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骶尾部潜毛窦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0年来28例骶尾部潜毛窦的诊治情况,参阅相关文献.结果 28例患者均经手术和相关辅助检查证实为骶尾部潜毛窦,本组患者临床特点:骶尾部反复流脓,并遗留位于骶尾部靠中线部的窦道口,部分患者窦道内含有毛发,泛影匍胺造影显示窦道不与直肠相通,与骶尾骨亦无关...  相似文献   

2.
3例尾部藏毛窦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毛窦是一种少见的皮肤上含有毛发的窦道疾病。这类窦道最常见于肛门后骶尾骨处背侧,称为尾部藏毛窦,多见于毛发旺盛的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罕见,男性多见。内藏有毛发是其特征,可表现为骶尾部急性脓肿,穿破后形成慢性窦道或暂时愈合,终又穿破,反复发作。虽在出生后可见此病,但大多在20-30岁发病,  相似文献   

3.
藏毛囊肿是发生于骶尾部臀间裂软组织的一种慢性囊肿,内藏毛发为其特征,也可表现为骶尾部急性脓肿,穿破后形成窦道或暂时愈合,但会反复发作。我院于2007年10月8日收治骶尾部藏毛囊肿合并感染患者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患者男,14岁,发现骶尾部包块1年入院。患者1年前无意中发现骶尾部无痛性包块,余无特殊不适。我院骶尾部彩超检查骶尾部皮下组织增厚,范围约5.0cm×4.2cm×1.6cm,可见点状血流信号。门诊遂以骶尾部占位收入院。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5℃,脉搏7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10/70mmHg(1mmHg=0.133kPa)。专科查体:骶尾部皮下可扪及5.0cm×4.0cm大小活动  相似文献   

5.
肌皮瓣修复瘫痪患者臀骶部Ⅳ期褥疮及窦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瘫痪患者臀布及骶尾部Ⅳ期褥疮及窦道的修复方法。方法采用臀大肌、臀中肌、阔筋膜张肌肌皮瓣等肌皮瓣转移修复瘫痪患者臀部及骶尾部Ⅳ期褥疮及窦道24例36处,其中扩创前创面最小为5.0 cm×6.2 cm,扩创后创面最大为6.4 cm×8.5 cm,创面平均大小为6.0 cm×7.5 cm。结果瘫痪患者Ⅳ期褥疮及窦道24例36处肌皮瓣全部成活,3处肌皮瓣的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治愈。本组病例经6个月~10年随访均无复发。结论临床可常规应用肌皮瓣转移修复瘫痪患者臀部及骶尾部Ⅳ级褥疮及窦道。  相似文献   

6.
司晋龙  黄凤琴  马钢  司增会 《天津医药》2005,33(7):466-466,i002
藏毛窦是皮肤内含有毛发的窦道,多见于肛门后正中线骶尾部,故称骶尾部藏毛窦(Coccygeal pilonidal sinus)。本病在欧美国家多见,近年我国此病发病率也明显上升。我院自2000年10月-2004年10月共收治骶尾部藏毛窦患者14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李刚 《中国实用医药》2012,7(28):111-112
目的探讨骶尾部藏毛窦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9~2011年收治的15例骶尾部藏毛窦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患者均反复发作骶尾部感染,4例在瘘道口内发现毛发,1例发现尾骨缺损。15例均经手术治疗,术后病理为异物性肉芽肿,随访时间12~24月,均无复发。结论尾部藏毛窦容易误诊,彻底手术切除是治疗的关键,同时注意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复方胰岛素对截瘫患者骶尾部压疮进行治疗的方法和价值。方法:1987~2009年笔者应用复方胰岛素局部换药治疗截瘫患者骶尾部压疮20例,年龄19~68岁,男11例,女9例。骶尾部压疮最小6cm×6cm,最大10cm×12cm,均深达肌筋膜及骶尾骨。结果:治疗组20例中,18例愈合良好,无需植皮,2例治疗3d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有效率为90.0%。对照组19例,应用传统凡士林或呋喃西林纱条换药治疗,有效率为73.7%。两组有效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方胰岛素对截瘫患者骶尾部压疮有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神经血液营养,促进压疮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吴××,男,30岁,教师。1981年1月28日入院。主诉:左眼被树柴刺伤一年,反复流脓。患者于刺伤当时立即拔出刺入之树柴,下睑刺伤创口在当地医院清刨缝合而愈。当时上睑无损伤。但伤后二周发现上睑皮下有一硬块,一周后化脓,切开排脓后,伤口一直不愈,形成窦道。9个月后曾在某院门诊探查,未见异物、摄片无骨髓炎改变。11个月后,由窦道自行排出一根3cm 长木质小片,但伤口仍反复流脓,而来我院治疗。X 线摄片报告:左眼眶上壁骨髓炎。  相似文献   

10.
我科自1996~1999年在门诊发现6例产后妇女骶尾关节陈旧性后脱位 ,现将病因及治疗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 1一般资料 :6例均为初产妇 ,经阴道分娩 ,生育年龄29~34岁 ,平均年龄31岁 ,就诊时间为产后2个月~4年 ,就诊时主诉便秘时感尾骨处隐痛或久坐后骶尾部疼痛、骶尾部异常隆起。患者均否认外伤史 ,临床症状均在产后出现。追问病史在分娩过程中患者均有头位难产因素存在 ,产程较长 ,胎儿体重在3600~4100g。其中1例为产钳助产分娩 ,查体发现骶尾交界处异常隆起 ,尾骨向后脱位 ,无弹性固定 ,骶尾部侧位X线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骶尾部外伤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5例骶尾部外伤患者拍摄骶尾骨正侧位片(DR),后行螺旋CT骶尾部扫描,并进行多平面重建。结果骶尾骨正侧位DR片对非移位性骨折不能清晰显示;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后,9例发现明显骨折征象。结论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技术能够多方位、立体、全面地显示骶尾骨骨折及其周围软组织的形态和结构,对骶尾骨骨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并可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我科成功地护理了1例出血坏死性胰原炎术后并发褥疮的病人,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女,64岁.因上腹部反复疼痛4月余,复发加重2天急诊入院.入院诊断: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水肿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给予补液,抗感染及抑制胰腺分泌的治疗.入院后第2天,病人骶尾部被便盆擦伤3cm×3cm创面,3天后病情恶化,CT检查提示:胰腺大部分坏死.同时腹腔抽出大量洗肉水样液体.急诊行床旁腹腔内置管引流术,因引流效果差,复查CT提示胰周间隙积液,遂于入院后第5天在全麻下行胰腺坏死组织清除,胰头松动,胰周彻底引流及胸腔灌洗术,由于病情严重,全身衰竭及活动受限,骶尾部创面扩大到5cm×5cm且周围组织坏死、发黑.为此,我们采用每日评估病人状况,不断调整局部和全身护理计划,治疗护理60天,使病人Ⅳ度褥疮完全愈合.  相似文献   

13.
2001年以来,我院共收治藏毛窦10例,经一期切除缝合,治愈率达97.3%,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0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16~62岁,平均35.8岁。病程1~2年者6例,3年以上者4例。主要症状:骶尾部肿痛流脓,窦口均位于骶尾部后中线即臀沟处,并伴有反复感染肿胀、破溃及经久不愈的病史。  相似文献   

14.
褥疮是骨科长期卧床病人常见的并发症,治疗方法虽多,但治疗效果不够理想。我们应用3%双氧水加庆大霉素清洁创面,外敷无菌纱布、对5例长期卧床而并发骶尾部褥疮的骨科病人,进行疗效观察,效果满意。1典型病例: 例1:王××,女,23岁。诊断为:髋骨骨折。入院时病人骶尾部有约5cm×6cm、深及皮下组织的褥疮一块,当即采用此法治疗,九天后褥疮痊愈。 例2:陈××,女,67岁。诊断为:截瘫并发褥疮感染。入院时见骶尾部有4cm×4cm、深约2cm褥疮一块,脓性分泌物较多,采用此法治疗,7天后病人痊愈出院。2治疗方法:2.1 先用3%双氧水棉球涂擦患处,要反复多次进行,然后用庆大霉素注射液清洗创面,也可用庆大霉素注射液浸泡的棉球反复清洗创面,最后用无菌纱布覆盖创面,每日两次。  相似文献   

15.
我科1998年7月收治1例仅表现为反复左耳后瘘管流脓的先天性胆脂瘤病人,现报告如下。患者,女,6岁,因反复左耳后痊管流脓3年入院,无外耳道流脓溢液史。入院体检左乳突表面皮肤见一疾口,压之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左乳穷无压痛,左耳昧无牵拉痛,外耳道干净,鼓膜完好无充血。入院诊断为阴裂疾管。入院后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采用耳后切口,发现楼管穿入乳突骨皮质,凿开乳突,见乳突气房、鼓窦融合,内有一巨大胆脂瘤祥物,予以去除,术腔填以成仿纱条,缝合切口。切除物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阻脂瘤。术后切口感染,换药后愈合,术后14天患…  相似文献   

16.
例1,女,32岁。1986年9月入院。6岁时左耳后发现一硬结,压之耳道流脓,味臭,持续20年。1985年10月和1986年6月左耳后沟下方反复红肿流脓,在外院切开排脓和局部肉芽搔刮,但创口及外耳道经常排出脓液及干酪样物,经久不愈。检查:左耳后沟下方,下颌角后1cm 处2.5×1cm 瘘口,内有较多肉芽及少许脓性物,深约3.5cm,达乳突尖与外耳道底相通,鼓膜(-)。诊断为先天性第一鳃裂囊肿感染。入院后行第一鳃裂囊肿切除术,切除瘘口及局部肉芽组织,沿囊壁分离,见囊壁上部位于外耳道底,前与腮腺相近,  相似文献   

17.
患儿男,6个月,出生后即发现骶尾部一肿物,生长快,之后感染破溃形成窦道,肿物反复生长,感染破溃,生长增大时将肛门推向上方移位,排便困难,肿物时大时小,不好转,于是就诊入院.……  相似文献   

18.
骶尾部畸胎瘤是来源于尾骨的由3个胚层构成的先天性肿瘤,多见于婴幼儿患者,男女比例约1∶10,在成人中较为罕见,文献报道甚少。发生于成人中的多为腹腔内畸胎瘤,凸出于体外的巨大畸胎瘤甚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巨大外生型骶尾部畸胎瘤,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19.
周云  李索林  史丽萍  赵学强 《河北医药》2011,33(20):3047-3047
患者,男,1岁8个月。便秘4个月、排尿困难6d入院。门诊拟诊为骶尾部畸胎瘤,于2010年11月10日收住入院。查体:心、肺无异常。局部检查:骶尾部肿块约7cm×5cm×5cm,张力高,质偏硬,无波动感,触痛不明显,表面光滑,边界不清。肛门指检:直肠后、骶前可触及肿块,内界不清,上极不清。B型超声示:膀胱后方囊实性包块。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性,23岁。因骶尾部褥疮5~ 月,加重1~ 月于1996年3月15日入院。患者去年因“脊柱骨折,脊髓横断伴截瘫术后”,在我院经综合治疗明显好转出院,在回家途中坐车不慎将骶尾部皮肤擦破约0.2cm~2,经治疗无明显好转,2~ 月前经“软膏”外敷,形成一个大而深的创面,故来院求治。入院查:神清,面色苍白,骶尾部有—8×7×(3~4)cm~3的褥疮,有少许分泌物,尚未累及肛门,周围无红肿,皮温不高,双下肢肌肉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