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SPECT放射性核素显像诊断肝血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强  蒋慧权 《江苏医药》1998,24(2):155-155
放射性核素肝血池显像是诊断肝血管瘤的一种特异性高、灵敏且无创伤性的显像技术。本文就SPECT肝血池延迟断层显像对肝血管瘤的诊断意义;如何识别肝门附近、左外叶、邻接右肾等部位病变;以及与B超、CT技术的比较等进行评价和分析。资料和方法一、一般资料25例肝血管瘤患者,男19例,女6例,年龄34~73岁,平均47岁。有1例为弥漫型脂肪肝合并血管瘤。25例中单发20例,多发5例,共计38个病变。25例均作B超检查,16例作CT检查。全部病例的诊断均以至少有一项显像检查结果有符合肝血管瘤的典型特征作为依据,并与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评价肝血管瘤二维超声图像特征、彩色多普勒血流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应用超声诊断技术分析肝血管瘤的声像图特征及诊断依据。结果超声检查可以准确诊断肝血管瘤疾病,对典型血管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结论通过二维超声图像特征及超声多普勒血流特点的分析,可以提高对肝血管瘤诊断符合率,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诊断肝血管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80例肝血管瘤患者超声声像特点进行分类分析。结果 80例肝血管瘤患者分为强回声型、等回声型、混合型、低回声型四种类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方便、快捷、准确度高、无创伤等优点,对肝血管瘤能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可作为诊断肝血管瘤的首选检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在肝癌及肝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肝癌、肝血管瘤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经肝脏穿刺病理活检或手术治疗证实肝癌45例,肝血管瘤51例,对所有患者进行腹部肝区二维超声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超声检查在肝癌与肝血管瘤中的鉴别诊断能力,并比较肝癌与肝血管瘤的超声影像特征。结果超声检出肝癌41例(91.11%),肝血管瘤46例(90.20%),确诊率达90.63%,与病理证实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与肝血管瘤患者肝脏肿块的形态、血供及血流参数等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依据肝癌及肝血管瘤的不同影响特征进行诊断,可准确鉴别肝癌与肝血管瘤,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王炜  马德强  徐强 《天津医药》2000,28(1):55-56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尸检发病率为0.4%~0.7%。随着B超、CT等检查手段的不断提高,本病的检出率日渐增高。小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往往无症状,对较大的有临床症状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则需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我院自1990年1月至1998年3月采用包膜外钝性剥离法切除肝海绵状血管瘤61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61例中男25例,女36例,年龄31~57岁。  相似文献   

6.
放射性核素肝显像诊断肝内占位性病变59例,根据影像结果,临床随访和手术病理与B超、CT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放射性核素肝显像诊断肝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符合率为97.6%,明显优于CT与B超。证明放射性核素肝显像用于鉴别肝血管瘤与其它肝内占位性疾病时有重要的价值,同时强调临床诊断时尚需结合其它影像方法,弥补自身不足,以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外科肝切除术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10~2012-10外科肝切除术治疗肝血管瘤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无手术死亡病例,其中右半肝切除9例,左半肝切除6例,左外叶切除4例,尾叶切除3例,肝中央叶段切除2例,肝段切除1例。术后均未见有胆漏、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24个月无复发。结论:外科肝切除术是治疗肝血管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平阳霉素与超液态碘化油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 4F或微导管对 10例肝血管瘤的载瘤动脉行平阳霉素与超液态碘化油栓塞 ,并用消毒明胶海绵条或颗粒对载瘤动脉行保护性栓塞 ,并观察栓塞前后瘤体的大小的变化、患者临床症状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栓塞后 10例肝血管瘤均明显缩小 (P <0 0 5 ) ,临床症状缓解 ,无 1例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载瘤动脉注入平阳霉素与超液态碘化油治疗肝血管瘤是一种既安全、疗效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探讨肝血管瘤的彩超表现,提高肝血管瘤的临床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64例肝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并详细记录,分析肝血管瘤切面的超声特征性表现、血管形态表现、血流动力学参数等.结果 64例肝血管瘤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彩超诊断58例为肝血管瘤(确诊率90.6%)、6例诊断为原发性肝癌(误诊率9.4%);本组64例中有9例为低回声型(占14.1%),50例为高回声型(占78.1%),5例混合回声型(占7.8%);大部分小于3 cm的肿块内部及周边未发现明显的血流信号,少部分小肝血管瘤内部可有斑点状红色或蓝色血流信号,阻力指数约0.50~0.55.结论 彩超诊断肝血管瘤具有操作简便、耗时短、干扰小的优点,结合CT扫描、MRI等影像学手段可提高肝血管瘤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平阳霉素与超液态碘化油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4F或微导管对10例肝血管瘤的载瘤动脉行平阳霉素与超液态碘化油栓塞,并用消毒明胶海绵条或颗粒对载瘤动脉行保护性栓塞,并观察栓塞前后瘤体的大小的变化、患者临床症状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栓塞后10例肝血管瘤均明显缩小(P<0.05),临床症状缓解,无1例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载瘤动脉注入平阳霉素与超液态碘化油治疗肝血管瘤是一种既安全、疗效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张维  丁义涛 《江苏医药》1995,21(8):529-530
非肝手术时发现16例肝血管瘤,均一期手术治疗原发源及本病。血管瘤多经术前B超检查或术中意外发现,常难以明确定性诊断,应争取手术,以取得病理学论所依据。手术方式应根据病人的情况,肝血管瘤的部位、大小、数目及手术者的技术能力综合考虑,灵活选用肝切除术、肝血管瘤利除术及肝血管瘤捆扎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研究肝血管瘤超声造影(CEUS)的表现,总结肝血管瘤超声造影检查的表现特征。方法通过运用对比脉冲序列成像(CPS)技术对17例肝血管瘤(共21个病灶)进行超声造影检查,从而观察其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的增强表现。结果超声造影肝血管瘤主要表现为动脉期或门脉早期周边环状、结节状增强,门脉期缓慢向心性充填,延迟期为最大增强。结论肝血管瘤在肝脏实时超声造影检查中具有特异性表现,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张国伟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0):463-464
目的通过对86例肝血管瘤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能量图的分析,探讨其在肝血管瘤诊断中的敏感程度。方法 86例患者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能量图检查,从其血流动力学和形态学改变判断皆考虑为肝血管瘤变化,经临床症状、体征及取病理诊断后进行分析。结果 86例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能量图检查后诊断为肝血管瘤,经病理诊断或CT增强证实后均符合诊断。结论彩色多普勒能量图检查结果与病理定性诊断的结果相一致,为更进一步的诊断、分析以及鉴别诊断肝血管瘤,提供了极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析肝血管瘤的声像图。方法采用TOSHIBASSD-550型超声显像仪和HP尖端影像仪进行二维和彩色多普勒(CDFI)检查。观察病灶大小、形态、轮廓与肝血管的关系。结果健康体检中发现65例肝血管瘤,最小5x7mm,最大59x78mm。结论肝血管瘤是肝脏良性肿瘤,对于较大的肿瘤行手术切除,较小的肿瘤可以密切观察,定期B超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形成与苯作业的关系。方法选择250例苯作业工人为观察组,250例不接触苯的健康人为对照组,运用超声检查肝脏,对其影象进行比较。结果肝血管瘤观察组11例,占4.4%;对照组4例,占1.6%,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男性肝血管瘤的发病9例,占5%;女性肝血管瘤的发病2例,占2.8,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肝血管瘤的形成与苯作业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且注重对某作业工人的职检,定期进行B超检查,对有早期发现肝血管瘤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CT的表现,提高采用CT对肝血管瘤进行诊断的重要性的认识。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期间收治的48例肝血管瘤患者,对其进行CT平扫以及增强扫描,然后分析其CT的表现。结果 48例肝血管瘤患者的CT大多表现为肝内单发或多发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影,在增强扫描后,动脉期有明显的环形强化,而延迟期则呈现填充性的改变。结论 CT扫描,特别是采用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血管瘤进行诊断,准确、有效,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肝血管瘤声像图的探查观测,总结出肝血管瘤早期声像图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以达到提高B超对本病诊断的阳性率。方法本文选择自2010年以来在我院门诊B超检查患者中,随机遇到的15例肝内血管瘤的病例进行严格观测,并予2次以上的B超跟踪复查。结果肝血管瘤分为小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两类,小血管瘤初为小的弱光团,继之清晰后呈均匀的筛网状小团块型光团,周边为界限清晰的线状轮廓,呈浮雕征。海绵状血管瘤均为肝内较大低而不均的团块状回声,继之内呈蜂房样暗区。结论肝内血管瘤属良性占位病变,虽本病对患者身体无大碍,但易与肝内其他肿瘤相混淆,尤其是海绵状血管瘤与肝癌之问鉴别难度较大,故提高对肝血管瘤B超诊断的准确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86例肝血管瘤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能量图的分析,探讨其在肝血管瘤诊断中的敏感程度.方法86例患者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能量图检查,从其血流动力学和形态学改变判断皆考虑为肝血管瘤变化,经临床症状、体征及取病理诊断后进行分析.结果86例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能量图检查后诊断为肝血管瘤,经病理诊断或 CT 增强证实后均符合诊断.结论彩色多普勒能量图检查结果与病理定性诊断的结果相一致,为更进一步的诊断、分析以及鉴别诊断肝血管瘤,提供了极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肝血管瘤中多见的是肝海绵状血管瘤。多为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所致。肝血管瘤一般无症状,多在体格检查时为B型超声波等检查发现。肝血管瘤常呈多发性,成人后一般不继续生长,对健康并无妨碍,亦不会癌变。  相似文献   

20.
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使用平阳霉素碘油乳剂经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方法和效果。 方法 对 2 6例肝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平阳霉素碘油乳剂经肝动脉栓塞治疗 ;将导管超选择插入肝血管瘤的供血动脉 ,以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栓塞 ,男 12例 ,女 14例 ,年龄 2 8~ 6 2岁 ,平均 4 4岁 ,术前均经US、SCT、DSA检查确诊。 结果 所有病例均成功实施了栓塞治疗 ;2 6例中有 2 1例分别于术后 1~ 12个月进行SCT或B超随访 ;瘤体缩小 >5 0 %者 16例 ,>30 %者 4例 ,其中B超随访肿瘤完全消失 1例 ;1例患者肿瘤缩小不明显。全部患者中临床症状消失 18例 ,明显减轻 6例 ,总有效率 92 % (2 4 / 2 6 ) ;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 结论  平阳霉素碘油乳剂经肝动栓塞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