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冷沉淀在抢救大量输血后凝血异常中的作用。方法对我院2012年3月至6月出现的10例大量输血之后出现凝血功能异常的重伤患者进行冷沉淀治疗,在冷沉淀治疗之后24小时内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在治疗后3—5天进行血浆Fn和凝血情况测定。结果10例患者在输注冷沉淀之后,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以及部分凝血酶时间均有了明显的缩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检查分析,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含量有所增加,血浆纤维原结合蛋白的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采取冷沉淀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输血后凝血异常的情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方法以Clauss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定量水平。分别检测125例乙型肝炎患者及68例正常人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乙型肝炎患者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定量水平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乙型肝炎患者体内呈现不同程度的继发性纤溶,提示联合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检测能反映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受损的凝血变化,对预后的判断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52例多发伤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诊断及早期给予血小板、冷沉淀、凝血酶原复合物、血浆、肝素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多发伤患者早期进行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D-二聚体检查,对合并DIC的52例患者根据其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给予血小板、冷沉淀、凝血酶原复合物、血浆、肝素治疗并观察治疗后1天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结果治愈46例,死亡6例,治愈率88.5%。52例患者输注血小板、冷沉淀、凝血酶原复合物、血浆、肝素治疗后1天与输注前相比,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明显增加,凝血酶原时间(PT)明显缩短,纤维蛋白原(Fbg)含量增加。结论对多发伤并发DIC患者早期输注血小板、冷沉淀、凝血酶原复合物、血浆、肝素等综合治疗可有效阻止DIC的继续发展,重建凝血机制,恢复机体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冷沉淀联合红细胞在抢救急性大出血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41例急性大出血患者,比较患者冷沉淀输注前与输注后6~24 h内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的变化情况.结果 41例急性大出血患者输注冷沉淀后6~24 h与输注前相比,患者的PT、APTT、TT均明显缩短,FIB水平显著提高(P<0.001).结论 冷沉淀联合红细胞在抢救急性大出血患者中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脑梗塞与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金书 《淮海医药》2005,23(5):348-349
目的探讨脑梗塞与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的关系。方法对48例脑梗塞患者测定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同时测定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并与25名健康正常人对照。结果脑梗塞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脑梗塞与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冷沉淀在抢救急性大出血患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 急性大出血患者52例,所有患者输血量均在2000ml以上,抢救中一次性给予冷沉淀10~20U快速输注.检测输注冷沉淀前和输注后1~2 h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和血小板计数(Plt)等.结果 输注冷沉淀前,PT[(26.7±4.8)s]、APTT[(85.3±19.1)s]、TT[(29.4±5.6)s]均明显延长,Fbg[(1.1±0.5)g/L]低于正常;输注冷沉淀后1~2 h,患者的PT[(15.9±3.1)s]、APTT[(54.9±16.3)s]、TT[(18.7±4.4)s]和Fbg[(1.6±0.4)g/L]达到正常或基本正常水平(P<0.01).异常出血基本控制.仅1例患者因Plt数<10×109/L而输入单采Plt.结论 应用冷沉淀治疗急性大出血患者能显著改善凝血功能,有效控制出血,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γ-谷氨酰转肽酶(γ-GT)、胆碱酯酶(CHE)、总胆汁酸(TBA)、凝血四项和D-二聚体的实验室检测对肝硬化患者治疗、预后的意义。方法测定58例肝硬化患者血清γ-GT、CHE、TBA及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 IB)、D-二聚体含量,与对照组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γ-GT、TBA血清含量明显升高,PT、APTT、TT时间延长,D-二聚体含量增高,CHE、FIB血清含量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通过联合检测凝血功能、肝功能可以观察病情,判定肝硬化损害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单采血小板及冷沉淀凝血因子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抢救过程中的应用,分析其治疗效果。方法在单采血小板及冷沉淀凝血因子输注前后各抽取产科DIC患者静脉血5ml,分别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出、凝血时间(CT、BT),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定量。结果产科DIC患者输注单采血小板及冷沉淀凝血因子后,PT、CT、BT明显缩短,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定量显著增多。结论产科DIC患者早期及时适量输注单采血小板及冷沉淀凝血因子可以有效阻止DIC的继续发展,重建自身的凝血机制,获得了良好的止血效果,为其他治疗措施提供了时机。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检测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浆纤溶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40例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结果急性心肌梗死(14例)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10例)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40例);急性心肌梗死组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高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P〈0.05);稳定性心绞痛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比其他各组明显缩短(P〈0.01);对照组、稳定性心绞痛组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组各组间4个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体内存在着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血小板活化,凝血激活系统及内皮细胞损伤在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临床分析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凝血指标变化特点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预后的关系以及有效的治疗措施。方法 将286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依GCS评分分为轻、中、重三组,测定患者入院24小时内、3天、7天及14天凝血指标,包括血浆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小板(PLT)计数值,并与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比较。对确诊有凝血功能异常者,入院时即予以积极治疗,包括早期输注新鲜血浆和/或冷沉淀及血小板。结果 各种颅脑损伤中TT、PT、APTT、FIB、DD均有不同程度异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情越重,TT、PT、APTT、DD升高越明显,FIB、PLT下降也明显。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后存在凝血异常,且与损伤严重程度相关。颅脑损伤越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越明显。凝血功能可作为急性颅脑损伤病情及预后的判断指标。早期输注新鲜血浆、冷沉淀及血小板治疗凝血功能障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产后DIC综合征患者大量输血急救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12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20例产后DIC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患者确诊DIC综合征后,立即吸氧,开通静脉通路,20例患者均输血液制品,11例患者输新鲜冷冻血浆+红细胞悬液,4例患者输新鲜全血与冰冻血浆,冷沉淀及血小板,6例患者输纤维蛋白原。观察大量输血急救的效果。结果 20例产后DIC综合征患者经输血后,15例救治成功,成功率为75.0%,5例救治无效死亡。输血后,患者PT、APTT、TT时间均较输血前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IB较输血前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输血后,PLT较输血前明显改善,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于产后DIC综合征患者,应早期诊断,及时去除病因,大量输血是可行且安全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大失血患者输血治疗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2010年1月~2011年2月收治的因创伤、消化道大出血及异位妊娠破裂等大出血患者80例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采用联合输注;对照组1单采血小板单独输注,对照组2采用冷沉淀凝血因子单独输注。对3组患者输注后1~2h有效止血率、平均止血时间、24h内悬浮红细胞续用量进的数据进行统计。结果观察组有效止血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1),平均止血时间明显缩短(P<0.01),24h内悬浮红细胞续用量显著减少(P<0.01)。结论急性大失血患者采用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凝血因子联合输注的输血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一种真空采血管内壁处理剂对甲功三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内壁处理剂处理的玻璃管与未经过内壁处理剂处理的玻璃管生产的无抗凝真空采血管,对20例健康人进行采血测试,考察两种无抗凝管的血清分离效果及在三个不同的检测平台上总三碘甲状原氨酸(TT3)、总甲状腺素(TT4)、促甲状腺激素(TSH)检测值的差异。结果经过内壁处理剂处理的玻璃无抗凝管与未经过内壁处理的玻璃无抗凝管采血后分离血清,经过内壁处理的玻璃无抗凝管没有纤维蛋白挂壁情况;TT3、TT4、TSH在贝克曼DXI800、西门子Centaur、雅培i2000检测平台上检测,经过内壁处理的玻璃无抗凝管的TT3均值分别为3.10、2.38、2.07 nmol/L,标准差分别为0.42、0.38、0.31;TT4均值分别为102.44、102.34、103.15 nmol/L,标准差分别为15.49、16.25、17.56;TSH均值分别为2.25、2.21、2.29 mIU/L,标准差分别为1.29、1.27、1.38;未经内壁处理的玻璃无抗凝管的TT3均值分别为2.06、1.99、2.08 nmol/L,标准差分别为0.28、0.48、0.30;TT4均值分别为102.82、103.46、101.80 nmol/L,标准差分别为16.48、16.66、16.17;TSH均值分别2.26、2.25、2.23 mIU/L,标准差分别为1.33、1.28、1.28。TT3在贝克曼DXI800检测平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某些检测平台上,真空采血管内壁处理剂L-720会对血清TT3检测造成干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骨折病史病人再次骨折与无骨折病史病人血流变学的变化,从而探讨骨折病史对于二次骨折后血栓形成的影响,为预防血栓的形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30例有骨折史的二次骨折患者、100例首次骨折患者、8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流变指标、凝血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清D-二聚体含量以及下肢血管彩超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除红细胞压积外,其余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和凝血四项指标3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血流动力学各个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患者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均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P<0.05),二次骨折患者显著高于首次骨折患者(P<0.05);凝血四项显示,骨折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短于健康体检者,二次骨折患者短于首次骨折患者,骨折患者的纤维蛋白原(FIB)浓度高于健康体检者,二次骨折患者高于首次骨折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二次骨折患者和首次骨折患者的血清D-二聚体含量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二次骨折患者高于首次骨折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骨折后,机体内凝血系统被激活,血液处于高凝状态;(2)有骨折手术史的二次骨折患者,血液的凝血状态高于首次骨折患者;(3)骨折后,有效监测患者的血沉、血浆和全血粘度的变化,对预防患者发生深静脉栓塞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吴群林  屠伟峰  施冲 《中国药师》2013,16(9):1379-1381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腔镜甲状腺瘤切除术患者术野质量和出血量的影响.方法:腔镜甲状腺瘤切除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U组,n=20)和0.9%氯化钠注射液组(N组,n=20),分别在入手术室后20 min内滴注乌司他丁10 000 u·kg-1和生理盐水各100 ml.分别于给药前(T0)、给药后0.5 h(T1) 抽取静脉血,测定激活的凝血时间(ACT)、凝结速率(CR)、血小板功能(PF),1 h后测定D-二聚体,记录开始手术后每15 min时间点的术野质量评分,记录术毕失血量和术后引流出血量.结果:与T0时比较,U组ACT 、CR、PF在T1时明显升高(P〈0.01或0.05).D-二聚体U组和N组均升高(P〈0.05),而U组明显低于N组(P〈0.01);术野质量U组优于N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U组比N组明显减少(P〈0.05或0.01).结论:乌司他丁可升高腔镜甲状腺瘤切除术患者的ACT、CR、PF,抑制纤维蛋白的分解,减少手术出血量,提高患者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凉血地黄汤对肝硬化患者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267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34例和对照组133例,2组均给予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凉血地黄汤,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纤维蛋白(FIB)等凝血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PT、APTT均较治疗前降低,PTA、FIB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凉血地黄汤治疗肝硬化可缩短出凝血时间,提高凝血酶原活动度,减少患者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小板活化标志物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凝仪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健康非妊娠妇女60名、健康晚期妊娠60名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58例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T-Ⅲ)、CD62p和血小板激活复合物(PAC)-1。全自动血凝仪采用凝固法检测PT、APTT、TT、FIB,免疫比浊法检测D-dimer,发色底物法检测AT-Ⅲ。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62p和PAC-1。结果与健康非孕组比较,健康晚孕组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各组PT、APTT明显缩短、AT-Ⅲ明显降低、FIB和D-dimer明显升高,CD62和PAC-1表达明显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健康晚期妊娠组比较,妊娠期高血压组、轻度子痫前期组和重度子痫前期组PT、APTT明显缩短、AT-Ⅲ明显降低、FIB和D-dimer明显升高,CD62和PAC-1表达明显增加,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随病情加重,FIB、AT-Ⅲ、D-dimer、CD62p和PAC-1有增高趋势。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凝血功能指标和血小板活化标志物检测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情监测,早期防治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低分子肝素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法安明)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凝血功能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98例慢性心衰患者(NYHA分级Ⅱ~Ⅳ级)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5000 U/次皮下注射,2次/d共1个月。治疗后检查心脏超声,评估心功能,测定血浆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1个月后治疗组血浆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降低(P〈0.01)。心功能按NYHA分级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改善(P〈0.01),左室射血分数有明显提高(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能降低血浆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改善心脏功能,有益于慢性心衰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