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内乳区淋巴结的转移状况是乳腺癌的独立预后指标,也是乳腺癌分期的重要依据之一。内乳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较差。内乳区淋巴结的总体转移率为18 %~33 %,仅有内乳区淋巴结转移而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为2 %~11 %,其转移受腋窝淋巴结状况、患者年龄、原发肿瘤的位置和特点等多因素影响。随着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的不断发展,内乳区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可能以最小的风险评估内乳区淋巴结状况,并进一步完善乳腺癌的淋巴结分期,有助于为患者制定更为准确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乳腺癌内乳淋巴结作为仅次于腋窝淋巴结的重要淋巴转移途径之一,其转移情况在乳腺癌的准确分期及个体化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内乳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可以通过微创的方式评估内乳淋巴结的转移情况,本文就乳腺癌内乳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胸腔镜内乳淋巴结清扫在乳腺癌分期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收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01年11月至2006年11月住院的病灶位于乳腺内侧或中央区的乳腺癌患者52例,常规乳腺癌切除术后行胸腔镜内乳淋巴结清扫,分析术后病理分期的改变,计算术后的无病生存率。结果52例患者中内乳淋巴结转移20例,占38.5%。其中单纯内乳淋巴结转移6例,占11.5%;腋窝淋巴结转移1~3枚且内乳淋巴结有转移的5例,占9.6%;腋窝淋巴结转移4~9枚且内乳淋巴结有转移的3例,占5.8%,腋窝淋巴结转移≥10枚且内乳淋巴结有转移的6例,占11.5%。共有20例(占38.5%)乳腺癌患者在胸腔镜内乳淋巴结清扫术后区域淋巴结分期发生改变。术后1年无病生存率100%,2年无病生存率94.3%,3年无病生存率86.2%。结论胸腔镜内乳淋巴结清扫不仅可帮助明确乳腺癌的病理分期,以指导治疗,而且对于中央区和内侧病灶的乳腺癌患者还可能降低局部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乳腺癌腋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蓉仙  张苏展  郑备义 《肿瘤》1999,19(2):104-105
乳腺癌病理检查腋淋巴结转移状况是决定分期、病人预后和指导术后辅助治疗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1]。寻找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病人的预后指标以指导术后辅助治疗是乳腺癌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本文研究常规病理检查诊断为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ANN)病人其腋淋巴结隐匿性...  相似文献   

5.
内乳淋巴结(IMLN)和腋窝淋巴结(ALN)同是乳腺癌淋巴引流的“第1站”淋巴结,是淋巴分期、预后评估和治疗决策的重要依据。目前,ALN的处理已经接近个体化水平,但是,由于缺乏评估IMLN转移状况的微创技术,常导致分期不准确,治疗不足或过度。乳腺癌扩大根治术曾是获取IMLN转移数据的主要途径,但该术式在增加损伤的同时并未改善预后,导致外科医生对IMLN的关注度降低。近年来,多项研究显示出IMLN放疗的生存获益,但仅仅依靠转移风险(缺乏组织学诊断)来确定放疗指征很可能会导致治疗过度或不足。随着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的发展,“新型示踪技术”引导内乳前哨淋巴结活检微创诊断技术可以准确、有效地评估IMLN转移状况,优化乳腺癌的区域淋巴分期,并指导精准的辅助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6.
毕钊  邱鹏飞 《中国肿瘤临床》2017,44(21):1104-1107
内乳区淋巴结(internal mammary lymph node,IMLN)引流整个乳腺约25%的淋巴液,其转移状况为乳腺癌预后指标之一,也是确定分期和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内乳区前哨淋巴结活检术(internal mammary-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IM-SLNB)作为微创诊断技术实现对IMLN的评估,有助于为患者制定更为准确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在乳晕周围腺体内增加注射部位和注射剂量的新型注射技术显著提高内乳区前哨淋巴结(internal mammary sentinel lymph node,IMSLN)检出率,使得常规开展IM-SLNB成为可能。随着内乳区淋巴引流规律的深入研究,新型注射技术引导下的IM-SLNB的准确性目前已得到初步验证。本文将对乳腺癌内乳区淋巴结诊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是临床分期及预后估计的重要指标,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研究都集中于腋窝淋巴结。内乳淋巴结因其部位的特殊性,没有简便有效的检测方法,临床对其研究较少。本文针对内乳淋巴结的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张玉晶  高远红  刘新帆  李晔雄  顾大中 《癌症》2002,21(10):1158-1159
乳腺癌根治术后的内乳淋巴结临床转移率较低,当出现转移时多伴有其他部位的复发和远地转移[1],临床上多把它看作全身转移的征兆,并把对其的挽救治疗做为姑息治疗对待.但也有研究认为,有些区域淋巴结转移患者经积极的局部治疗后可以长期生存[2,3].临床实践中偶有仅对内乳淋巴结转移灶做局部治疗而患者长期生存的病例.国内外文献中[1],对于内乳淋巴结首先临床转移仅有散在的报道,未见对有关的挽救治疗和预后因素的系统观察和总结.  相似文献   

9.
乳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对术后放射治疗设野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目的 探讨乳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和乳腺癌根治术后放射治疗的适应证及照射范围。方法 行选择性胸膜外式乳腺癌扩大根治术78例,分析其中资料完整的61例,探讨内乳淋巴结的转移情况。非选择性乳腺癌根治术 锁骨上淋巴结清扫术46例,术前检查锁骨上淋巴结均为阴性,将锁骨上淋巴结及腑窝淋巴结分别标记为S及L1、L2、L3送检。行乳腺癌根治术412例,标记出L1、L2、L3淋巴结分别送检,用以分析腋窝淋巴结跳跃式转移的规律。结果 内乳淋巴结总的转移率为24.6%,其中腋窝淋巴结转移者,内乳淋巴结转移率为36.7%,而腋窝淋巴结无转移者,内乳淋巴结转移率为12.9%,转移部位仅限于1、2、3肋间。锁骨上淋巴结跳跃式转移率为3.8%;腋窝淋巴结的跳跃式转移率为8.1%。结论 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有其内在规律,乳腺癌根治术后照射野可以依据其区域淋巴结的转移规律进行修改,照射内乳区淋巴结时可以不必常规包括4、5肋间。当腋窝淋巴结仅有L1、L2组转移而无L3组转移时,锁骨上淋巴结区也可以不予照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乳腺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中ER、PR及C-erbB-2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类型、肿瘤分期的关系.方法 2005年1月至2005年12月所有在我科行手术治疗有腋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36例,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的ER、PR及C-erbB-2的表达.结果 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的ER、PR表达有相关性(P<0.01),C-erbB-2的表达无相关性.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C-erbB-2的表达在不同的肿瘤分期存在差异.结论 乳腺癌细胞向淋巴结转移的过程中由于体内某种机制的作用导致了恶性程度的变化;乳腺癌预后要综合考虑原发灶和转移灶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1.
乳腺癌治疗失败主要原因是远处转移。我科自1976年~1985年共收治女性单侧乳腺癌术后补充放疗的共696例,均经术后病理证实,随访1~12年。出现远处转移的共153例,其中肺转移94例,依次是骨、脑、肝的转移。乳腺癌出现远处转移,即占治疗失败病例中2/3。而从本组病例中看出乳腺癌的国际分期、患者年令、肿瘤大小和腋淋巴结常规病理检查有无转移及转移数目多少,对预后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癌时乳腺淋巴引流的特点。方法以2004年11月至2006年5月期间住院的206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91例术前行淋巴闪烁显像。用前哨淋巴结活检和腋窝溶脂后腔镜观察联合验证淋巴闪烁显像所见的乳腺淋巴引流途径和前哨淋巴结。结果肿瘤周围腺体实质和肿瘤被覆皮下联合注射示踪剂内乳前哨淋巴结显示率为46.8%。淋巴显像、前哨淋巴结活检和腋窝溶脂后腔镜3种方法联合观察发现乳腺淋巴经不同输入淋巴管直接引流到腋窝或内乳区;腋窝前哨淋巴结位于第2肋骨与胸大肌外缘交界处周围,少数患者有浅、深两组腋窝前哨淋巴结。内乳淋巴结转移率为26.2%,腋窝淋巴结转移≥4枚时内乳转移率为50.7%。第2肋间隙是内乳淋巴结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内乳淋巴结转移与肿瘤部位或大小无显著相关性。结论乳腺实质及皮肤的淋巴沿各自的集合淋巴管不经乳晕淋巴丛而直接汇人腋窝或内乳淋巴结;多数患者不同的淋巴管在腋窝汇人同一前哨淋巴结,少数汇人深浅不同组前哨淋巴结。有选择地行内乳淋巴结活检有助于乳腺癌的精确分期、治疗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3.
Chen JX  Lin P  Fan W  Wu QL  Xiao P  Wang JY  Zhang X  Li XD  Xie MR 《癌症》2007,26(2):172-177
背景与目的:内乳淋巴结(intemal mammary node,IMN)是乳腺癌重要的转移途径之一,其状况将影响乳腺癌患者的分期、治疗、预后及疗效评价,本研究旨在探讨内乳前哨淋巴结活检(intemal mammary sentinel node biopsy,IMSNB)和经肋间IMN第Ⅰ~Ⅳ肋间活检、以及IMN微转移灶检测在临床应用的意义.方法:在行常规乳腺癌切除术中,采用核素示踪法经肋间隙行IMSNB,然后对患侧第Ⅰ~Ⅳ肋间的IMN均行活检(经肋间隙,非扩大根治术),所有IMN均行常规单一切面HE染色病理检查,阴性病例的IMN采用多层切片加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微转移.结果:全组38例病人中发现内乳前哨淋巴结(internal mammary sentinel node,IMSN)17例,占44.7%,均成功行IMSNB,其中4例IMSN常规病理阳性,1例IMSN发现微转移,2例发现孤立的肿瘤细胞群,10例为阴性,均与对应病例经第Ⅰ~Ⅳ肋间IMN活检的病理结果一致;无发现IMSN 21例,占55.3%,经第Ⅰ~Ⅳ肋间IMN活检,常规病理阳性5例,阴性16例,未发现微转移.结论:对发现IMSN者,IMSN能够准确评价IMN状况,但对无发现IMSN者,尤其是对IMN转移可能性大者,应经肋间隙行IMN第Ⅰ~Ⅳ肋间活检,以减少假阴性的发生;多层切片加免疫组化技术有助于IMN微转移灶的检出.  相似文献   

14.
影响乳腺癌预后的临床病理及生物学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引言在原发性乳腺癌的治疗中 ,一些关键性决策都和预后因素有关。本文综述近年来有关乳腺癌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和生物学因素研究进展的一些重要指标。1 影响乳腺癌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1.1 肿瘤大小肿瘤的大小是乳腺癌有价值的预后指标之一。许多研究表明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因肿块体积的不同而呈台阶式的改变。肿块越大生存期越短 ,所以它是与预后有关的准确地以数量来表示的最重要的变量之一。有观察表明肿瘤大小与最终转移概率是线性对数关系 ,肿瘤越大出现转移的时间越短。1.2 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校正后 ,内侧病变较外侧病变预后差 ,因为内侧病变更易侵犯内乳淋巴结 (而腋淋巴结阴性 ) ,这样一些淋巴结阴性者实际上系淋巴结阳性。Hutter等[1] 认为淋巴结转移以及转移的数目是影响乳腺癌预后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淋巴结无转移者预后好 ,一旦出现转移则预后差。转移淋巴结的数目越多、预后越差。文献提到转移的位置与预后有关 ,位置越高预后越差。腋上组 (锁骨下组 )淋巴结转移时五年生存率仅 2 8.4 %,腋中组 (胸小肌后组 )转移时为 4 4.9%、腋下组 (胸小肌外侧组 )转移时为6 5 .2 %、腋淋巴结转移伴结外软组织受累时 ...  相似文献   

15.
乳腺癌内乳区淋巴结转移进行局部放射治疗,容易导致肺部的损伤;如果是左侧乳腺癌,局部放射治疗还会对心脏血管系统产生影响.为了探讨对乳腺癌内乳区淋巴结转移更加有效,副作用更小的方法,我们术中采用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有内乳区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15例,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隐匿型乳腺癌(Occult breast cancer ,OBC )是以腋窝淋巴结转移癌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少见的乳腺癌表现。对于这类患者应当进行完善的术前检查,不仅需要包括标准的双侧乳腺摄影片,还要通过超声和核磁共振评估双侧乳腺和腋窝淋巴结,以寻找原发病灶。由于此类患者具有较高的局部复发风险,因此不推荐单纯对乳腺进行观察,乳房局部治疗应包括全乳切除,也可以考虑保留乳房联合全乳放疗。同时也应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以提高局部控制并且完善分期。此外,患者还可以接受新辅助或辅助全身治疗。虽然隐匿性乳腺癌伴腋窝转移患者的疾病分期为T0N1-2M0 期,但比同期别原发性乳腺癌预后更好,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尤其是小于4 枚转移与4 枚或以上转移相比仍然是最为可靠的预测结局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与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大肠癌是常见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效果较佳,但复发和转移仍是临床医生面临的主要难题.即使在较早期病例中,肿瘤分期为T1或T2,无淋巴结及血行转移者,若仅施行手术切除而不予辅助治疗将会有较高的复发率[1].因而在分期较早的患者可能存在未被常规病理形态学或临床检查所发现的微转移,尤其是癌肿局部淋巴结,而淋巴结转移恰是大肠癌最重要的分期和预后因素之一.分子生物学方法尤其是RT-PCR为检测微转移提供了敏感有效的途径,已有许多相关的文献报道[2-4],但尚无大宗前瞻性研究的资料.我们检测了25例大肠癌患者淋巴结中CEAmRNA和CK20mRNA的表达情况,以期进一步探讨大肠癌的微转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检测90例乳腺癌中VEGF-C的表达,分析VEGF-C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乳腺癌伴淋巴结转移组VEGF-C的阳性表达率为91.1%,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40.0%;不同病理分型VEGF-C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临床分期和生存期乳腺癌中VEGF-C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不同.结论:VEGF-C在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与否的判断和预后估计方面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30岁及以下女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和预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30岁及以下女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分析1956~1993年手术治疗30岁及以下单侧女性乳腺癌95例。结果腋窝和内乳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9.1%和31.2%。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分别为3.2%和27.4%,局部复发伴远处转移者占4.2%。伴妊娠及哺乳者21例(22.1%)。腋淋巴结阴性的妊娠哺乳期和非妊娠哺乳期乳腺癌患者术后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7.14%和81.40%,而腋淋巴结阳性者则分别为38.10%和73.70%。结论对30岁以下乳腺癌患者应尽可能清除内乳淋巴结;妊娠哺乳期乳腺癌患者无论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预后均较差;对腋窝淋巴结阴性者也应强调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珍  赵滑峰  詹文华  折虹  程炳权 《肿瘤》2004,24(4):369-371
目的分析影响双侧乳腺癌患者生存率的预后因素.方法对18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同时发生3例(16.7%);先后发生15例(83.3%),均接受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分析原发性肿瘤临床T分期、腋下淋巴结的转移、月经情况及两侧乳腺癌发生的间隔时间与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原发性肿瘤临床T分期、腋下淋巴结的转移及两侧乳腺癌发生的间隔时间为患者的主要预后因素.结论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的原发灶大小、淋巴结浸润及两侧癌发生的间隔时间与患者的预后有显著关系;第二原发乳腺癌患者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