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364例(378只眼),原发性青光眼小梁毁除术的两种不同术式结膜瓣的效果进行了探讨。其中以角巩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小切除术178例(187只眼),以穹空降部为基底的结膜小梁切除术186例(191只肯。)临床观察显示,以穹窿部为工的结膜瓣小梁切除术的效果较好,尤以远期疗效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中选择不同方位球结膜瓣(即以角膜缘为基底球结膜瓣和以穹隆部为基底球结膜瓣)的术后疗效。方法:从2008年1月~2010年6月随机选择了50例86眼进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分别行以角膜缘为基底球结膜瓣或以穹隆部为基底球结膜瓣完成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对其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病例术后从前房形成情况、滤过泡形成情况、眼压控制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经统计学处理表明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两种不同方位的球结膜瓣不影响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两种不同结膜瓣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结膜瓣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效果.方法 对64例已确诊青光眼的患者分别行以穹窿部为基底取结膜瓣行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和高位结膜瓣联合外置可拆除巩膜瓣缝线小梁切除术.结果 术后随访3~6个月,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低于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同时90.6%(58/64)患者的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89.0%(57/64)患者都形成了功能性滤过泡者.结论 两种方法远期效果都比较稳定,是治疗青光眼的比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用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在我院进行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的54例(60眼)患者纳入传统小梁切除术组,将在我院进行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的56例(60眼)患者纳入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在术后为其进行6个月至2年的随访观察,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传统小梁切除术组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7天后,其患眼中有40眼发生前房形成,占66.67%;有6眼发生Ⅰ度浅前房,占10.00%;有8眼发生Ⅱ度浅前房,占13.33%;有6眼发生Ⅲ度浅前房,占10.00%。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7天后,其患眼中有49眼发生前房形成,占81.67%;有3眼发生Ⅰ度浅前房,占5.00%;有6眼发生Ⅱ度浅前房,占10.00%;有2眼发生Ⅲ度浅前房,占3.33%。传统小梁切除术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内眼压的变化情况为:有50眼的眼压小于20mmHg,占83.34%;有8眼的眼压为20mmHg-30mmHg,占13.33%;有2眼的眼压大于30mmHg,占3.33%。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内眼压的变化情况为:有56眼的眼压<20mmHg,占93.33%;有4眼的眼压为20-30mmHg,占6.67%;有0眼的眼压>30mmHg,占0%。传统小梁切除术组患者在术后6个月出现滤过泡的情况为:有52眼出现功能性滤过泡,占86.67%;有8眼出现非功能性滤过泡,占13.33%。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患者在术后6个月出现滤过泡的情况是:有57眼出现功能性滤过泡,占95.00%;有3眼出现非功能性滤过泡,占5.00%。结论:与传统小梁切除术相比,应用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较高,导致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几率较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的青光眼慧者进行观察和护理,研究如何通过加强和改进护理工作来减少患者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从而为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成功提供可靠的护理保障.方法:2004年1月~2004年12月期间在哈医大二院眼科住院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青光眼患者共88例(132眼),从术后返回病房始至出院为止,在整体护理理论指导下施行包括心理辅早在内的积极的护理措施,观察患者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并对发生浅前房的患者给与相应的护理处理.结果:88例(132眼)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青光眼患者中,有35例(45眼)术后发生浅前房,发生率为34.1%.经过临床治疗并配合护理处置后,患者在出院时前房均恢复正常,全部患者的住院时间平均为12.5天.结论:在整体护理理论指导下对施行复合式寸梁切除术的青光眼患者进行术后护理,可以显著降低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宰,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对以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采用两种不同缝合方法的手术效果,虎泡形态,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方法:两组维洋族烤角型青光眼病人每组25只眼,共50只眼,均施行小梁切除术,采用以窟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其中一组仅将结膜瓣对位间断2~3针缝合在角膜缘处,另一组将结膜瓣行连续锁边缝合,成为一密不漏水的结膜瓣。结果:结膜瓣连续锁边缝合组形成功能性滤过泡的比率明显大于术对结膜瓣做特殊处理组  相似文献   

8.
9.
毋妍霞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4):3163-3164
目的 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护理方法.方法 102 例(114 眼)行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患者术前、术中、术后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随访1 年,①视力40 眼提高,48 眼无变化,26 眼因白内障加速发展视力下降.②眼压:术后1年有108眼眼压低于21 mm Hg.③视野:有3眼缩小,其余均无变化.结论 术前护理的关键是消除患者恐惧心理,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术中护理的重点是显微手术的配合; 术后护理的重点是观察滤过泡及前房的形成;出院时要教会患者正确掌握滤过泡按摩方法,定期复查,提高青光眼患者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小梁切除术是目前治疗青光眼的主要手段,但存在术后早期低眼压、浅前房和术后后期滤泡瘢痕化而致手术失败的隐患。我院眼科2007年11月至2009年12月采用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即小梁切除+丝裂霉素C+可调节缝线)治疗青光眼并施以相应护理措施,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1.
吴晓云  朱敏  郑霄 《广东医学》2002,23(7):717-718
目的 评价高位结膜瓣联合外置可拆除巩膜瓣缝线小梁切除术的疗效。方法 对原发性青光眼患者18例(22眼)行以角膜缘为基底的高位结膜瓣联合外置可拆除巩膜瓣缝线小梁切除术。结果 术后随访3个月至半年,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形成功能性滤过泡者18例(22眼),占100%。术后1例发生短暂Ⅰ度浅前房,占5%,经处理恢复正常前房。拆除外置巩膜瓣缝线后1周视力较术前提高1行或以上者13例(14眼),占64%;维持原来水平者5例(8眼),占36%。结论 以角膜缘为基底的高位结膜瓣联合外置可拆除巩膜瓣缝线小梁切除术,可有效降低眼压,减少术后浅前房及滤过泡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丁琼 《中国厂矿医学》2002,15(3):232-232
目前抗青光眼的小梁切除术有两种不同的结膜瓣手术方法:一种是传统的以角巩缘为基底的结膜辦,简称为Ⅰ型结膜瓣;一种是改良的结膜瓣,即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简称为Ⅱ型结膜瓣。我科近一年多来共做小梁切除手术135例,其中工型结膜瓣62例,Ⅱ型结膜辦73例。现就这两种结膜辦术后滤泡形成情况作一个短期的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1 方法 Ⅰ型结膜瓣的手术方法不予复述。Ⅱ型结膜瓣的手术方法为局部球结膜下浸润麻醉后,在上方角巩缘10点~2点方位剪开球结膜及其下方筋膜,分离筋膜至上直肌止端……  相似文献   

13.
小梁切除术降眼压机理主要是外引流,故泸枕形成的好坏是手术成败的重要标志。结膜瓣的制备直接影响泸枕的形成。本文总结29例41眼经角膜缘切口小梁切除术,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损伤轻、愈合快、泸枕形成好、手术野清晰、简便、省时、效果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术后效果。方法青光眼120例(144眼)随机分为两组。复合式手术组(观察组)64例76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术+前房穿刺+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调缝线);常规小梁切除组(对照组)56例(68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1年,观察手术前后的眼压、前房形成、滤过泡形态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术后早期观察组浅前房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滤过泡及眼压两组无明显差异;术后远期观察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而非功能性滤过泡的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均未出现角膜损伤、前房出血、低眼压、脉络膜脱离、黄斑水肿和眼内炎等并发症。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疗效确切,适合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手术治疗青光眼,以期控制眼压在安全范围,中止高眼压对视神经的损伤,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对65例原发性青光眼施行改良复合小梁切除的疗效观察,主要是在潜池小梁切除术时使用可调缝线.并与小梁切除,潜池小梁切除对照.结果 术毕无浅前房,随访6月到4年,视力提高占57.3%,不变占38.2%,下降占4.5%.并发症1.12%,对照组分别为27.96%,9.25%.眼压正常.大大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改良复合小梁切除术保留了潜池式和复合小梁切除术的优点,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张丽萍  王芳 《广东医学》2011,32(11):1455-1456
目的 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治疗原发性青光眼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已确诊的原发性开角型及闭角型青光眼186例分为两组,观察组102例(110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84例(92眼)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6个月浅前房发生率、眼压控制率、功能性滤过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比较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109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5眼)和对照组(54眼),观察组给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结果:观察组眼压完全控制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浅前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控制眼压,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提高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郭继荣 《吉林医学》2013,(27):5555-5555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4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使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的小梁切除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滤过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视力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11例(334眼)青光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3~20周,术后Ⅰ型滤过泡227眼;Ⅱ型滤过泡97眼;Ⅲ型滤过泡10眼;视力提高2行以上202眼占60.5%,无变化95眼占28.4%,视力下降2行以上37眼占11.1%。眼压控制在10~16mmHg之间198眼占59.3%,眼压控制在17—20mmHg之间129眼占38.6%,眼压控制在25—28mmHg之间7眼占2.1%。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有利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和理想的眼压控制,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