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医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健康教育对医学生艾滋病认知、态度的影响,为高等医学院校开展艾滋病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整群抽取某医学高校大一和大四学生,对其进行艾滋病专题讲座并发放宣传材料,在健康教育前后采用不记名调查问卷方法对被调查医学生进行艾滋病知识、态度调查,评价健康教育效果。结果:健康教育后,被调查医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P〈0.01),艾滋病相关态度有积极转变;在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方面,大一学生的健康教育效果优于大四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低年级医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意义更大,效果更好。高等医学院校应该探索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对医学生艾滋病认知、态度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提高中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同时了解新会区中学生艾滋病的知晓状况,为今后采取针对性的AIDS健康教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新会区某中学开展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活动,并分别在活动前后对3 653名中学生进行艾滋病知识问卷调查,对问卷结果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宣教后中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由82.32%上升至91.34%,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生艾滋病知识主要来源于网络、报纸杂志和卫生工作者宣传等;高年级学生的知晓率比低年级高,男生知晓率比女生高.结论 通过在学校开展艾滋病知识宣教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陕西医学杂志》2015,(7):915-916
目的:提高农村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短期内快速扩大学生接受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范畴,为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使用培训者培训(TOT)方法,即课题组人员先对老师进行培训,再由培训后老师对学生进行预防AIDS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并对学生健康教育前后进行问卷调查,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学生健康教育前后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显著性提高,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培训者培训(TOT)方法能快速提高学生预防艾滋病的知晓率,短期内扩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范畴,是学校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的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TOT有效地解决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师资缺乏的问题,为完成教育部关于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目标提供了一种快捷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在提高孕妇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中的效果。方法选取孕妇33名,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干预,主要包括面对面授课和短信交流;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33名孕妇接受干预前后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进行调查。结果干预前孕妇艾滋病基础知识掌握率为81.82%,母婴传播与阻断知识掌握率为72.73%;干预后孕妇艾滋病基础知识掌握率为96.97%,母婴传播与阻断知识掌握率为93.94%,(P<0.01)。结论通过有效的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可有效提升孕妇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医学院校新生对艾滋病知识掌握的程度 ,探索在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中的有效途径。方法 :采用投影胶片讲解“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 ,在教育前后进行两次调查 ,对比研究教育前后调查结果。结果 :在教育前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认识存在很大误区 ,教育后 ,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认识有很大程度提高。结论 :讲解“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是提高医学生艾滋病知识水平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茂名市农村人群的艾滋病知识水平和对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的态度,采用集中看VCD加现场交流方式、张贴健康海报和发放健康资料自学三种健康教育方式,探索在农村实施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措施的有效途径。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茂名市高州2个镇的3个行政村的人群分别开展集中看VCD加现场交流方式、张贴健康海报和发放健康资料自学的健康干预活动,对调查对象在健康教育前后采取自制问卷调查,比较健康教育前后调查对象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以及三种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之间的效果,对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进行回归分析,探索农村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影响因素。结果健康教育后,调查对象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有较大提高(P〈0.05);性别分布上,男性知晓率高于女性知晓率(P〈0.05)。年龄分布上,55岁以上人口知晓率明显低于其他年龄组(P〈0.05);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群知晓率也较高。健康教育干预前后,调查对象对艾滋病人和感染者态度变化不明显。在三种健康教育模式中,以VCD加现场交流方式获得的成本一效益最高。结论健康教育干预活动对提高农村人群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有良好效果,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影响居民艾滋病知识水平,健康教育前后居民对艾滋病人的态度改变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和普通高校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的差异,为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医学院随机抽取2个班共183名学生、普通高校随机抽取3个班共300名学生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问卷调查.结果:能正确写出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的医学院校学生数高于普通院校学生;在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的调查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生理学教学中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为医学院校开展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和新思路.方法 以大连医科大学2004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21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的生理学理论教学第十章第五节"本能行为"的讲解中,进行有关艾滋病的健康教育.通过健康教育实施前后共2次的问卷调查,评价生理学教学中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在大学生预防艾滋病中的实施效果.结果 艾滋病健康教育实施后,大学生对艾滋病和安全性行为总知识的得分从31.36±5.12分提高到47.73±6.43分(P<0.01).学生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增加了28.28%,安全性行为知识知晓率增加了41.94%,对艾滋病病人的态度也随着艾滋病知识水平的提高而明显改善.结论 生理学教学中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适用于医学生,对保护他们自己免受艾滋病威胁以及在全社会开展控制艾滋病疫情的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效果明显,可以在医学院校中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某党校艾滋病教育培训的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某党校学员130名,进行艾滋病教育培训,教育前后采用问卷对调查对象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艾滋病相关态度行为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党校学员的问卷调查显示,与教育前比较,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显著提高,艾滋病相关态度行为有积极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党校艾滋病教育培训的健康教育形式在党校学员中进行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其效果明显,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护理类与师范类女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识程度、认识差异及其知识来源差异。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某高校护理类、师范类368名女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理类女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正确知晓率高于师范类女生,且二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类女生看艾滋病相关书籍的主动性明显优于师范类女生,且看此类书籍的目的,二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类与师范类女生在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获取途径上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调查的女生掌握了一些艾滋病相关知识,且护理类女生对这一知识的了解优于师范类女生。但2组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仍存在认识误区,高校应加强对女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对艾滋病认知现状及课堂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在校大学生对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STD)/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知识的认知现状,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教育。方法: 课堂教育配合无记名调查表。结果: STD/AIDS基本知识知晓率课堂教育前后分别为74.61%和95.93%(P<0.005);讲课前后道德行为观点转变的学生达73.77%(P<0.05);观点转变率为80.36%(P<0.05)。结论: 高校进行STD/AIDS知识宣传课堂教育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以学生社团为基础,在医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方法随机整群抽取一至四年级学生,由社团成员进行多种形式的艾滋病干预活动,干预前后分别填写事先统一设计的相同问卷,统计分析有关数据,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研究对象对基本知识及传播途径、个人防病态度及行为意向的正确认知均有所提高(p<0.05)。医学生有较强的公共卫生意识,但部分观念和态度没有改变。结论以学生社团为基础在医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医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程度、态度等现状,为学校开展艾滋病防治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应用不记名调查问卷对某医学高校683名大一和大四学生进行艾滋病知识和态度进行现况调查并作统计学检验。结果:89.8%的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的区别,分别有92.8%、94.1%和81.8%的学生了解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仍有40.4%和37.2%的学生认为拥抱接吻及照顾艾滋病患者可传播艾滋病,学生认为学校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教育的较好形式依次为:举办宣传活动、宣传栏和宣传单、课堂教育、讲座或座谈会,以及广播或网络。结论:医学生对艾滋病仍存在认知误区和消极态度,大一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程度明显低于大四学生,学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医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程度,从而有利于防止艾滋病的传播和蔓延。  相似文献   

14.
医学生艾滋病知识的调查及其健康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①目的 调查医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了解情况,探讨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②方法 参考WHO关于艾滋病的知识、态度、信念、行为问卷,根据医学生实际情况编制调查问卷,以无记名选择答案的方式,对558名医学生进行了有关艾滋病知识的调查。③结果 100%的医学生知道艾滋病,但只有67.6%的学生知道艾滋病的病原体是HIV,62.2%的被调查者能正确回答出艾滋病的传播途径,92.0%的学生对艾滋病病人和HIV感染者表示不歧视,72.4%的学生较关心艾滋病的流行趋势,84.2%的学生认为我国现在广泛地开展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十分必要。④结论 在医学生中加强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大学生的艾滋病知、信、行情况,探索适合在校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模式.方法 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内蒙古自治区三所高校的近2 0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大学生对日常细节行为会不会感染艾滋病的知晓率较低,性观念和态度不容乐观.结论 在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健康教育、媒体宣传教育、同伴教育、网络教育是大学生最易获得信息的渠道,是今后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某医校学员艾滋病(AIDS)知识、态度、高危行为认知的现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某医校1117名学员进行AIDS知识、态度和高危行为认知水平的现况调查分析。结果①AIDS相关知识的正确回答率最高为98.93%,最低为21.22%;态度期望回答率最高为94.99%,最低为7.43%;高危行为认知正确回答率最高为96.42%,最低为38.59%。对AIDS预防措施的认知水平正确回答率最高为94.18%,最低为16.20%。②对AIDS知识态度行为认知得分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总分与年级、入学前是否学过医有关联(t=5.49,P0.01;t=2.60,P0.01),进一步分析发现高年级学员其知识、行为认知分值及总分明显高于低年级学员(P0.01),医学本科和医学大专学员的知识、态度、行为认知分值及总分明显高于护理大专和药学、检验、放射大专(P0.01)。入学前学过医的学员的行为认知分值和总分高于未学过医的学员(P0.05)。③相关分析发现,AIDS行为认知与态度、态度与知识、行为认知与知识分值呈正相关(P0.01)。结论某医校学员对AIDS知识的掌握尚不理想,其态度和行为认知尚不乐观,应加强对学员AIDS相关知识的教育,端正态度,引导其行为,以确保其掌握更准确的知识,将来更好地完成医疗工作任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低年级医学生的艾滋病(AIDS)知识和态度,为有针对性的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方法,以班级为单位抽取一、二年级学生共计1 149名,采取匿名自填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结果 1 149名学生AIDS传播途径、非传播途径的平均知晓率为94.56%和77.20%,AIDS防治知识平均知晓率为46.70%;83.90%的学生愿意参与AIDS宣传教育,但70.00%以上的学生回避与HIV感染者或AIDS病人直接接触;学生获取AIDS知识主要来自电视、报刊杂志(71.98%).结论 低年级医学生对AIDS经典传播途径认知水平高,但对防治知识和非传播途径的认知水平有待提高,对待AIDS的态度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18.
医学生性心理及性知识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医学生性心理、性知识现状,对在校1~3年级的311名学生采用现场答卷的方式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72.03%的学生认为在校时应该谈恋爱;有36.33%的学生希望体验性生活;有30.55 %的学生认为婚前性行为对女性无害;有29.58%的学生认为只要双方相爱即可以发生性关系;有30.87%的学生认为青春期性教育可导致青少年性行为增加。作为医学生对男、女性生理知识的了解相对欠缺,其中对月经期保健知识和遗精机理了解的分别为30.55%和30.87%。由此得出结论:医学生中性心理状态比较混乱,性知识相对较缺乏。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和青春期生殖卫生教育,发挥家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作用及伙伴的宣传和影响作用,把性教育作为系统工作来抓是改善当前大学生性心理、提高性知识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