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者对53例首次穿壁性心肌梗塞患者于发病后6月内行左心室和冠状动脉造影,23例心肌梗塞后心绞痛患者(甲组)较30例梗塞后无心绞痛患者(乙组)冠状动脉受累血管数和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增高,梗塞区侧支循环和左心室局部室壁活动改善。甲组中单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梗塞区冠状动脉自发性再通率显著高于乙组。本文提示,心肌梗塞后心绞痛可预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和梗塞区冠状动脉自发再通,特别是前壁梗塞时,因此,对心肌梗塞后有心绞痛的患者宜行冠状动脉造影,以期正确选择治疗方法,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2.
以往临床上根据心电图有无Q波分为穿壁性和非穿壁性心肌梗塞,但病理学证明,穿壁性和非穿壁性心肌梗塞患者的生前心电图均可不出现病理性Q波。为此本文对有Q波和无Q波形心肌梗塞患者的冠脉病变及左心功能作一探讨,以便指导临床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夜间心绞痛可能是冠状动脉心脏病的表现症状。本文对比研究有和无夜间心绞痛患者的一些特征,如梗塞的部位、原先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脏增大等,并探讨其病因。方法:冠心监护病房的急性心肌梗塞共174例。急性穿壁性心肌梗塞的诊断系依据典型的心前区疼痛史、明显Q波的形成和典型的血清酶活力演变。有典型病史和与血清酶活力演变而无明显Q波者则诊断为心内膜下心肌梗塞。分析患者入院前一个月的劳力性心绞痛、夜间心绞痛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结果:164例中104例(63%)在心肌梗塞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三种冠状动脉综合征(穿壁性心肌梗塞,心内膜下心肌梗塞,心绞痛)的侧枝循环进行分析,以了解这三种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造影联系,明确局部侧枝循环是否对梗塞后的临床症状起有作用,以及明确局部侧枝循环对心绞痛患者亚极量运动试验时是否出现缺血性心电图起有作用。方法:300例在出现典型冠心病症状一年内(平均23周)作过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分为三个临床组:(1)穿壁性心肌梗塞组。73例,其中43例为前壁梗塞,30例为下壁梗塞。(2)心内膜下心肌梗塞组。63例,其中33例为前壁、30例为下壁心内膜下心肌梗塞;32%患者心肌梗塞时血清酶有诊断意义的升高,68%患者血清酶无明显升高。(3)单纯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表现较多,可从仅有胸痛发作而无酶或心电图变化直至明显的穿壁性心肌梗塞。根据心电图表现可将心肌梗塞分为穿壁性和非穿壁性两型,一般认为非穿壁性的预后较好。为了评价这一假定,本文对104例心肌梗塞患者,包括穿壁性61例和非穿壁性43例,进行临床对比及分析。  相似文献   

6.
自从四十年代以来,传统上从心电图角度将心肌梗塞分为二种类型:穿壁性心肌梗塞和非穿壁性心肌梗塞。非穿壁性心肌梗塞又称为心内膜下心肌梗塞。这种分类是以心电图上是否存在病理性Q波为依据的:即在穿壁性心肌梗塞,心电图上有病理性Q波;非穿壁性心肌梗塞,心电图上表现为ST段和T波的改变,但是没有Q波的形成。病理学上,透壁性心肌梗塞是指全层的梗塞,非穿壁性心肌梗塞或心内膜下心肌梗塞是指梗塞范围在室壁的2/3以内。  相似文献   

7.
心肌梗塞前心绞痛与冠状动脉病变及侧支循环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8例心肌梗塞前有心绞痛史(甲组)和22例心肌梗塞前无心绞痛史(乙组)的患者,均于心肌梗塞后6个月内行左心室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证明,甲组的冠状动脉病变比乙组广泛而严重,但侧支循环丰富;节段性室壁活动异常减低。两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无显著差异.提示,心肌梗塞前心绞痛对预测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和侧支循环形成具有重要价值,尤其在前壁心肌梗塞时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8.
通常认为过度换气引起的胸痛是良性的,且非心源性,很少想到过度换气可招致冠状动脉痉挛。本文报道1例过度换气引起急性穿壁性心肌梗塞,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几乎正常。患者既往无心绞痛史。表明在过度换气情况下,出现胸痛及ST段抬高,应想到冠状动脉痉挛可能。  相似文献   

9.
无Q波性急性心肌梗塞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Q波性急性心肌梗塞进展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张志寿综述王思让审校急性心肌梗塞(AMI)按心电图上病理性Q波是否发生,可分为穿壁性心肌梗塞及非穿壁性心肌梗塞,二者临床病程,结果不一。非穿壁性心肌梗塞其梗塞面积较小,预后较好,但再梗塞率及远期死亡率高,亦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尸解检查四支(右、左主,左前降支,左回旋支)主要冠状动脉病变,对照不同临床状态以探讨形态学的变异。方法尸体解剖病例共67例,其中14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验尸时无肉眼及显微镜下的左室坏死,32例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均有左室透壁性坏死,21例为冠脉性猝死患者。所有病例其死亡的唯一原因是心肌缺血。心肌梗塞患者既往无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既往无急性心肌梗塞,冠脉性猝死患者既往无心绞痛和心肌梗塞。所有病例  相似文献   

11.
1974年 Cohn 等报告6例右室梗塞为主伴低血压患者,其中4例经扩容治疗成功,2例死于休克,尸检发现有广泛的双心室损害。以后在临床、放射性核素和尸检研究中证实下壁心肌梗塞常有双室受累,少数下壁梗塞患者可发生低血压综合征。近来研究表明,右室梗塞为主患者,左室梗塞可能是引起低血压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探讨两维超声(2DE)测定的右室/左室收缩不协调比值能否从穿壁性下壁心肌梗塞的低血压综合征中检出以右室病变为主的病例。方法:连续选择初发的单纯性急性穿壁性下壁  相似文献   

12.
最近指出,心得安长期治疗后突然停药,有可能促使心肌梗塞和猝死。为了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本文测定心绞痛病人用心得安治疗前、治疗时及治疗后的运动耐量和血小板集聚性。方法:男14例,女6例,年龄35至69岁,平均54岁。每周至少发作心绞痛3次,6个月内无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证据、无瓣膜性心脏病、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呼吸性肺部疾患、糖尿病、脂蛋白异常、贫血、吸烟史或心肌梗塞。血管造影显示一支或数支冠状  相似文献   

13.
大约三分之一的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不出现穿壁性心肌坏死的特征性 Q 波。然而无 Q 波心肌梗塞(NQMI)患者再梗塞的发生率,死亡率、猝死发生率明显高于有Q 波心肌梗塞(QMI)患者。因此,对 NQMI 患者在梗塞后早期应进行全面评价,并给予积极治疗实属必要。现将近年来的研究概况作一简要综述。一、定义:传统上从心电图(ECG)角度将心肌梗塞分为二种类型:①穿壁性心肌梗塞.②非穿壁性或心内膜下心肌梗塞。这种分类是以体表 ECG 有无病理性 Q 波为依据的:即穿  相似文献   

14.
多年来,临床医生常常根据心电图的表现,将心肌梗塞分为穿壁性(Transmural)、非穿壁性(Nontransmural)或心内膜下(Subendocardial)心肌梗塞。许多经典的内科和心血管病教科书已对这些心肌梗塞的心电图表现作了详尽的描述。穿壁性心肌梗塞被认为是由于从内膜至外膜的整个心壁的心肌发生坏死所致,其心电图表现为异常的  相似文献   

15.
急性透壁性下壁心肌梗塞早期,为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时,常常发现下壁导联(Ⅱ、Ⅲ、aVF)ST段抬高,有时伴心前导联(V_1-V_6)ST段下降。此种心电图改变,过去一直认为是心电图下壁导联ST段抬高在前壁导联的镜面投影,几乎无临床意义。近年来,国外一些学者注意到具有心前导联ST段下降的急性透壁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较无心前导联ST段下降者血清酶CK峰值高、左室射血分数低、并发症多、近期及远期死亡率高、下壁梗塞面积大或多合并真后壁、后侧壁和后间壁梗塞,以及伴有前壁缺血。他们认为心电图心前导联ST段的变化可作为早期甄别急性下壁心肌梗塞重症和轻型患者及多血管病变和单血管病变的有价值的非侵入性指标。然而,  相似文献   

16.
异常Q波一直被认为是穿壁性心肌坏死产生的永久性损伤,但实际上亦可出现于一过性心肌缺血和无缺血状态。如对其认识不足,易被误诊为心肌梗塞。我们遇到6例非梗塞性短暂异常Q波病人,病因分别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胰腺炎、不稳定心绞痛、嗜铬细胞瘤和格林—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塞(AMI)后发生心绞痛和再梗塞是AMI 很常见的合并症,应用药物对预防心肌缺血有很大的治疗学意义。本文在单盲法和有对照组条件下研究了异搏定对梗塞后心绞痛和再梗塞的作用。共17例病人,均在心肌梗塞症状发生12小时内住院入冠心病监护单位(CCU)。选入的病人具有心肌梗塞所特有的持续性胸痛病史、心电图改变有持续性穿壁性缺血、全部病人穿壁性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均由血清肌酸激酶同功酶 MB(CK-MB)升高和新近发生的 Q 波等心电图特征所证实。病人接受异搏定治疗最初采用每隔30分钟静注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33例新近发生心肌梗塞的住院患者,均至少在心肌梗塞的初次心绞痛发作三天后,有一次或数次心绞痛复发,但原有坏死性Q波无改变,血清酶值也无升高。按心绞痛复发时伴有或不伴有ST段暂时抬高分为两组。甲组:15例(男性14例,女性1例,平均63.5岁)中,8例为初次发生心肌梗塞,其中6例有心绞痛史;7例为复发性心肌梗塞。11例有心力衰竭。心电图显示新近心肌梗塞部位:后下壁9例,前壁6例。患者均在新近  相似文献   

19.
急性前壁心肌梗塞下壁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44例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患者,将冠脉造影结果与体表心电图ST段改变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患者38.6%有下壁导联ST段压低,这些导联ST段压低与多支血管病变无关,而与前降支近端病变有关,可能反映高侧壁导联心肌缺血时心电图对应性改变.  相似文献   

20.
作者在48例临床和尸检符合肥厚性心肌病而未经手术治疗的病例中,发现7例(15%)左心室有穿壁性心肌梗塞疤痕,而其4条主要壁外冠状动脉均无明显粥样硬化。本文对这些病人的临床、血液动力学、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遗传学、尸检等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对穿壁性心肌梗塞的病因进行探讨。临床发现:7例中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12~60岁(平均33岁)。均无典型心绞痛,其中2例曾有可能为心源性的胸骨后不适,内1例临床有急性心肌梗塞的疼痛及多种血清酶升高。7例中6例的病程中有重度心力衰竭、心脏扩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体检除1例未予详细检查外,余6例在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