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湖北地区已知虻类及区系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湖北地区虻类 6属 6 9种。其中属东洋界种类 36种 ,占 5 2 2 % ;属古北界种类 16种 ,占 2 3 2 % ;广布两界种类 17种 ,占 2 4 6 %。经与川东地区及全国虻类区系比较研究后认为 ,湖北地区虻类区系应划归东洋界。  相似文献   

2.
湖北地区已知蚤类及区系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湖北地区已知蚤类64种,其中属东洋界种类25种,占39.5%;属古北界种类31种占48.4%;广布两界种类8种,占12.1%。古北界种类中,位于鄂西华中第一高峰的神农架林区则发现28种,其中与古北界青海藏南亚区共有的蚤达18种,具有明显的古北界岛屿的特征。作者分析后认为,湖北地区蚤类区系应划归东洋界。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山西省太岳山地区有瓣蝇类昆虫进行广泛的采集、系统的整理与分类鉴定,发现该地区有瓣蝇类8科75属168种,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种数、物种多样性及区系特征加以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其中的蝇科,无论在属级水平还是种级水平,均占有较大优势,分别占该保护区已知属数和种数的29.33%和41.67%。在区系分布中,古北界种35种,东洋界种3种,古北+东洋界种73种,三界以上的广布种44种,分别占该地区分布种数的20.83%、1.79%、43.45%、和26.19%。多样性指数在属级水平和种级水平分别为1.72和1.64。从而得出结论:山西太岳山地区有瓣蝇类具有物种多样性、区系成分多样性的特点,其区系成分以古北界+东洋界成分为主,部分典型的东洋界种的渗人,古北界及其他区系成分共存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1979~2006年采用网捕法,调查四川省有瓣蝇类区系分布情况。四川地区有瓣蝇类有1173种,隶属9科220属,以东洋界蝇类为主,有803种(含特有种537种),占已知种的68.46%,其次为(东洋+古北)界种,有254种,占21.65%。国内动物区系分布以西南区蝇类分布为主,有621种,占已知种的59.24%,其次为(西南+青藏)区种,有63种,占5.37%。以上数据表明,四川地区有瓣蝇类世界区系分布以东洋区蝇类为主,国内区系分布以西南区为主。  相似文献   

5.
喜马拉雅山南坡部分地区蚤类区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于1992-1994年先后在藏南的亚东、错那和隆子三县采集蚤类标本共1806只,隶属于4科,22属,45种(亚种)。所获蚤类标本,东洋界种类占27%,古北界种类占71%,其余为广布种。根据蚤类及其宿主动物的分布特点,结合该地区的自然条件,以海拔3000m等高线为界,将该地区分为两部分,海拔3000m以下地区基本上属于东洋界,3000m以上地区基本上属于古北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市区各类蝇种的分布特点及其生态习性,控制蝇类的孳生与繁殖,为防制蝇类工作提供技术指导。方法在市区选择5个调查点采用笼诱法诱捕蝇类。结果惠州市区蝇类分属3科4属6种,家蝇、麻蝇、金蝇和绿蝇为优势蝇种,分别占35.44%、22.78%、21.10%、16.39%。结论灭蝇工作是一项全社会性的工作,蝇类种群除与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外,还与环境气温有很大的关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蝇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PCR-SSCP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常见嗜尸蝇类,揭示其亲源关系及基因差异。方法采集了中国部分城市,即广州、深圳、阳江、南京、长春、宜昌、北京、武汉、成都等地的常见嗜尸蝇类:家蝇(Musc domestica),丝光绿蝇(Lucilia sericata),大头金蝇(Chrysomya megacephala),黑尾麻蝇(Helicophagella melanura),棕尾麻蝇(Boettcherisca peregrina)等。用PCR-SSCP分析我国不同嗜尸蝇类的rDNA-ITS2基因片段。结果PCR-SSCP分析结果显示,Chrysomya megacephata,Aldrichina grahami(巨尾阿丽蝇),Helicophagella melanura,Musc domestica,Boettcherisca peregrina rDNA-ITS2基因的单链DNA(ssDNA)迁移率均有明显差异,我国不同地区常见嗜尸蝇种类rDNA-ITS2基因单链DNA迁移图型呈现多态性。结论我国不同地区常见嗜尸蝇种类的rDNA-ITS2基因存在种内、种间及地理的基因多态性。  相似文献   

8.
我国嗜尸性蝇类分布的相关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中国嗜尸性蝇类主要种类的分布,以方便各地区法医昆虫学的研究与应用。本文根据国内外有关法医昆虫学的记载及我们在广东的研究确定其主要种类,然后根据各地卫生防疫部门有关卫生蝇类的调查报告统计分析其分布。结果表明:对于本文所统计的4科40种嗜尸性蝇类,有8种在全国均有分布,32种只分布于局部地区,6种主要分布于北方,6种主要分布于南方。初步明确嗜尸性蝇类在中国的分布情况,为我国各地区法医昆虫学的研究提供有关基础参数资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东莞市病媒生物鼠、蚊、蝇、蜚蠊、伊蚊的本底和种群季节消长,为制定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2006年在城区及郊区选点,分别用笼夜法、诱蚊灯法、诱蝇笼法、粘捕盒法、诱蚊诱卵器法监测鼠、蚊、蝇、蜚蠊、伊蚊密度。结果鼠类以小家鼠为优势种,占43.10%;蚊类以致倦库蚊为优势种,占99.70%;蝇类以家蝇为优势种,占64.29%;蜚蠊以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占97.64%。年平均密度分别为6.01%、27.4只/灯、0.87只/笼、1.29只/盒。鼠、蚊、蜚蠊全年有活动,出现两个明显的活动高峰,分别在5月、8月;5月、12月和7月、11月。蝇的活动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密度季节消长不明显,波动较大。伊蚊全部为白纹伊蚊,年平均密度为2.33%,活动高峰在7月和10月。结论掌握本市病媒鼠、蚊、蝇、蜚蠊、伊蚊的本底情况,应在病媒密度高峰前采取有针对性的防制措施,降低病媒密度。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明确中国幼虫尸食性蝇类种类,1997年至今,在全国不同实验场地定点放置动物尸体或动物组织收集在上孳生的蝇类幼虫或蛹,待发育羽化出成虫后分类;同时随时收集在野外死亡的动物尸体及刑事案件中人尸体上孳生的蝇类幼虫,待发育羽化出成虫后分类鉴定。结果显示,常见幼虫尸食性蝇类有5科33属79种,其中35种为首次记述成虫和幼虫食性为尸食性,为后续尸食性蝇类研究提供一个明确的指向。  相似文献   

11.
采用网捕、畜诱、帐诱和诱虻器诱捕法对甘肃省虻科区系作了调查研究,并对所收藏标本进行整理和前人文献收集。记述甘肃省虻科6属82种(检视标本61种,另有21种依据文献资料,未见标本),即斑虻属10种、黄虻属6种、麻虻属8种、瘤虻属28种、虻属29种和指虻属1种。各分布区的虻种组成与数量不一,陇南南部山地虻科5属31种,其中东洋界成分11种,古北界成分8种,广布种成分12种,是甘肃省虻种分布最多的地区;陇南北部山地虻科5属28种,其中古北界成分18种,广布种成分10种;甘南高原草原虻科5属22种,其中古北界成分18种,广布种成分4种;陇东黄土高原虻科2属5种,其中古北界成分2种,广布种成分3种,该区虻种组成简单,也是虻种数最少的分布区;中部黄土高原虻科5属11种,其中古北界成分6种,广布种成分5种;河西走廊虻科5属28种,其中古北界成分25种,广布种成分3种;祁连山地虻科4属12种,其中古北界成分11种,广布种成分1种。  相似文献   

12.
贵州鼠疫流行地区蚤类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制定鼠疫控制方案 ,需查明鼠疫流行地区的蚤类组成、分布和季节消长。采用夹夜法和笼捕法捕获野外和住宅内鼠类 ,梳检体外寄生蚤 ;用粘蚤纸法调查室内游离蚤。共捕获 7种 (含 1未定种 )蚤 ,隶属于 4科 6属 ,其中印鼠客蚤是当地的优势蚤种 ,占 6 5. 0 0 % ;缓慢细蚤和不等单蚤是当地的常见蚤种 ,分别占 2 0 4 5 %和 14 . 18%。家栖鼠中黄胸鼠主要寄生蚤印鼠客蚤的年均染蚤指数为 0 . 88,褐家鼠主要寄生蚤印鼠客蚤的年均染蚤指数为 1.6 6 ,高峰期均为 6~ 10月 ;锡金小鼠主要寄生蚤印鼠客蚤年均染蚤指数为0. 35 ,高峰期为 6~ 7月。因此印鼠客蚤、缓慢细蚤和不等单蚤是鼠疫控制中的主要防治对象  相似文献   

13.
1983年2月湖北省随洲市淅河镇1大队,因集体进食感染旋毛虫病的猪肉而引起旋毛虫病爆发流行。进食者105人,发病82例,罹患率78.09%,平均潜伏期为20d。临床表现:发热、腹痛、腹胀、关节酸痛、四肢肌痛、乏力、眼睑水肿。采集40名发病者的血清进行IHA和环蚴试验,阳性率为100%。来自同一家庭30名正常人血清仅2名阳性,阳性率6.67%。用阿苯达唑治疗两个疗程,患者全部痊愈  相似文献   

14.
云南临沧地区蚤类群落生态学与区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1997年 10月~ 12月 ,对地处横断山怒山山脉南段的南延地区具代表性的 7种主要生态环境的蚤类进行了垂直分布调查和研究。共采获蚤类 5科 13属 2 8种 1557只。参考以往的有关资料 ,已知当地蚤类共有 17属 36种。在垂直分布调查研究所获 2 8种蚤类中 ,经分析认为古北种有 9种 ( 32 .14 % ) ,东洋种有 17种 ( 60 .71% )和广布 2种 ( 7.14 % )。通过对各主要生态环境内蚤类群落的结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均匀度和生态优势度测定和比较后 ,认为当地蚤类群落的稳定性是针阔叶混交林 >季风湿性常绿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 >苍山冷杉林 >亚高山灌丛草甸 >城市居民区及山坡耕作地。此外 ,对蚤类群落进行了系统聚类分析以及区系特点等问题的分析和讨论。根据调查结果与相关资料比较分析后 ,认为水湿条件是导致横断山区不同山系各地段或不同坡向古北与东洋区系分界线高度不同的重要因素 ,各山体地理位置 ,海拔高度的不同是形成两区系成分构成比例不同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用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内SP受体阳性神经元、FOS阳性神经元及初级传入C纤维和终末的分布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观察。SP受体阳性神经元的胞体及树突主要分布在此核的Ⅰ、Ⅱ层,Ⅰ层多于Ⅱ层;10%福尔马林刺激大鼠口周区后诱导的FOS阳性神经元分布于此核的Ⅰ~Ⅳ层及其内侧的网状结构,但主要集中在Ⅰ、Ⅱ层,Ⅱ层多于Ⅰ层;BSI-B4标记的初级传入C纤维及其终末也密集地分布于此核的Ⅰ、Ⅱ层,且Ⅱ层多于Ⅰ层。多重反应的结果显示:在Vc的Ⅱ层和Ⅰ层内,SP受体阳性神经元的胞体及树突和FOS阳性神经元胞体的周围可见许多BSI-B4标记的纤维及终末;部分SP受体阳性神经元也呈FOS阳性,少数SP受体和FOS的双重阳性神经元周围也有BSI-B4标记的纤维和终末。以上结果说明:(1)传递面口部痛信号的C纤维主要终止在尾侧亚核的Ⅰ、Ⅱ层,与SP受体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区重叠,提示这些C纤维可能含SP;(2)参与西口部痛信息传递的FOS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Vc的Ⅱ层,它们与初级传入C纤维终末的分布区重叠,其中的部分POS阳性神经元也呈SP受体阳性,从而进一步地证明了BSI-B4标记的初级传入C纤?  相似文献   

16.
The black fly fauna of the Special Province of Aceh, Indonesia, was surveyed in 24 streams in 5 regencies, from 7 to 13 June 1998. Ten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Simulium (Nevermannia) aureohirtum Brunetti, S. (Gomphostilbia) duolongum Takaoka & Davies, S. (G.) sheilae Takaoka & Davies, S. (G.) sundaicum Edwards, S. (S.) nobile de Meijere, S. (S.) fenestratum Edwards, S. (S.) argyrocinctum de Meijere, S. (S.) nebulicola Edwards, S. (S.) iridescens de Meijere, and S. (S.) minangkabaum Takaoka & Sigit. These species are essentially oriental in distribution, because they belong to the 3 subgenera that are dominant groups in oriental or Palaearctic regions, or both.  相似文献   

17.
观察了1190例四川汉族青年肘部浅静脉的配布方式和吻合类型,比较了四川汉族与北方汉族,湖北汉族(长江流域汉族)之间的差异,发现四川汉族肘区浅静脉的类型既不同于北方汉族也不同于湖北汉族,表明四川汉族体质类型应为藏彝走廊类型,从而从一个侧面证实藏彝走廊的存在,西北汉族,四川汉族,湖北汉族肘区浅静脉的类型呈过渡性变化,表明四川汉族既有古羌人的成分,也有古越族人的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