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按照ABCD2评分标准,进行110例TIA患者的评分并观察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110例TIA患者中低危(0~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7分)组7d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3%、31%和64%(P<0.05)。结论 ABCD2评分法的预测价值高,是临床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60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按"ABCD2"方法给予评分,观察患者短期内(30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19例患者在30d内发生了脑梗死,发生率为31.67%。结论 "ABCD2"评分多的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概率较大,但积极地抗血栓治疗能降低发生脑梗死的危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LDL-C+ABCD2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7 d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用ABCD2评分法和LDL-C+ABCD2评分法分别测定106例TIA患者的评分,并观察TIA后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LDL-C+ABCD2评分法和ABCD2评分法的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849(0.771-0.927)和0.844(0.768-0.920)。采用LDL-C+ABCD2评分中TIA患者中低、中和高危组TIA后7 d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2.1%、33.3%和64.3%,不同脑卒中风险分层的脑梗死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ABCD2评分法是目前临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有效的方法 ,结合LDL-C检查结果能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戴健  肖瑾 《安徽医药》2013,34(4):401-404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住院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颅内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结果,按ABCD2评分标准给予评分,观察TIA后2周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分析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TIA后32例(26.0%)患者于2周内发生脑梗死;在年龄≥60岁、单肢无力、症状持续时间≥10 min、糖尿病、ABCD2评分>3分、既往脑卒中病史、吸烟(P<0.01)、发作次数≥3次、颅内动脉狭窄≥50%(P<0.05)的患者中脑梗死的发生率显著增高,而在语言障碍不伴肢体无力、症状持续时间<10 min、高血压病、饮酒的患者中脑梗死的发生率无明显增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BCD2评分>3分、糖尿病、既往脑卒中史是TIA后2周内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IA后进展为脑梗死与年龄≥60岁、单肢无力、症状持续时间≥10 min、糖尿病、ABCD2评分>3分、既往脑卒中病史、吸烟(P<0.01)、发作次数≥3次、颅内动脉狭窄≥50%密切相关;ABCD2评分>3分、糖尿病和既往脑卒中病史的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较高;ABCD2评分法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及预测性,是简单有效的预测方法,可帮助临床医生评判高危患者并进行早期干预以防止发生脑梗死;ABCD2评分法进一步结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结果可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ABCD2评分法预测TIA发作后7天内脑梗死发生风险的价值。方法对132例TIA患者采用ABCD2评分,并根据分值分为低(0~3)分、中(4~5)分、高(6~7)分危组,观察各组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7d内各组脑梗死发生的比例分别为低危组2.5%、中危组8.9%、高危组25%。统计分析χ2=10.88,P〈0.01。结论 ABCD2评分值与TIA患者脑梗死风险呈明显正相关。ABCD2评分法简便易行,是TIA患者分层评价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并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临床表现,探讨患者在2d和7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因素。方法对176例2012年1月~2014年1月入院治疗TIA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TIA患者脑梗死发病率评分系统ABCD2对TIA患者2d和7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因素进行评分,统计学分析风险因素与TIA后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 TIA患者年龄≥60岁(P0.05)、有高血压史(P0.05)、TIA发作次数≥3次(P0.05)、TIA症状持续时间≥10min(P0.05)、DWI异常(P0.05)和颅内动脉病变(P0.05)与短期内发生脑梗死显著相关;其中抗血小板(P0.05)和抗凝治疗(P0.05)是TIA短期发生脑梗死的保护因素。ABCD2评分越高,TIA后2d和7d内(r=0.957,r=0.975,P0.05)脑梗死发生率越高。结论年龄、高血压史、发作次数、TIA持续时间等是TIA后2d和7d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适当的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可减少脑梗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李天杰  余岚  蒋玮  刘华  叶青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3):3601-360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类型,TIA是脑梗死的重要预警信号,部分TIA患者可进展为脑梗死.临床上快速对TIA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评价、分层并积极干预以防止或减少脑梗死的发生极为重要.目前常用ABCD2评分[1]对TIA患者进行预后评估,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增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也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2].鉴于此,本研究应用ABCD2评分结合低密度脂蛋白测定(ABCD2评分+LDL)对102例T1A后7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发生率进行危险程度分层评估,并对TIA后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ABCD2评分法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d及30d内脑卒中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用ABCD2评分对82例TIA患者进行评分,观察7d及30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并根据DSA结果分为血管狭窄≥50%组和血管狭窄〈50%组。结果ABCD2评分0~3分TIA1周内脑梗死发生率为4.34%,4~5分脑梗死发生率为16.22%,6~7分者为31.82%。30d时分别为13.04%,18.91%,40.91%。血管狭窄≥50%组7d内脑梗死发生率为46.15%,30d内高达61.54%;血管〈50%组7d内脑梗死发生率为3.57%,30d内为5.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BCD2评分联合DSA检查是预测TIA7d及30d脑梗死发生风险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周松 《中国实用医药》2012,17(17):62-63
目的 探讨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7 d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 按照ABCD2评分标准评估95例TIA患者的评分,并根据评分分值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三组观察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95例TIA患者中评分为低危组者18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11%;评分为中危组者66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36%;评分为高危组者11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64%.结论 ABCD2 评分法一套可操作性强、简便、准确的评估方法,是临床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有效方法.同时其对医院设备要求不高,便于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ABCD2评分结合头颈CT血管成像(CTA)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125例TIA患者临床和CTA检查资料,按Johnston提出的ABCD2评分法进行评分,分为低危(0~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7分)3组;按CTA检查结果分为血管狭窄≥50%组和血管狭窄<50%组.观察TIA后7d内脑梗死发生率.结果 23例(18.4%)在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低危组与中危组、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6.9%、21.1%、37.9%)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外动脉狭窄≥50%组脑梗死发生率31.2% (39/125),显著高于动脉狭窄<50%组(P<0.01).ABCD2评分<4分、颅内外动脉狭窄≥50%组7d内脑梗死发生率20.0%(25/125),显著高于ABCD2评分<4分、颅内外动脉狭窄<50%组(P<0.01).结论 ABCD2评分是预测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有效方法,进一步结合头颈CTA检查能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用ABCD^2评分法预测11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卒中风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在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7d卒中风险上的价值。方法采用ABCD^2评分标准对110例TIA患者进行评分,并观察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低危(0~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7分)组7d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3%、31%和64%。结论ABCD^2评分标准是临床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早期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ABCD2评分与溶栓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 40例接受溶栓治疗的TIA患者为观察组,给予50万U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治疗后1周TIA发作次数、急性脑梗死和出血性疾病发生率,并与40例未溶栓治疗的TIA患者对照分析。采用ABCD2评分法将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比较各亚组疗效差异。结果观察组TIA发作次数为(1.16±0.34)次,急性脑梗死发生率为2.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42±1.86)次和15%(P<0.05),而出血性疾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亚组间TIA发作次数和急性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内随危险度升高,TIA发作次数明显增加(F=10.406,P<0.05),且高危组急性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危和中危组(χ2=8.550,P<0.05)。结论 TIA患者早期溶栓治疗能减少发作次数,降低急性脑梗死风险,尤其是对于高危患者,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ABCD评分和ABCD2评分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照ABCD评分法和ABCD2评分法评分,观察2 d内、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97例TIA患者2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19.6%;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30.9%。预测2 d卒中风险时,ABCD评分法与ABCD2评分法的ROC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61(0.47~0.75)和0.71(0.57~0.84);预测7 d卒中风险时,ABCD评分法与ABCD2评分法的ROC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62(0.50~0.74)和0.74(0.62~0.85)。结论ABCD2评分法可能优于ABCD评分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ABCD3评分与供血动脉狭窄分布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研究60例TIA患者入院时的ABCD3评分及头颈CT血管造影、颈部血管超声资料,根据ABCD3评分,分为≥4分组(中、高危组)和<4分组(低危组),根据头颈CTA和颈部血管超声的影像学结果,分为单只血管窄组(单独颈部血管或颅内血管);多只血管狭窄组(包括颈部血管和颅内血管);无血管狭窄组。评价ABCD3评分与脑供血动脉狭窄分布的相关性,初步探讨TIA预后评估的可能机制。结果≥4分组(中、高危组)患者动脉狭窄比例高于<4分组(低危组),以颅内血管狭窄为主,出现多支供血动脉狭窄病变比例高于低危组。结论 TIA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病变较颈部血管狭窄发生率高,ABCD3评分≥4分时颅内多支动脉狭窄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15.
王齐荣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5):17+19-17,19
目的: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发展至出现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回顾2007年10月~2009年6月本科收治的100例TIA患者临床资料,经2010年回访获悉,其中40例发生脑梗死。结果:患者TIA的发作时间大于30min,并且24h内发作大于3次,和首次发作后大于24h,并且发作大于5次的患者患脑梗死危险性明显提高(P〈0.05)。而发生脑梗死40例TIA患者其血压与血糖以及总胆固醇均明显增高(P〈0.05)。结论:如果每次TIA发作的持续时间较长,并且次数较多,未予及时治疗,特别是伴高血压与高血糖以及高脂血症的患者,极易于短期内发生脑梗死,临床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5月来本院就诊的频发TIA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症状积分、治疗前及治疗7和14 d的PT、APTT、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FIB、PLT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6个月,治疗组未见TIA复发及脑梗死发生,对照组TIA复发7例、脑梗死5例。治疗组治疗7、14 d的PT、APTT均长于治疗前,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短暂性失语、瘫痪及感觉障碍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皆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频发TIA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副作用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