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6例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明确诊断26例,均先行内科保守治疗,24例因无效后而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Treitz韧带松解术+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术后患者全部随访,均痊愈.结论 消化道钡餐造影是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首选方法,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T检查也有助于诊断,根本的治疗措施为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8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临床表现、X线钡餐检查、腹部B超检查及治疗。结果8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经内科保守治疗均痊愈。结论X线钡餐检查可确诊本病,本病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无效者可采用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  相似文献   

3.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体会(附1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11例经手术确诊的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SMAS)患者的术前检查、术前诊断、手术治疗方法及术后围手术期恢复情况,探讨其术前诊治方法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11例患者中术前胃肠造影明确诊断的有6例,3例显示:十二指肠明显扩张、淤滞,呈““钟摆样““运动,1例为““幽门梗阻““;5例造影诊断不明者经术前彩色多普勒检查有3例考虑为SMAS.11例患者均采用十二指肠空肠侧侧吻合术,术后早期部分患者仍有恶心、呕吐等症状,采取综合治疗均痊愈.提示对怀疑SMAS的患者,首选上消化道造影,但联合彩色多普勒检查可提高确诊率,相当一部分病人术后症状的完全缓解有一个过程,宜采取综合治疗,手术以简单、损伤较小的十二指肠空肠侧侧吻合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9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症的临床表现、X绕钡餐检查、核磁共振血管增强三维成像检查及治疗经过。结果8例经内科保守治疗好转,1例行十二指肠.空肠侧侧吻合术治愈。结论X践钡餐检查可确诊本病,核磁共振血管增强三维成像封明确手术指证和确定手术方案具有指导意义。本病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无效者可采用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  相似文献   

5.
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病因和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8例。空肠与十二指肠端侧Roux-Y吻合3例,空肠与十二指肠侧侧吻合5例。结果采用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8例均治愈,其中仅1例术后近期效果不好,经支持治疗1个月后方治愈出院。结论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既简便易行、又效果可靠的常用术式,但该手术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和对症治疗同样也不可轻视。  相似文献   

6.
[研究背景 ]探讨移动盲肠综合征和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相关因素 .[病例报告 ]移动盲肠综合征 5 2例 ,女性多于男性 ,无力型体质者多见 ,伴有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为 10例 ,占 19% .全部病例手术切开侧腹膜外侧瓣 ,将盲肠包埋在后腹膜内 ,行缝合固定术 .合并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患者则同时做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 .[讨论 ]移动盲肠综合征及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与先天性发育不良、后天性体质、神经因素有关 ,其疾病的发作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并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自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42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患者使用彩超进行诊断,并通过放射线胃肠钡餐透视进行进一步确诊.结果:本研究中超声显像诊断符合率达到100%.在十二指肠通过段的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的距离与夹角均变小,患者饮水后十二指肠下水平部近端呈显著扩张,而且反复的逆蠕动较强烈.患者在处于左侧卧位或俯卧位时其十二指肠潴留现象消失.结论:通过彩超对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断具有无损伤、准确性高以及实时等优点,而且能够方便地显示出肠管的形态并易于判断血管所在位置.  相似文献   

8.
彩超对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对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研究。方法:应用彩超诊断的40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均经放射线胃肠钡餐透视检查证实。结果:本组超声显像诊断的符合率为100%,肠系膜上动脉(SMA)与腹主动脉(AA)之间夹角及十二指肠通过段距离变小,饮水后其近端二十指肠扩张明显,左侧卧位时十二指肠潴留消失。结论:彩超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高、无损伤、实时。能同时显示肠管形态,判断血管的位置。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MAS)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SMAS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和治疗效果。结果:18例均有典型症状和钡餐检查征象,均经手术治疗,手术后症状消失,随访0.5-9年无复发。结论:临床症状和钡餐检查是本病诊断的主要依据,十二指肠空肠侧侧吻合术是本病最常用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先天性狭窄并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SMACS)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例成人十二指肠先天性狭窄并SMAC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因"间断恶心、呕吐30年,加重6 d"入我院消化内科。胃镜示,十二指肠降部中下段管腔狭窄(先天性可能)。转入我科进一步治疗。术中见肠系膜上动脉右侧十二指肠扩张显著,术中补充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遂行十二指肠狭窄隔膜切除并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术后患者恢复顺利。结论:对十二指肠先天性狭窄合并SMACS的治疗,应采取狭窄隔膜切除并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而仅采用其中之一的手术方式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1.
女性腺性膀胱炎的诊断及外科治疗(附22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女性腺性膀胱炎患者各种不同的临床表现,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26例女性腺性膀胱炎的诊治过程.结果 占检查人数40.9%共226例女性患者经病理证实为腺性膀胱炎,其中29例同时伴有腺性后尿道炎.62例患者伴有尿道外口畸形或其它病变.其它原发病25例:膀胱颈梗阻9例,膀胱嗜铬细胞瘤4例,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症3例,肾炎性肉芽肿3例,妇科手术前输尿管插管定位6例.194例在本院手术(经尿道电切184例,开放手术10例).结论 腺性膀胱炎是女性常见病,可有多种临床表现,膀胱镜及病理检查为确诊的主要依据,尽早手术是首选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7):37-40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瘢痕妊娠患者治疗中的指导价值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超声检查的有剖宫产史再次妊娠并拟终止妊娠的早孕妇女11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孕妇均接受常规超声检查与超声造影检查,将后期人工流产术中检查的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最终诊断结果、两种诊断方法特异度、敏感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分析正常宫内妊娠、瘢痕妊娠孕妇的血流动力学特征情况。结果常规超声检出正常宫内妊娠孕妇70例,瘢痕妊娠孕妇30例,漏诊10例,误诊6例,常规超声检出率为86.2%;超声造影检查检出正常宫内妊娠孕妇80例,瘢痕妊娠孕妇36例,漏诊、误诊率为0,超声造影检出率为100.0%,因此,超声造影检查检出率高于常规超声检查(P0.05);将后期人工流产术中检查的结果作为金标准,其中正常宫内妊娠孕妇80例,妊娠瘢痕孕妇36例,常规超声检出正常宫内妊娠孕妇70例,瘢痕妊娠孕妇30例,漏诊10例,误诊6例,超声造影检查检出正常宫内妊娠孕妇80例,瘢痕妊娠孕妇36例,漏诊、误诊率为0,超声造影检查特异度、敏感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约登指数高于常规超声检查(P0.05);瘢痕妊娠孕妇PST、PIT、SLPT、AUC低于正常宫内妊娠孕妇(P0.05)。结论瘢痕妊娠患者诊断中,超声造影的诊断结果准确,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价值,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门脉栓子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方法:2008年5月至2009年10月来本院就诊的门脉栓子形成患者18例,其中血栓10例,癌栓8例.应用二维,彩色多普勒及超声造影方法对栓子的良恶性进行鉴别,并与病理结果相对比分析并追踪随访.结果:10例血栓二维超声门脉管腔清晰,栓子边界清楚.彩色多普勒显示栓子内未见血流信号.超声造影示动脉相、门脉相及延迟相均未见增强信号.8例癌栓二维超声门脉管腔显示模糊,呈均匀或不均匀低回声,栓子边界欠清晰.彩色多普勒显示部分栓子内见动脉样血流频谱.超声造影示动脉相7例高增强,1例动脉相部分高增强,门脉相及延迟相8例均快速消退呈低增强.3例动脉相肝脏可见弥漫的高增强区,门脉相快速消退为低增强.结论:二维及彩色多普勒造声对于门脉栓子的良恶性鉴别有一定局限性,超声造影对门脉栓子的良恶性鉴别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直接数字化成像(digital radiography,DR)中双能量减影技术(dual energy subtraction,DES)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在病人自愿、病情需要的情况下,对79例病人的鼻咽部、喉部、气管、胸部及腹部(含胆系、泌尿系及消化系)等部位做DES检查。由3名以上有经验的医师共同进行阅片,比较分析标准片、减影后软组织片及骨片组织片,对病变进行比较性诊断。结果接受鼻咽部DES检查者8例,5例显示病变;胸部46例中,检出阳性45例;腹部10例中,检出阳性8例;气管10例、胸腰椎10例均检出阳性;5例阴性患者的CT结果为阳性。静脉肾盂造影和胆系T管造影各2例,为对正常人的尝试性检查。结论双能量减影主要适用于骨骼、咽喉部、气管及肺部病变微小结节性病灶,并为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帮助,对腹部与鼻咽部检查优于平片。但造影中应用DES无明确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志斌 《吉林医学》2012,(32):7026-7027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对卵巢囊肿蒂扭转的诊断价值。方法:36例住院病例术前均行经阴道腹部超声检查对照。结果:36例卵巢囊肿蒂扭转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其中左侧22例,右侧14例,超声表现为单房囊肿19例,多房囊肿7例,囊肿内混杂回声10例。36例病例中经阴道超声发现扭转的蒂部27例,经腹部超声发现扭转蒂部22例,大部分为混杂回声团。经阴道超声诊断准确率75.0%,经腹部超声诊断准确率61.1%。结论:经阴道超声在对卵巢囊肿蒂扭转的诊断中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3):103-10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结肠癌诊断及术前分期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对50例结肠癌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检查,观察CT表现及对CT检查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CT结肠癌术前T分期及N分期与病理结果的对比。结果 CT表现为肠壁增厚,密度均匀,增强后均匀强化38例,且伴有肠腔不规则、偏心性狭窄12例;腹腔淋巴结转移11例,其中肠系膜淋巴结肿大6例,盆腔淋巴结肿大2例,腹腔淋巴结肿大3例。肝脏转移3例,肺部转移1例。术后CT检查显示乙状结肠癌15例,升结肠癌25例,降结肠癌10例,经病理证实,其中乙状结肠癌13例,升结肠癌27例,降结肠癌10例,CT诊断的符合率为92.0%(46/50)。CT结肠癌术前T分期、N分期与病理结果对比显示,采用非参数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用于结肠癌诊断的中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且对明确术前分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彭碧群 《中外医疗》2011,30(19):57-58
目的对于MRI诊断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患者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方法 2007年12月至2010年12月某医院收治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患者,共选取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为20~40岁,平均年龄为31.25岁,10例均行常规MRI平扫、增强及MRA检查。结果 10例均有异常MRI表现。其中6例为单侧病变,4例为双侧病变。结论 MRI诊断为临床诊断和观察疗效提供可靠依据,对治疗和估计预后亦有重要价值,对临床疑有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患者,MRI可成为常规及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瘤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Li Y  Wang S  Zhao JZ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134-137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瘤的诊治方法。方法 分析自1996年12月至2003年2月收治的15例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外科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 15例黑色素瘤患者中发生于颅内者12例,椎管内者3例。临床表现无特征性。手术全切除5例,大部切除10例。病理检查黑色素瘤10例,脑脊膜黑色素细胞瘤4例,无色素性黑色素瘤1例。10例获得随访,9例死亡,1例恢复正常生活。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瘤发病率低,误诊率较高,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结合放疗或γ刀治疗。本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联合CD4/CD8检测在肺结节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4例肺结节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14例患者年龄31~58岁,女性占9例,平均年龄(44±3.4)岁,以呼吸系统症状多见,其中4例为肺外表现。14例均行病理学检查确诊。浅表淋巴结活检4例;皮损活检1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14例,确诊率71.4%(10/14)。对纤维支气管镜活检标本进行免疫学检查,结节病病灶中CD4为(59±7)%,CD8为(8.6±2.4)%,CD4/CD8为6.2±2.8,CD4/CD8〉3.5者90%(9/10)例,CD4/CD8〉5者70%(7/10)。结论提示纤维支气管镜联合CD4/CD8检测在肺结节病中的诊断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分析X线检查在内分泌骨关节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该院收治的内分泌骨关节病患13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患者实施X线检查,对照组患者使用CT检查。结果 治疗组患者漏诊为2例,其诊断率为96.97%(64/66)。对照组患者漏诊为10例,其诊断率为84.84%(56/66)。两组患者诊断正确率相比具有较大差异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滑膜与结节增生疾病的检测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关节积液检测率为31.8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16%,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诊断内分泌骨关节病中,通过较为系统、仔细的X线检查可以提供出较为确切的诊断,从而为临床诊治提供出更加有力的依据,值得在临床诊治内分泌骨关节病中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