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埃博拉出血热流行病学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控及其研究进展加以述评。第一,埃博拉出血热流行情况及社会影响;第二,埃博拉出血热病原学特性、传播特点、临床特征、预后;第三,治疗状况、疫苗研制状况;第四,埃博拉出血热在非洲防控现状及国际组织为疫情防控采取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3.
埃博拉出血热始发于1976年,是对人类危害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2014年3月,埃博拉出血热在西非暴发,再次引起全球极大关注,本文就埃博拉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埃博拉出血热纪勇译谭明文校扎伊尔(1995年5月23日):根据在班顿社省其奎特市及其周围村庄继续的流行病学调查,怀疑为埃博拉出血热的病例,累积总数为136例,其中101例死亡,监测期间发现几次连续死亡的情况,其中之一为同住在一家的12人中有7人死亡,...  相似文献   

5.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是传染性疾病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EBHF)的病原体,已在非洲造成多次大规模的暴发流行,死亡率极高。它可通过与患者体液直接接触,或与患者擦伤的皮肤、暴露的黏膜等接触而传染。典型症状及体征主要表现为常规的发热、乏力、肌肉酸痛、头痛、咽喉痛、结膜出血和休克,随后出现呕吐、腹泻、皮疹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其致病机制与病毒包膜糖蛋白(viral envelope glycoprotein,GP)有密切的关系。现已制造出使猴群不会被埃博拉病毒感染的疫苗,但尚无对人类有效的疫苗。  相似文献   

6.
埃博拉(Ebola)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和刚果的埃博拉河地区被首次发现,而后因其先后在乌干达、刚果等非洲国家相继流行从而引起世界性的广泛关注。人类和灵长类动物由于感染埃博拉病毒可引发一种烈性传染病--埃博拉出血热,其死亡率高达50%~90%。埃博拉疫情已经构成了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凶猛的疾病之一,也是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一大难题。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是埃博拉出血热的主要致死原因。本文从埃博拉出血热的流行特征、传播途径、免疫学发病机制及药物与疫苗研发等方面对近年来的有关研究进行了整理和综述。以期对埃博拉出血热的预防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比较中美两国卫生检疫体制的不同和两国在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中的主要做法,分析两国卫生检疫的异同。本文主要讨论了中美两国在口岸筛查、指定口岸入境、援助疫情国以及感染病例回国隔离治疗等方面的差异,对于中国进一步做好卫生检疫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看法。提出了“积极支援疫情发生国”,“强化交通运输检疫和口岸检疫”,“稳步提升本国公共卫生水平”国际间传染病防控三原则。  相似文献   

8.
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是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病死率高达50%~90%,其病原为一种丝状病毒,形态学上与马尔堡病毒(Marburg virus)相似但免疫原性不同,以该病流行严重的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命名为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埃博拉出血热的特点常为急性发热、衰弱、肌肉疼痛、头痛和咽痛,继有呕吐、腹泻、皮疹、肾肝功能减退及内外出血。自1976年在非洲中部的苏丹和扎伊尔两国相继发生流行后,至今已有6次流行,但均发生在非洲,具有明显的地理流行病学特征…  相似文献   

9.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5,16(8):632-637
埃博拉病毒是丝状病毒科的成员,由它所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人兽共患的烈性传染病,自1976年以来已引发多起疫情,病死率可高达90%,因此该病毒被列为生物安全四级病毒。此次疫情主要集中于非洲西部,包括几内亚、利比里亚、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和塞拉利昂等国家,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严重、最复杂的一次埃博拉疫情。本文着重介绍了埃博拉病毒的一般生物学特征和埃博拉出血热的致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流行病学特点,有助于深入了解埃博拉病毒及埃博拉出血热。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疾病负担、预防和控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更好地开展疾病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数学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肾综合征出血热 (hemorrhagicfeverwithrenalsyndrome ,HFRS) ,是由汉坦病毒 (HV)引起的人类自然疫源性动物源性病毒性急性传染病 ,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我国从1984年在全国开展了HFRS监测工作 ,目前 ,数学模型在肾综合征出血热探讨发病原因、分析发病现状和预测流行趋势等方面应用较广 ,应用的主要数学模型总结如下。1 时间序列模型预测所谓时间序列就是按时间先后顺序观测、统计、记录下来的某种指标的数列 ,也是随机序列。这里的时间可以是年、季度、月份、日、小时等。例如给出全…  相似文献   

12.
扎伊尔埃博拉(Ebola)出血热暴发流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3.
近年中国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将近年我国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流行病学研究概况作一介绍。1.HFRS疫区分布 :HFRS的病原体为汉坦病毒(Hantavirus ,HV)。我国HFRS除青海、新疆未发现病例外(但新疆从褐家鼠———Rattusnorvegicus检出HV) ,其余省(区、市 )均曾有过病例报道。 195 0~ 2 0 0 1年我国HFRS共发病 14 0余万例 ,发病多的省有山东、湖北、陕西、浙江、安徽、黑龙江、湖南、江西等[1 3 ] 。发病居前五位的省 1999、2 0 0 0年均为山东、黑龙江、河北、辽宁、陕西 ;2 0 0 1年为山东、河北、黑龙江、陕西、辽宁。2 .HFRS疫情动态 :全国 1980年发病 3…  相似文献   

14.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的急性传染病,具有普遍易感性,传染性强,病情较重、进展快、危害大的特点,既有别于典型肺炎(肺炎链球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又有别于以往的肺炎支原体肺炎、肺炎衣原体肺炎、鹦鹉热肺炎、军团菌肺炎、立克次体肺炎等传统的非典型肺炎。2003—01—02最早在我国广东省报告,经回顾性调查发现病例最早发病时间为2002—  相似文献   

15.
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研究进展、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世界上10余种病毒性出血热中分布较广、发病数较多、危害性较大的一种,在中国是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急性传染病。一、流行病学研究进展1.病原问题的突破:HFRS被临床上确定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并证实病原为病毒以后,国内外微生物学家曾用多种动物、  相似文献   

16.
摘要: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感染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是最常见的蜱传疾病之一。莱姆病螺旋体分布广泛,全球五大洲70多个国家已有报道。作为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其流行受病原、蜱、自然与社会等多种因素影响。目前全球莱姆病防控形势较为严峻,未能实现有效的源头防控。本文将结合国内外莱姆病研究进展对其流行现状、流行影响因素和防控现状加以概述。  相似文献   

17.
丝状病毒传染性强,病死率高,主要引起马尔堡出血热和埃博拉出血热,对人类健康危害较大.此文从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防等方面将两种疾病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告贵州省1962至1987年在50县(市)有EHF病例发生:51县(市)人群血清中查到EHF抗体;高、低发病县(市)及一些未报病县的健康人群中存在有隐性感染;黔北的遵义等地为贵州省EHF高发病地区。全省82县(市)中,76县(市)的鼠类等携带EHF病毒;黔北的遵义等37县(市)主要是黑线姬鼠带病毒,东、南部的石阡等39县(市)则以褐家鼠带病毒为主;从人和鼠中分离到9株病原体。从而认为贵州省存在野鼠型、家鼠型及混合型EHF疫区,为本病防制对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自然疫源性疾病.该病的发生发展与地理、自然环境及生物景观有着密切的联系.龙泉市自1974年在龙渊镇发现首例EHF病例,22年来辖区的大部分乡镇陆续发生了本病的流行,疫区范围不断扩大,流行强度逐年增高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