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髓干细胞动员对合并粒细胞减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3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分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组和对照组,均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继续接受常规规范治疗,G-CSF组在此基础上给予G-CSF 10μg/kg皮下注射,1次/d,连续7d。住院及随访期间行超声心动图检查,6个月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左室功能相关指标[梗死区室壁增厚率、梗死区室壁运动评分指数(WMSI of IS)、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6个月后,除对照组WMSIofIS外,其他指标较之治疗前均明显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仅G-CSF组LVEF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O.05)。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PCI后利用G-CSF进行干细胞动员,将有助于心脏整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行性。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结扎实验动物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实验组动物心肌梗死后24h开始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0μg/Kg,连续注射10d;对照组动物心肌梗死后24h开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连续注射10d。检测实验动物外周血骨髓干细胞动员情况、心功能变化及心肌梗死区毛细血管密度。结果两组实验动物骨髓干细胞动员前外周血有核细胞计数与单个核细胞比例近乎相等,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动物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外周血骨髓干细胞一般在5d左右达到峰值,外周血有核细胞计数(63.10±16.72)×10^9/L及单个核细胞比例(97.1±2.88)%明显高于动员前,同时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实验动物心肌梗死模型术后4周左心室射血分数与术前相比明显降低,分别为(50.11±6.37)%vs(42.27±9.35)%,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心肌梗死区内有大量岛状存活心肌,毛细血管计数(3.68±0.78),HP,而对照组心肌梗死区内岛状存活心肌少,坏死心肌由均质瘢痕组织替代,毛细血管计数(1.38±0.87)/HP,对照组明显少于实验组,P〈0.05。结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0μg/kg)皮下注射可有效动员骨髓干细胞入外周血参与梗死心肌修复,增加心肌梗死区毛细血管密度,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新近资料表明,急性心肌梗死(AM I)后给予骨髓干细胞(BM SC)可能会改善心肌灌注和左室(LV)功能。本研究旨在评估AM I后表达造血和内皮祖细胞相关抗原CD34+的BM SC的自发性动员及其与梗死后心肌重构的关系。方法和结果:对54例AM I患者、26例慢性稳定型心绞痛(CSA)患者和43例健康受试者,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外周血CD34+BM SC浓度。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测AM I患者的左室功能。1年后对18例AM I患者进行了再次检测。AM I患者的BM SC浓度(平均峰值7.04±6.27个细胞/μl)高于CSA患者(3.80±2.12个细胞/μl,P=0.036)及健康对照…  相似文献   

4.
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疗法对合并心力衰竭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30例合并心衰的AMI患者随机分为2组。干细胞动员组15例,于入院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修复心肌梗死部位心肌并促进血管再生;对照组15例按AMI常规治疗。入院后第1天及第4、12周通过心脏超声(UCG)以及核素显像(SPECT)全面评价心功能。结果人院后4周,动员组心肌梗死面积缩小(P〈0.05),对照组心肌梗死面积较治疗前无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动员组4周时UCG提示左室射血分数及心输出量显著提高,SPECT显示心肌梗死面积缩小(P〈0.05);第12周时这些改善进一步加强(P〈0.01)。结论骨髓干细胞动员疗法可以提高AMI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安全性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自2003年11月至2004年1月收治的27例AMI 患者,入院后在常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药物与介入治疗)基础上给予包涵体型G-CSF(商品名:惠尔血)或分泌型G-CSF(商品名:金磊赛强),300~600μg/d皮下注射,连续5天,第6日分离外周血干细胞,进行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进一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时观察有无骨痛,乏力,皮疹,发热,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便秘),心绞痛或心衰加重,及一些少见的、严重的并发症:自发性脾破裂、严重化脓性感染、高凝状态、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发生.结果在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 %(12/27);其中骨痛发生率为18.5 %(5/27),低热约11.1 %(3/27),乏力约7.4 %(2/27),皮疹约3.7 %(1/27),心衰加重约3.7 %(1/27),无其他少见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时,无影响AMI病程的严重并发症发生,在AMI病人中应用G-CSF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威胁人类健康和引起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尽早、持久、充分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可以挽救更多存活心肌,改善患者预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i ntervenfion,PGI)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治疗效果好的优点^[1]。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7年10月开展了108例急诊PCI术治疗AMI,取得满意效果: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缩短。现将其术后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术和单纯药物治疗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心内科AM I患者50例,其中PCI组26例,单纯药物治疗组24例,采用Simp-son法对比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末容量(LVEDV)、左室收缩末容量(LVESV)、室壁节段运动积分指数(WMSI)的影响.结果 两组对比结果显示PCI患者LVEF明显升高,LVESV、LVEPV及室壁节段运动积分指数明显降低,提示左心室血运重构,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早开展PCI术,促进左心室血运重构,有重要的临床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8.
9.
毛文凯  刘志勇 《现代医学》2005,33(3):154-157
目的探讨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骨髓干细胞对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大鼠心肌梗死实验模型。治疗组在复制大鼠心肌梗死模型3h后用经生理盐水稀释的rhGCSF(2mg·L-1)皮下注射10μg·kg-1·d-1,共5d;对照组复制大鼠心肌梗死模型3h后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共5d。在复制大鼠心肌梗死模型24、48h和2周后,两组分别先后各取10只大鼠行在体心功能(±dpdtmax)测定,测定完毕后各组随机选取6只大鼠处死行心脏梗死范围的测量,其余大鼠处死取出心脏行HE染色及CD34+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24、48h和2周后治疗组±dpdtmax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心脏梗死范围低于对照组(P<0.01)。病理检查显示对照组心肌梗死区周围有较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而治疗组大鼠心肌坏死程度较对照组轻,浸润的细胞以CD34+的单个核细胞为主,并可见新生的心肌细胞生长。结论rh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原位移植可修复梗死心肌、减少梗死范围、提高心功能,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詹艳萍  赵立华 《河北医学》2009,15(11):1359-1360
AMI起病急骤,病死率高,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AMI患者发现的早晚及抢救是否及时,不仅直接涉及患者生命安危,而且与病情的预后密切相关。近年来,由于急诊PCI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及时挽救缺血心肌,缩小梗死范围,使AMI病死率降低,已成为AMI患者首选治疗方法。术后严密观察及护理在整个治疗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将我科2008年6月至2008年12月30例急诊AMI患者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丽华 《广州医药》2006,37(5):73-75
总结8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加支架植入术,对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并实施针对性护理,认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虽较一般冠心病患者高.但术后全过程监护及有针对性地护理是可以减少其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予以左卡尼汀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我院住院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抗凝及抗缺血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左卡尼汀。检测术前及术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T(cTnT)、脑钠肽(BNP)水平,术前及术后2周心脏B超检查。结果:左卡尼汀组CK-MB、cTnT及血浆BNP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指数(CI)、左室射血分数(LVEF)治疗后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卡尼汀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的患者使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心肌梗死(AMI)为临床上常见的心内科急症,目前应用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及外科血管搭桥为常见的解决方案,近来应用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骨髓干细胞治疗AMI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总结了动员外周血骨髓干细胞对于AMI后心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辛伐他汀(simvastatin)属他汀类降脂药物,对高脂血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一、二级预防作用明显,能降低心血管事件、提高生存率、降低死亡率、且耐受性好。本研究观察辛伐他汀应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经皮介入治疗术(PCI)后近期的影响。评价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加味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1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血清学指标、心脏彩超、再狭窄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VEGF、bFGF和TGF-β1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1周与术后4周的VEGF、bFGF和TGF-β1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1周与术后4周的VEGF、bFGF和TGF-β1均升高,且术后4周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两组患者的LVEDD、LVESD较术前降低,LVEF较术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术后4周的LVESD、LVEDD较对照组降低、LVEF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CI术后,对照组患者发生再狭窄17例,研究组患者发生再狭窄8例,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加味可以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的心功能,改善心室重塑,促进血管新生,降低再狭窄率,提高临床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李莉  李猛 《中国乡村医生》2007,9(9):108-109
目的:探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PECT)心肌灌注显像评价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后的心肌灌注状况的价值。方法:采用99mTc-tetrofosmin(P53)SPECT心显像对54例行PCI治疗的AMI患者评估心肌灌注情况,并记录6个月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SPECT显示无复流(NR)组22例,有复流组32例,两组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预后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NR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非NR组有增加趋势;另外,急诊PCI组的预后明显好于择期PCI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SPECT心肌灌注显像可对A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治疗疗效可靠的无创性评价,NR者预示心肌微循环灌注不良,心功能差,近中期预后差;急诊介入治疗可以明显改善AMI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大于70岁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术的临床疗效及常见并发症。方法2002年1月至2005年4月我院87例大于70岁符合美国心脏学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患者,根据是否行急诊PCI术分为PCI组和非PCI组。观察以上患者住院期间及随访30 d的死亡、再次心肌梗死,EF值、急诊重建血运、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PCI组:40例其中大于80岁6例,大于75岁26例。40例患者中,38例PCI成功植入支架41枚,即刻成功率95%。2例因急性心包填塞外科急诊搭桥1例获得成功,年龄76岁,1例术中死亡,年龄74岁。2例住院期间死亡,年龄78岁,2例住院期间因急性血栓形成再次行PCI术并获得成功,年龄分别为74岁、75岁。术后3个月随访无一例死亡,1例因再次心肌梗死再次行PCI术获得成功。住院期间及随访30d死亡率:7.5%:并发症发生率:15%;随访30 d,5例EF值<35%,发生率12.5%。非PCI组: 47例其中大于80岁9例;大于75岁23例。住院期间6例死亡,随访30d 2例死亡,死亡率17%;随访30 d 14例EF值<35%,发生率29.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于70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术安全可靠,因高龄血管病变较复杂导致其手术并发症较70岁以下患者稍多,但整体受益仍比未行PCI术开通梗死血管的患者要多。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特征,PCI术后观察要点进行针对性护理,提高生活质量。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7月至2012年7月急诊经桡动脉行PCI100例心肌梗死患者。结果经过1个疗程(7~15天)治疗及悉心护理下,患者显效80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5%。讨论急性心肌梗死病情虽然发展快,死亡率高;但经过医护人员全力救治及护理,有效地降低死亡率并提高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的护理策略。方法对5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观察和护理,总结合适的护理策略及护理体会。结果 57例患者经上述针对性护理后康复出院。结论良好的针对性的护理可以预防及减少心肌梗死PCI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得以顺利康复。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死亡率高.AMI患者发现的早晚及抢救是否及时,不仅直接涉及患者生命安危,而且与病情的预后密切相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越早治疗,损伤的心肌恢复越好,争分夺秒抢救,尽早的实施急诊PCI是成功治疗的关键[1].术前术后严密的观察及护理在整个治疗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