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颅内动脉狭窄≥70%或闭塞的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分析.方法:43例CT血管造影(CTA)证实为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用TCD对颅内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评价.结果:严重颈动脉狭窄患侧大脑中动脉(MCA)的平均流速和搏动指数均低于对照组的正常人,颈动脉闭塞患者最低(p<0.05).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前交通动脉开放占58.14%,后交通动脉开放占48.84%,颈内外动脉开放占44.19%.结论:严重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后同侧半球血流量下降,侧支循环开放.TCD与CTA从不同角度为本病提供全面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颈内动脉颅外段(ICA)重度狭窄或闭塞时颅内侧支的开放情况,从而判断预后,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应用美国麦迪根500M经颅多普勒(TCD)检测1997—2005年已经明确诊断的72例ICA重度狭窄(大于90%)或闭塞,且颞窗良好者的颅内侧支开放情况,72例分为两组,A组(47例):有2条以上侧支开放;B组(25例):只有1条侧支开放。两组经过跟踪治疗及随访,发现预后有显著性差异。结果:ICA重度狭窄的临床表现及预后不仅与狭窄程度有关,还与侧支代偿情况有直接的关系。结论:对于ICA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应用TCD检查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林慧琼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18(3):420-421
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颈内动脉向颅内供血障碍 ,但是否引起脑缺血症状 ,除了与血管狭窄程度有关外 ,还取决于颅内和颅外的侧支循环是否完善 [1 ] 。我科 1993年以来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检测 19例一侧颈内动脉 (ICA)颅外段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 ,现就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19例 ,17例为住院病人 ,2例为门诊病人。男 11例 ,女 8例 ,年龄 (5 8± 11)岁。有明显神经系统症状 (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 7例 ,症状轻微 6例 ,无症状6例。 19例均行 CT或 MRI检查 :示一侧大面积梗死 5例 ,腔隙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了经颅多普勒超声与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诊断无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中的作用。方法对19例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的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及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检查,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比分析。结果经颅多普勒超声与计算机断层扫描亦管成像完全符合14例,2例前交通支、3例后交通支评价不足。患侧大脑中动脉的最高流速均低于健侧,分别为58±21.3和86±28.6 cm/s(t=10.51,P<0.01),双侧颅内血管搏动指数不对称,患侧0.53±0.153,健侧1.0±O.182(t=13.705,P<0.01)。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完全相符14例,不一致5例。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与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对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具有较大诊断价值,但有局限性,两者结合使用,在诊断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中具有互补作用,可以提高评价血管病变程度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血流速度变化与大脑中动脉病变后侧支循环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经血管造影(DSA)确诊的单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病人,计算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测得的病侧大脑前动脉(dACA)与健侧大脑中动脉(nMCA)的峰值流速(Vp)比值及双侧大脑后动脉流速比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观察上述指标与侧支循环建立的关系。结果病例组的dVACA/nVMCA(1.117±0.298)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801±0.147),P=0.027;病例组dVPCA/nVPCA(1.097±0.322)与正常组(1.022±0.2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DSA证实有大脑后动脉代偿供血的17例病人(1.353±0.442)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狭窄率和dVACA/nVMCA是预测MCA病变后ACA参与代偿的2个独立的相关因素。结论TCD提供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可以部分反映MCA病变后的侧支循环情况。 相似文献
6.
脑缺血最常见的病因非在颅内,而在颅外颈动脉的观点,这是近年脑缺血病变研究的重大成果。颈动脉狭窄和闭塞的多发部位是颈内外动脉分叉处,此外是动脉粥样斑块的好发部位,易造成狭窄,严重者引起血管闭塞。颈部动脉狭窄与闭塞,多普勒超声诊断依据血液动力学改变,主要参数有血流速度,血流频谱分布,血流音频信号,血流速对压颈试验的反应[1],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以下几点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 联合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评估单侧严重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对颅内循环的影响.方法 对可疑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1126例,其中67例CDFI诊断一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采用TCD技术检测其颅内动脉的流速及Willis环和眼动脉侧支开放情况.结果 CDFI显示狭窄处峰值血流速度及舒张期血流速度明显增快.TCD显示:①病变侧的大脑中动脉流速明显低于健侧;②Willis环代偿组患侧MCA流速明显高于颈内外侧支代偿组;③ACoA与中风的发生负相关.结论 TCD、CDFI的联合应用可以全面观察整个颈动脉系统的血液动力学改变,为下一步的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TCD)对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分析。方法:30例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用TCD对颅内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评价。结果:严重颈动脉狭窄患侧大脑中动脉(MCA)的平均流速和搏动指数均低于对照组的正常人,颈动脉闭塞患者最低(p<0.05)。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前交通动脉开放占58.14%,后交通动脉开放占48.84%,颈内外动脉开放占44.19%。结论:严重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后同侧半球血流量下降,侧支循环开放。TCD为本病提供全面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联合应用颈动脉超声(CDFI)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颅内外动脉血流改变的综合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经DSA证实的单侧颈内动脉狭窄〉70%或闭塞患者的CDFI和TCD联合检测结果。结果(1)CDFI显示: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段以及其近段、远段的血流速度、阻力指数均异常,部分患者对侧颈内动脉、同侧颈外动脉以及双侧椎动脉血流速度代偿性增高;(2)TCD显示:患侧与对侧的sPvMcA值分别为(55.42±28.06)cm/s和(99.35±38.25)cm/s,PI值分别为0.62±0.17和0.96±0.21,患侧与对侧的SPVMCA值和P1值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前交通动脉(ACoA)开放占50.94%(27/53),后交通动脉(PCOA)开放占41.51%(22/53),颈内一外动脉侧支开放占37.74%(20/53)。结论联合应用CDFI与TCD可以全面地观察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后整个颈动脉系统和后循环系统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为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临床治疗和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 107例临床上高度怀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在1周内同时进行TCD和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检查,分析两种检查结果对诊断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一致性和差异性.结果:x2=0.348,按a>0.05标准,不拒绝H0,两总体阳性数相等,无差别,应用TCD检查和CTA检查结果相同.结论:TCD检查是一项无创、简便、价廉且行之有效的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检查方法,可用于CTA检查前的筛选. 相似文献
11.
老年颈内动脉系统动脉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代偿能力评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老年颈内动脉系统动脉闭塞患者的倒支循环代偿能力。方法对170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造影证实的颈内动脉系统动脉闭塞老年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技术检测侧支循环通路。结果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TCD显示大脑中动脉异常波型(MCAAW)68%,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降低(MCAVR)66%,眼动脉血流方向逆转(ROA)70%,前交通动脉(ACoA)开放80%,后交通动脉(PCoA)开放71%。颈内动脉远段闭塞,TCD显示MCAAW90%,MCAVR68%,ROA15%,ACoA开放51%,PCoA开放61%。大脑中动脉闭塞,TCD显示大脑中动脉血流信号消失67%,MCAAW和MCAVR33%,软脑膜吻合侧支开放100%。结论TCD有助于了解颈内动脉系统动脉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代偿能力,为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单侧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MCA)/颈内动脉(ICA)狭窄与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MRI上的病灶模式。方法常规MRI和FLAIR序列研究脑梗死的形态学表现,利用DSA定位MCA/ICA血管狭窄程度,对照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141例患者(ICA65例,MCA76例)MRI上缺血病灶模式分为4种:区域梗死、皮质下梗死、边缘带梗死和弥散小梗死。MCA组中皮质下梗死的发生率较ICA组高(47.4%vs27.7%;χ^25.74,P〈0.05);ICA组中区域梗死的发生率较MCA组高(32.3%vs5.2%;χ^217.57,P〈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MCA病变患者多见于皮质下梗死,而ICA病变患者多见于区域梗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总动脉(CCA)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及侧支循环途径.方法 对67例CCA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患者组)和60例无颅内及颈动脉狭窄性病变患者(对照组)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颈动脉连续波多普勒超声(CWD)检测.结果 35例狭窄患者中.15例(43%)栓出CCA局限性严重狭窄血流.32例闭塞患者未探及到病变侧CCA血流信号.患者组病变远端的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血流波形异常,表现为收缩峰圆钝、峰时延长.其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TCD和CWD检测显示,患者组中79%的患者椎动脉-颈外动脉侧支循环开放,91%的患者Willis环侧支循环开放,均未见眼动脉侧支开放的血流表现.结论 TCD和CWD有助于了解CCA严重狭窄或闭塞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和侧支循环途径,为临床确定诊断和更深入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进展性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对75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成像证实的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患者(患者组)和80例无大脑中动脉病变患者(对照组)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患者组60例(80%)闭塞侧大脑中动脉深度范围血流速度明显降低[平均流速(23±5)cm/s]。70例(93%)病侧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代偿性增快,两侧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比值(1.49±0.23)明显高于对照组(1.03±0.11),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45例(60%)病侧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代偿性增快。患者组未发现其他侧支循环通路开放的血流表现。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有助于了解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为评价病情发展和预后,了解颅内侧支循环代偿状况,更深入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5.
Early and late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extracranial internal carotid stenosis undergoing carotid endarterectomy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arotidendarterectomy (CEA )hasbeenshowntobesuperiortomedicaltreatmentinpatientswithsymptomaticorasymptomatichigh gradecarotidstenosis AlthoughCEAremainsthemostcommonlyperformedoperationforperipheralarterialdiseasesintheWest,itisnotaspopularinChina Thisp…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颅外颈内动脉重度狭窄近、远期疗效.方法 1993年5月至2000年6月,共20例患者在中山医院接受21次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男性19例,女性1例,年龄47-76岁,平均64±9岁.其中缺血性中风患者7例,一过性脑缺血者11例,无神经症状者2例.所有患者均行术前颈动脉Duplex超声检查,19例同时行DSA检查,18例行MRA检查.狭窄度测定方法同NASCET.21侧手术的颈内动脉中,19侧狭窄≥70%,2侧狭窄60%-69%伴斑块溃疡.手术均采取颈丛麻醉,术中选择性地应用转流管和补片缝合.术后定期行超声检查和随访.结果 术后30天内无死亡和中风.围手术期有1例TIA和2例术后颅神经损伤.20例患者随访1-63月,平均31±20月.术后2年生存率和中风发生率为92.3%和0%,5年生存率和中风发生率为79.1%和12.5%.2例随访中超声检查发现手术侧颈内动脉50%-60%的再狭窄.结论 本组病例中,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颅外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取得了满意的围手术期结果和预防中风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7.
许惠萍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6,18(2):24-26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ICASO患者颅内脑血流改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经全脑DSA检查证实的ICASO患者66例(单侧病变50例,双侧16例)。临床分为脑梗死组、TIA组和无体征组。应用TCD检测双侧大脑中血流速度并判断颅内侧枝循环的开放。结果与DSA比较TCD对ACOA判断的敏感性97%,特异性93%;PCOA敏感性92%,特异性83%;OA开放的敏感性98%,特异性90%。无体征组和TIA组ACOA和PCOA同时存在的出现率高,而脑梗死组则仅有OA存在的出现率最高。狭窄同侧血流速度(39.55±13.28)cms明显低于对侧(78.90±24.15)cm/s(P<0.01),频谱低平呈波浪状。脑梗死组低于TIA组和无症状组(P<0.05)。结论TCD可以无创性地检测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后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并与临床表现相关。前后交通动脉代偿良好时不易出现脑梗死;仅有眼动脉反向存在及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的明显降低,往往提示代偿不足,易发生缺血性病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单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代偿与脑缺血的关系。方法将27例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根据有无侧支代偿分为2组,分别对2组患者的脑血流灌注显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7例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中4例有侧支代偿,13例无侧支代偿。10例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中7例有侧支代偿,3例无侧支代偿。当大脑中动脉受阻时,侧支代偿多见于血管闭塞患者,而无侧支代偿多见于动脉狭窄患者(χ2=5.632,P=0.018)。2组患者额、颞、顶、枕叶及基底节的血流灌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2组患者丘脑的血流灌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3,P=0.025)。结论当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时,由于侧支循环的存在,脑灌注损伤与血管狭窄程度表现不一致,联合应用2种脑血管造影和脑血流灌注方法可对MCA受阻有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单侧颈内动脉(ICA)重度狭窄患者颅内侧支循环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取北京安贞医院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单侧ICA起始部狭窄≥70%的患者39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有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者18例(症状组),无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者21例(无症状组),观察2组患者Willis环、侧支血管管径情况,分析单侧ICA重度狭窄患者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与侧支循环的关系。结果症状组患者高血压发病率显著高于无症状组,ICA狭窄程度大于无症状组(P<0.05)。症状组患者侧支血管代偿功能显著低于无症状组(P<0.05)。症状组患者Willis环前环完整率为72.2%(13/18),后环完整率为61.1%(11/18);无症状组患者前环完整率为95.2%(20/21),后环完整率为90.5%(19/21);症状组患者Willis环前、后环完整率显著低于无症状组(P<0.05)。症状组患者前、后环变异率分别为27.8%(5/18)和38.9%(7/18),无症状组患者前、后环变异率分别为4.8%(1/21)和9.5%(2/21),症状组患者Willis环前、后环变异率显著高于无症状组(P<0.05)。症状组患者前交通动脉管径显著小于无症状组(P<0.05),2组患者后交通动脉管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illis环的侧支代偿能力与Willis环变异与否及前、后交通动脉管径有关;Willis环代偿功能差是ICA重度狭窄患者发生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