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多排螺旋CT扫描容积重建诊断肋骨骨折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永健  高歌 《临床医学》2008,28(9):42-43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扫描容积重建诊断肋骨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8例胸部外伤的惠者行64排螺旋CT扫描并行容积重建进行诊断,包括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等方法.结果 38例肋骨骨折共124根,其中多发、粉碎性骨折11例,两侧共76根;多发性骨折19例,两侧共35根;单发性骨折8例,两侧共13根.结论 胸部外伤的患者行多排螺旋CT扫描并结合容积重建等方法诊断肋骨骨折,可清晰、直观地显示肋骨骨折的数量、性质、部位及合并症,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性分析64排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在寰枢椎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23例寰枢椎损伤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扫描及后处理重建(包括MPR,MIP,VR),平扫层厚5.0 mm,重建层厚0.5 mm.结果 23例患者中,寰椎骨折5例,枢椎骨折18例,其中合并寰枢关节脱位5例.64排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可以清晰显示骨折的部位及分型,寰齿间隙的改变.结论 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是诊断寰枢推损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鼻骨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选择54例有明确鼻部外伤史病人,行64排螺旋cT扫描并后处理重建,重建技术为容积再现技术、多平面重建。结果:54例鼻骨骨折中,23例为单纯性骨折,2例为伴发上颌骨额突骨折,其中粉碎性骨折21例,2例在鼻骨横断片上显示欠清,经多平面重建明确显示。结论:64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能快速、准确地显示鼻骨骨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血管重建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对17例行CT主动脉夹层血管造影病例进行多种后处理重建,包括容积再现技术(VR)、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结果 根据Debakey分型:Ⅰ型5例,Ⅱ型3例,Ⅲ型9例,综合运用多种血管重建技术可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破口、内膜瓣和真、假腔情况.结论 64排螺旋血管重建技术能够明确诊断主动脉夹层,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背景:多层螺旋CT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对骨折诊断的价值已得到肯定,其中安装有图像后处理软件,可用于各种骨关节外伤的诊断.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关节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骨关节损伤患者全部进行X射线平片及多层螺旋CT扫描,并进行多平面重建及容积重建,分析平片、轴位、多平面重建及容积重建对骨折或脱位的显示情况.结果与结论:所有受试者中,X射线平片有明确骨折仅20例,容积重建图像可以立体显示骨折线的形态和走行,但容积重建图像对骨皮质轻微分离显示不佳、对关节腔内及椎管内游离骨折片显示困难.多平面重建可以准确显示骨折线以及骨折片的移位.3种方式对关节骨折诊断的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提示,64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可以直观、立体、清晰、多角度地显示关节骨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对泌尿系统结石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对47例有泌尿系结石病患者行64排螺旋CT平扫、增强、延迟扫描,采用三维重建技术,获得泌尿系立体图像。【结果】47例64排多层面螺旋CT泌尿系成像(MSCTU),立体显示尿路结石的部位、大小、形态、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术中根据重建泌尿系图像取石,手术成功率提高,损伤小。【结论】64排螺旋CT对泌尿系统结石的定性和定位诊断更为明确,对手术方式有指导性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膝关节外伤在磁共振和64排螺旋CT的诊断对比。方法:2015年1月至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膝关节外伤患者共40例。该40例患者最终均行手术治疗。术前对患者实施磁共振及64排螺旋CT诊断,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0例患者的病理诊断结果为半月板损伤内侧10例、外侧7例、内外侧合并损伤5例。韧带完全撕裂25例、不完全撕裂15例。MRI诊断半月板损伤内侧9例、外侧7例,合并伤5例。韧带完全撕裂25例、不完全撕裂13例。64排螺旋CT诊断结果为半月板损伤内侧8例、外侧5例、内外侧合并损伤3例。韧带完全撕裂21例、不完全撕裂12例。结论:MRI及64排螺旋CT诊断膝关节外伤比较,MRI可半月板损伤情况作出更为明确的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价值。方法:主动脉夹层患者23例,均行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采用容积重建、多平面重建及曲面重建等方法进行三维重建。结果:DeBakeyI型8例(34.8%),Ⅱ型3例(13.0%),Ⅱ型12例(52.2%)。主动脉重要分支受累5例(21.7%),均在三维重建中有特征表现。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是诊断主动脉夹层准确、快捷、有效地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张桢  汪洋  穆巍 《浙江临床医学》2012,(10):1297-1298
CT已成为肝癌诊断的主要方法之一。尤其64排螺旋CT以其扫描速度快,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高且通过三维(3D)重建可以获得更高质量的图像,为临床提供更为直观、可靠的信息。本文重点探讨64排螺旋CT并应用容积再现技术(VR)和最大密度投影技术(MIP)三维重建血管成像在肝癌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彩色重建技术对脑外伤颅内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46例急诊颅脑外伤患者,常规螺旋CT扫描后,进行彩色多平面容积重建(MPVR),需手术病例做彩色脑表面积分成像和VR-多对象彩色编码重建,并与黑白投影法成像对比.结果进行评分和统计学处理.结果:对蛛网膜下腔及脑实质内出血,彩色MPVR重建不如MIP容积重建显示病变清晰;对硬膜下出血彩色MPVR优于MIP容积重建.彩色脑表面积分成像可清楚显示脑外出血的形态、位置.VR-多对象彩色编码重建可以确定颅内出血与颅、脑的相对解剖关系.结论:综合应用黑白和彩色投影法重建,可为临床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64层螺旋CT血管分析软件在脑动脉CTA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r血管分析(VA)软件在脑动脉CTA的应用的可行性与局限性。材料与方法:3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完成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CTA增强扫描后选取钙段病变或可疑病变脑动脉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常规CTA图像(VII、MIP、MPR)和常规CTA图像+VA图像作诊断,诊断结果以DSA或手术结果为准,比较2组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常规CTA结合VA对脑血管性病变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高于单独的常规CTA。VA对脑动脉瘤及脑动脉斑块的显示、软硬斑块的鉴别和血管腔狭窄程度的测量,效果优于常规CTA。结论:VA软件适用于脑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多种重建方法综合应用是CTA正确诊断脑血管性病变关键。  相似文献   

12.
早期颈椎CT检查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早期颈椎CT检查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诊断意义。方法 107例颅脑损伤患者常规行早期颈椎CT检查,对影像学结果进行细致分析。结果 本组107例颅脑损伤患者中,有7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颈椎损伤,而颈椎X线平片检查,仅4例可见下颈椎的骨折线。结论 早期颈椎CT检查能够发现颅脑损伤患者较为细小或隐匿的颈椎骨折和脱位,其价值明显优于颈椎X线平片检查。  相似文献   

13.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multi-detector row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ners from different manufacturers were very similar until the introduction of 64-slice scanners but then began to diverge with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in the number of X-ray sources, detector geometry, gantry rotation time, and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s. These hardware and software advancements were largely driven by clinical requirements for cardiac CT.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echnologies available on state-of-the-art CT systems and the clinical needs they seek to address.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分析在脊柱外伤诊断中运用16排螺旋CT扫描技术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8月-2019年8月期间收治的50例脊柱外伤患者为本次研究资料来源,对所有患者安排进行16排螺旋CT扫描检查,通过多平面重建和表面遮盖等方式成像,对所有患者的伤情进行观察记录。结果:经过扫查,发现在50例患者中,单纯屈曲压缩型外伤的患者有28例(56%),爆裂性外伤的患者有9例(18%),骨折脱位伤的患者有11例(22%);其中,有2例患者漏诊误诊,诊断准确率为48例(96%),漏诊误诊率为2例(4%)。结论:在脊柱外伤患者诊断中运用16排螺旋CT扫描技术进行诊断扫查,有助于快速查清患者受伤原因,能够取得较高的诊断准确率,漏诊误诊率较低,对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是一种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值得大力推广应用于临床的伤情诊断方式。  相似文献   

15.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评价胰腺直接供血动脉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64 层螺旋CT 血管成像对胰腺直接供血动脉的显示价值.方法 对91 例非胰腺器质性病变行胰腺供血动脉64 层螺旋CT 造影检查,应用腹部容积扫描程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和容积再现(VR)技术获得胰腺直接供血动脉图像,并以DSA 造影结果为金标准进行比对,观察分析MIP、VR 对胰腺直接供血动脉的显示率,并对其显示真实性、可靠性及收益进行评价;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种方法间的差异性.结果 MIP 和VR 对胰腺直接供血动脉的显示率不同,MIP对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前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后动脉、胰背动脉、胰横动脉、胰大动脉显示率明显优于VR,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IP 对胰尾动脉显示率与VR 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且MIP 方法可提高胰腺直接供血动脉显示的敏感度、正确诊断指数和阳性预测值;但其对显示的特异度及阴性预测值与VR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64 层螺旋CT 血管成像是一种简便、快速、无创显示胰腺供血动脉检查手段,能够显示胰腺直接供血动脉,并可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MIP 多角度三维重建能比VR 更准确显示胰腺直接供血动脉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对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07年1月26例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病例行64排螺旋CT扫描。结果:26例中结肠恶性肿瘤13例(50%),小肠间质瘤4例(15.3%),小肠套叠2例(7.6%),腹股沟斜疝3例(11.5%),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3例(11.5%),肠系膜血管畸形1例(3.8%),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4例肠系膜血管病变还由DSA证实。本组应用64排螺旋CT病变定位准确率100%,定性诊断正确率97%(1例炎性病变定性不清)。结论:64排螺旋CT对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定性诊断和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在影像学检查中得措施,确定CT检查与MRI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03月至2019年03月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48例,分别进行CT检查与MRI检查,对比两种影像学检查措施下,诊断结果的准确率。结果:MRI检查在诊断结果准确率上为95.83%,CT检查在诊断结果准确率上为83.33%,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以影像学检查措施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诊断,MRI检查在诊断结果准确率上更高,临床诊断价值更高,更适用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8.
背景:膝关节创伤患者在行X射线检查后进一步选择64层螺旋CT检查时,根据伤情及重建需要选择何种后处理技术在临床上存在一定分歧。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在膝关节创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膝关节创伤患者的普通X射线片及64排螺旋CT影像学资料,采用多平面重组、容积显示和表面遮盖显示等后处理技术,结合原始骨窗及软组织窗图像,由2名以上有经验的放射科和骨科医生对图像进行双盲分析并与临床及图像重建结果对照。结果与结论:在79例膝关节创伤患者中,共计92处骨折。普通X射线片诊断68例82处骨折,1例假阳性,5例假阴性,检出率约为89%;经64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后确诊79例共92处骨折,检出率100%。证实,和X射线检查相比,64层螺旋CT及多种图像重建是膝关节创伤的重要辅助检查手段,能进一步明确有无膝关节周围隐匿性骨折、微骨折及脱位及软组织损伤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胰腺损伤的临床特征,方法:测定30例重型损伤和30例中型颅脑损伤患1-7d,8-20d,21-30d的两组血清泻 酶值并观察胰腺CT影像学的动态变化,结果,重型颅脑损伤组血清淀粉酶值在1-20d显升高,与中颅脑损伤组相比P<0.01,随颅脑损伤的康复下降而趋于正常,CT检查发现重型颅脑损伤组中胰肿胀积流发生率高,与中型颅脑损伤组相比P<0.01,但随颅脑损伤的康复亦好转,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常合并一过性胰腺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