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Gu YT  Jia LS  Chen TY  Qi J  Wang J  Cui SF  Li XH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6):1127-1131
目的 本研究在活体山羊颈椎上从椎间支撑能力、二期生物力学稳定性及椎间融合组织学方面比较三面皮质骨、Harms椎间融合器(cage)、Carboncage及自行所研制的帽式颈椎椎间融合器(hat type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fusion cage,HCIFC)的术后效果。方法 取32头山羊随机平均分为4组:第1组自体三面皮质髂骨;第2组Harmscage;第3组Carboncage;第4组HCIFC。分别行C3,4椎间盘切除术并分别植入以上内植物。术后共观察12周并测量平均椎间高度(DSH)、椎间角(IVA)及前凸角(LA),处死后进行影像学、生物力学及组织学评估。结果 术后1周方盒形HCIFC、Carboncage组的平均DSH、IVA及LA要显著大于垂直圆柱体Harmscage和三面皮质骨组(P〈0.05);术后12周时3个cage组的平均DSH、IVA及LA显著高于三面皮质骨组(P〈0.05)。垂直圆柱体Harmscage轴向旋转和侧屈时平均刚度显著大于其他组(P〈0.001),轴向旋转时的最大活动度要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与三面皮质骨组相比,3个cage组的椎间融合效果略好。结论HCIFC的椎间支撑能力、生物力学性能及椎间融合效果均适合于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2.
聚合物颈椎椎间融合器具有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隙高度、提供初始力学稳定性、促进椎体间融合的特点,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应用广泛。该文对常用聚合物颈椎椎间融合器(包括不可降解的聚醚醚酮、聚酰胺、聚乙烯、聚丙烯酸酯椎间融合器以及可降解的聚乳酸、氨基酸共聚物椎间融合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聚DL-乳酸(poly (D, L) Lactide,PDLLA)融合器(cage)促进山羊C3,4节段椎间融合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和成骨作用。方法24只雌性山羊随机分为三组:PDLLA cage组(8只)、钛合金cage组(8只)和三面皮质髂骨组(8只)。切除C3-4椎间盘,分别植入PDLLA cage、钛合金cage和三面皮质髂骨。于术前、术后及术后1、2、4、8、12周摄X线片,测量平均椎间高度、椎间角及前凸角,术后12周摄X线片后处死动物,进行平均刚度及活动范围等生物力学评估,并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各时点PDLLA cage组、钛合金cage组和三面皮质骨组的前凸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周, PDLLA cage组椎间角大于三面皮质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8、12周,PDLLA cage组平均椎间高度大于三面皮质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侧屈和旋转加载下,各组C3,4节段的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两个cage组均较三面皮质髂骨组大,而钛合金cage与PDLLA cage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间活动范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两个cage组均优于自体髂骨组。组织学观察见PDLLA cage组融合部位大量新生骨和软骨形成。结论 PDLLA cage生物相容性好、可为骨长入和界面成骨提供适合的生物学环境;其在维持椎间高度,增加融合节段的稳定性等方面具备潜在优势,能为最后的骨性融合提供良好的生物力学环境。  相似文献   

4.
椎间融合器和颈椎前路钢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近期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高位颈椎采用椎间融合器、低位采用颈椎前路钢板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效果。方法 对86例C3-4、C5-6或C6-7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减压、植骨及C3-4椎间融合器和C5-6、C6-7钢板内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植骨融合率及有无植入物并发症。结果 术后进行6~12个月(平均10个月)随访。术后6个月X线片显示全部病例植骨愈合良好;症状明显改善者75例(占87%);无椎间融合器下沉、脱位,无钢板及螺钉松动或断裂现象。结论 高位颈椎采用椎间融合器、低位采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以下优点:明显减少手术并发症,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术后颈椎可获得即刻稳定,防止植骨块移位,术后无需石膏固定,能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5.
颈椎自张式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山羊动物模型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建立颈椎自张式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山羊动物模型,比较其与三面皮质髂骨、钛网的融合效果及并发症。方法18只成年公山羊随机分为自体三面皮质髂骨(A组)、钛网(B组)、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C组)3组,均行C4椎体次全切除植骨术,附加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后即刻及12周摄颈椎X线片,术后12周取标本行组织学检查。结果A组出现1例髂骨血肿,B组出现1例不全瘫及1例钛网下沉,B组、C组出现1例切口感染。术后12周各组山羊颈椎获得放射学及组织学融合。C组山羊颈椎获得牢固的椎体间融合。结论颈椎自张式记忆合金椎间融合器可获得满意的融合效果,手术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6.
颈椎椎间融合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颈椎退变性疾病如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的外科治疗 ,现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议。上世纪 5 0年代Smith、Robinson[1]和Cloward[2 ] 开展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以来 ,大量的颈椎病患者由此经典的手术方法而得益 ,但随全球开展此类手术病例数的增加 ,由此而出现的并发症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3 ] ,一般认为经典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手术的不足在于 :融合材料的来源问题 ,取自体髂骨被认为是经典而理想的植骨来源 ,但髂骨供骨区的并发症至今仍困扰着脊柱外科医生[4] ,同种异体骨或人工骨替代材料存在融合率不足的弊端[5] ;…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既往曾行颈椎前路手术的病例,再次行其他病变椎间盘切除减压并应用锚定式颈椎椎间融合器( anchoring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fusion cage,ACIFC)行植骨融合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2年6月收治颈椎前路手术后,其他颈椎节段再次发病患者12例,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35~64岁,平均49.6岁。再次手术原因:融合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8例,非邻近节段再发颈椎病3例,急性颈椎椎间盘突出症1例。均经前路行病变颈椎椎间盘切除减压、ACIFC植骨术,共置入ACIFC 12枚。术后定期行X线片及MRI复查;采用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 Chi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COA)40分法及颈椎残障指数( 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评分系统评价患者术前、术后颈脊髓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随访时间2~4.5年,平均3.5年。12个再手术节段均获骨性融合,融合时间2.5~5个月,平均3.3个月。术前COA评分32.00±2.00分,术后末次随访时37.92±1.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NDI评分39.08±3.32,术后末次随访时29.08±2.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椎前路再手术中应用ACIFC行植骨融合,施术方便、固定确切、融合率高,近期随访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锚定式颈椎椎间融合器临床应用中期随访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后应用锚定式颈椎椎间融合器(anchoring cervical intervertebralfusion cage,ACIFC)植骨融合的中期随访结果。方法:2006年10月~2008年2月收治颈椎疾病患者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25~69岁,平均48.2岁。颈椎病31例,其中脊髓型14例,神经根型9例,混合型8例;下颈椎不稳症4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5例;Klippel-Feil综合征2例。均经前路行椎间盘切除减压、ACIFC植骨术,融合节段:单节段27例,双节段14例,三节段1例;共置入ACIFC 58枚,C3/4 11枚,C4/5 13枚,C5/618枚,C6/7 14枚,C7/T1 2枚。初次行颈椎手术者40例,颈椎术后再手术2例。术后定期行X线片及MRI复查,判定植骨融合及邻近节段退变情况;采用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COA)40分法及颈椎残障指数(NDI)评分系统评价患者术前、术后颈脊髓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5例患者术后24h内出现咽部疼痛,经对症治疗于术后1周内症状消失。术后48h内发生轴性症状2例(3.4%),经对症处理术后1周症状明显改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4.5年,平均4年。58个椎间隙均获骨性融合,融合时间2.5~6个月,平均3.5个月。术前COA评分30.21±2.69分,术后末次随访时37.18±1.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改善率71.2%;术前NDI为40.03±3.92,术后末次随访时为29.95±4.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4.5年(平均4年)发现融合节段邻近节段退变5例(11.9%),其中融合节段相邻上位椎间盘3例,下位椎间盘2例。结论: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后应用ACIFC行植骨融合,融合率高,轴性症状及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低,中期随访结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颈椎椎体间融合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2002年3月~2005年2月间应用颈椎椎体间融合器治疗的3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观察椎体间隙高度、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情况。结果平均随访10个月时,36例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达95%,优良率达87%,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恢复及维持满意。结论颈椎椎体间融合器应用能使融合节段获得即刻的稳定性,恢复并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Hangman骨折,即创伤性枢椎滑脱症(traumatic spondylolisthesis of axis,TSA),发生率占颈椎骨折的4%~7%。Effendi等将其分为3类,并认为Ⅱ、Ⅲ型骨折需要手术治疗。近来,随着MRI技术的普及,有学者发现TSA常合并C2/C3椎间盘及前后纵韧带的损伤,如不加以处理,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比较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与锁定钢板联合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吞咽困难发生率、疗效和内固定松动率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014年49例于我院行前路手术的单节段颈椎病病例,A组23例采用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B组26例采用锁定钢板联合椎间融合器,随访时间分别为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末次随访(13~39个月,平均23.5个月),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吞咽困难发生率、疗效和内固定松动率,吞咽困难发生率、疗效和内固定松动率分别采用Bazaz吞咽困难分级、JOA评分和X线进行评估。结果〓两组病例均一次性完成手术,无患者失访。A组病例手术时间为58±23 min,术中出血量为53±25 mL,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末次随访吞咽困难发生率分别为17.39%、4.34%、0、0和0,JOA评分由术前的9.18±3.06分上升至术后12个月的15.78±3.21分,改善率为57.15%±29.67%,至末次随访无内固定松动发生。B组病例手术时间为74±28 min,术中出血量为57±19 mL,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末次随访吞咽困难发生率分别为46.15%、30.76%、23.08%、0和0,JOA评分由术前的9.03±3.14分上升至术后12个月的15.34±3.09分,改善率为58.74%±31.53%,至末次随访无内固定松动发生。两组对比手术时间和6个月吞咽困难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与锁定钢板联合椎间融合器均可固定牢靠,两者治疗颈椎病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前者在缩短手术时间和降低吞咽困难发生率上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2.
颈椎椎间融合器翻修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颈椎椎间融合器(以下简称Cage)手术失败的原因,探讨颈椎Cage翻修手术的适应证、手术方式和手术效果。方法 颈椎Cage翻修术27例.其中颈椎间盘突出症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2例,脊髓型颈椎病21例;单节段Cage 8例,双节段15例,三节段4例。就诊时距原手术时间2~25个月.平均10.3个月。患者表现为颈肩部不适22例,颈肩部疼痛9例,脊髓压迫症状19例,术前JOA评分平均11.6分,翻修术前颈椎曲度较原手术术后当时平均丢失7.1mm、椎间高度平均丢失3.9mm,24例出现颈椎后凸畸形.多节段者均出现两个Cage交错咬合现象,植骨不愈合6例.动态X线片显示颈椎不稳9例,CT或MRI显示减压节段仍存在压迫19例。对23例(29个Cage)行前路Cage取出、减压植骨、钢板固定,其中16例加后路侧块螺钉钢板固定植骨融合术;4例(9个Cage)行后路椎板减压、矫形固定。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4~26个月.平均11.7个月,较翻修术前颈肩部症状改善率为81%.脊髓压迫症状改善率为58%.术后JOA评分平均14.2分.前路翻修中17例植骨块于术后3个月时愈合,6例延迟愈合。颈椎后凸畸形消失,椎间高度平均增加3mm.未出现神经损伤和内固定失败病例,结论 Cage手术失败原因包括减压不够彻底、Cage沉陷产生颈椎曲度的丢失和植骨不愈合,翻修的适应证为神经症状进行性加重或出现颈椎不稳、畸形者、翻修时尽量采用前入路,取出Cage,彻底减压,植骨固定。注意保留原有的骨质和颈椎的活动节段.长节段融合时应加后路固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Solis融合器在前路颈椎椎间融合术治疗邻椎病(ASD)中的应用,总结其在颈椎前路术后ASD翻修术中的临床疗效、优势及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2016年6月收治的使用Solis融合器行颈椎前路手术后需行翻修术的12例ASD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通过患者术前、术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吞咽困难情况等评估神经功能,结合手术前后X线片、CT及MRI影像学表现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4~114(61.8±29.3)个月。术后JOA评分、N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翻修术后均未出现吞咽困难等并发症,复查颈椎正侧位X线片均证实获得骨性融合。结论 Solis融合器应用在颈椎前路手术后ASD翻修术中安全有效,具有暴露范围小、手术时间短、对原手术节段无干扰、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前路零切迹减压融合术对邻近节段瞬时旋转中心(instantaneous center of ro?tation, ICR)及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10月至2014年12月的122例采用颈前路零切迹自锁式椎间融合器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ACDF)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过伸、过屈位X线片,测量邻近节段的ICR、ROM以及颈椎整体ROM。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估治疗分数、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评价治疗效果。结果随访3~21个月,平均6个月。无论是融合上方还是下方相邻节段的ICR,其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颈椎整体和屈、伸位ROM,其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其上下方相邻节段手术前后的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组手术前后的VAS评分、JOA评分及NDI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颈前路零切迹减压融合术治疗颈椎病效果良好,对邻近节段的ICR和ROM未造成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同种异体骨圈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了解同种异体骨圈 (allograft fusion cage, AFC)在颈椎前路椎体融合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从 1995年 9月 ,在 31例颈椎病、 6例颈椎骨折脱位、 2例急性颈椎间盘脱出症患者行颈椎前路手术中 ,将自制 AFC植入到 61个病变椎间隙。术后观察临床效果及手术并发症 ,并行 X线评价。结果 39例患者随访平均 28.6个月 ,临床效果满意,无神经并发症发生,无 AFC移位脱出。术后 3个月摄动态 X线片, 61个椎间隙平均 3.9个月完全骨性愈合。 59个椎间隙无塌陷、成角畸形, 2例 2个椎间隙因过早去除外固定,椎间高度轻度丢失。结论 与传统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相比, AFC植入操作简便、固定稳定、手术创伤小、时间短,椎间骨融合率相近,并因无需取自体髂骨和应用金属支架,消除了取髂骨及金属内固定物永久植入所引起的一些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稳型颈椎融合器在颈椎前路融合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椎间盘切除,自体髂骨植骨自稳型颈椎融合器椎间融合术治疗颈椎疾患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30~79岁,平均53.30岁;颈椎病22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26例,颈椎失稳2例;单节段32例,双节段15例,3节段3例。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定标准(Japan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对神经功能进行评估;采用Otani 分级方法对疗效进行评定;定期拍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和动力位X线片观察颈椎曲度和骨融合情况以及有无内固定相关并发症;采用Suk法评估骨融合情况。结果:5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未见明显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均达到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 4.30个月。JOA评分术后1周为16.10±2.20,术后6个月为16.40±2.35,较术前的10.60±3.00均明显提高(P<0.05).采用Otani分级方法进行疗效评定,优40例,良 9例,可1例。随访期间未出现明显的吞咽困难、融合器移位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结论:在颈椎前路融合手术中使用自稳型颈椎融合器疗效满意,且手术创伤小,能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是颈椎前路融合手术中一种较好的融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