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眼动脉起点及其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研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眼动脉起点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为经对侧手术入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取25例(50侧)成人尸头标本,对眼动脉起点及其周围结构进行显微解剖观察测量。结果84%的眼动脉起源于颈内动脉(ICA)床突上段,其中81%起源于ICA上壁内侧三分之一。眼动脉起点均位于前床突尖前下方,起源于ICA床突上段的眼动脉中,41%起源于镰状韧带边缘的前下方,59%起源于镰状韧带边缘的后下方。结论经对侧入路能更好的暴露眼动脉起点,对侧入路适用于较小的向内侧突出而未破裂的眼动脉瘤。  相似文献   

2.
臀区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为臀区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6具(12侧)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成人整尸标本,解剖观测臀区外径≥0.5mm的穿支,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等。取下整个臀区被覆组织拍摄X线片,观测皮动脉的数量以及彼此之间的吻合情况等。利用Photoshop与ScionImage分析穿支供血的趋向性及每个分支的供血面积等。结果:臀上、臀下动脉直径≥0.5mm的穿支数量分别为平均(5±2)支和(8±4)支,所有的臀上动脉和90%的臀下动脉的分支都是肌皮穿支,这些穿支的平均内径为(0.6±0.1)mm。臀上、臀下动脉穿支在皮肤的平均分布范围分别是(69±56)cm2和(177±38)cm2。臀上动脉穿支主要分布在髂后上棘和大转子的连线的内侧2/3;而臀下动脉的穿支多在臀区与臀皱褶平行的水平中部1/3处。结论:臀区的皮肤穿支密集,营养皮肤面积较大,以臀上、臀下动脉穿支为蒂设计的穿支皮瓣可用于乳房重建,骶骨、髋骨及会阴区重建等。  相似文献   

3.
本观察了30例(60侧)成人尸体的阴部外动脉的起始,行程,外径,长度及分支分布,并对其皮瓣设计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在51具成人尸体上,对膈下动脉及其分支—肾上腺上动脉,进行了造影插管的应用解剖学观测,为临床提供了与应用有关的数据。  相似文献   

5.
臀上动脉深上支髂骨骺移植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 :为带血供的髂骨骺移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4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臀部标本以及 2侧儿童标本上 ,观测臀上动脉深上支的行程、分支及滋养支 ;选用 5 0块髋骨 ,观察髂骨嵴前外侧部的滋养孔。结果 :儿童臀上动脉深上支的分支、分布与成人相似 ,位于臀中肌深面和臀小肌上缘 (相当臀前线 ) ,循髂骨嵴弓形向前 ,达髂前上嵴 ,沿途分出平均 (4 .2± 1.1)支外径 0 .5~ 1.1mm的髂嵴支 ,分布髂嵴骨膜 ,并发细小分支进入滋养孔。从髂前上棘至结节区 ,在距髂嵴缘下方 2cm范围内 ,平均有(2 2 .4± 6.7)个滋养孔。结论 :以臀上动脉深上支及其分支为蒂 ,在髂嵴前部可切取带骺骨瓣 ,以修复长管骨骨骺缺损。  相似文献   

6.
高杰 《解剖科学进展》2007,13(3):247-248
目的研究Heubner回返动脉的显微解剖,为经翼点手术入路提供应用解剖资料。方法20侧(10例)成人头颅标本,10%多聚甲醛固定,经血管灌注彩色乳胶,模拟双侧翼点入路开颅,研究Heubner回返动脉起止位置、走行路径及其与相邻解剖结构之间的显微解剖关系。结果本组10例标本20侧中,19侧有Heubner回返动脉存在(有1侧为3支,2侧为2支,其余16侧为1支)。均起源于同侧大脑前动脉,以前交通动脉远、近侧2mm内最多。大脑前动脉水平段(A1)远侧,距前交通动脉2mm附近,常有Heubner回返动脉发出逆向伴行。Heubner回返动脉发出后以向A1段上方、内上方为主,向后上方走行。本组有3支回返动脉同内侧豆纹动脉间有吻合,未见回返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的直接分支有吻合支,但可见向后发出的细小穿支分布于胼胝体、基底节、下丘脑及额叶脑组织。结论Heubner回返动脉的识别并明确其与大脑前动脉A1段、额极动脉以及额眶动脉的关系,对经翼点入路的手术安全显露术区,避免损伤重要的血管和神经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三维CT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3DCT-A)描述臀上动脉(superior gluteal artery,SGA)的位置及解剖形态。 方法 纳入114例(228髋)患者的3DCT-A数据做以下研究:(1)观察SGA的显影情况;(2)观察SGA的起始、分支及走行特点;(3)定义 SGA盆外部分主干为:出盆点到深支止点或折弯点(当深支为1支时)的一段SGA,测量其长度并进行不同性别间的比较;(4)测量SGA盆外部分主干到骨盆骨性标志(髂后上棘、坐骨大切迹起点、坐骨棘)、骨性标志间连线(坐骨棘与髂结节间)的距离,并进行不同性别间的比较。 结果 (1)94例患者的SGA显示清晰;(2)所有患者的SGA均来源于髂内动脉;(3)28髋的SGA在出盆前近出盆处发出分支;(4)SGA出盆点到坐骨大切迹起点的距离、到坐骨棘的距离在男女患者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5)SGA盆外部分主干与髂结节和坐骨棘间连线成近似平行关系。 结论 通过3DCT-A了解SGA的位置及解剖形态,能为预防 SGA的医源性损伤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腹腔镜肝脏外科手术入路肝动脉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为腹腔镜肝脏外科提供肝动脉的应用解剖及手术入路设计。方法:成人尸体肝脏标本30例研究肝供血动脉的来源,包括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及其分支类型和副肝动脉支在肝门的分布规律及变异形式,测量各动脉的长度及管径;结果:①30例肝总动脉全部起源于腹腔干,有4种分支类型。②肝右动脉与肝外胆管关系有5型。③第一肝门入肝的动脉80%为单支型。结论:腹腔镜下肝动脉结扎操作简单,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不主张单纯行腹腔镜肝动脉结扎术;经胃网膜右动脉进行肝动脉插管术入路安全,效果好;肝左外叶切除时可先处理肝动脉。  相似文献   

9.
肝动脉的解剖学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肝动脉的解剖学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相似文献   

11.
髋关节后侧入路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髋关节后侧手术入路及如何避免易损伤结构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60侧成尸下肢标本,参照手术进路的层次对相关结构和神经血管进行解剖观测。结果:1.臀大肌的神经和血管及其分支均从肌深面入肌,入肌点均在臀大肌前缘后方。2.在竖脊肌起点外侧缘与大转子尖连线上距大转子尖距离:臀上血管神经束上支为(105.8±29.6)mm;臀上血管神经束下支为(78.6±36.8)mm。3.坐骨神经半腱肌支上支入肌点与坐骨结节距离为(102.6±56.2)mm;坐骨神经股二头肌支最上支入肌点与坐骨结节距离为(127.1±50.5)mm;坐骨神经半膜肌支上支入肌点与坐骨结节距离为(135.6±85.1)mm。结论:1.从大转子尖向上分离臀中肌臀小肌时不要超过大转子尖与髂嵴连线的下1/2,最安全应在1/3以内,以免损伤臀上血管神经束下支。2.切断梨状肌的位置越贴近大转子越不易损伤坐骨神经,梨状肌肌腱残留长度在保证吻合的情况下越短越好。  相似文献   

12.
IntroductionInternal iliac artery (IIA) is the vessel predominantly supplying the pelvic viscera and the pelvic wall. The main stem of IIA is usually devoid of any branches. Its two divisions give rise to all its branches.MethodA case of multiple variations of IIA was noted during routine dissection of a male cadaver on the right side.ResultsInferior gluteal artery and middle rectal artery which are usually branches of the anterior division of IIA arose from the posterior division. Iliolumbar artery, usually a branch of the posterior division arose from the main stem of IIA. Obturator artery arose from external iliac artery instead of IIA.DiscussionThe knowledge of such variations aids in performing various surgical and radiological procedures in this region.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幽门毗邻部位病变的诊治或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红色乳胶液经动脉灌注和防腐处理的尸体标本,解剖观测幽门下动脉的起始类型及分支分布情况。结果:(1)幽门下动脉主要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动脉(51.6%)或胃网膜右动脉(29.0%);(2)幽门下动脉双干起始占55.0%,单干起始占45.0%;(3)幽门下动脉与胃网膜右动脉在幽门下端构成浆膜下吻合。结论:在胃手术处理胃网膜右动脉时,应在幽门下动脉起点的远端结扎胃网膜右动脉,以防止幽门附近残胃血供匮乏。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下颌牙种植术等临床口腔外科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下颌骨标本10例、新鲜下颌骨标本10例和成人全牙下颌骨标本20例,分别暴露出下颌管截面、下牙槽神经血管束和下颌管与下颌后牙牙根.观察下颌管的形态、走行和下牙槽神经、血管的排列关系,用游标卡尺测量下颌后牙牙根尖至下颌管上壁的距离.结果:下颌管呈椭圆形,自磨牙牙根尖舌侧和前磨牙牙根尖颊侧的下方走行;下颌管内的下牙槽血管位于下牙槽神经上方.下颌后牙牙根至下颌管的距离以第2磨牙最近,由近及远依次为第2磨牙、第1磨牙、第3磨牙、第2前磨牙和第1前磨牙;下颌磨牙的远中根至下颌管的距离均较近中根近.第1前磨牙、第2前磨牙、第1磨牙、第2磨牙、第3磨牙牙根至下颌管上壁的最短距离分别为(8.19±0.87) mm(左)和(8.29±0.88) mm(右)、(7.38±0.85) mm、(3.30±0.66) mm、(2.98±0.77) mm(左)和(2.92±0.75) mm(右)、(3.82±0.63) mm(左)和(3.86±0.64) mm(右).结论:下颌管的应用解剖对选择适宜长度的牙种植体,避免牙种植体损伤下牙槽神经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HTSS为内耳道手术定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400块颞骨的内耳道及其有关结构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内耳道与岩大神经管裂孔、弓状隆起等结构有较恒定的位置关系。内耳道底投影点至岩大神经管裂孔的距离,在左右两侧分别为8.85mm、7.95mm;至弓状隆起最高点的距离在左侧为7.89mm,右侧为8.50mm,内耳道上壁长左侧为8.41mm,右侧为8.61mm。结论:岩大神经管裂孔、弓状隆起等颞骨岩部结构是定位内耳道的重要标志。内耳道手术应避免损伤上半规管、耳蜗等结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解剖学和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采用成人尸体标本 5 1具 (男 4 1,女10 )、10 1侧 ,解剖、观察腹沟韧带 ,腹直肌外侧缘 ,腹壁下动脉起点、行程和闭孔支。测量腹壁下动脉起端外径和腹股沟三角 (Hesselbach’sTriangle)的境界。 结果 腹股沟三角的a -b间距男、女性分别为 5 .4 3± 1.2 9cm和 4 .99± 1.2 3cm ;b -c间距分别为 6 .98± 1.35cm和 6 2 5± 1 0cm ;c -a间距分别为 5 0 3± 0 73cm和 4 82± 0 5 9cm。男、女合计 ,a -b ,b -c和c -a间距分别为 5 35± 1 3cm ,6 84± 1 34cm和 4 99±0 71cm。腹壁下动脉起端外径为 0 2 4± 0 0 4cm ,起点在腹股沟韧带平面以上者占 5 9 4 1% ,平均距腹股沟韧带上 1 0 6± 0 6cm。异常闭孔动脉出现率为 14 85 % ,平均直径为 0 2 3± 0 0 8cm。结论腹股沟三角的境界无性别和侧别差异 (p >0 0 5 ) ;通过腹部 3点 1面可确定腹股沟三角的体表投影。腹壁下动脉的外径和长度足以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物。异常壁孔动脉出现率较高 ,其直径与腹壁下动脉相近 ,在股疝手术时容易损伤。  相似文献   

17.
椎动脉颅内段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椎动脉颅内段的形态特点,为临床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25具经防腐处理的成人尸体标本上,观察椎动脉颅内段的形态特点,测量椎动脉颅内段起、止点的压扁外径及长度。结果 椎动脉颅内段起点压扁外径左侧为5.19±0.33mm,右侧为4.82±0.59mm,止点压扁外径左侧为5.05±0.37mm,右侧为4.66±0.77mm;长度左侧为32.7±1.2mm,右侧为32.7±1.1mm。结论椎动脉颅内段的测量结果对椎动脉颅内段的病变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罗滨  吴东保 《解剖与临床》2006,11(5):313-314
目的:为肘内侧入路手术避免损伤重要结构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教学用的固定尸体标本24具(男18女6)48侧,按手术入路层次,对肘内侧入路的相关血管神经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1)臂内侧皮神经于臂中部的内侧面浅出,直径为(1.05±0.35)mm;前臂内侧皮神经于臂内侧中下1/3肱二头肌内侧沟伴贵要静脉浅出,直径为(1.50±0.55)mm。(2)尺神经干在肘部发出1~3肘关节支、1~4尺侧腕屈肌支和1~4指深屈肌支。(3)尺侧上副动脉、尺侧下副动脉和尺侧返动脉后支从肱动脉的起点处至尺神经垂直距离分别为(1.65±0.35)cm、(2.43±0.54)cm、(1.86±0.41)cm;与尺神经伴行至内上髁的距离分别为(14.38±1.82)cm、(4.51±1.16)cm、(5.91±0.67)cm。肘部附近尺侧下副动脉和尺侧返动脉后支与尺侧上副动脉在尺神经外膜相吻合。结论:(1)肘内侧入路浅层必须寻找和保护臂内侧皮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2)肘内侧入路保护尺神经血供及其肌支是临床手术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