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适形调强放射治疗(IMRT)的剂量学优势。方法 选择10例接受保乳手术的Tis~2N0M0早期乳腺癌病例,其中左侧乳腺癌6例,右侧乳腺癌4例,应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3D-TPS)为每位患者设计两种全乳放射治疗计划,即切线野常规计划与IMRT计划,处方剂量均为50 Gy/25次。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来比较两种计划中计划靶体积(PTV)、危及器官(OARS)的剂量学差异。结果 靶区覆盖率在两种计划中相似,分别为97.83 %、97.61 %,与常规计划相比IMRT计划的PTV接受<95 %处方剂量与>103 %处方剂量的体积百分比之和(IHI) 从25.42 %减少到2.71 %,PTV接受至少105 %处方剂量照射的体积百分比(V105 %)从25.79 %减少到1.08 %,IMRT计划改善IHI和减少V105 %的平均值,在PTV较大的患者中更明显。左侧乳腺癌患者心脏的平均剂量(Dmean)从6.72 Gy减少到4.95 Gy、心脏接受30 Gy照射的体积百分比(V30)从7.23 %减少到1.04 %。所有患者同侧肺的Dmean从9.19 Gy减少到7.65 Gy、至少接受20 Gy 照射的体积百分比(V20)从22.34 %减少到20.18 %。对侧乳腺Dmean从5.12 Gy减少到3.52 Gy,对侧肺Dmean从2.76 Gy减少到1.79 Gy。右侧患者肝脏Dmean从7.23 Gy减少到1.04 Gy。结论 全乳IMRT的剂量学优势主要是在保证靶区覆盖率的前提下,显著改善了靶区剂量分布的均匀性,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OARS的受照剂量与容积,乳房体积大的病例可以通过IMRT获得更好的剂量学结果。 相似文献
2.
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调强放射治疗与常规切线野放疗的剂量学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的剂量学优势。方法选择6例接受保乳手术的T1N0M0早期乳腺癌病例,其中左侧乳腺癌4例,右侧乳腺癌2例,应用三维调强治疗计划系统为每例患者设计常规切线野与IMRT2种全乳放射治疗计划,处方剂量均为50Gy/25次。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ose volume histograms,DVH)来比较2种计划中计划靶体积(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危及器官(organs at risks,OARs)的剂量学差异。结果在2种计划中,95%PTV均接受50Gy,99%PTV均接受95%的处方剂量;但在IMRT计划组V110%(接受大于110%处方剂量体积占PTV的百分比)下降了9.1%(46.3%比37.2%,P<0.05);同侧肺的V20(至少接受20Gy照射的肺体积占同侧肺体积的百分比)下降了7.2%(26.8%比18.0%,P<0.05);同侧肺的V30下降了12.0%(23.2%比11.2%,P<0.05);4例左侧乳腺癌患者的心脏V30下降了3.8%(7.0%比3.2%,P<0.05)。结论全乳IMRT在保证靶区覆盖率的前提下,改善了靶区内剂量的均匀性,降低了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及缩小了危及器官的照射体积,尤其是同侧肺、心脏的照射体积,降低放射性肺炎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乳腺癌保留乳房术后大分割调强放疗初步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术后三维适形放疗(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常规分割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及大分割调强放疗(hypo-fractionated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hIMRT)的疗效、不良反应及美容效果。方法:选择2009~02—01—2013-01—31潍坊市人民医院放疗科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术后女性患者66例,根据患者意愿分别纳入3-DCRT、IMRT或kIMRT组行放疗。3DCRT组采用6Mv_X射线切线野照射,全乳腺Dr50Gy/25次,2Gy/次,后续9/12MeV电子线予瘤床区补量10Gy/5次,2Gy/次;IMRT组:采用逆向动态调强技术,以切线野方向为调强主野的入射方向,全乳腺50Gy/25次,2Gy/次,瘤床区用X射线同步加量至60Gy/25次,2.4Gy/次,或全乳腺放疗结束后行电子线补量(方式及剂量同3DCRT);h-IMRT组:全乳腺42.5Gy/16次,2.66Gy/次,瘤床区同步X射线加量至48Gy。结果:3-DCRT组、IMRT组、h_IMRT组分别入组46、12和8例,中位随访23.9个月(2.1~48.0个月),3组患者免疫组化结果、病理类型、TNM分期、放化疗顺序及化疗方案、年龄、手术与术后’放疗时间间隔、肿瘤最大径和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放疗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其中h-IMRT组周期最短。单变量一般线性模型三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放疗前后乳头纵向、横向位置,乳房横径,乳根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保留乳房术后患者健侧乳头比患侧低,P〈0.05;3组间乳头横向位置和乳房横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3组患者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急性血液系统和皮肤反应,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Ⅲ度及更严重的急性放射性皮肤反应,均未影响放疗计划的顺利进行。结论:短期随访结果显示,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术后大分割调强放疗组可以明显缩短放疗时间,未加重血液系统及皮肤急性毒副作用,未增加局部复发风险,未降低总生存,未降低美容效果,很有可能成为中国女性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术后安全有效的放疗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3种不同射野数调强放疗方式(IMRT)的靶区及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的差异。方法选取8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应用Pinnacle8.0计划系统分别设计3种不同射野数的调强计划:4野、5野、6野IMRT计划,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和等剂量曲线评估3种计划的PTV和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结果6F-IMRT靶区剂量分布最优,其剂量均匀性和适形度最好,5F-IMRT其次,4F-IMRT最差。与4F-IMRT比较,5F-IMRT和6F-IMRT的PTV最大剂量以及高剂量所包含的体积显著降低。3种计划左肺照射剂量差异较小,均不超过5%;然而心脏照射剂量4F-IMRT最小,与5F-IMRT和6F-IMRT比较,心脏V5、V10、V20、V30以及V40分别降低了42.37%、17.65%、5.87%、5.72%、23.38%和42.85%、30.84%、16.31%、6.45%、24.65%。结论左侧乳腺癌保乳放疗中,调强射野数的增加可以提高靶区PTV覆盖率、适形度和均匀性,但是也会增高左肺低剂量照射体积和平均剂量,右侧肺和心脏的受照剂量也会明显增高,故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应用合适的放疗计划进行放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仰卧位与俯卧位调强放疗的剂量,旨在改善乳腺剂量均匀性。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江苏省沭阳县人民医院30例进行保乳术后放疗的早期左侧乳腺癌患者,均分别进行仰卧位与俯卧位的CT扫描,每例患者采用仰卧位与俯卧位进行切线2野照射,比较两种体位靶区剂量分布,右乳、心脏、左肺的受照体积及剂量,机器跳数。结果仰卧位与俯卧位所勾画的临床靶区体积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仰卧位大体肿瘤靶区(CTV)V_(105%)和D_(mean)显示<俯卧位,D_(max)显示>俯卧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仰卧位计划治疗靶区(PTV)V_(95%)、V_(105%)、D_(mean)、D_(min)和D_(max)显著优于俯卧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仰卧位照射野最大切肺深度为(2.9±0.8)cm,显著高于俯卧位的(1.3±0.4)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仰卧位的右侧乳腺V5显著低于俯卧位,心脏和左肺的照射剂量显著高于俯卧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俯卧位的机器跳数为(582.4±117.9),仰卧位的机器跳数为(547.6±95.2),两种体位的机器跳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较大和乳腺下垂患者,俯卧位比仰卧位靶区剂量更为均匀,右乳、心脏和左肺的照射体积与剂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6.
摘 要:[目的] 比较同发双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采用螺旋断层调强放疗(helical tomotherapy,TOMO)技术相较于容积弧形调强放射治疗 (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技术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选取既往采用VMAT治疗的同发双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10例,重新进行TOMO计划设计,分别评价靶区的D2%、D98%、平均剂量Dmean以及均匀性指数(homogeneity index,HI)、适形度指数(comformal index,CI)和梯度指数(gradient index,GI),危及器官包括心脏、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双肺、左肺、右肺、食管、肝脏等,并统计机器跳数、出束时间。[结果] TOMO计划的靶区Dmean相对较低且高剂量D2%低于VMAT计划(P=0.004、0.002),低剂量D98%两组相当(P=0.444)。在靶区的CI和GI方面,TOMO计划更具优势(P均<0.001),两组H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0)。TOMO计划的心脏V5 Gy、Dmean和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Dmax高于VMAT计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7,P=0.031);TOMO计划双肺V20 Gy高于VMAT计划(P=0.048);TOMO计划的肝脏Dmean高于VMAT计划(P<0.001)。与VMAT相比,TOMO计划机器跳数增加明显且计划执行时间增加约4.5倍。[结论]在同发双侧乳腺癌中,TOMO与VMAT相比在靶区包绕适形性和剂量跌落上优于常规VMAT技术,除食管外未发现危及器官剂量学优势,计划执行效率上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IMRT)靶区以及心脏、同侧肺的照射剂量分布情况。方法对保乳术后接受调强放疗的37例左侧乳腺癌患者采取CT定位并行调强放射治疗,采用IMRT及3D-CRT 2种照射计划,总剂量均为50 Gy,1次/d,5 d/周,共照射25次。观察比较两种计划的剂量学差异。结果 IMRT计划D95剂量高于3D-CRT计划,而IMRT的V105%、V110%、HI明显低于3D-CRT,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IMRT的肺V20、V30、V40以及心脏V5、V30、V40均显著低于3D-CRT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15例患者左侧乳腺体积超过500 cm3,22例小于500 cm3,经比较发现,两组患者IMRT计划的D95、V105、V110、HI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IMRT靶区剂量更接近于处方剂量,靶区剂量分布较3D-CRT更均匀,有更好的适形性,能更好地保护肺脏、心脏等周围组织,而且IMRT放射治疗受CTV影响较小,靶区内剂量均匀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9.
10.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学技术的进步,保留乳房手术已被许多患者接受.放射治疗是保乳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保乳术后不做放射治疗,局部复发为34%~43%,而术后放疗可以使局部复发率下降到6%~11%.应用常规照射技术,由于乳腺的形状是上窄下宽,乳腺的上部和底部的照射剂量可超出总量的5%~20%,而局部的高剂量照射易于引起急性皮肤反应和晚期乳腺组织的纤维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乳腺癌保乳术+化疗后动态调强放疗的疗效和美容效果.方法 117例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先行4~6周期化疗再三维适形(6例)和动态调强放疗(111例).化疗分别采用CAF(环磷酰胺+多柔比星+氟尿嘧啶)、AC(多柔比星+环磷酰胺)、TA(紫杉醇+多柔比星)、NE(长春瑞滨+表阿霉素)、TX(紫杉醇+卡培他滨)方案.放疗采用6 MV-X线全乳腺调强放疗50Gy,瘤床电子线外照射加量10 Gy;其中68例患者锁骨上预防性照射50 Gy,42例肿块位于内侧象限的同时照射内乳淋巴引流区,锁骨上区、内乳区及胸壁均包在一个靶区里.雌、孕激素受体阳性加用内分泌治疗.治疗结束后6~12个月由2位医师评分评价美容效果.结果 随访至2009年9月,随访率为94.0%,随访满3、5年者分别为114、91例.全组3生存率为99.1%,5年生存率为96%,5年无瘤生存率为88%,局部复发率为3.6%,美容效果满意者为100%.放疗中及放疗结束后未出现明显放射性心肺等重要脏器损伤.结论 乳腺保乳术+化疗后胸壁动态调强放疗使靶区得到更均匀照射,有望提高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并降低正常组织并发症、肿瘤复发率. 相似文献
12.
全乳房照射已被用于降低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同侧乳腺肿瘤复发的风险,并且多项随机临床试验和荟萃分析已经证明这一放疗模式安全有效,但随着放疗技术的进步以及患者生存期的延长,这种标准治疗模式目前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其替代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部分乳腺照射、全乳大分割放疗、省略放疗针对不同的乳腺癌患者,疗效与全乳腺常规照射相当,且降低了不良反应,同时缩短了治疗时程,减轻了患者负担,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保乳术后放疗方法是做全乳腺照射5~6周,引起的不良反应多见.随着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以最小的侵袭或损伤达到最佳疗效,已成为肿瘤学者追求的目标.调强适形放疗(IMRT)的发展有很大的空间,日益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将可能会成为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标准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4.
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加放疗的疗效与根治术相同。对术后放疗时机的问题有一些回顾性和随机性研究,但无明确结论,近期的一些随机研究尚需要长期随访。总的来说,对于无需术后化疗的病人应尽早放疗,建议手术放疗间隔最好不超过8周。术后放疗、化疗顺序对疗效无显著影响,先放疗或先化疗均可以。对于腋窝淋巴结转移数较多的远地转移高危病人,术后可先做辅助化疗,但放疗不应延迟到术后7个月以后。如果手术切缘阳性,放疗应尽早开始。同步放化疗可以在不延迟放化疗的基础上提高局部疗效,但疗效提高有限,同时会增加急性和晚期毒副作用,不宜作为常规治疗。特殊病人需要使用时,应选择有效低毒的化疗方案,以降低治疗带来的急性毒副作用和晚期并发症。缩短放疗总时间对需要化疗的病人可以缩短手术到化疗的时间间隔,目前可行的方式有大分割放疗和乳腺瘤床同步补量技术。缩短放疗总时间是否能对疗效改善有影响,有待于临床资料证实。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和分析乳腺癌保乳手术患者未进行术后放疗的原因。方法 对2012-2016年在本院保乳手术而未行术后辅助放疗的55例患者未接受放疗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社会经济原因分析。结果 55例未放疗患者中25例因低的局部复发风险,12例因经济或家庭原因,12例恐惧放疗不良反应,5例基层医师未建议放疗。另外有多发远处转移3例,并发甲状腺癌3例未行放疗。结论 低的局部复发风险是未作术后放疗的主要原因,其次是患者担心放疗不良反应和经济原因。通过患者教育和医保可能提高术后放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Ⅰ、Ⅱ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化疗加调强放疗的疗效及副反应.方法 108例Ⅰ、Ⅱ期乳腺癌患者均行肿瘤扩大切除及腋窝淋巴结清扫的保乳术,大部分患者瘤床放置银夹标记.术后采用NE(诺维本+表阿霉素)或TE(紫杉醇+表阿霉素)或CEF(环磷酰胺+表阿霉素+氟尿嘧啶)方案化疗6周期.化疗后全乳接受调强放疗50 Gy分25次,瘤床电子线补量10 Gy分5次.ER/PR阳性的患者均给予三苯氧胺为主的内分泌治疗.结果 随访截至2007年12月,随访率为100%,随访满1、2、3年的例数分别为108、88、58例.1、2、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108/108)、100%(88/88)、98%(57/58),局部复发3例;放疗期间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反应,乳房远期外观形状良好,未出现放射性肺炎、肺纤维化及心脏损伤等副反应.结论 Ⅰ、Ⅱ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化疗加调强放疗生存率高,复发转移少,副反应轻,达到了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局部控制率目的 .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系统评价保乳术后放疗对三阴乳腺癌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Ovid、CBM、VIP、CNKI数据库,手工检索《中国乳腺病杂志》、《中国肿瘤临床》、《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癌症》、《中华肿瘤杂志》、《实用肿瘤杂志》、《肿瘤》杂志。两位研究者独立对符合纳入标准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并用Reman5.1软件进行荟萃分析,以 5年无远处转移率、总生存率和无局部复发率作为主要研究终点。结果 共5个研究 2345例患者入组,其中三阴组 417例、非三阴组 1928例。三阴组 5年无远处转移率、总生存率均低于非三阴组(Z=5.29、3.35,P=0.000、0.001),5年无局部复发率两组相似(Z=1.35,P=0.180)。结论 三阴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对局部控制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瘤床同步加量短疗程放疗疗效、不良反应以及美容效果。方法 2008—2010年本院收治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 306例,其中 160例行常规分割放疗(常规组),两野切线全乳照射,后续瘤床电子线推量,总疗程 46~48 d;146例行短疗程放疗(短程组),两野切线全乳照射,同步瘤床电子线推量,总疗程 30~32 d。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并Logrank检验差异,χ2检验两组资料可比性、不良反应及美容效果。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26个月,随访率为100%。两组1、2、3年生存率均为100%,均无局部复发(χ2=0.00,P=1.000)。常规组与短程组1、2级急性皮肤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6.9%与45.1%(χ2=0.73,P=0.695)、16.3%与13.7%(χ2=0.73,P=0.695),1级皮肤及皮下组织晚期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6.9%与17.1%(χ2=0.00,P=0.954);1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11.9%与13.7%(χ2=0.23,P=0.633);美容优良率分别为66.2%与65.5%(χ2=0.01,P=0.927)。结论 保乳术后全乳放疗同步瘤床加量的短疗程方案与常规放疗的疗效相似,美容效果相当且未加重皮肤反应,但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