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清冉  李娟  陈琳  孟龙 《中国妇幼保健》2018,(23):5356-5358
目的调查与分析十堰市妊娠期糖尿病孕产妇阴道微生态状况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6月在该院住院分娩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50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在该院分娩的健康妊娠期妇女11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与记录两组的阴道微生态状况,调查妊娠结局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孕妇的阴道微生态状况异常发生率为(70.0%)明显高于对照组(10.0%)(P<0.05)。观察组孕妇的早产、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产褥感染等发生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围生儿的胎儿窘迫、新生儿感染、新生儿黄疸与低出生体质量儿等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直线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孕妇的阴道微生态状况异常与早产、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产褥感染、胎儿窘迫、新生儿感染呈现明显正相关性(r=0.432、0.384、0.552、0.384、0.392、0.362,P<0.05)。结论十堰市妊娠期糖尿病孕产妇多表现为阴道微生态状况,可影响孕妇与围产儿的健康,且与妊娠结局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孕妇妊娠晚期下生殖道病原微生物感染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9年1~12月在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产科孕37周以后分娩的709例GDM孕妇资料,分析其下生殖道病原微生物感染情况,将有生殖道感染者且资料完整者纳入研究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未足月胎膜早破合并绒毛膜羊膜炎的临床特征及妊娠结局,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抽取2015年1月-2019年6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未足月胎膜早破合并绒毛膜羊膜炎患者55例(绒毛膜羊膜炎组),另抽取25例未足月胎膜早破但未合并绒毛膜羊膜炎患者组成非绒毛膜羊膜炎组,比较其临床特征与妊娠结局,分析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发生绒毛膜羊膜炎的影响因素。结果 55例未足月胎膜早破合并绒毛膜羊膜炎患者中,心率加速占比最大(69. 09%),产前发热次之(65. 45%);绒毛膜羊膜炎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高于非绒毛膜羊膜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胎膜早破孕周、羊水过少、妊娠合并贫血、妊娠合并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占比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绒毛膜羊膜炎组胎膜早破潜伏时间(>48 h)、白细胞计数(WBC)(>15×10~9/L)、C-反应蛋白(CRP)(>8 mg/L)占比均高于非绒毛膜羊膜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膜早破潜伏时间(>48 h)、WBC (>15×10~9/L)、CRP (>8 mg/L)为未足月胎膜早破合并绒毛膜羊膜炎的相关影响因素(OR>1,P<0. 05)。结论未足月胎膜早破合并绒毛膜羊膜炎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心率加速、产前发热等,可造成不良妊娠结局发生风险增加,临床应密切关注,注意监测胎膜早破潜伏时间、WBC、CRP水平等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王叶平  黄引平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2):1825-1829
目的:了解不同孕期妊娠期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评价血清E2与阴道酸碱度之间的关系,并了解妊娠期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与妊娠不良结局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常规进行产前检查的健康无症状单胎妊娠妇女101例分早孕期组(≤13周)36例、中孕期组(13~28周)35例及晚孕期组(≥28周)30例,取其阴道分泌物进行pH值、H2O2含量检测及细菌培养,并经革兰染色后在油镜下观察,进行阴道微生态(阴道菌群的密集度、多样性、优势菌、炎症反应状况等)状况评价。同时检测其血清E2水平,观察妊娠结局:胎膜早破、早产、产褥感染、新生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出生体重。结果:①随着孕周的增加,血清E2升高,但没有发现随着E2升高阴道pH值下降;妊娠期不同孕期阴道pH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妊娠各期均有无症状细菌性阴道病(BV)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发生,且发生率较高。③阴道菌群状况:健康无症状妊娠期妇女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有不同比例的阴道微生态失调发生。阴道常规镜检妊娠各期总的假丝酵母菌阳性率为6.93%(7/101),细菌培养结果显示需氧菌阳性率为14.85%(15/101),其中白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和克柔假丝酵母菌阳性率分别为60.00%(9/15)、26.67%(4/15)、6.67%(1/15),阴道菌群中可检出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等。④妊娠结局:101例孕妇中阴道微生态正常者72例,阴道微生态失调者29例,阴道微生态正常组胎膜早破发生率明显低于阴道微生态失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出生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率及产褥感染率因例数太少无法比较。结论:健康无症状妊娠期妇女在不同孕期阴道微生态改变明显,微生态失调发生率高,其中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感染在妊娠期阴道炎中居首位,培养显示以白假丝酵母菌感染为主,其次是光滑假丝酵母菌和克柔假丝酵母菌。对妊娠期阴道微生态状况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正>阴道是连接女性内生殖器官与外界的唯一通道,也是整个人体生殖系统微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微生物分布区域。在阴道的管腔内几乎全部存在有阴道菌群,一般情况下阴道菌群中多以乳酸杆菌为优势菌。乳酸杆菌对阴道p H值维持在正常的酸性状态下有重要意义,以此抑制致病细菌生长繁殖,起到杀菌的作用,保持阴道内健康的微生态系统。一旦优势性地位消失,会导致其他细菌过度生长,打破正常阴道微生态的平衡,导致女性阴道微生态失调。同时,阴道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阴道微生物菌落的变化及对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7年2月在该院产检并分娩的180例GDM孕妇为研究组,另选同期在该院产检并分娩的120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两组孕妇产检时进行阴道微生态检查,统计阴道微生态异常及孕期细菌性阴道病(BV)累计发生率,分娩后,统计并比较两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的差异。结果研究组阴道微生态异常发生率(37.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00%(P<0.05),其中研究组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较差,p H值较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间研究组中阴道微生态异常孕妇BV发生率显著高于阴道微生态正常孕妇(P<0.05),而对照组中阴道微生态异常与阴道微生态正常孕妇BV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阴道微生态异常孕妇早产、胎膜早破、产后出血、绒毛膜羊膜炎、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鹅口疮发生率明显高于阴道微生态正常孕妇(P<0.05),流产、产褥感染、低体质量儿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阴道微生态异常孕妇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明显高于阴道微生态正常孕妇(P>0.05),其他不良结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DM可增加阴道微生态异常及BV发生风险,从而影响母体及胎儿健康,增加不良妊娠及新生儿结局,临床应积极控制GDM孕妇血糖水平,防止阴道微生物菌落变化影响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胎膜早破时间与绒毛膜羊膜炎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抽取2010年9月—2011年9月期间出现胎膜早破的患者63例,其中不同破膜时间段的患者各有21例,分别为A组、B组以及C组.对三组患者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以及其严重程度进行了解,并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组的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率为38.09%;而B组中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率为66.67%;而C组的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率为85.71%.即相对于A组,B组、C组中患者的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病率较高,P<0.05;而相对于B组,C组中患者的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病率较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破膜时间的延长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患者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率提高以及疾病情况的加重,应进行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胎膜早破时间与绒毛膜羊膜炎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时间与绒毛膜羊膜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16例胎膜早破并在分娩后病检胎盘胎膜的患者,按胎膜早破时间、临产前是否给予预防感染治疗进行分组,分析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的组间差别。结果:破膜时间延长时各组间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差异极显著(P<0.01、P<0.01);治疗组与未治疗组的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均高,但两组间无差异(P>0.05);有症状的绒毛膜羊膜炎在治疗组的比例明显降低,两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破膜时间延长致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率增加、病情加重。积极预防感染治疗可减轻绒毛膜羊膜炎的病情严重程度,但不能减少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胎膜早破亚临床绒毛膜羊膜炎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92例胎膜早破病例资料.结果 胎膜早破亚临床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较高,占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的76.8%,亚临床绒毛膜羊膜炎组与非绒毛膜羊膜炎组在产褥感染、产后出血、胎盘残留、胎儿窘迫、新生儿感染、病理性黄疸发病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剖宫产率、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胎膜早破亚临床绒毛膜羊膜炎与不良妊娠结局密切相关,应重视胎膜早破亚临床型的绒毛膜羊膜炎,加强监测与积极治疗,以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汤鸿 《中国保健营养》2012,(20):4247-4248
目的对胎膜早破时间同绒毛膜羊膜炎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随机抽取在2010年1月-2012年7月间我院收治的胎膜早破临床患者病例84例,将其按照胎膜早破时间进行分组,对这组患者的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率以及严重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统计得知,不同早破时间组的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间存在显著差异,且严重程度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研究发现,胎膜早破时间与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率以及严重程度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表现为破膜时间延长则会使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增加,且病情也会随之加重,值得临床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绒毛膜羊膜炎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及其对母婴的影响. 方法 对91例绒毛膜羊膜炎患者和随机抽取的238例非绒毛膜羊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绒毛膜羊膜炎组中胎膜早破、贫血、血白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发热、产程停滞、胎儿窘迫、产后出血、早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胎膜早破、贫血可能是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的高危因素,绒毛膜羊膜炎对母婴有不良影响,对有高危因素的产妇应加强监测,对于有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升高、产前发热等临床表现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可减少绒毛膜羊膜炎、胎儿窘迫、产后出血、早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发生阴道微生态变化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东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132例GDM孕妇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组。选取同期于本院进行产前检查的132例正常妊娠孕妇作为对照,纳入对照组。根据阴道分泌物6联检查结果,将研究组GDM孕妇,进一步分为阴道微生态失衡亚组(n=54)与阴道微生态正常亚组(n=78)。研究组与对照组孕妇阴道微生态失衡率比较,采用χ2检验。2个亚组孕妇孕前体重、孕期体重增加值、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糖化白蛋白(GA)水平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2个亚组孕妇及其分娩新生儿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研究组与对照组孕妇,2个亚组孕妇年龄、孕龄、经产妇与初产妇构成比等一般临床资料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①研究组与对照组细菌性阴道病(BV)孕妇分别为7例与2例,BV+滴虫性阴道炎(TV)分别为1例与0例,BV+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分别为3例与0例,TV分别为2例与0例,VVC分别为10例与4例,其他类型阴道炎分别为31例与7例。研究组孕妇阴道微生态失衡率为40.9%(54/13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8%(13/132),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623、P<0.001)。②阴道微生态失衡亚组GDM孕妇孕期体重增加值为(19.5±2.7) kg、HbA1c为(9.5±1.3)%、GA为(11.2±1.2)%,均分别显著高于阴道微生态正常亚组的(14.3±1.4) kg、(7.3±1.1)%、(8.6±0.9)%,2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06、P=0.020,t=3.313、P=0.026,t=3.014、P=0.039)。③阴道微生态失衡亚组GDM孕妇早产、产褥期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2.2%(12/54)与25.9%(14/54),其分娩新生儿的低出生体重儿、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0.4%(11/54)、9.3%(5/54),均分别显著高于阴道微生态正常亚组的9.0%(7/78)、11.5%(9/78)、7.7%(6/78)及2.6%(2/78),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45、P=0.008,χ2=4.591、P=0.032,χ2=4.571、P=0.033,χ2=4.525、P=0.033)。 结论GDM孕妇阴道微生态失衡率显著高于正常妊娠孕妇。孕期体重增加值、HbA1c和GA是影响GDM孕妇发生阴道微生态失衡的重要因素,其异常增高,可使其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及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阴道菌群分布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以2019年3月—2020年7月104例胎膜早破孕妇设为胎膜早破组,107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设为妊娠糖尿病组和109例正常妊娠孕妇设为正常妊娠组,均予阴道分泌物检查。比较3组在阴道菌群分布情况,观察3组在早产、病理性黄疸、新生儿感染、产褥感染、低体质量出生儿等妊娠结局情况。结果胎膜早破组优势菌群、革兰阳性杆菌、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比率分别为48.08%、18.27%、15.37%、13.46%,妊娠期糖尿病组分别为58.88%、14.02%、12.15%、11.21%,均显著高于正常妊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菌分布上,胎膜早破组大肠埃希菌和阴道加德纳菌发生率28.85%、33.65%,而妊娠期糖尿病组白色假丝酵母菌发生率43.93%,均显著高于同期其他病原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膜早破组和妊娠期糖尿病组阴道菌群密集度、多样性均以Ⅱ、Ⅲ级多见,均>47%,和正常妊娠组比较差异显著,微生态失调率分别为90.38%、83.18%,显著高于正常妊娠组的13.76%(P<0.01)。胎膜早破阴道微生态失调在早产、新生儿感染、产褥感染、低体质量出生儿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妊娠组,妊娠期糖尿病组阴道微生态失调在新生儿感染、产褥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妊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膜早破和妊娠期糖尿病均会出现阴道菌群失调,胎膜早破以大肠埃希菌和阴道加德纳菌为主,而妊娠期糖尿病则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微生态失调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高,以新生儿感染、产褥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对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母儿的影响,为促进GDM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母儿的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分娩的300例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母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伴有GDM的孕产妇100例作为观察组,血糖正常的孕产妇200例作为对照组,回顾性比较分析GDM对母儿的影响。结果观察组孕产妇年龄、胎膜早破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观察组双胎不同一性、一个胎儿死亡及新生儿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体质量指数(BMI)、孕产次、受孕方式、分娩方式、早产、胎儿生长受限(FGR)、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胎盘早剥、产后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新生儿死亡及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除胎膜早破外,GDM没有增加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不良围生期结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孕妇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与胎膜早破及其合并绒毛膜羊膜炎相关性,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7年6月在永州市双牌县中医医院住院分娩的600例产妇,根据是否胎膜早破将其分为观察组288例、对照组312例,对比分析其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 (IL-6)及羊水中IL-6水平;根据是否患有合并绒毛膜羊膜炎将观察组分为合并绒毛膜羊膜炎组151例、非绒毛膜羊膜炎组137例,对比分析其WBC、CRP、IL-6血清炎性因子及羊水IL-6水平;根据潜伏期长短将合并绒毛膜羊膜炎组产妇分为潜伏短期组45例、潜伏中期组55例、潜伏长期组51例,对比分析其WBC、CRP、IL-6血清炎性因子及羊水IL-6水平。结果观察组WBC、CRP、IL-6及羊水IL-6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合并绒毛膜羊膜炎组WBC、CRP、IL-6及羊水IL-6显著高于非绒毛膜羊膜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潜伏短期组潜伏中期组潜伏长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WBC、CRP、IL-6血清炎性因子及羊水IL-6水平是评估是否胎膜早破重要的标记物,也可用于诊断是否患有合并绒毛膜羊膜炎,且水平越高,产妇潜伏期越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妊娠期糖尿病(GDM)微炎性因子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84例确诊为GDM患合,其中,妊娠中期、晚期hs-CRP和IL-6均异常48例(观察组),均正常36例(对照组).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妊娠结局等.结果 两组年龄、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确诊孕周迟于对照组[(24.4±2.3)周比(21.3±2.5)周],hs-CRP、IL-6、HOMA-IR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剖宫产、胎儿宫内窘迫、巨大儿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27.1%(13/48)比11.1%(4/36)、22.9%(11/48)比13.9%(5/36)、12.5%(6/48)比8.3%(3/36)、16.7%(8/48)比5.6%(2/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早产、胎膜早破及新生儿低血糖、低血钙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新生儿死亡发生.结论 尽早对产妇进行糖耐量筛查,及时干预,对于合并微炎性反应状态患者积极去除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妊娠晚期孕妇阴道微生态状况,分析不同微生态状况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全南县200例妊娠晚期孕妇为研究对象,通过产前检查,取阴道分泌物做假丝酵母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检查,观察阴道菌群密集度、优势菌、多样性、炎症反应。根据阴道微生态状况和症状分为正常、异常无症状和异常有症状孕妇,分别纳入正常组(146例),无症状组(21例)和有症状组(33例),比较3组孕妇阴道菌群特征及妊娠结局。结果 54例阴道菌群异常孕妇共检出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19例,支原体感染17例,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8例,滴虫性阴道炎(trichomonas vaginitis,TV)5例,衣原体感染4例,淋菌1例。症状组孕妇以VVC感染最多见,占42.4%;无症状组孕妇以支原体感染最多见,占42.9%;两组孕妇菌群异常检出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膜早破、产褥感染发生率症状组高于无症状组和对照组(P0.05),无症状组高于正常组(P0.05);症状组新生儿感染、新生儿黄疸发生率高于无症状组和正常组(P0.05)。结论妊娠晚期阴道微生态环境可影响妊娠结局,有自觉症状孕妇应积极治疗,无症状孕妇应定期检查并恢复阴道微生态平衡,从而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氧化应激水平与血糖的关系和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该院妇产科分娩的200例GDM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GDM组(92例)和正常妊娠组(108例)。测定分娩前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和血浆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力(T-AOC)、红细胞谷胱甘肽(GS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并对妊娠结局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GDM组孕期增重指数、Hb A1c、MDA均高于正常妊娠组,GDM组TAOC、GSH和SOD水平均低于正常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剖宫产率、巨大儿发生率和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均高于正常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膜早破、胎盘早剥和早产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氧化应激水平与Hb A1c水平及妊娠结局存在相关性(P0.05或P0.01),MDA与Hb A1C、剖宫产率、巨大儿发生率和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呈负相关(r=0.38,P=0.002;r=0.19,P=0.038;r=0.35,P=0.032;r=0.26,P=0.028);T-AOC、GSH、SOD与巨大儿发生率和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呈负相关(r=-0.31,P=0.021;r=-0.29,P=0.041;r=-0.36,P=0.027;r=-0.28,P=0.015;r=-0.31,P=0.034;r=-0.26,P=0.021)。结论 GDM孕妇高氧化应激水平、高血糖水平与不良妊娠结局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单绒毛膜性与双绒毛膜性双胎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20年6月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双胎住院的产妇158例,其中单绒毛膜性28例(单绒毛膜组),双绒毛膜性130例(双绒毛膜组)。记录两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孕妇分娩情况、分娩孕周情况、围生儿结局及围生儿并发症情况。结果 单绒毛膜组妊娠剖宫产率(92.86%)高于双绒毛膜组(7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绒毛膜分娩孕周≥37周(28.57%)少于双绒毛膜组(4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胎儿窘迫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绒毛膜组双胎生长不一和胎儿畸形发生率高于双绒毛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绒毛膜组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呼吸窘迫综合征及低出生体质量发生率高于双绒毛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颅内出血和新生儿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单绒毛膜性较双绒毛膜性围生儿并发症较多,且围生儿结局不良,故而应对单绒毛膜性双胎妊娠加强管理,降低围生儿不良结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HCA)对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患者新生儿结局的影响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PPROM单胎妊娠孕28~33+6周孕妇103例,依据分娩后胎盘的病理结果,诊断为HCA的6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35例无HCA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临床特征、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及新生儿结局,相关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HCA发生率为66.0%(68/103).观察组破膜孕周明显小于对照组[(28.2±1.2)周比(32.3±1.4)周],其分娩时CRP水平明显大于对照组[(8.3±4.7)mg/L比(5.4±3.2)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入院时羊水过少发生率及剖宫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0.05).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孕周、出生体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7分、颅内超声检查异常、新生儿肺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发型败血症的发生率及围生儿病死率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羊水过少、破膜孕周<32周、分娩时CRP>8 mg/L、潜伏期48 ~ 168 h是发生HCA的危险因素(P< 0.01或<0.05).结论 HCA可导致PPROM患者的新生儿各种疾病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升高;在期待治疗过程中破膜孕周、潜伏期时间48 ~ 168 h、分娩时CRP水平及入院时羊水过少均与HCA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