死亡率增加。心房颤动的率中预防试验表明,用Ⅰ类抗心律失常药(多为奎尼丁或普鲁卡因胺)治疗的心房颤动病例,其死亡率比对照高2.5倍。奎尼Ⅰ组死亡率增加的原因是发生扭转型室速或其他心律失常。也有报导心房颤动病人的预防卒中试验,Ⅰ类抗心律失常药治疗的心衰患者死亡率和心律失常死亡人数比不用抗心律失常药者增加3倍。由此可见,Ⅰ类抗心律失常药对心房颤动的治疗价值很  相似文献   

11.
探讨心房纤维颤动(AF)的病因及药物治疗。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常用Ⅰ类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允许心房颤动存在,通过减慢房室结传导控制心室率,常用Ⅱ类、Ⅳ类和洋地黄类药物。心房纤维颤动(AF)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心律失常。AF虽不是致命性心律失常,但AF后心功能受损,诱发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12.
胺碘酮治疗近期心房颤动112例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目前针对心房颤动治疗策略包括控制心室率和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胺碘酮作为一种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其在心房颤动复律、维持窦性心律及心室率控制方面均有良好作用.我院自2003年以来应用胺碘酮静滴治疗近期快速心房颤动112例,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胺碘酮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赵梦华  石建平 《医药导报》2004,23(1):0028-0029
目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究方向转到了Ⅲ类药物,而胺碘酮在多项大规模、多中心临床试验中被证实有良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该文就胺碘酮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及心房扑动、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后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及其常见的毒副作用和防治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4.
临床抗快速心律失常药物类型、品种较多,机制较复杂,且在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有时引起原有的心率失常加重或诱发了新的心律失常。正确掌握应用这些药物,观察每一类抗快速心律失常药物临床效果,做好医护沟通,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度,提高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心律失常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尤其是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恶性心律失常,不但加重原有心脏疾病,还可诱发心源性猝死。目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并不十分理想,总有效率只有30%~60%。人们对心律失常作用机制的认识仍有限,因此,揭示心律失常发生的深层机制,寻找新的作用靶点是抗心律失常研究领域的重点、难点。近年人们发现心房特异性钾离子通道电流IKur、IKAch等参与了心房颤动,这使心房颤动治疗的研究向前推进一步。钙渗漏、缝隙连接蛋白及钙通道自身抗体在心律失常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发现为开发更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提供了理论基础。近年研究发现,一类调控基因的小分子RNA(microRNA,miRNA)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特别是对心律失常及其引起的猝死起关键作用。miR-1、miR-133、miR-590等对心肌缺血、心肌梗死伴随的心律失常表现出明显调控作用。miRNA的生物学特性是同时对多个靶点具有调控作用,这使其具有成为理想抗心律失常靶点的潜力,为心律失常及猝死的防治带来希望。  相似文献   

16.
临床抗快速心律失常药物类型、品种较多,机制较复杂,且在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有时引起原有的心率失常加重或诱发了新的心律失常。正确掌握应用这些药物,观察每一类抗快速心律失常药物临床效果,做好医护沟通,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度,提高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快速性心律失常在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快速心房颤动,均可引起血液动力学障碍、低血压、心功能不全加重、心绞痛等,甚至演变为致命性心律失常导致心源性猝死,临床上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不一,过去常用的利多卡因、心律平等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良反应大,临床应用受限,近年来我院应用胺碘酮静脉注射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获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室性心动过速的药物治疗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昝春辉  宣兵  杨勇 《世界临床药物》2006,27(10):600-603
室性心动过速(VT)是临床常见的严重心律失常之一,也是临床医生经常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难题之一,其治疗对策在近20年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随着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及埋藏式心脏电复律除颤器(ICD)的应用,部分VT得到了根治。但由于介入治疗费用较高及目前心脏电生理技术水平,而且RFCA和ICD仅适用于部分VT病例,所以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在临床上仍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现有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近远期疗效重新评价,有助于合理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及防治VT。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健康越加关注,近年来,由于心房颤动到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不断增加,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在心房颤动的治疗中,通常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虽然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是会出现不良反应,对患者的病情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对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房颤动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并探讨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胺碘酮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胺碘酮作为抗心律失常药物,于70年代末在我国开始应用于临床。有关这个药物的临床研究在各地广泛开展起来,比如:维持窦性心律,防治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以及延长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的生存率等。尤其近年来随着大规模临床试验的开展,其在防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心房颤动,改善临床预后方面的有益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