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电刺激与生物反馈联合治疗盆腔脏器脱垂(POP)的效果,为POP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6-12月在该院盆底康复中心诊断为POP、POP-Q分类法分期为Ⅱ期的患者47例,进行电刺激与生物反馈联合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盆底肌电位、盆底肌力、佩带的盆底肌肉康复器(阴道哑铃)型号及POP-Q测量值变化。结果经过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后,患者的盆底肌力上升显著,盆底肌电位、佩带的阴道哑铃型号、POP-Q测量值变化显著,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应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女性轻中度POP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盆底超声与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法(POP-Q)评分在盆腔脏器脱垂(POP)患者诊断中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于九江市妇幼保健院行妇科检查有POP表现的9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开展POP-Q评估及盆底超声检查,均由同一个高年资的盆底专家及超声医师开展各项检查工作,进行双盲评估,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POP-Q评分及盆底超声诊断POP结果的相关性,并分析肛提肌裂孔最大面积与前盆腔、中盆腔及后盆腔脱垂的相关性。结果 POP-Q评分与盆底超声诊断POP具有较高相关性,在诊断前盆腔方面相关性最好(r=0.389,P=0.000),其次为中盆腔(r=0.362,P=0.002),最差为后盆腔(r=0.264,P=0.008);肛提肌裂孔与前盆腔、中盆腔脱垂呈正相关(r=0.233,0.218;P=0.011,0.013);肛提肌裂孔与后盆腔无明显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盆底超声在诊断POP中具有较高价值,与POP-Q评分存在良好相关性,可作为POP重要辅助诊断措施。  相似文献   

3.
任晓荷 《智慧健康》2023,(7):268-271
目的 探讨盆底康复护理对女性产后脏器脱垂与尿失禁的改善作用。方法 将2019年12月-2022年8月在本院妇科治疗的102例女性产后脏器脱垂与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使用盆底康复护理,对比两组的POP-Q分级、ICI-SF评分、PFDI-20评分、盆底肌电位。结果 护理后POP-Q分级0-Ⅳ级相比,观察组0-Ⅰ级占比明显升高,且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ICI-SF评分相比,观察组显著降低,且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PFDI-20评分中肛直肠症状、泌尿系统症状的评分相比,观察组均更低,且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静息状态、快速收缩状态、耐力收缩状态的盆底肌电位相比,观察组前一项明显降低,后两项明显升高,均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盆底康复护理对女性产后脏器脱垂与尿失禁的改善作用显著,能有效增强盆底肌力,减轻脏器脱垂程度,改善尿失禁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佟欣 《医疗装备》2022,(6):102-104
目的 探讨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生物反馈训练在产后盆底脏器脱垂(POP)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11月沈阳市妇婴医院收治的95例产后POP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7例)和试验组(48例)。两组均实施常规盆底肌肉锻炼,对照组在常规盆底肌锻炼基础上实施生物反馈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比较干预30 d后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及干预前、干预30 d后的盆底肌电值参数。结果 干预30 d后,试验组盆底脱垂分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0 d后,试验组快肌收缩力、10 s的慢肌收缩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后POP患者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生物反馈训练的效果较好,有利于改善患者盆底脱垂程度和盆底肌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盆底肌肉训练联合电刺激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盆底肌力变化及盆腔器官脱垂改善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2020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11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盆底肌力康复训练,研究组患者给予盆底肌肉训练联合电刺激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盆腔肌力分级评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失禁、痔疮、伤口疼痛、盆腔器官脱垂及腰骶痛等盆底检查结果;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底肌电位静息状态、快速收缩、耐力收缩等时刻的电位变化;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情况;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情况。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0级、Ⅰ级、Ⅳ级、Ⅴ级分级情况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研究组患者正常率(62.00%)明显高于对照组(4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尿失禁、痔疮、伤口疼痛、盆腔器官脱垂及腰骶痛等盆底检查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盆底静息状态肌电位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快速收缩、耐力收缩等时刻的肌电位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生理功能、心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及活力等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满意度(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5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盆底肌肉训练联合电刺激可以明显改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盆底肌力收缩能力,明显调节患者盆腔器官脱垂情况,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患者二次妊娠盆底功能障碍及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女性盆腔脏器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的尿动力学特点,了解盆腔脏器脱垂与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的关系。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53例女性盆腔脏器脱垂患者,采取1996年国际节制协会公布的盆腔脏器脱垂评估分类法(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tative examination,POP-Q),进行尿动力学检查,测定尿动力学参数,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国际尿控协会(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ICS)制定的标准,对压力性尿失禁进行分型(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征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53例盆腔脏器脱垂患者中,合并压力性尿失禁为38例(Ⅰ型压力性尿失禁为18例,Ⅱ型为12例,Ⅲ型为8例)(71.7%,38/53),混合性尿失禁为5例(9.4%,5/53)。结论盆腔脏器脱垂与压力性尿失禁密切相关。尿动力学检查在对女性盆腔脏器脱垂的指导治疗方面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普通补片悬吊在治疗女性盆腔脏器脱垂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11年3月于该院采用普通补片悬吊术进行治疗的26例女性盆腔脏器脱垂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采用阴道前后壁修补术进行治疗的26例患者为对照组,后将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的POP-Q分度、PFIQ-20评分、SF-36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观察组的出血量小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POP-Q分度、PFIQ-20评分、SF-36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值均<0.05,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普通补片悬吊在治疗女性盆腔脏器脱垂中的疗效较佳,对于改善患者的疾病及生存状态均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排便症状及肛肠动力学改变,评价POP对肛肠功能的影响。 方法收集2011年11月至2013年3月于深圳市人民医院妇科住院治疗的绝经后POP患者共计59例为研究对象,纳入POP组。选择同期在本院妇科住院治疗的绝经后非POP患者共计46例,纳入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肛管、直肠压力参数测定,以及《直肠功能障碍生活质量调查问卷》调查,评价POP对患者肛肠功能的影响。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深圳市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与患者本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两组患者年龄、孕次、产次、绝经时间及人体质量指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POP组阴道前壁脱垂Ⅱ度+Ⅲ度与Ⅳ度、子宫脱垂Ⅰ~Ⅲ度与Ⅳ度、阴道后壁脱垂Ⅰ度+Ⅱ度与Ⅲ度+Ⅳ度患者的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最小感觉容量、初始排便容量及最大阈值容量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POP组伴排便困难患者的直肠初始排便容量及最大阈值容量,均显著大于该组无排便困难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3、4.67,均为P=0.000);而其肛管静息压、最大收缩压及直肠最小感觉容量分别比较,差异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本研究对POP组与对照组患者共计发放《直肠功能障碍生活质量调查问卷》115份,最终收集有效问卷11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POP组患者的《直肠功能障碍生活质量调查问卷》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1,P=0.000)。⑤POP组患者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均分别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5、3.43,P=0.002、0.001)。POP组患者直肠最小感觉容量、初始排便容量及最大阈值容量,均分别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t=3.42、3.95、3.83,P=0.001、0.000、0.000)。 结论POP患者排便功能明显下降,生活质量低下,常伴有排便困难、排便不尽和大便失禁等症状。POP患者肛门、直肠收缩能力及感觉功能明显下降,与POP严重程度无相关性,直肠感觉功能下降与是否合并排便困难有关。  相似文献   

9.
改良盆底重建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改良盆底重建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临床效果。方法:96例盆腔脏器脱垂定量(POP-Q)分度为Ⅲ~Ⅳ度患者行改良盆底重建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以POP-Q分度为客观疗效评价指标,以阴道无肿物脱出为主观治愈指标,术后定期随访,观察疗效。结果:手术时间平均(88.6±34.2)min、术中出血量平均(80.4±71.5)ml,术后住院天数平均(4.6±1.8)天,术后随访3~2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0个月,客观治愈率93.8%(90/96),主观治愈率95.8%(92/96)。结论:改良的盆底重建术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有效术式,保留子宫同时加强盆底组织,手术简单、安全、微创,术后新发尿失禁及性交痛发生率较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盆底磁刺激治疗产后盆腔器官脱垂(PO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8月期间在长春市妇产医院就诊的60例POP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盆底肌锻炼)、观察组(盆底磁刺激+盆底肌锻炼)各30例,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进行盆底肌手测肌力分级、盆底表面肌电Glazer评估、POP-Q评分、盆腔器官脱垂影响问卷(POPIQ-7)对比。结果对照组的肌力改善有效率为16. 7%(5/30),观察组的肌力改善有效率为80. 0%(24/3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盆底肌肌力均升高,治疗后观察组盆底肌Ⅰ类、Ⅱ类肌肌力及Ⅰ类肌纤维的耐力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观察组的POP-Q评分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对照组及观察组治疗前问卷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评分均明显下降,观察组治疗后POPIQ-7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盆底磁刺激对于产后早期的轻中度POP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优于单一盆底肌锻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盆底康复训练理疗仪应用于子宫盆底脏器脱垂中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总结。方法:选取2015年7月~12月收治的80例子宫盆底脏器脱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并行优质护理;对照组给予盆底肌肉训练治疗,对比两组效果。结果:实验组盆底肌张力评分与尿失禁程度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子宫盆底脏器脱垂患者,术后给予康复训练理疗仪治疗与优质护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自身阴道粘膜、筋膜和韧带修补中重度盆腔脏器脱垂患者盆底支持结构的多部位缺陷,探讨自体组织修补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2011年10月至2014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妇幼保健院诊治的60例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法(POP-Q)诊断为子宫或膀胱脱垂Ⅲ度及以上患者行自体组织修补术,手术前后采用POP-Q、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性生活质量问卷(PISQ-12)对各项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随访55例,平均手术时间(71.63±21.02) min,术中平均出血(55.75±48.16)mL,术后中位随访时间24个月.解剖治愈率83.64%,主观治愈率89.09%;12例术前有性生活,术后性生活质量改善(t=4.71,P<0.05),PFDI-20评分显著改善(t=9.43,P<0.01);4例新发压力性尿失禁,1例复发压力性尿失禁,无脏器损伤、血肿、感染、阴道挛缩等其他并发症.结论 自体组织修补术是治疗中重度盆腔脏器脱垂的安全经济术式,近期疗效肯定,长期疗效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盆底肌肉训练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患者盆底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7年2月在青海省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女性PF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及常规体操训练。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盆底肌力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检测患者盆底功能相关指标,包括盆底肌力、盆腔器官脱垂和尿失禁情况。采用盆底功能障碍影响简易问卷(PFIQ-7)和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盆底肌力均为Ⅰ~Ⅲ级,且各级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盆底肌力等级均明显改善,其中试验组患者盆底肌力达到Ⅲ级以上的比例为82.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0%(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POP-Q分度及尿失禁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个月后,对照组与试验组POP-Q分度为0度的比例均明显增加(均P0.05),且试验组POP-Q分度为0度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后,对照组与试验组患者尿失禁评分均明显下降(均P0.05),且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PFIQ-7和PFDI-20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PFIQ-7和PFDI-20评分均明显下降(均P0.05),且试验组PFIQ-7和PFDI-20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盆底肌肉训练能明显改善PFD患者的盆底肌力、盆腔器官脱垂和尿失禁情况,同时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Prolift盆底修复系统治疗重度盆腔脏器脱垂的临床效果。方法:18例POP-Q分度为Ⅲ~Ⅳ度盆腔脏器脱垂患者应用Prolift盆底修复系统行盆底重建术,术后定期随访,以POP-Q分度及电生理技术检测阴道张力、压力和盆底肌力作为客观评价指标,以阴道无肿物脱出为主观治愈指标。结果:手术时间平均(85±48)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05±75)ml,术后住院时间平均(4.4±1.5)天,随访3~18个月,治愈率为94.4%,主观治愈率100%。结论:Prolift盆底修复系统能全面重建盆底功能,手术操作安全、微创,近期疗效确切,但远期疗效需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骶棘韧带悬吊术治疗中老年盆腔脏器脱垂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9月~2010年10月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有手术指征的盆腔脏器脱垂患者27例作为研究对象,平均病程4.3年,27例均行骶棘韧带悬吊术,于手术后2个月及术后6个月~1年内随诊2次,同时行阴道盆腔检查,客观评估手术后效果,记录术后POP~Q评分,并与术前进行比较。结果:27例患者中,23例获得完整数据,术前与术后比较客观疗效明显,POP~Q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对症治疗后均可以缓解。结论:骶棘韧带悬吊术具有手术损伤小、经济简单、手术效果确切、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中老年盆腔脏器脱垂性疾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王春晖 《医疗装备》2020,(6):153-155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训练理疗仪在子宫盆底脏器脱垂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医院2018年2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95例子宫盆底脏器脱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46例)与观察组(4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盆底肌训练,观察组实施盆底康复训练理疗仪干预,比较两组尿失禁评分、盆底肌张力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尿失禁评分及盆底肌张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康复训练理疗仪应用于子宫盆底脏器脱垂患者中,可改善患者的盆底肌张力及尿失禁情况,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对患者盆腔脏器脱垂程度、盆底肌力及性生活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江阴市妇幼保健院2023年1月至3月收治的8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患者接受盆底肌训练治疗,观察组(40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均持续治疗5周,并随访3个月。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腔脏器脱垂程度、盆底肌力及性生活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法(POP-Q)分期0期患者占比均提高,Ⅰ、Ⅱ期患者占比均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0期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Ⅰ、Ⅱ期患者占比低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手测盆底肌力、阴道收缩肌电值均提高,且观察组更高,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延长,且观察组更长;与治疗前比,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女性性功能指数量表(FSFI)各项评分均提高,且观察组更高(均P<0.05)。结论 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可显著减轻患者盆腔脏器脱垂程度,增强患者盆底肌力,提高性生活水...  相似文献   

18.
虞晴  纪丽伟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4):5454-5455
目的:评价同期手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合并盆腔脏器膨出(POP)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同期手术治疗SUI合并POP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9例以SUI为主诉症状,均合并阴道前壁膨出;7例以阴道脱出物为主诉症状,SUI为Ⅱ-Ⅲ型,盆腔脏器脱垂POP-Q﹙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法﹚分期Ⅱ-Ⅲ期。手术方法为抗尿失禁术,采用TVT-O﹙经闭孔无张力阴道吊带术﹚术、盆底修补术包括阴道前(后)壁修补术、Prolift前片及全片植入。结果:术后随访6~30个月,全部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无盆底膨出复发,无尿失禁复发,1例术后出现尿潴留,1例术后3月出现前壁网片侵蚀,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结论:手术同期治疗POP与SUI可以取得满意而稳定的临床疗效,并发症无明显增加,复发率低,但应注意术前严格的尿动力学检测及对患者病情的整体评价,以确定个体化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用于盆底脏器脱垂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128例Ⅰ、Ⅱ度女性盆底器官脱垂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组和锻炼组,电刺激组在医师指导下进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锻炼盆底肌肉治疗,锻炼组自行采用盆底肌锻炼进行单纯的盆底肌锻炼.结果 治疗后POP-Q分度减少1个以上级别、盆底肌力为Ⅲ级及Ⅳ级、性交痛、盆底脱垂症...  相似文献   

20.
刘希云  王剑  刘青 《中国妇幼保健》2020,(6):1168-1169,F0004
女性盆腔脏器脱垂(POP)是指由于女性盆底支持结构力量薄弱,导致盆腔内脏器位置向下移位,进而导致功能异常的一类多病因的复杂性疾病。POP伴随着邻近器官的功能紊乱,如漏尿、排便紊乱、性生活障碍等,对女性的生活质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与2010年相比,2050年因POP行盆底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将会从17万增加至25万⑴。除了已知的环境因素,遗传性因素引起的脱垂现象越来越严重囚。研究表明,具有POP家族史的女性更容易发生脱垂⑶。Kim等⑷分别对185例POP患者和155例非POP患者进行PARP-1 Val762Ala(rsl 136410)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的比较,发现PARP-1 Vai762Ala多态性降低了POP发生的风险。这表明遗传因素在POP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近年来一些候选基因和基因组广泛关联研究(GWAS)已经确定了单核昔酸多态性(SNPs)与POP相关,但具体的遗传因素及相关机制并未完全明确。女性盆底是由肌肉和筋膜组成,盆底肌肉群、筋膜、韧带及其神经构成了复杂的盆底支持系统,通过相互作用和支持,承托和保持子宫、膀胱和直肠等盆腔脏器的正常位置。其中,韧带和筋膜主要由细胞外基质(ECM)组成,后者由蛋白多糖和糖蛋白的基质物质与皿型、I型胶原蛋白以及弹性蛋白组成,在特殊情况下赋予阴道特殊的顺应性和弹性。目前,国内外关于POP易感基因的研究点主要集中在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的生物合成、细胞外基质代谢过程所涉及的相关基因及其基因多态性上。易感基因主要包括胶原蛋白相关基因、弹性蛋白相关基因、基质金属蛋白酶相关基因和性激素相关基因。因此,本研究就近年来基因多态性与POP的关联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从分子水平进一步探讨盆腔脏器脱垂的病因学机制,为临床上预防、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