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王付 《中医药学刊》2004,22(9):1682-1683
《伤寒论》究竟有多少方剂?至今尚未有准确数字。目前,主要有两种认识,一种认识是从高保衡等人于《伤寒论序》文中所言“除重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一种认识是从朱肱于《类证活人书》卷十二中所言:“张仲景伤寒方一百一十三首”。在中医药高等院校五版《伤寒论讲义》教材中其方剂索引数目是114方《缺文蛤散》;且在六版《伤寒论选读》教材方剂索引数目则是113方(少土瓜根  相似文献   

2.
东汉著名中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内容丰富,法度严谨,辨证论治自成体系。所载诸方用药精简,疗效卓著。认真地研究《伤寒论》方剂,是研究、探讨《伤寒论》学术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方剂分布、药物组成、加减衍化、煎法、服法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对《伤寒论》的113方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当之处,敬望指正。  相似文献   

3.
甘草擅调和诸药,有"国老"之美誉,现代临床所应用的方剂中基本均含有甘草,然纵观仲景《伤寒论》全书113方,竟有43方之多均不含甘草,其因何在?本文试从《伤寒论》不用甘草的43方中浅谈甘草的使用禁忌。  相似文献   

4.
在《伤寒论》所载113方(佚一方)中,有40方配有大枣,仅次于甘草,和桂枝并列第二位。现从八方方面选代表方剂试析如下。一、顾脾解毒(计1方) 十枣汤是攻逐水饮的主要方剂,《金匱要略·痰饮篇》说:“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水邪积聚于胸,治必祛除,用  相似文献   

5.
我国汉代的医学大家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后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他是创立方剂的鼻祖,又是善用针灸的大师。就《伤寒论》中所载原文397条,113方,其中运用针灸的有31条,并有一定的规律性。为了继承和发扬张氏在辨证施治运用针灸的宝贵经验,更好地为人类的保健事业服务起见,故不揣谫陋,兹就个人管见所及略述于下。  相似文献   

6.
乔利军  张新春  黄燕 《新中医》2017,49(6):160-162
正方剂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药配伍而成的,因而方剂是医者智慧的结晶。《伤寒论》共载方113首,这些方剂理法有度、组方严谨、选药精当、主次分明、药味不多、变化巧妙,深为古今中外医家所折服,亦被推为"方书之祖"。徐灵胎从方证相应的角度揭示了《伤寒论》辨证论治的规律,"不类经而类方"开类方研究之先河,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1~3])。栀子汤类方是《伤寒论》中以栀子豉汤为主方辨治胸膈郁热证的一类方剂,包括  相似文献   

7.
从中医临床使用的处方来看,甘草在方剂中出现的频率较高。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方剂学》载正方236首,含甘草者108首,占45.76%,《伤寒论讲义》113方中选用甘草配伍者70方,占61.95%。现将甘草在方剂组方配伍中的作用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8.
由张仲景所著,成书于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经晋代王叔和整理编次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中《伤寒论》载方113方(缺1方),《金匮要略》载方226方,共计339方,被后世尊称为经方,经方一词最早见于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明喻昌所云:“两书所载方剂是众法之宗,群方之祖”,  相似文献   

9.
中药为天然药物,大部分没有毒性,但也有一部分性较峻烈,或含有一定的毒性。其中如附子、乌头、大戟、甘遂、芫花、半夏等为临床所常用。据统计,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中使用的各种有毒药物24种,含有毒药物方剂119首,约占二书总方剂(《伤寒》113方,《金匮》262  相似文献   

10.
经方治验3则     
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分别载有方剂113方、205方(4方佚失),其方选药精当,配伍严谨,药量精确,疗效可靠,被后世医家尊为"众方之祖"。笔者在近30年的临床实践中运用经方疗疾,略有心得,现择3则验案记述于下。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为“众方之祖”,共载方剂113方(内缺禹余粮丸方),用药八十五味。严格遵循依证立法,依法立方,依方选药之法则,方药与证,如影随形,有一病,必有一药,病千变,药亦千变。故学者多很重视《伤寒论》方药之研究,并且推崇“以药测  相似文献   

12.
<正>《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融理法方药为一炉的重要医学著作。在整部书中,始终贯穿着张仲景"扶阳气、存阴液"的思想。这一重要思想,仅就《伤寒论》中对炙甘草的广泛、灵活运用,足可以得到明确的印证。《伤寒论》一书共397条,除重复和佚方外,计112方。据笔者统计,其中运用炙甘草(包括用生甘草二方)的方剂共用有67方(佚方除外),占《伤寒论》载方的60%。现列表于下。  相似文献   

13.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收载方剂113首,用药91种。其中大多数因疗效确切而世代相传,而沿用至今,但有一部分中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产生了品种变异。以200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品种作为依据,与《伤寒论》中的药物进行对照分析。认为古今用药变迁是常理,变化是历史的必然。在变异中有些品种得到了发展,但也造成了药材实物的古今不同;而方剂是中医治病的主要武器,药是组成方剂的基本单位,所以准确地用药是方剂正确组成的基础,是方剂疗效的保证。中药材品种的淘汰或变异产生了中药材品种的某些混乱已是公认的事实,这种混乱,除了疗效不确定外,还可产生毒副作用。因此,必须予以“正名”。只有“名正”才能“效高”。  相似文献   

14.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基本读物,历来称为经典著作,所以方内所用方剂,又称经方。运用经方治病,只要着眼细微,方证对应,辨证准确,立法得当,有是证则用是方,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退黄三方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霏  郜凤丽 《光明中医》2007,22(1):17-18
《伤寒论》是东汉医家张仲景所著,是祖国医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典范.全书共载方113首,均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故其方被后世尊称为经方.其中用于治疗湿热黄疽的有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栀子柏皮汤、茵陈蒿汤.虽逾千年,这三首方剂目前仍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黄疸的治疗,每每取得满意疗效.今就"退黄三方"谈谈笔者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6.
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方剂中,运用细辛共计17方,其中《伤寒论》5首,《金匮要略》12首(与《伤寒论》重复方除外),广泛地用于伤寒、杂病,配伍精当,曲尽其妙。兹将代表性的方剂,从六个方面探讨于后。辛温发散治风寒  相似文献   

17.
齐教授信箱     
《新中医》1982,(11)
如何对待《伤寒论》方剂的药量《伤寒论》方剂堪称中医方剂之祖。一方面,伤寒方之疗效经得起千百年临床的检验,用之不衰;另一方面,伤寒方示后业以组方之法度,被效法不止。论中一百一十三方(一方缺)不仅有药物组成,而且每味药皆示用量。对伤寒方,熟记其药味组成外,是否要注意其药量?此为习伤寒方者必面临的问题,对此从两方面加以认识。(一)药物的绝对量方剂中每味药的具体用量称绝对量。对伤寒方中药物的绝对量应注意二个问题:1.计量单位。《伤寒论》以斤、两、株;方寸匕、钱匕;升、合;尺;枚、个等为单位。此为汉  相似文献   

18.
汉代医家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一书,素有方书鼻祖之称。书中载方113首,(除禹余粮丸有名无方外,实为112方),立方用药悉有法度,组织配伍尽皆精妙,运用中药气味化合有独到之处,其中大多数方剂,经过后世医家的长期实践检验,证明疗效卓著,而被沿用至今,成为中医组方的范例,秦伯未老中医认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本为一书,许多方剂均重复,主张应把研究重  相似文献   

19.
赵玉珍 《北京中医药》2006,25(9):556-558
小陷胸汤原载于《伤寒论》,是治疗小结胸病"证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的方剂.原方由瓜蒌、半夏、黄连组成.笔者依其辛开苦降之组方法则,秉仲景之"有是证,用是方"的原则,临床用此方治疗内科杂证,收效良好.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原著为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经后人整理将其中关于外感热症之相关内容编纂为《伤寒论》,将其它关于内科杂症之相关内容编纂为《金匮要略方论》。《伤寒论》中的泻心汤系列方主要用于治疗升降失和、脾胃虚弱以及湿热内蕴形成的"痞满"证。包括有:半夏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以及黄连汤等。泻心汤类方剂历来为中医常用方剂,经久不衰。经长期研习《伤寒论》后认为,其中泻心汤类方剂在现代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现将具体研习内容总结于后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