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茶多酚对黄曲霉素B1(AFB1)和乙型肝炎病毒(HBV)诱发树肝细胞癌作用的影响。方法 成年树分成三组:A组(AFB1+HBV+茶多酚组)、B组(AFB1+HBV组)和C组(空白对照组),实验期间定期抽血检查HBV感染标志和进行剖腹手术取肝组织活检,观察各组肝癌发生率、肝癌出现时间、HBV感染持续时间,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癌形成过程中p53、bcl- 2、bax、survivin、GSTA1、SOD1、IL -2和SCF等蛋白在各组各时段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实验第90、105、120、135、150、165周各个时段中,A组的肝癌发生率均低于B组;A组首例肝癌出现时间及肝癌平均出现时间均晚于B组;A组HBV感染标志(HBsAg,HBeAg和HBcAb)的平均持续时间短于B组;在诱癌中期(实验第60 周)及肝癌组织内突变型p53、凋亡抑制基因bcl -2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率均为A组低于B组。但上述差异在统计学上大部分无显著性。结论 茶多酚对黄曲霉毒素B1和HBV诱发树肝癌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可以促进树体内的HBV感染标志的消除。茶多酚可能是通过促进终致癌物的解毒、抗氧化作用、提高免疫功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途径起到预防树肝癌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乙肝病毒和黄曲霉毒素B1在树鼩肝癌形成中的协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动态观察乙肝病毒(HBV)和黄曲霉毒素B1(AFB1)在树鼩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成年树鼩按不同处理分为四组:A-HBV+AFB1组;B-HBV组;C-AFB1组;D-空白对照组.整个实验期间,各组所有动物定期抽血及肝活检.实验于160周结束,处死所有动物.血及肝组织标本进行HBV感染标志及常规病理组织学等检测.结果:第一例HCC于实验99周时出现于A组.A、C组的HCC发生率分别为66.7%和30.0%;HCC的平均出现时间在A、C组分别为120.3±16.6周和153.3±5.8周(P<0.01).B、D组于实验结束时均无一例HCC发生,但动态观察中见B组的肝细胞增生结节不仅发生较早而且较多,其中一例于实验130周死亡时已有直径大至0.5cm的增生结节形成.结论:HBV作为独立的致肝癌因素时作用较弱,但HBV与AFB1有很强的协同致肝癌作用;在HCC的形成过程中可能存在着"病毒-化学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 (HBV)和黄曲霉毒素B1(AFB1)在肝癌形成中的作用及机理。方法 :用免疫组化、原位杂文及印迹杂交检测树鼠句肝和肿瘤组织。结果 :两次实验中 ,感染HBV又摄入AFB1的A组树鼠句肝细胞癌(HCC)发生率分别为 5 2 94%和 6 6 7% ;单纯感染HBV的B组分别为 11 1%和 0 ;只摄入AFB1的C组分别为 12 5 %和 30 % ;空白对照组D均无HCC发生。A组HCC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各组 (P <0 0 5 )。癌前病变r GT灶的个数及面积也如此。IGF Ⅱ的过表达与HCC发生密切有关 ;HBV和AFB1可协同激活ras基因 ;c myc主要参与HCC的演进 ,CDK4参与了HCC的发生和演进过程。这两种基因的改变与HBV感染有关。结论 :HBV能诱发肝癌前病变和肝癌 ,并与AFB1有协同致肝癌作用。在树鼠句肝癌形成过程有多种基因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不同因素诱发的树齮肝癌组织的基因表达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Li Y  Su JJ  Cao J  Ou C  Qiu XK  Yang C  Ban KC  Yue HF  Wei W  Ou SJ  Zhang LS  Wan DF  Gu JR 《癌症》2003,22(10):1018-1022
背景与目的:以往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肝癌相关基因的研究一般以癌旁组织作为对照与肝癌组织比较,但肝癌的癌旁组织常含有肝炎、肝硬化、增生结节等病变。为了探讨肝癌发生的分子机制及有关的基因改变,本研究用树鼩动物模型对病因不完全相同的两组动物的肝癌和其自身的癌发生前活检肝组织进行基因表达水平的比较。方法:实验树鼩分两组,黄曲霉紊B1(aflatoxin B1,AFBl)组单纯喂AFBl,HBV AFBl组先感染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然后喂AFB1。实验期间定期抽血检查HBV感染标志,并剖腹取肝组织活检。动物出现肝癌后,两组各取2例肝癌组织及其冷冻保存的癌发生前活检肝组织,用cDNA微阵列技术检测、比较各例肝癌组织和其相应癌发生前活检肝组织的基因表达水平,分析不同病因的两组肝癌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的异同。结果:肝癌发生率在AFB1组和HBV AFB1组分别为73.3%和77.8%。两组肝癌组织都有较大量的基因发生表达水平的改变,但在AFB1组以上调改变为主,在HBV AFB1组以下调改变为主。在受测的588个(16个功能组)已知与人类肿瘤有关的基因中,两组有相同改变的基因共11个,它们主要分布在3个功能基因组,即凋亡相关蛋白组,DNA合成、修复和重组蛋白组以及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组。结论:HBV对单纯AFB1引起的基因表达改变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动态研究在树鼩肝癌形成过程中p53与bcl-2的蛋白表达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实验组35例树鼩肝癌形成过程中第30周、60周、肝癌组织及13例同期的空白对照组树鼩肝活检组织,进行p53、bcl-2蛋白的检测.结果:p53、bcl-2基因参与HCC的发生,在树鼩HCC形成过程中,它们的表达均呈递增趋势.结论:p53、bcl-2基因之间的表达无明显依存关系.p53对凋亡的影响并不显著,bcl-2的抗凋亡作用受Bax的影响,bcl-2/Bax比率更能准确地反映细胞凋亡的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双暴露下肝细胞癌(hepatocelluar carcinoma,HCC)中p53基因突变及其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意义。方法根据HBV与AFB_1的暴露情况,将广西地区HCC 82例患者分为HBV(+)/AFB_1(+)(实验组A组)44例;HBV(+)/AFB1(-)(对照组B组)15例;HBV(-)/AFB_1(+)(对照组C组)15例;HBV(-)/AFB_1(-)(对照组D组)8例,另收集肝外伤、肝血管瘤等20例肝切除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组。用PCR技术及免疫组化法对p53基因11对外显子的突变及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82例HCC患者p53exon7-249阳性突变率为40.2%,正常对照组的阳性突变率为0,实验组A组、对照组B组、对照组C组和对照组D组的阳性突变率分别为50.0%、13.3%、46.7%和25.0%,其中实验组A组比对照组B组有更高的突变率(P<0.05),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2例HCC患者中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74.4%,正常对照组p53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为0,实验组A组、对照组B组、对照组C组和对照组D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9%、46.7%、73.3%和37.5%,其中实验组A组分别比对照组B组、对照组D组有更高的阳性表达率(P<0.05),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exon7-249突变与p53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在广西地区HBV和AFB1双暴露因素下的HCC发生过程中,p53基因有更高的突变率及蛋白表达,尤以p53exon7-249突变为其特征性改变,为该地区HCC发生常见的一种分子生物学事件;p53基因的高突变率及其蛋白高表达率可能为HBV和AFB1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研究广西地区肝癌患者中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DNA加合物的表达和p53第249密码子突变情况及其关系,探讨AFB1长期暴露与人群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的关系.方法 实验组为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63例HCC患者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肝肿瘤组织.按肿瘤大小分为小肝癌组(≤5cm)和大肝癌组(>5cm),同时小肝癌组包括两个亚组Ⅰ组(≤3cm)和Ⅱ组(>3cm).另取10例来自肝移植供肝及肝外伤切除的正常肝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法检测各组样本AFB1-DNA加合物的表达,并以PCR结合直接测序的方法 检测其p53第249密码子的突变情况.结果 小肝癌组的AFB1-DNA加合物阳性率最高(73.8%),显著高于大肝癌组(P=0.016).而小肝癌组p53第249密码子的突变率(35.7%)却显著低于大肝癌组(P=0.007).正常对照组AFB1-DNA加合物阳性率为50.0%,但未发现p53第249密码子存在突变.Ⅰ组与Ⅱ组之间无论是AFB1-DNA加合物阳性率还是p53第249密码子的突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0.676,P2=1.000).实验组中,33.3%的样本为AFB1-DNA加合物和p53第249密码子突变双阳性,22.2%的样本为AFB1-DNA加合物和第249密码子突变双阴性.结论 广西为AFB1高污染地区,正常人群普遍存在AFB1的暴露.AFB1的暴露可增加HCC的发病概率.p53第249密码子突变可能是影响AFB1相关HCC发生、发展的因素.结合AFB1-DNA加合物表达和第249密码子突变的情况,可有效地了解肝癌患者长期持续性或非持续性的AFB1暴露下DNA的累积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8.
用生物素标记的HBV DNA探针对经83~158周实验的55只树鼩肝组织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切片进行原位分子杂交研究。在45只接种过人HBV的树鼩中,有30只在肝细胞检出HBV DNA。这55只树鼩,有41只摄入了AFB_1,其中肝细胞HBV DNA阳性的A组22只,有10只发生了HCC;19只HBVDNA阴性的B组,只发生2例HCC,两组差别显著(P<0.05)。未接触过AFB_1的14只树鼩中,肝细胞HBVDNA阳性的8只(C组),发生1例HCC;而HBV DNA阴性的6只(D组)无HCC发生。提示HBV和AFB_1在诱发树鼩HCC中起协同作用;并支持HBV感染与HCC存在病因学关系的观点。该实验HBV DNA阳性物质主要分布于癌外肝细胞胞浆内,少数位于肝细胞核。癌组织内HBV DNA阳性率低于癌外肝组织。与在人肝癌研究的结果一致。表明树鼩是研究HBV致癌分子机理的较好的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动态研究在树鼩肝癌形成过程中p53和Bax的蛋白表达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实验组35例树鼩肝癌形成过程第30周、60周的肝癌组织及13例同期的空白对照组树鼩肝活检组织,进行p53、Bax蛋白的检测.结果:p53、Bax基因在树鼩HCC形成过程中,它们的表达均呈递增趋势.结论:p53、Bax基因的表达无明显依存关系.动态观察Bax的表达对预测肝癌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了解广西黄曲霉毒素B1(AFB1)高污染区人群细胞色素P450 3A7(CYP3A7)基因的多态性,及其基因型与肝细胞癌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选取黄曲霉毒素B1高污染区人群210例,其中肝细胞性肝癌患者97例,设为肝细胞性肝癌组(HCC组);HBV阳性而无其它疾病者38例,设为HBV阳性组;HBV阴性且无疾病者75例,设为HBV阴性组.取各组对象抗凝全血标本用酚-氯仿法提取DNA进行PCR扩增,并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CYP3A7*IA和CYP3A7*1C等位基因.结果:所检测的210份样本CYP3A7均为*1A/*1A型,未检测到*1C等位基因.结论:未检测到CYP3A7高表达*1C等位基因,推测CYP3A7在AFB1诱发的HCC发生中所起的作用小.  相似文献   

11.
12.
我院1975年6月~1990年7月共收治食管平滑肌瘤10例,占同期食管肿瘤总数的0.192%(10/1092)。位于食管上段2例,中段5例,下段3例。X线食管钡餐造影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行食管粘膜外肿瘤摘除9例,食管部分切除1例,效果良好。本文就其诊断与手术治疗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与目的: 研究仙人掌原液的毒性。 材料与方法: 小鼠急性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大鼠30 d喂养试验。 结果: 仙人掌原液雌、雄小鼠LD50均大于20.0 g/kg,属无毒物质;Ames试验、微核试验和精子畸形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大鼠30 d喂养试验结果显示该样品30 d喂养对大鼠各项观察指标未见毒性作用。结论: 在本次实验条件下,仙人掌原液为无毒物质,未显示有遗传毒性和亚急性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Chronic experiments on CBA and C57B1 mice and acute experiments on CBA mice established: (a) carcinogenic effect of sodium nitrite given continuously with drinking water (0.1; 1.0 and 10.0 maximum allowable concentr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morpholine fed with bread, and (b) endogenous synthesis of nitrosomorpholine as a result of simultaneous intragastric administration of same doses of sodium nitrite and morpholine. Also, nitrosomorpholine and N-nitrosodimethylamine synthesis was observed in vitro following addition of low-dose sodium nitrite, morpholine and amidopyrine to human gastric juice. Carcinogenic hazard associated with low-dose nitrite consumption in human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与目的:研究仙人掌原液的毒性。材料与方法:小鼠急性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大鼠30 d喂养试验。结果:仙人掌原液雌、雄小鼠LD50均大于20.0 g/kg,属无毒物质;Ames试验、微核试验和精子畸形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大鼠30 d喂养试验结果显示该样品30 d喂养对大鼠各项观察指标未见毒性作用。结论:在本次实验条件下,仙人掌原液为无毒物质,未显示有遗传毒性和亚急性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晚期贲门癌148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贲门癌手术治疗影响生存率的因素 ,提供今后工作参考。方法 对 14 8例经手术治疗的贲门癌患者进行术后并发症、绝对生存率的X2 检验。结果 本组切除率为 94.5 9% ,近半胃切除占 72 .14 %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67.9%、45 %和 2 4.3 %。病期、外侵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等因素对 5年生存率有显著影响 (P <0 .0 1)。术后并发症以吻合口瘘及肺癌并发症为多见 ,其发生率为 3 .6% ,手术死亡率 1.4%。结论 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 ,根治手术和术后积极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胆囊癌的防治方法。方法分析29例胆囊癌病人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及结果。结果术前诊断明确者21例,剖腹探查发现已属晚期,9例为Ⅳ期行根治术,12例为Ⅴ期未行根治术,均于术后1年内死亡。术前怀疑胆囊癌者5例,剖腹探查冰冻切片证实为Ⅴ期及Ⅳ期者各1例,Ⅴ期未行根治术,Ⅳ期行根治术,均于术后1年内死亡;Ⅲ期者3例,行胆囊癌根治术分别于术后10月、13月、17月死亡。2例术中冰冻切片发现的Ⅱ期胆囊癌,行胆囊癌根治术,分别于术后23月、26月死亡。1例意外胆囊癌属Ⅰ期胆囊癌,术后5年半死亡。结论要减少胆囊癌危害,重在及时治疗胆囊结石。  相似文献   

18.
19.
20.
目的通过总结胰头癌病人的临床表现和影象学检查结果来评价手术切除的可能性。方法总结32例胰头癌病人的临床表现和CT、磁共振(MRI)检查结果,判断肿瘤是否已发生邻近浸润或远处转移,以此来评价其手术切除的可能性。结果在22例作CT检查的病例中,判断正确的为17例,准确率为77.3%。作MR检查9例,全部判断正确,准确率为100%。结论某些特殊的临床表现和CT、MR检查对判断肿瘤是否发生邻近浸润或转移有较大价值,为术前评价手术切除的可能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