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在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中,缺血中心区在一定的时间后神经细胞将发生不可逆的损伤,而缺血周围区(缺血半暗带)的神经细胞转归则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血供的恢复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改善缺血脑组织尤其是缺血半暗带区的血供。改善缺血脑细胞的能量代谢,是治疗脑缺血的根本目的之一。  相似文献   

2.
脑血管疾病是各种血管源性脑病变引起的脑功能障碍,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绝大部分,约为60%~80%.尽早恢复梗死区血液供应,挽救缺血半暗带区濒死脑组织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键.支架置入术则是恢复缺血脑组织血液供应的常用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小、成功率高、可挽救濒死脑细胞等优点.然而,临床上常见脑缺血致脑细胞损伤在恢复血液再灌注后,其缺血性损伤反而进一步加重,此现象称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CIR).CIR的危害极大,不仅加重缺血脑组织的损伤,而且影响支架置入术的疗效.因此,深入研究CIR的发生机制成为临床重要课题.本文就近年CIR的发病机制研究作一综述,以期为CIR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脑缺血半暗带与凋亡和坏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styup将脑缺血半暗带定义为围绕着梗死中心的缺血脑组织,其电活动停止但保持离子平衡和结构完整。脑缺血半暗带出现后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Memezawat等证实半暗带损伤的可逆性。及时恢复适量恒定的血流或采用有效的药物治疗,可逆转脑组织的损伤,否则转变为不可逆性损伤。因此,缺血半暗带的转归成了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焦点。笔者就局灶性脑缺血与神经细胞凋亡和坏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大黄酚(chrysophanol,CHR)对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小鼠缺血半暗带区自噬蛋白Beclin1及缺血侧大脑半球促凋亡蛋白Bax水平的影响,探究CHR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将18只健康C57BL/B6雄性小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Sham)组、大脑中动脉梗死(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组、CHR组(自造模当天至再灌注后14 d每天按0.1 mg/kg腹腔注射CHR),每组6只。按照线栓法制作小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45 min再灌注模型。再灌注14 d时将小鼠处死后,迅速断头、取脑,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脑组织冰冻切片缺血半暗带区自噬Beclin1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缺血侧脑组织Bax蛋白水平。结果 1) Sham组小鼠脑内偶见Beclin1阳性细胞。MCAO组小鼠脑缺血半暗带区Beclin1表达水平比Sham组显著升高(P<0.05)。给予CHR治疗的脑缺血再灌注小鼠半暗带区Beclin1的表达水平比MCAO组显著减少(P<0.05)。2)在脑缺血半暗带区,Beclin1与神经元标志物NeuN共定位。3) MCAO组小鼠缺血侧脑组织Bax蛋白水平比Sham组明显升高(P<0.05)。CHR组小鼠缺血侧脑组织Bax蛋白水平比MCAO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 CHR可能通过抑制Bax蛋白表达水平,减少Beclin1蛋白产生,减轻神经元凋亡,避免自噬过度激活,从而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长期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复制的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上,研究脑缺血半暗带的病理表现,并对其神经元的损害进行计量学研究。结果发现脑皮质缺血半暗带内神经元在缺血6h多表现为嗜硷性增强,损害具可逆性;缺血24h后,神经元出不可现逆坏死,表现为嗜酸性增强。计量学分析发现这种神经元损害数量随缺血时间延长而增加。提出在缺血6h内及时进行治疗则有可能阻止神经元损害向不可逆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7.
8.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是内科常见的严重性疾病。因为其具有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及复发率高的特点,故对脑梗死的荫治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实验研究也证实,如能及时恢复缺血区的血供,脑组织的损伤基本是可逆的。但如果半暗带区的缺血情况不能及时得到改善,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半暗带区中的死亡神经细胞将会逐渐增多、融合,最后会发展为完全的梗塞灶。由此可见,及时改善缺血半暗带区的血液供应,是缩小梗塞面积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64排动态CT脑灌注成像技术探讨脑梗死缺血半暗带情况。方法观察测量43例存在缺血半暗带脑梗死患者的梗死核心区、缺血半暗带区及其镜像对侧各灌注参数值。结果 43例缺血半暗带区表现为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均延长,脑血流量(CBF)下降,而脑血容量(CBV)表现为轻度升高、正常或轻度降低。缺血半暗带区与梗死核心区比较,CBV、CBF、MTT及TTP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半暗带与健侧对应区比较,CBF、MTT、TT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64排动态CT脑灌注成像,对脑梗死患者可明确病变部位、范围以及有无缺血半暗带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方(脑络欣通)和补肾生髓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半暗带形态学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益气活血方组及补肾生髓方组。采用线栓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脑缺血2 h,分别再灌注1,2,3周,采用苏木精-伊红、Spoerrl染色法观察缺血半暗带形态学变化。结果苏木精-伊红染色示再灌注3周时模型大鼠缺血半暗带神经细胞变性坏死严重,可见核浓缩现象与胶质细胞增生及少量淋巴细胞浸润。两种中药复方在再灌注3周时,缺血半暗带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减轻,胶质细胞增生不明显,可见少量核浓缩现象。Spoerrl染色示神经细胞突触呈蓝红色,模型组神经突触阳性总面积单位显著减小(P〈0.01);再灌注各时间点,两种中药复方组神经细胞突触阳性总面积单位较模型组显著增多(P〈0.01);再灌注2周补肾生髓方组比益气活血方阳性染色面积显著减少(P〈0.01)。结论益气活血方与补肾生髓方通过减轻缺血半暗带区神经细胞突触损伤或促进神经细胞突触再生,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抗脑缺血损伤。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恶化是指脑梗死发生后,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体征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性加重;其发生可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血压、血糖、血清铁蛋白水平等关系密切;机制可能包括缺血半暗带向不可逆损伤的转化、损伤的中心区周边的反复去极化、脑血流量下降区的代谢率增加等。  相似文献   

12.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较常见的重症疾病,具有致残率、死亡率及复发率高的特点.实验研究结果已证实,如果能及时恢复缺血区的血液供应,脑组织的损伤是可逆的.但如果半暗带区的缺血情况不能及时得到改善,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半暗带区中的死亡神经细胞可逐渐增多、融合,导致完全的梗死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大黄酚(chrysophanol, CHR)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小鼠缺血半暗带区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 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表达的影响,探究CHR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长期脑保护机制。方法 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将18只健康雄性2月龄C57BL小鼠分为3组:假手术(Sham)组、大脑中动脉梗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组、CHR组(自造模当日至脑缺血再灌注后14 d按0.1 mg·kg-1·d-1腹腔注射CHR),每组6只。线栓法制作小鼠MCAO模型,缺血45 min后拔出线栓进行再灌注。于再灌注14 d将小鼠处死、取脑,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脑组织冰冻切片缺血半暗带区内HIF-1α及VEGF水平,并通过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方法确定HIF-1α、VEGF是否在神经元中表达。结果 1)Sham组小鼠脑内偶见HIF-1α阳性细胞。MCAO组小鼠脑缺血半暗带区HIF-1α的表达水平比Sham组显著升高(P<0.05)。经CHR治疗14 d的脑缺血再灌注小鼠半暗带区内HIF-1α的表达水平比MCAO组显著减少(P<0.05)。2)Sham组小鼠脑内可见大量的VEGF阳性细胞。MCAO组小鼠脑缺血半暗带区VEGF的表达水平比Sham组显著降低(P<0.05)。经CHR治疗14 d的脑缺血再灌注小鼠半暗带区内VEGF的表达水平比MCAO组显著增加(P<0.05)。3)在小鼠脑缺血半暗带区,HIF-1α或VEGF分别与神经元标志物NeuN共定位。结论 CHR可能通过下调HIF-1α的表达水平、上调VEGF的表达水平,减少神经元损伤,从而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长期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脑缺血半暗带与凋亡和坏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styup将脑缺血半暗带定义为围绕着梗死中心的缺血脑组织,其电活动停止但保持离子平衡和结构完整。脑缺血半暗带出现后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Memezawat等[1]证实半暗带损伤的可逆性。及时恢复适量恒定的血流或采用有效的药物治疗,可逆转脑组织的损伤,否则转变为不可逆性损伤。因此,缺血半暗带的转归成了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焦点。笔者就局灶性脑缺血与神经细胞凋亡和坏死进行综述。 1 凋亡细胞与坏死 坏死是有害信号极度刺激造成的被动的病理性死亡。伴有一系列炎症病理改变,其特征为细胞、线粒体与内质网扩张,胞核及质膜破裂。  相似文献   

15.
磁共振波谱在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超早期脑梗死应用磁共振波谱技术(MRS)检查,力求量化缺血半暗带评定标准。方法对13例发病时间在2~6h的超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脑磁共振成像(MRI)及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技术,并在2~28d内复查T2WI确定最终梗死范围。对梗死中心区、缺血半暗带及对侧镜像区,测量其代谢改变。结果①超早期脑梗死的MRS改变为乳酸(Lac)浓度升高和N-乙酰基天门冬氨酸(NAA)水平降低。②Lac升高且NAA正常或轻度下降(〈14%)的区域可能为缺血性半暗带;而Lac升高且NAA明显下降的区域(16%-34%)可能为不可逆损伤区。结论 MRS的应用可发现超早期脑梗死,并预测缺血半暗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七叶皂甙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Bcl-2和Caspase-3蛋白表达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生理盐水组、七叶皂甙钠组。假手术组手术过程同缺血再灌注模型组,但不闭塞大脑中动脉。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显微图像分析检测再灌后不同时相脑组织缺血半暗带区Bcl-2和 Caspase-3蛋白的动态表达。应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染色观察脑组织缺血半暗带区内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七叶皂甙钠组脑缺血半暗带区Bcl-2蛋白表达上调,与模型组及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七叶皂甙钠组脑缺血半暗带区Caspase-3蛋白的表达则明显受到抑制,与模型组及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可见七叶皂甙钠组各时相大鼠脑缺血半暗带区神经细胞凋亡数明显低于模型组及生理盐水组(P<0.01),且凋亡高峰时下降明显。结论:七叶皂甙钠可能通过上调Bcl-2表达,下调Caspase-3的表达,发挥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高血糖与脑卒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卒中发病率逐年上升,是神经内科致死致残的多发病之一,随着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高血糖与脑卒中的关系日趋引起人们的重视.不仅脑缺血有葡萄糖代谢异常,而且在出血性脑血管病同样可存在脑缺血,因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存在类似"半暗带"的缺血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易继发脑血管痉挛,也可导致脑缺血,甚至脑梗死.目前的研究多数集中于脑缺血后能量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米诺环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缺血半暗带脑血流量及内皮素-1(endothclin-1,ET-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35只 SD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模型组(n=15)及米诺环素组(n=15)。再灌注24 h 后,采用 Longa 法评估大鼠神经功能,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大鼠脑缺血半暗带局部脑血流量,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缺血侧皮质 ET-1蛋白的分布情况,再灌注6、24 h 时放射免疫法定量测定 ET-1蛋白的水平。结果同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增加(P<0.05);缺血半暗带脑血流量明显减少(P <0.05),ET-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 <0.05),米诺环素组较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P<0.05),脑缺血半暗带局部脑血流量增加(P<0.05),ET-1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米诺环素可增加大鼠脑缺血后局部脑血流量,抑制 ET-1蛋白的表达,减轻大鼠神经功能损害,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眼针对局灶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CAO/R)模型大鼠大脑缺血区半暗带脑组织中脑原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和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眼针对缺血性脑病的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6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1只)、假手术组(11只)和模型复制组(40只)。模型复制组大鼠采用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模型复制成功的大鼠(32只)随机分为模型组(16只)及眼针组(16只);眼针组大鼠参照人体取穴方法,取肝区、上焦区、下焦区和肾区进行针刺干预。再灌注后2 h即开始针刺,每8 h 1次,连续针刺10次,末次干预后30 min,断髓处死大鼠,剥离缺血区域周围半暗带部位的脑组织,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BDNF和TrkB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假手术组大鼠半暗带脑组织中BDNF和TrkB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半暗带脑组织中BDNF和TrkB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MCAO/R模型大鼠半暗带脑组织中BDNF和TrkB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上升(P<0.05或P<0.01)。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后可促进BDNF及其受体TrkB表达以对抗损伤。眼针可通过上调BDNF及其受体TrkB表达水平实现其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前,研究发现缺血性脑卒中后,缺血部位的脑组织发生着一系列变化,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神经元的缺血、坏死以及脑水肿,在缺血半暗带处的神经元死亡存在两种不同的发生机制:缺血中心区的神经元迅速坏死,而稍后位于缺血半暗带边缘处的神经元开始凋亡。脑卒中后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导致脑出血和脑水肿,引起神经元更广泛损伤,加重脑细胞凋亡和已经存在的脑水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