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筋膜间室综合征早期诊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建立筋膜间室综合征动物模型,以便寻找早期诊断筋膜间室综合征的方法。方法:用血压计袖带包绕犬小腿,充气至80kPa压迫12h建立实验模型。12只犬做自身前后对照,动态检测血浆肌磷酸激酶(CPK)、谷草转氨酶(AST)、乳酶脱氢酶(LDH)以及组织压、经皮氧分压和神经传导速度,松开袖带后96h取材行病理检查。结果:松开袖带后12h组织压达到7.7kPa,此时血CPK、AST和LDH分别比正常值高37,21和12倍;经皮氧分压降低为正常值的1/2(4.0kPa);神经传导速度为零;病理显示为不可逆变化。结论:本研究动物模型成功、可靠;CPK、AST、LDH、组织压、经皮氧分压和神经传导速度均可作为筋膜间室综合征的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2.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手背侧因其特殊的血管网走形,便于穿刺成功、且易于固定,是静脉输液最常用的部位,因而各种原因发生输液渗漏在临床上也较为多见。笔者现报告1例静脉输液渗漏、导致手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严重病例,与大家共同学习,并思考静脉输液过程中护士应具备和加强的技能。 相似文献
3.
上臂筋膜间室综合征(Compartement syndrome of the arm)极少见,国内外报告不多,我们收治2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战士前倒训练的目的是提高抗摔倒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但训练不当易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如不及时正确处置,后果也较严重。 相似文献
5.
军事训练后的疲劳是正常现象,但训练疲劳的积累会导致过劳损伤。由于过劳损伤导致的下肢骨筋膜室综合征症状往往不典型,加之基层医务人员对其认识不足,更易被忽视。因此,对过劳损伤所致的下肢骨筋膜室综合征应引起足够重视。1过劳损伤致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病理基础过劳损伤是指从事某一项运动或训练项目而发生的积累性损伤,常见的有应力骨折、跖筋膜炎、骨关节炎及一些部位的神经卡压综合征等[1]。而过劳损伤所致骨筋膜室综合征与肌肉肌腱单位的损伤有关。肌肉肌腱单位的损伤主要表现:(1)肌肉筋膜炎与肌肉劳损。可出现骨骼肌变性、再生及代谢… 相似文献
6.
1995年1月~2006年1月,我们采用局部皮下浸润麻醉下小切口减压术治疗骨筋膜间室综合征37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37例中,男28例,女9例;年龄11~72岁,平均31.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24h。其中交通伤19例,机械挤压伤7例,重物砸伤5例,坠落伤3例,毒蛇咬伤错用止血带2例,肢体卡压伤1例。上肢伤11例,下肢伤26例,包括小腿19例。1.2治疗方法本组病例均采用局部皮下浸润麻醉,选用0.5%利多卡因或0.5%利多卡因加0.1%布比卡因[1]。术前肌内注射阿托品0.5mg,苯巴比妥0.1mg。术中以损伤严重部位为中心,采用平行交错小切口,长3~5cm,筋膜层用脑膜剪潜行分离全层剪开,依据张力可辅加皮肤减张切口。1.3结果本组治愈33例,14天后创面全部闭合,未出现并发症。治愈率89.2%。术中发现血管损伤2例,减压2h后,转至显微外科行血管修复术;因发病时间超过12h已出现肌肉坏死2例,改为连续硬膜外大切口减压术。2讨论2.1局部麻醉的选择本组病例均采用皮下浸润麻醉,因筋膜神经末梢分布较少及间室内神经受压和缺血性麻痹,多不需要深层麻醉。其中有4例利多卡因用量超过400... 相似文献
7.
8.
9.
我国近年来因交通事故、自然灾害、治疗不当所引起的筋膜间区综合征发病率和致残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在平常的外伤中 ,尤其是卫生条件差的边远地区 ,本病更为多见。我院 2 0 0 2— 2 0 0 4年收治筋膜间区综合征 13例。现将救治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3例中 ,小腿 9例。前臂 2例 ,大腿及上臂各 1例。受伤原因 ;车祸 7例 ,房屋、墙体、树木倒塌砸伤 4例 ,外固定不当 2例。其中合并骨折 11例。 10例皮肤有张力性水泡。所有病例肢体明显肿胀、疼痛、被动牵拉痛阳性 ,缺血的神经支配的肌肉麻痹。1.2 治疗方法 肿胀… 相似文献
10.
筋膜间室综合征(Companment syndrome)是肢体创伤后发生在四肢特定的筋膜间隙内的进行性病变,即由于间隙内容物的增加或间隙容积的减小而导致间隙内压力的增高,引起间隙内容物主要是肌肉与神经干发生进行性缺血坏死。此症是临床上常见而又严重的合并症,若护理观察不及时、处理不当,轻者可导致肌肉坏死、神经麻痹,严重者可导致肢体残废甚至危及生命。随着护理学的发展和检测技术的进步,筋膜间室综合征的早期护理观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剧烈运动对自由基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测定游泳前后38只SD鼠的血浆丙二醛(MDA),发现血浆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在运动后1小时显著增高,运动后16小时有下降趋势但仍在高浓度状态。在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VE+VC治疗后血浆LPO上升值显著下降。上述结果提示:血浆MDA可作为训练中的监护指标,建议运动性疾病易患者可试用自由基清除剂防治。 相似文献
12.
肝细胞内糖原拮抗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相关机制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阻断肝血流施行肝脏手术前,增加矸细胞糖原含量能否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相关机制。将17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术静滴高浓度葡萄糖),均采阻断第一肝门行病变肝脏切除术,术中获取肝组织标本测定组织中ATP含量及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变化情况,并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5天的肝功能进行检测,结果发现,于肝脏缺血后及再灌注1h,实验组肝组织AT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术后第1、5天,实验组肝功能改善程度也显著优于对照组;外引,氧自由基及其引发的脂质过氧化反应明显参与了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但在程度上实验组显著轻于对照组,提示临床上在阻断肝脏血流前,增加肝细胞糖原含量可有效地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其间,肝细胞糖原能显著抗原自由基的损伤作用,可能是其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自行设计的自控撞击装置,对幼兔前肢远端进行慢性损伤实验,建立囊外压力骨骺软骨板慢性损伤的动物病理模型,并报导了桡骨远端骺板慢性损伤的病理变化为增生、变性、萎缩,病变部位为生发层、增殖层、骨化沟和软骨膜环,发生机制为外力的反复撞击引起局部缺血、缺氧等。 相似文献
14.
桡骨远端骨骺慢性撞击伤实验病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观察兔桡骨远端骨骺慢性撞击伤后和兔前肢动脉内侧枝深支结扎后骨骺的病理变化,发现有变性、萎缩和增生等改变。通过对比,作者认为撞击外力比单纯供血障碍对关节软骨损伤有更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用骨髓脂肪建立脂肪栓塞综合征动物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观察脂肪栓塞综合征动物模型表明:①犬的静脉血凝块冰冻切片油红O染色,可以找到桔红色的脂滴,并可计算出脂滴数量和大小;②取实验犬的肺组织冰冻切片油红O染色,也可看到大量的桔红色脂滴沉着于肺组织内;③用气相色谱法检测血浆游离脂肪酸时,发现静脉注射骨髓脂肪后游离脂肪酸明显升高;④犬的动脉血氧分压下降,当降至7.99±0.30kPa时,犬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上述结果说明,用骨髓脂肪静脉注射建立脂肪栓塞综合征的动物模型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在应用直流电治疗恶性肿瘤的过程中,同时输注有极性的抗癌药物,可以达到肿瘤周围抗癌药物浓度相对较高的耳的。为此,我们对四种抗癌药物的电导向极性作了测试。体外实验将丝裂霉素C(MMc),长春新硷(VCR),氟脲嘧啶(5—Fu),甲氨噪呤(MTX),分别入电解槽内,通电达60库伦和140库伦时取样测定,显示丝裂霉素具有极性,药物泳向负极。进一步用丝裂霉素作动物实验。取家兔8只,分别于一侧股部肌肉置电极,通电后从耳静脉注入丝裂霉素4mg,40库伦时,取双侧相应部位肌肉和双侧股静脉血,测定结果显示,有电极侧股静脉血和肌肉组织中丝裂霉素浓度均高于对侧,从而证实了丝裂霉素具有极性,体内通电时,药物能向电极周围集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