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2.
胃癌乳腺转移一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癌乳腺转移非常罕见,到目前,全球报道不足500例。临床上很容易误诊、误治。本文报道1例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特点及与胃癌、乳腺癌双原发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胃癌微转移与外科手术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转移和复发是胃癌患者术后死亡的最常见原因,胃癌的微转移是影响胃癌患者转移和复发的主要因素[1~3]。胃癌的微转移可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存在血液、淋巴结、腹腔冲洗液和骨髓中CEAmRNA,CK 19 mRNA,CK 20 mRNA等了解微转移状况,微转移和胃癌的分期、病理类型、外科手术操作等有关。外科手术技术即外科手术操作过程中“不接触隔离技术”和微转移密切相关,现就相关内容综述如下。1微转移检测微转移是指临床未发现转移者,一旦周围血或淋巴组织、骨髓等出现肿瘤靶分子标记即表明可能出…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41岁。胃癌术后3个月余,化疗后1个月余,2004年12月2日因腰骶部疼痛2周入院。入院前3个月行胃癌根治术、全胃切除术。术后病理:胃体低分化腺癌,胰头淋巴结(5/5)转移。患者手术后行2个周期的PF方案化疗(草酸铂150mgd1,5-Fu500mgd1~5)。入院查体:发育中等,营养中等,贫血貌,神志清,左锁骨上可及一个2cm×2cm×2cm淋巴结,质硬、活动、无压痛。心肺未见异常,上腹可见长约20cm的手术疤痕,脊柱四肢无异常。入院后行胸片、骨ECT及腹部B超检查未见异常;血常规RBC4.38×1012g/L,HGB86g/L,WBC2.63×109g/L,PLT161×109g/L;肝、肾功能(-… 相似文献
5.
卵巢癌乳腺转移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45岁,腹胀2周入院。体检发现大量胸腹水,胸、腹水涂片均找到癌细胞。胸部磁共振证实为左下肺及纵隔淋巴结转移癌。血CA125:38×104 U/L,CA-153 23×104 U/L。剖腹探查见腹膜及盆腔内脏器呈弥漫性癌侵袭。行子宫及双附件、大网膜切除。病理检查:双侧卵巢浆液性囊腺癌(分化较差);大网膜转移癌。1个月后发现左乳房3块不规则肿物并左腋窝淋巴结肿大。用Trucut针穿刺肿物活检,病理报告为癌变。应用泰素帝化疗1疗程,乳腺肿物明显缩小后行左乳房改良根治性切除。3个肿物分别位于乳腺外上、外下和内下象限,直径均约3 cm,切面呈灰白鱼肉状。镜检:乳腺组织内见大小不等的癌巢侵袭,癌细胞呈乳头状结构,乳头内的纤维间质极度稀少,乳头的形态怪异呈羽毛状、手指状或簇状,部分区域为腺管状或筛状,小部分区域呈实性细胞团。癌细胞异型性较大,排列紊乱,极向消失,细胞呈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核大小形态不一,染色深,核分裂多见,并见灶性坏死。 相似文献
7.
乳腺癌为女性第一常见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为淋巴结、肺、骨骼和肝[1]。乳腺癌胃转移较为罕见,已有文献报道的是小叶癌,导管癌极其少见[2-4]。乳腺癌胃转移的诊断及治疗尚缺乏大量临床数据研究。笔者报道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术后3年胃转移的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综合讨论乳腺癌胃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方法及治疗和预后。 相似文献
8.
9.
10.
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类型及其对放疗靶区设计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类型和部位,探讨术后预防性放疗的照射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139例胃癌根治术后出现复发转移的患者,所有患者出现复发转移均经CT影像学检查作出临床诊断,其中残胃和吻合口复发36例均由病理组织学证实。结果139例中65例为多部位复发转移,其中残胃复发为9.4%(13/139),吻合口复发为16.5%(23/139),肝脏转移为38.8%(54/139),腹腔淋巴结转移为62.6%(87/139),腹壁转移为11.5%(16/139),盆腔种植为7.9%(11/139),肺转移为2.9%(4/139)。腹腔淋巴结转移患者中胃周淋巴结转移为13.8%(12/87),胰周淋巴结转移为31.0%(27/87),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为55.2%(48/87),其中原发于胃底贲门癌患者腹腔淋巴结转移仅为4.6%(4/87),原发于胃体部的胃癌患者腹腔淋巴结转移为32.2%(28/87),原发于胃窦部的胃癌患者腹腔淋巴结转移为63.2%(55/87)。结论胃癌患者根治术后局部复发转移的部位主要发生在区域淋巴结,并以胰周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多见,胃体和胃窦部肿瘤患者根治术后较易出现淋巴结转移,因此术后预防性放疗应主要针对胃体和胃窦部的胃癌患者,放射野应包括胰周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范围。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41岁,因自查发现右乳肿物2个月余就诊于我院.患者于1年前因右足小趾黑痣破溃伴右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入院手术治疗,行右足第4、5趾截趾术、右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和左腹股沟淋巴结活检术.术后病理报告:右足小趾恶性黑色素瘤,右腹股沟淋巴结1/8(+),左腹股沟淋巴结阴性.术后给予CVD方案[氮烯咪胺(DTIC)+顺铂(DDP)+长春新碱(VCR)]化疗,共6个周期.入院查体结果:右乳肿物无压痛,大小约2.0 cm×1.5 cm,位于外下象限,质硬,表面欠光滑,边界清楚,活动度欠佳;右腋下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心、肺、腹及全身检查余无异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诊断、病理以及治疗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973年4月至2005年2月收治的61例经病理证实为乳腺分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1例患者平均年龄43岁,按WHO分类标准,其中36例为良性,19例为交界性,6例为恶性;34例行局部扩大切除术,18例行单纯乳房切除术,3例行单纯切除+植皮术,6例行改良根治术(1例发现淋巴结转移)。随访52例,平均随访92个月(16~378个月),共13例局部复发和转移,死亡4例。结论局部扩大切除或单纯乳房切除术是治疗乳腺分叶状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术前检查证实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的患者,考虑行改良根治术。复发治疗以手术为主,需足够的手术范围,以根治为目的。 相似文献
14.
非乳腺组织原发癌的乳腺转移临床上很少见,近年来我们遇到3例,现报告如下。例1,女,37岁。1992年8月以胸闷咳嗽、痰中带血主诉入院。查体:双侧锁骨上淋巴结未触及,心肺腹部未见异常,无重症肌无力体征。胸部X线见前上纵隔有一10cm×8cm肿块,气管镜检查见气管壁有质脆肿物,病理报告为恶性胸腺瘤,诊断为恶性胸腺瘤Ⅳ期。化疗3个疗程后,于1993年6月发现左乳腺外上象限有一7cm×5cm大小肿块,活动、光滑,与皮肤无粘连。同侧腋下可触及3枚蚕豆大小淋巴结,右侧未见异常。于1993年6月24日在硬外麻醉下行左… 相似文献
15.
乳腺导管原位癌的诊断和治疗--附371例报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371例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钼靶、B超、乳头溢液涂片、乳管内视镜、针吸活检、空心针活检以及冰冻病理检查的诊断阳性率分别为86.5%(302/349)、58.4%(208/356)、43.8%(89/203)、92.0%(23/25)、80.0%(18/23)、91.0%(10/11)和90.0%(287/319).治疗方式仍以乳房切除术为主.全组局部复发率1.9%(4/205),5、10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106/106)、94.0%(32/34).初步研究结果提示,钼靶、乳管内视镜、空心针活检诊断价值较高,治疗上可依据Van Nuys预后指数(van nuys prog-nostic index,VNPI)采用不同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17.
患者女 ,45岁 ,腹胀 2周入院。体检发现大量胸腹水 ,胸、腹水涂片均找到癌细胞。胸部磁共振证实为左下肺及纵隔淋巴结转移癌。血CA12 5 :38× 10 4 U/L ,CA 15 32 3× 10 4 U/L。剖腹探查见腹膜及盆腔内脏器呈弥漫性癌侵袭。行子宫及双附件、大网膜切除。病理检查 :双侧卵巢浆液性囊腺癌(分化较差 ) ;大网膜转移癌。 1个月后发现左乳房 3块不规则肿物并左腋窝淋巴结肿大。用Trucut针穿刺肿物活检 ,病理报告为癌变。应用泰素帝化疗 1疗程 ,乳腺肿物明显缩小后行左乳房改良根治性切除。 3个肿物分别位于乳腺外上、外下和内下象… 相似文献
18.
胃癌眼球转移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 ,46岁。自觉左眼前黑影 ,渐出现视物变形来我院就诊。B超检查发现左眼球内鼻上眼底光带前 17 2mm×17 2mm× 8 8mm大半球实性占位 ,SLO ICG ,CT检查均符合 ,怀疑脉络膜黑色素瘤 ,给予D 80每次 2 0Gy ,X 刀照射后 ,于 2 0 0 0年 9月 2 9日行左眼球摘除术。术后病理报告肿物占据玻璃体的 3/4 ,眼球后方可见 2cm× 1cm× 1cm的肿物 ,为左眼腺癌 ,视神经未见癌侵及。后行头、颈、胸、腹CT检查发现胃窦部占位 ,小弯侧淋巴结肿。行PET检查 ,发现胃窦部代谢增高灶及周围数个较小代谢增高灶 ,左眼眶周围未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残胃癌手术及综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6例残胃癌患者的手术方式及综合治疗疗效.结果本组12例(75.0%)有区域淋巴结转移,以第12组淋巴结转移率较高(50.0%).采用残胃全切除和胃部分切除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差异无显著性,随访1年生存率88.0%(14/16),3年生存率58.3%(7/12),5年生存率为30.0%(3/10).结论残胃癌患者行根治性手术应采取全残胃切除术,重视第12组淋巴结清扫,辅以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增加摄入量,改善术后营养状况,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