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前皮下内固定支架(anterior subcutaneous internal fixator,INFIX)和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前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4 年 6 月—2019 年 12 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 48 例不稳定型骨盆前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 INFIX 内固定 21 例(INFIX 组),钢板内固定 27 例(钢板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致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以及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患者部分负重、完全负重时间。采用 Matta 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Majeed 评分系统评价骨盆骨折术后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16 个月,平均 12.5 个月。INFIX 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低于钢板组(t=−11.965,P=0.000;t=−20.105,P=0.000)。术后两组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部分负重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4 周,INFIX 组与钢板组 Majeed 评分中疼痛、工作、立位及行走、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坐位及性生活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50,P=0.003;t=−6.135,P=0.006)。INFIX 组股外侧皮神经损伤、股神经损伤及异位骨化发生率明显高于钢板组,切口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钢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INFIX 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前环骨折可获得较好疗效,与钢板内固定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感染风险较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桥式内固定支架与传统外固定支架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3 年 1 月—2018 年 2 月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 45 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25 例)采用微创经皮桥式内固定支架固定,术前采用 3D 打印实体模型制定个体化复位策略,并模拟植钉;对照组(20 例)采用传统外固定支架固定。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 Tile 分型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复位质量按 Matta 标准进行评价,末次随访时按 Majeed 评分标准评价功能。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20 个月,平均 15 个月。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t=2.719,P=0.009),术中出血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84,P=0.437)。骨折愈合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7,P=0.341)。根据 Matta 标准评价复位质量,观察组优良率 92%,对照组 7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48,P=0.053);末次随访时采用 Majeed 评分标准评价功能,观察组优良率 88%,对照组优良率 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7,P=0.030)。术后切口及钉道感染、骨折二次移位及畸形愈合发生率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股外侧皮神经医源性损伤、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固定物松动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微创经皮桥式内固定支架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稳定,对患者日常生活干扰少、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等特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克氏针加钢丝悬吊固定联合铰链外固定支架与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 C 型骨折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以 2014 年 1 月—2016 年 4 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 30 例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AO/ASIF)分型为 C 型的肱骨髁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 14 例采用克氏针加钢丝悬吊固定联合铰链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A 组),16 例采用双钢板内固定治疗(B 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侧别及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结果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 A 组术中出血量较 B 组少,术后第 1、3 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优于 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均获随访,A 组随访时间 6~24 个月,平均 12.3 个月;B 组 6~24 个月,平均 12.8 个月。A 组患者术后 3 个月取外固定支架时,患者自评满意度满意率为 85.7%(12/14),B 组同时间点满意率为 81.2%(13/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5,P=0.990)。术后 6 个月参照改良 Gassebaum 评分系统评价肘关节功能,A 组优 5 例、良 6 例、可 2 例、差 1 例,优良率为 78.6%;B 组优 6 例、良 7 例、可 2 例、差 1 例,优良率为 81.2%;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6,P=0.990)。术后 3 个月随访时 A、B 组各出现 1 例异位骨化。X 线片复查示,A、B 组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发生;骨折均达骨性愈合,且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28,P=0.978)。两组骨折愈合后均行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A 组内固定物取出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第 1、3 天 VAS 评分均优于 B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肱骨髁间 C 型骨折,克氏针加钢丝悬吊固定联合铰链外固定支架以及双钢板内固定方法治疗均可获得较理想的肘关节功能,但前者在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以及取出内固定物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疼痛评分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侧卧位外侧切口钢板辅助复位固定联合髓内钉治疗复杂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9月—2020年8月采用侧卧位外侧切口钢板辅助复位固定联合髓内钉治疗的16例复杂股骨转子下骨折(Seinsheimer Ⅲ~Ⅴ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3例;年龄26~85岁,平均47岁。高能量损伤12例,低能量损伤4例。骨折按Seinsheimer分型:ⅢA型3例,ⅢB型2例,Ⅳ型7例,Ⅴ型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2~6 d,平均4.7 d。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骨愈合时间及手术前后健患侧颈干角;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手术时间90~180 min,平均135.9 min;术中失血量200~400 mL,平均288.8 mL;术后引流量120~220 mL,平均140.0 mL;住院时间12~22 d,平均15.8 d。1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12个月,平均9.9个月。术后出现1例切口浅表感染,予以抗感染治疗后愈合;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髋内翻畸形、再次骨折、断钉等并发症发生。所有骨折均顺利愈合,愈合时间12~20周,平均17.5周。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为87~96分,平均91.5分;优11例、良5例,优良率达100%。术前患侧和健侧颈干角分别为(124.0±5.7)° 和(132.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76,P=0.001);末次随访时患侧颈干角为(129.0±3.2)°,较术前患侧显著改善(t=–6.175,P=0.002),且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648,P=0.181)。 结论侧卧位外侧切口钢板辅助复位固定联合髓内钉治疗复杂股骨转子下骨折疗效肯定,利用钢板复位骨折有利于维持股骨转子下力线的复位,切口扩大利于髓内钉的准确植入,不影响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空心螺钉加内侧支撑钢板结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伴后内侧粉碎的不稳定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7月—2020年3月采用空心螺钉加内侧支撑钢板结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的18例伴后内侧粉碎的不稳定性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 12 例,女 6 例;年龄22~64岁,中位年龄43岁。致伤原因:摔伤11例,交通事故伤3例,高处坠落伤4例。股骨颈骨折Garden分型为Ⅲ型3例、Ⅳ型15例,Pauwels分型均为Ⅲ型。受伤至手术时间1~5 d,平均2.3 d。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即刻采用Garden指数评定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参照Zlowodzki方法判定股骨颈短缩程度,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手术时间62~98 min,平均75 min;术中出血量101~220 mL,平均153 mL;术中空心钉导针置入次数3~5次,平均4次;术中透视次数9~21次,平均15次;住院时间5~11 d,平均7.2 d。1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40个月,平均 17.3个月。未出现术后坠积性肺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头钉切割、退钉、内固定物断裂等并发症。术后即刻评价骨折复位质量:Ⅰ级 15例,Ⅱ级 3例。随访期间未出现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骨折愈合时间7~15周,平均12.1周。末次随访时股骨颈短缩≤5 mm 2例,5~10 mm 1例,股骨颈短缩发生率为16.7%。髋关节Harris评分为73~97分,平均93.5分;其中优12例、良3例、中3例,优良率83.3%。结论对于伴后内侧粉碎的不稳定性股骨颈骨折,空心螺钉加内侧支撑钢板结合同种异体骨植骨疗效肯定,具有术后患肢负重早、骨折愈合快、髋关节功能恢复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与传统内置外固定架(internal fixator,INFIX)比较,探讨Tile C1.3型骨盆骨折治疗中采用改良INFIX固定骨盆前环的疗效。方法 以2018年4月—2021年6月收治的Tile C1.3型骨盆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5例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术中骨盆前环采用传统INFIX固定30例(对照组)、改良INFIX固定25例(改良组),骨盆后环均采用骶髂螺钉固定。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以及合并伤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复查X线片,评估骨盆前环复位情况,参照Matta 评分标准对复位程度分级;观察骨折愈合情况以及愈合时间。随访时参照Majeed 评分标准评价关节功能。结果 改良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延长(Z=–3.837,P<0.001),但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31,P=0.076)。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个月。X线片复查示根据Matta评分标准,改良组骨盆前环复位优良率为88.00%,优于对照组的63.33%(χ2=4.373,P=0.037)。改良组及对照组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分别为(12.04±3.59)、(14.83±4.83)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1,P=0.020)。末次随访时,改良组Majeed评分优良率为80.00%,对照组为7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9,P=0.766)。改良组2例(8%)发生并发症,均为耻骨联合上方切口感染;对照组9例(30%)发生并发症,其中股外侧皮神经损伤5例、股神经麻痹2例、骨折延迟愈合2例。改良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5,P=0.042)。结论 与传统INFIX相比,Tile C1.3型骨盆骨折治疗中采用改良INFIX固定骨盆前环并发症更少,前环稳定性更好,骨折愈合时间更短,神经损伤风险更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微创附加钢板治疗下肢长骨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肥大性骨不连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回顾分析 2010 年 1 月—2015 年 8 月采用微创附加钢板治疗的 11 例下肢长骨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肥大性骨不连患者临床资料。男 8 例,女 3 例;年龄 18~63 岁,平均 34.6 岁。股骨 8 例,胫骨 3 例。原始骨折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AO/ASIF)分型:A 型 5 例,B 型 4 例,C 型 2 例。髓内钉固定手术至本次手术时间为 6~22 个月,平均 12.4 个月。术前患者膝关节或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较对侧减少(30.71±14.72)°。结果手术切口均 Ⅰ 期愈合。11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30 个月,平均 14 个月。X 线片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4~8 个月,平均 5.7 个月。无感染、神经血管损伤、钢板髓内钉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患膝关节或踝关节 ROM 较对侧减少(15.36±12.17)°,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71,P=0.000)。患肢功能恢复按 Schatzker-Lambert 股骨远端骨折功能评分或 Kaikkonen 踝关节损伤功能评分分级法,优 5 例,良 5 例,可 1 例,优良率 90.9%。 结论微创附加钢板治疗下肢长骨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肥大性骨不连,方法简便,安全可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锁定接骨板弹性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2015 年 1 月—2016 年 6 月,采用锁定接骨板弹性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 21 例。男 5 例,女 16 例;年龄 32~88 岁,平均 62 岁。摔伤 14 例,交通事故伤 5 例,高处坠落伤 2 例。左侧 13 例,右侧 8 例。闭合性骨折 20 例,开放性骨折 1 例。骨折根据 AO/OTA 分型:33-A1 型 5 例,33-A2 型 3 例,33-A3 型 8 例,33-C2 型 2 例,33-C3 型 3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3~13 d,平均 6.5 d。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8 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 12~24 个月,平均 16 个月。X 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8~24 周,平均 16.6 周;关节面恢复平整,下肢长度恢复。随访期间无螺钉松动、钢板断裂,无膝关节内外翻畸形,未出现明显膝关节僵硬。术后 6、12 个月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3、6、12 个月膝关节活动度较 1 个月时明显增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6、12 个月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间 Neer 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2 个月,按 Neer 评分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获优 12 例、良 6 例。 结论锁定接骨板弹性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临床效果良好,是治疗该类型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 3D 打印导板辅助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5 年 5 月—2016 年 6 月采用 3D 打印导板辅助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 10 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 7 例,女 3 例;年龄 20~58 岁,平均 37.5 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 5 例,重物压伤 1 例,交通事故伤 4 例。伤后至入院时间 1~5 h,平均 3.1 h。骶骨骨折 6 例,右侧骶髂关节脱位 1 例,髂骨骨折 3 例;10 例均有耻骨上下支骨折,左侧 3 例(其中 2 例耻骨上支骨折邻近耻骨联合),右侧 2 例,双侧 5 例。骨折 Tile 分型:B2 型 4 例,B3 型 1 例,C1 型 4 例,C2 型 1 例。术后根据 Matta 评分标准进行影像学评估,根据 CT 三维重建评估骶髂螺钉和耻骨上支螺钉位置,按照 Majeed 功能评分进行功能评估。结果患者平均每枚螺钉植入时间为 30 min,平均每枚螺钉切口失血量为 50 mL。每枚骶髂螺钉植入透视时间为 24~96 s,平均 62 s;每枚耻骨上支螺钉植入透视时间为 42~80 s,平均 63.2 s。住院时间 17~90 d,平均 43.7 d。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22 个月,平均 15.6 个月。术后 1 d 根据 Matta 评分标准评定获优 8 例,良 2 例;CT 三维重建示 9 枚骶髂螺钉位置均为Ⅰ类,13 枚耻骨上支螺钉位置均为 0 级。随访期间均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螺钉退出、断裂,继发性骨折移位等并发症。术后 6 个月 X 线片示骨折均已愈合。术后 1 年根据 Majeed 功能评分评价功能,获优 9 例,良 1 例。末次随访时,合并左侧 L5 神经根损伤的 Tile C2 型患者 L5 神经根功能恢复正常。 结论3D 打印导板辅助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有助于精确植入螺钉、降低血管神经损伤风险,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一种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钛制弹性髓内钉微创内固定与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成人盖氏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将 2012 年 1 月—2015 年 11 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 97 例盖氏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其中 59 例采用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接骨板组),38 例采用微创钛制弹性髓内钉内固定(微创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 Anderson 评分标准评估前臂功能。 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23 个月,平均 17 个月。微创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少于接骨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骨板组发生骨折不愈合 1 例、伤口感染 1 例,微创组发生钉尾处轻微感染 1 例,均经相应处理后治愈;其余患者骨折均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失败、深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 12 个月根据 Anderson 评分评价前臂功能,接骨板组获优 46 例,良 12 例,差 1 例,优良率 98.3%;微创组获优 26 例,良 11 例,可 1 例,优良率 97.4%;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P=0.75)。 结论钛制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盖氏骨折具有损伤小、恢复快、无切口瘢痕等优点,在适应证选择正确的基础上,可获较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骨盆前环骨折微创治疗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期提高对骨盆前环骨折微创治疗的认识。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骨盆前环骨折微创治疗的相关文献,从微创治疗的复位及固定方式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骨盆复位架可能是骨盆微创复位的有效辅助手段,骨盆前环的固定方法有螺钉固定技术、支架固定技术和钢板固定技术。结论一种固定方式不能适用于所有骨盆前环骨折类型,应根据骨折类型及患者情况合理选择固定方式,以期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微型锁定钢板治疗明显移位的锁骨内侧端骨折临床疗效。方法2013 年 1 月—2017 年 6 月采用桡骨远端微型锁定钢板治疗明显移位的锁骨内侧端骨折 18 例。男 10 例,女 8 例;年龄 18~88 岁,平均 51.4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15 例,重物砸伤 3 例;均为闭合性损伤。骨折根据 Edinburgh 分型:ⅠB1 型 15 例,ⅠB2 型 3 例。骨折移位 12~21 mm,平均 16.3 mm。受伤至手术时间 3~7 d,平均 4.3 d。术后观察患者骨折临床愈合、并发症发生情况,按 Rockwood 等的评分标准评定肩关节功能。结果术后均未出现切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早期并发症。18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8~15 个月,平均 12 个月。骨折均达到临床骨性愈合,愈合时间 8~24 周,平均 16.6 周。术后出现钢板松动 1 例,予以手术拆除;其余患者未出现骨不连、移位、内固定物松动及复位丢失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按 Rockwood 等的评分标准评价肩关节功能,获优 12 例、良 6 例。结论桡骨远端微型锁定钢板治疗明显移位的锁骨内侧端骨折可获得较好疗效,并发症少,可行早期功能锻炼,有助于肩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向三维钢丝环套固定治疗髌骨下极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5 年 1 月—2019 年 1 月收治的 22 例髌骨下极撕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 12 例,女 10 例;年龄 20~69 岁,平均 39.4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9 例,摔伤 13 例。均为单侧膝关节闭合损伤,其中 7 例髌骨周围皮肤挫伤。术前患膝关节活动度为(20.82±7.16)°(10°~35°)。受伤至手术时间 3~12 d,平均 5.9 d。术中复位髌骨下极撕脱骨折,用直径 0.8 mm 钢丝经骨折远端骨面横向环扎髌骨,分别在髌骨上极作 3 个纵向骨隧道,直径 0.8 mm 钢丝穿越骨隧道,纵向环套于环扎钢丝圈,固定髌骨上下极骨折断端;依次收紧横向和纵向环套钢丝圈;2 号肌腱缝线纵向环扎缝合髌骨予以加强。术后随访记录患膝关节活动度、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 Böstman 评分评估患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22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3 个月~5 年,平均 26.7 个月。骨折愈合时间 9~12 周,平均 10.9 周。末次随访时患膝关节活动度为(129.77±2.35)°(126°~13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022,P=0.000)。Böstman 评分为 31~36 分,平均 34.3 分。随访期间无髌骨下极骨折复位丢失、钢丝断裂、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多向三维钢丝环套固定治疗髌骨下极撕脱骨折固定可靠、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齿状突骨折合并无骨折脱位型下颈髓损伤的特点、机制和诊治策略。方法回顾分析 2007 年 6 月—2015 年 10 月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 7 例齿状突骨折合并无骨折脱位型下颈髓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 37~71 岁,平均 51.4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2 例,摔伤 2 例,击打伤 3 例。受伤至入院时间 2 h~3 d,平均 9 h。齿状突骨折采用 Anderson-Grauer 分型,ⅡA 型 1 例,ⅡB 型 3 例,ⅡC 型 2 例,浅 Ⅲ 型 1 例。颈髓损伤受累节段:C4、5 1 例,C4~6 2 例,C5~7 4 例。颈椎退变程度:轻度 2 例,中度 3 例,重度 2 例。无骨折脱位型下颈髓损伤采用下颈椎损伤分型系统评分(SLIC)为 4~6 分,平均 5.1 分。枕颈部疼痛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7.8±1.0)分。神经功能采用 ASIA 分级,B 级 1 例,C 级 4 例,D 级 2 例;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为(9.2±3.9)分。齿状突骨折采用前路螺钉固定术 4 例,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 3 例;下颈髓损伤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术 4 例,椎间盘切除 Cage 植骨融合术 3 例。 结果手术时间 178~252 min,平均 210.2 min;术中出血量 60~140 mL,平均 96.5 mL,均未输血。术后切口均 Ⅰ 期愈合。7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66 个月,平均 18 个月。均未出现与颈椎手术直接相关的并发症。术后植骨均完全融合,融合时间 6~9 个月,平均 7.7 个月。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物松动、脱落。末次随访时枕颈部疼痛 VAS 评分为(1.7±0.7)分,JOA 评分为(15.1±1.7)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t=18.064,P=0.000;t=–7.066,P=0.000)。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 ASIA 分级为 D 级 5 例,E 级 2 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30,P=0.011)。 结论复合暴力和下颈椎退变是齿状突骨折合并无骨折脱位型下颈髓损伤的主要原因,依据齿状突骨折的类型与下颈髓的损伤状态制定并实施一期手术可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内置外固定架(internal fixation,INFIX)治疗骨盆前环损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关于 INFIX 治疗骨盆前环损伤的相关文献,对其手术技巧、生物力学特性、适应证、禁忌证、优点、并发症及临床效果进行总结。结果INFIX 是目前治疗骨盆前环损伤较为新颖的技术,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特性,适应证广泛,具有微创、护理方便、并发症较少、临床效果较好等优势。结论INFIX 治疗骨盆前环损伤是一种具有明显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临床治疗方法,但确切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完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加压钢板(percutaneous compression plate,PCCP)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近中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2 年 1 月—2019 年 1 月采用 PCCP 内固定治疗的 32 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均为外伤性骨折,致伤原因:跌伤 20 例,交通事故伤 7 例,高处坠落伤 5 例。Garden 分型Ⅱ型 7 例,Ⅲ型 15 例,Ⅳ型 10 例;股骨颈 Singh 指数Ⅳ级 12 例,Ⅴ级 14 例,Ⅵ级 6 例;骨密度为 0.610~0.860 g/cm2,平均 0.713 g/cm2。受伤至手术时间为 3~14 d,平均 5.8 d。术后 3 d 内患者开始下地逐渐负重。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观察骨折复位(Garden 对线指数)、骨折愈合、内固定失败、股骨颈短缩、股骨头坏死等情况;髋关节功能采用 Harris 评分法评价。 结果手术时间 35~135 min,平均 73.4 min;术中出血量 75~385 mL,平均 116.4 mL;术后住院时间 3~15 d,平均 8.3 d。术后 1 周,骨折复位 Garden 对线指数为Ⅰ级 25 例,Ⅱ级 6 例,Ⅲ级 1 例。术后发生切口浅部感染 1 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及褥疮等早期并发症发生。32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2.1~4.0 年,平均 2.7 年。除 2 例延迟愈合(为移位的经颈型和头下型骨折)外,无骨折不愈合和内固定失败发生,骨折愈合时间 4~8 个月,平均 4.9 个月。12 例(37.5%)发生股骨颈短缩;3 例(9.4%)股骨头坏死,均为移位的经颈型和头下型骨折,其中 2 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1 例行保守治疗。术后 3 个月、2 年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 Harris 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 Harris 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获优 15 例、良 12 例、可 5 例,优良率 84.4%。不同年龄、Garden 分型、Singh 指数和 Garden 对线指数患者间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无严重骨质疏松、身体状况相对较好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 PCCP 内固定治疗,可取得满意近中期疗效,但有一定股骨头坏死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花瓣状多轴锁定内固定板与张力带钢丝环扎固定星形 6 部分髌骨骨折的生物力学差异,为花瓣状多轴锁定内固定板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 6 具尸体标本的双侧膝关节制备星形 6 部分髌骨骨折模型后,左右配对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标本称重后分别采用花瓣状多轴锁定内固定板和张力带钢丝环扎法固定髌骨骨折。然后,将两组膝关节标本使用定制夹具固定至 CMT5105 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测试前测量髌骨各骨折块间总骨折间隙;行伸膝负荷试验,记录标本从屈膝 90° 至伸直位时的伸膝负荷;并按伸膝负荷对标本模拟屈膝 90° 生理抗重力伸膝过程,记录内固定失败时的循环负荷次数和各骨折块间总骨折间隙。结果生物力学测试前,两组标本质量、各骨折块间总骨折间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10,P=0.690;t=0.650,P=0.530)。生物力学试验结果显示,两组伸膝负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90,P=0.638);试验组内固定失败时各骨折块间总骨折间隙小于对照组,循环负荷次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26,P=0.013;t=2.277,P=0.046)。其中对照组失败原因均为钢丝结松动后从克氏针上滑脱;试验组 5 例(83.3%)螺钉从正上极骨折块脱出,1 例(16.7%)螺钉从正下极骨折块滑脱 。 结论对于星形 6 部分髌骨骨折,花瓣状多轴锁定内固定板固定后力学性能较张力带钢丝环扎方法固定更佳。但该类型骨折属严重粉碎型,内固定后早期过度活动仍存在移位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内侧支撑钢板辅助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支撑钢板及其用于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治疗的文献,从支撑钢板的设计原理、应用背景、生物力学特征以及临床疗效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结果内侧支撑钢板辅助滑动加压固定是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最新治疗手段,可以将骨折端的剪切力转换为挤压力,促进骨折愈合。内侧支撑钢板可以提高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降低固定材料的最大应力。临床应用显示内侧支撑钢板可以维持股骨颈骨折复位,降低骨折不愈合和手术失败率,改善术后关节功能。结论内侧支撑钢板辅助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可获得较好疗效,但临床应用时间较短,在手术指征、固定材料、长期疗效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联合 Taylor 三维空间支架固定治疗儿童股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8 年 7 月—2016 年 7 月,采用闭合复位联合 Taylor 三维空间支架固定治疗儿童股骨髁上骨折 20 例。其中男 14 例,女 6 例;年龄 6~14 岁,平均 10.3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5 例,高处坠落伤 6 例,摔伤 9 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屈曲型 12 例,伸直型 8 例。根据 AO 分型:A1 型 12 例,A2 型 8 例。骨折位于骨骺线上 0.5~5.0 cm,平均 2.5 cm。受伤至手术时间 2 ~ 8 d,平均 3.5 d。术后采用膝关节 Kolment 评定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24 个月,平均 18.1 个月。术后均无钉道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外固定架松动、骨折移位、再骨折等并发症发生。所有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4~6 周,平均 4.5 周。拆除支架时间为 8~12 周,平均 9.5 周。患儿无跛行步态,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无骨骺发育异常。末次随访时,参照膝关节 Kolment 评定标准,膝关节功能获优 18 例、良 2 例,优良率为 100%。结论闭合复位联合 Taylor 三维空间支架固定治疗儿童股骨髁上骨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能避免对骺板的损伤,骨折愈合率高,能促进患肢功能恢复等优点,是有效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下跟骨骨折内固定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疗效差异。方法回顾分析 2017 年 10 月—2018 年 12 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 44 例 44 足跟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研究组(19 例,行机器人辅助下跗骨窦切口经皮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和对照组(25 例,行传统 C 臂 X 线机透视下跗骨窦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侧别、致伤原因、骨折分型、受伤至手术时间以及术前 Böhler 角、Gissane 角、跟骨宽度、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 C 臂 X 线机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术前及术后 6 个月于侧位 X 线片上测量 Böhler 角、Gissane 角和跟骨轴位 X 线片上测量跟骨宽度,评价手术治疗对畸形及塌陷的恢复情况;术前及术后 6 个月采用 AOFAS 评分评价患足踝关节功能。 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但术中 C 臂 X 线机透视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 1 例出现皮缘坏死,1 例出现切口少许渗液;两组其余患者无皮肤及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12 个月,平均 9.5 个月。术后 6 个月,两组 Böhler 角、Gissane 角和跟骨宽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90,P=0.066);两组 AOFAS 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研究组 AOFAS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3.135,P=0.003)。 结论与传统 C 臂 X 线机透视下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相比,机器人辅助跗骨窦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能有效维持骨折复位后植钉精度,减少术中透视次数,骨折愈合良好,促进患足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