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肱骨远端冠状面和矢状面双平面截骨矫形并外侧解剖锁定板固定治疗成人肘内翻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2 年 4 月—2014 年 9 月采用肱骨远端冠状面和矢状面双平面截骨并外侧解剖锁定板固定治疗的 6 例成人肘内翻并肘关节屈曲受限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 3 例,女 3 例;年龄 18~35 岁,平均 22.2 岁。均有明确儿童期肘关节骨折病史,受伤年龄为 2~13 岁,平均 6.5 岁。入院检查 6 例患者均无神经损伤、肘关节屈伸力量异常和不稳定等并发症。术前肘关节屈曲活动度(107.50±5.24)°,伸直活动度(–12.17±3.48)°;患侧提携角为(–19.50±4.46)°,健侧提携角为(11.50±2.67)°;患侧肱骨相对健侧短缩(0.42±0.38)cm。术后随访测量肘关节屈伸活动度、提携角、双侧肱骨短缩,采用去除双肘屈伸活动度对比的改良 Laupattarakasem 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6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9~27 个月,平均 20.8 个月。随访期间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骨折端均于术后 3 个月内获得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曲活动度为(124.17±5.85)°,伸直活动度为(0.83±2.04)°,提携角为(12.00±4.19)°,肱骨短缩为(1.88±0.45)cm,均较术前显著改善(t=–6.742,P=0.001;t=–11.068,P=0.000;t=–20.400,P =0.000;t=–13.914,P=0.000)。按照改良 Laupattarakasem 标准评价,优 1 例,良 4 例,可 1 例,优良率 83.3%。 结论采用双平面截骨矫形可有效矫正肘内翻畸形并改善屈曲活动度,外侧解剖锁定板固定可满足术后早期活动的稳定要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像存储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用于青少年肘内翻畸形肱骨外侧楔形截骨矫形术前设计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 2014 年 7 月—2016 年 7 月收治的 16 例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畸形青少年患者临床资料,术前均采用 PACS 测量健侧提携角、患侧内翻角,计算截骨角度以及长度,并指导术中操作。男 10 例,女 6 例;年龄 10~17 岁,平均 11.4 岁。病程 2~10 年,平均 5.6 年。术前 X 线片示肱骨髁上骨折均已愈合,其中 9 例伴内旋畸形;患侧内翻角为 19.5°~33.5°。术后定期复查 X 线片,观察骨折愈合及肘内翻畸形矫正情况;采用 Mayo 评分评价肘关节功能,测量肘关节活动度。结果术中实际截骨角度及长度与术前设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 2~8 d,平均 4.5 d。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及尺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16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18 个月,平均 14 个月。X 线片复查示截骨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 2~7 个月,平均 2.5 个月。截骨愈合后于 8~14 个月取出内固定物,平均 12.0 个月。X 线片测量示术后 1 d 患侧提携角恢复至(10.3±2.0)°,与术前健侧(10.6±1.5)°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80,P=0.637);术后 1 年患侧提携角为(9.8±2.6)°,与同期健侧(10.4±1.6)°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89,P=0.438)。术后 1 年,患侧肘关节活动范围达屈(131.6±8.4)°、伸(6.4±2.6)°,健侧肘关节分别为(134.2±6.3)°、(5.9±2.2)°,健患侧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143,P=0.262;t=0.587,P=0.561);肘关节功能按 Mayo 评分评定:优 9 例、良 6 例、可 1 例,优良率为 93.7%。 结论青少年肘内翻畸形外侧楔形截骨矫形术前采用 PACS 设计截骨角度及长度,能指导手术操作,使截骨更精确、简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体式 3D 打印个性化导板(patient-specific instrumentation,PSI)应用于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medial open-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MOWHTO)的准确性及其治疗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9 年 8 月—2020 年 8 月采用分体式 3D 打印 PSI 辅助 MOWHTO 治疗的 14 例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男 5 例,女 9 例;年龄 43~68 岁,平均 61 岁。病程 1~16 年,平均 4.7 年。术前膝骨关节炎 Kellgren-Lawrence 分级:Ⅰ级 2 例、Ⅱ级 6 例、Ⅲ级 6 例。术前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为(59.1±4.9)分。根据术后影像学资料测量下肢负重线比率(weight bearing line ratio,WBL)、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HKA)、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 angle,PTSA)及实际矫正角度,并与术前测量值及设计目标值进行比较,评价该导板辅助手术的精确度;分别于术后 3、6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 HSS 评分评估患者膝关节功能。结果1 例患者术后 2 周出现切口渗液,经对症治疗后好转;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4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7~19 个月,平均 14.8 个月,未出现神经损伤、合页骨折、钢板螺钉断裂及松动等并发症,随访期间 X 线片示 WBL 基本维持在术后水平。患者术后测量 WBL、HKA、MPTA、PTSA 均在满意范围内,术后 WBL、HKA、MPTA 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PTSA 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WBL、HKA、MPTA、矫正角度与术前设计目标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3、6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 HSS 评分分别为(69.2±4.7)、(77.7±4.3)、(88.1±5.4)分,均较术前提高,手术前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患者,在 MOWHTO 中应用分体式 3D 打印 PSI 可辅助术者精准截骨矫形,获得良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7,31(10):1195
目的探讨 3-D 打印技术在青少年胫骨远端骨折累及骺板损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 2014 年 1 月—2015 年 12 月采用 3-D 打印技术行手术治疗的 16 例胫骨远端骨折累及骺板损伤患儿临床资料。男 12 例,女 4 例;年龄 9~14 岁,平均 12.8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9 例,重物砸伤 3 例,运动伤 4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3~92 h,平均 25.8 h。累及骺板的骨折按 Salter-Harris 进行分型:Ⅱ 型 11 例、Ⅲ 型 4 例、Ⅵ 型 1 例。术前对患肢行薄层 CT 扫描,应用 Mimics14.0 医学软件进行设计,并使用 3-D 打印机打印出 1∶1 骨折模型;在骨折模型上模拟手术复位操作并选择合适大小的接骨板、克氏针、空心螺钉,设计完整的手术入路、手术方式、选择内固定物,根据术前设计方案进行实际手术。结果手术时间 40~68 min,平均 59.1 min;术中出血量 5~102 mL,平均 35 mL;术中透视次数 2~6 次,平均 2.8 次。16 例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24 个月,平均 15 个月。其中 15 例患儿骨折达解剖复位,1 例骨折未解剖复位,断端移位<1 mm。术后患儿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 2~4 个月,平均 2.6 个月。均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骨骺早闭、踝关节面倾斜或不平发生,未并发骨髓炎,无踝关节内外翻畸形、关节僵直、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术后 12 个月行患肢踝关节功能 Helfet 评分,获优 15 例,良 1 例。患侧内外翻成角为(6.56±2.48)°,生长长度为(4.44±2.31)mm,与健侧[(6.50±1.51)°、(4.69±1.08)m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86,P=0.932;t=0.392,P=0.697)。 结论3-D 打印技术作为辅助技术,对改善胫骨远端骨折累及骺板损伤手术效果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 3D 打印导航模板辅助 Ludloff 截骨矫形术治疗中重度ル外翻的疗效及优势。方法将 2013 年 4 月—2015 年 2 月拟行 Ludloff 截骨矫形术治疗且符合选择标准的 28 例(28 足)中重度ル外翻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n=14):A 组为采用 3D 打印导航模板辅助截骨手术,B 组为传统截骨手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患足侧别和ル外翻分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评价患足功能;根据 X 线片测量ル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以及第 1 跖骨长度短缩程度。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8~40 个月,平均 26.4 个月。A 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少于 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 组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的 HVA、IMA 和 AOFAS 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 组间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 HVA、IMA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A、B 组间 AOFAS 评分及第 1 跖骨长度短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除 B 组 1 例发生转移性跖骨痛外,A、B 组均无相关并发症发生。 结论采用 3D 打印导航模板辅助 Ludloff 截骨矫形术,可以达到术前准确制定手术计划、术中实施精准截骨的目的,是治疗中重度ル外翻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于膝关节 CT 及下肢全长 X 线片设计的股骨远端截骨导板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以 2016 年 7 月—2017 年 2 月拟行初次 TKA 的 20 例膝关节重度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 9 例,女 11 例;年龄 53~84 岁,平均 69.4 岁。体质量指数 22.1~31.0 kg/m2,平均 24.8 kg/m2。术前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为(103.0±19.4)°、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5.4±1.3)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为(58.1±11.3)分。术前基于下肢全长正侧位 X 线片及膝关节 CT 构建膝关节三维模型,设计并制作股骨远端截骨导板,模拟手术确定股骨远端截骨厚度。比较术前设计以及术中实际股骨远端内、外侧髁截骨厚度。记录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计算隐性失血量;术后 3 个月行膝关节 ROM、VAS 评分、HSS 评分评估临床疗效;通过比较术前及术后 1 周的股骨外翻角(femoral mechanical-anatomical angle,FMAA)、股骨远端解剖外侧角(anatomical 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aLDFA)、股骨机械轴与胫骨机械轴夹角(mechanical femoral tibial angle,mFTA)、股骨远端屈曲角(distal femoral flexion angle,DFFA)、股骨假体屈曲角(femoral prosthesis flexion angle,FPFA)、股骨假体外侧角(anatomical lateral femoral component angle,aLFC)、前翼与股骨前方皮质线夹角(α 角),评估股骨远端假体冠状面及矢状面位置。 结果于股骨远端截骨导板辅助下 TKA 均顺利完成;术前设计股骨远端内、外侧髁截骨厚度与术中实际截骨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随访 3 个月。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关节周围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除 1 例患者未行氨甲环酸治疗外,其余 19 例患者术中失血量为 30 ~150 mL,平均 73.2 mL;术后引流量为 20~500 mL,平均 154.5 mL;隐性失血量为 169.2~1 400.0 mL,平均 643.8 mL。术后 3 个月 ROM 为(111.5±11.5)°,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62,P=0.065);VAS 评分为(2.4±0.9)分、HSS 评分为(88.2±7.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248,P=0.000;t=–11.442,P=0.000)。X 线片复查示术后 mFTA 与术前测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DFA、FMAA、DFFA 与术前测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PFA、aLFC、α 角与术前规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基于膝关节 CT 及下肢全长 X 线片制备的股骨远端截骨导板辅助 TKA 能实现精确截骨,改善下肢冠状面和矢状面力线,减少手术失血量,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化骨科技术和 Ilizarov 环形外固定架辅助胫骨成角短缩畸形精准矫形的效果。方法2012 年 6 月—2016 年 8 月收治胫骨成角伴短缩畸形患者 26 例,其中男 12 例,女 14 例;年龄 1~19 岁,平均 16.5 岁。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患者 6 例,胫骨、股骨纤维结构不良 1 例,小儿麻痹后遗症导致肢体短缩畸形 3 例,骨折畸形愈合 16 例。术前患侧肢体短缩 1.5~9.5 cm,平均 6.2 cm。采取数字化骨科技术分析患肢三维空间存在的畸形,模拟截骨矫形和延长的手术过程,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3D 打印个性化辅助截骨矫形导航模板,借助外固定架辅助胫骨延长。术后定期复查 X 线片,随访观察新生骨塑形情况、肢体延长长度、下肢力线、成角畸形有无复发。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4~48 个月,平均 18.8 个月。1 例发生针孔浅表感染,经清洁换药和口服抗生素治疗后愈合。无骨不连、足部马蹄状畸形、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 1 周复查 X 线片示胫骨畸形完全矫正,下肢负重力线恢复正常。所有患者按照术前计划完成骨延长长度,牵移骨痂矿化时间为 12~20 周,平均 11.6 周;外固定架拆除时间为 18~26 周,平均 14.9 周;愈合指数为 21~78 d/cm,平均 63.4 d/cm。延长过程中 1 例患儿膝关节屈曲活动较健侧减少 15°,经理疗锻炼后好转,并完成肢体延长达到预期矫正效果。结论采用三维数字化技术辅助胫骨畸形实施精准矫形,借助外固定架辅助矫形术后肢体延长,可获得较好疗效,保证了手术的安全性、微创性和精准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 Scarf 截骨及 Akin 截骨联合软组织手术治疗轻中度跖内收型ル外翻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3 年 2 月—2015 年 5 月采用 Scarf 截骨及 Akin 截骨联合软组织手术治疗的 30 例(48 足)轻中度跖内收型ル外翻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 2 例(2 足),女 28 例(46 足);年龄 18~50 岁,平均 29.4 岁。病程 3~12 年,平均 6.1 年。结合 Sgarlato 测量法测量跖内收以及 Yu 等的分类标准评估跖内收程度,轻度 20 足,中度 28 足。术前 X 线片测量示,ル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为(39.4±5.6)°,第 1、2 跖骨间夹角(first-second intermetatarsal angle,1-2IMA)为(15.2±3.5)°,跖内收角(metatarsus adductus angle,MAA)为(21.2±3.7)°。术前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为(51.7±10.0)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4.9±2.7)分。术后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记录截骨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摄 X 线片测量 HVA、1-2IMA、MAA,记录 AOFAS 评分和 VAS 评分,并与术前比较;并采用 Roles - Maudsley 评分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患者术后切口均 Ⅰ 期愈合。30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24~27 个月,平均 26.4 个月。3 例(4 足)出现转移性跖痛,予以矫形鞋垫治疗后疼痛消失。截骨均愈合,愈合时间 2~4 个月,平均 2.7 个月。末次随访时 HVA 为(13.2±3.1)°,1-2IMA 为(5.1±2.3)°,均较术前显著改善(t=14.606,P=0.000;t=22.356,P=0.000);MAA 为(21.0±3.4)°,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89,P=0.434)。AOFAS 评分和 VAS 评分分别为(91.8±7.5)、(1.1±1.0)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t=13.787,P=0.000;t=14.781,P=0.000)。满意度调查显示,患者非常满意及满意 28 例(93.3%),不满意 2 例(6.7%)。 结论Scarf 截骨及 Akin 截骨联合软组织手术治疗轻中度跖内收型ル外翻短期疗效满意,且无需对跖内收畸形进行矫正。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open 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OWHTO)的临床应用及研究现状。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从 OWHTO 临床应用、疗效与并发症、技术对比及手术技巧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OWHTO 是治疗由于膝关节内翻导致的轻中度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该方法通过截骨矫形将下肢力线调整至无病变的外侧间室,延缓膝关节内侧间室的损伤进程,推迟甚至避免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OWHTO 具有手术切口小、动态调整下肢力线、精确矫正畸形、术后康复迅速的优势。结论随着手术器械及手术技术的发展,OWHTO 再次广泛用于临床。OWHTO 技术可解决骨关节炎的疼痛症状,矫正胫骨内翻畸形并重建下肢力线,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陈旧性距骨颈骨折足内侧柱短缩畸形截骨矫正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2 年 6 月—2017 年 5 月收治的 10 例陈旧性距骨颈骨折足内侧柱短缩畸形患者临床资料。男 7 例,女 3 例;年龄 21~67 岁,平均 45.8 岁。骨折至畸形矫正手术时间为 9~60 个月,平均 20.9 个月。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7.1±1.2)分、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为(48.5±12.3)分,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分为(46.7±10.5)分。10 例行距骨颈内侧撑开截骨植骨内固定术,其中 2 例联合距下关节融合及跟腱松解延长术,2 例联合跟骨截骨外移术,2 例联合跟腱松解延长术。结果术后切口均 Ⅰ 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3~72 个月,平均 38.0 个月。末次随访时,X 线片测量第 1 跖骨长轴与距骨长轴夹角从术前的(−9.6±4.5)° 增加至(1.3±2.7)°,跟骨长轴与胫骨长轴夹角从术前(−12.0±7.4)° 增加至(−1.5±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717,P=0.000;t=5.711,P=0.000)。VAS 评分为(1.6±1.0)分,AOFAS 评分为(88.3±5.4)分,SF-36 评分为(85.4±9.2)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t=13.703,P=0.000;t=14.883,P=0.000;t=16.919,P=0.000)。X 线片及 CT 复查示术后 2~4 个月距骨及跟骨截骨矫形部位骨性连接。 结论对于陈旧性距骨颈骨折足内侧柱短缩畸形患者,如距骨周围关节软骨形态良好宜行解剖复位重建,以尽量保留足部功能,采用距骨颈内侧撑开截骨治疗可获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 3D 打印技术制备的个体化经髂嵴植钉导板在骨盆外固定架深部植钉中的应用。方法2017 年 5 月—2018 年 2 月,收治 5 例骨盆骨折患者。男 1 例,女 4 例;年龄 29~68 岁,平均 52 岁。骨盆骨折 Tile 分型 B 型 3 例,C 型 2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6~14 d,平均 9 d。依据术前 CT 扫描数据三维重建骨盆,并设计个体化经髂嵴植钉导板,利用 3D 打印技术制备骨盆模型及导板;术前模拟植钉过程后,术中在个体化经髂嵴植钉导板辅助下植入外固定钉。术后复查 CT,依据手术前后三维图像,测量实际钉道和规划钉道起始端与髂前上棘骨性凸起顶部的距离,分别在横断面和冠状面上测量规划钉道和实际钉道的内倾角及尾倾角。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应用个体化经髂嵴植钉导板辅助成功植钉,共植入 20 枚外固定钉,均为单次植入。X 线片和 CT 检查显示所有外固定钉位置良好,植入长度 70.13~100.53 mm,平均 83.16 mm。拟合后的三维重建图像显示所有外固定钉的进钉点、钉道方向均与术前规划一致。和规划钉道比较,实际钉道与髂前上棘的距离、内倾角、尾倾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 3 个月,所有外固定钉均未发生松动、断裂;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浅表和深部组织感染,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对治疗过程满意,髋、膝关节活动度正常,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 0~3 分,平均 0.5 分。 结论个体化经髂嵴植钉导板辅助植钉技术是对传统经髂嵴植钉技术的改良,可提高外固定钉植入精确度和有效延长钉道长度,使患者术后迅速获得骨盆力学稳定性、降低钉道相关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 Ilizarov 技术修复创伤后桡骨远端畸形伴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2 年 1 月—2016 年 12 月,应用 Ilizarov 技术治疗 9 例创伤后桡骨远端畸形伴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 7 例,女 2 例;年龄 11~46 岁,平均 25.6 岁。其中 4 例桡侧棒球手畸形并大段骨缺损,4 例桡骨远端短缩桡偏畸形,1 例桡骨远端短缩并尺桡骨桡偏弯曲旋前畸形,均伴有下尺桡关节背侧脱位。受伤至此次手术时间为 6 个月~6.2 年,平均 1.5 年。骨缺损长度(桡骨短缩畸形骨缺损按短缩计算)1.4~6.8 cm,平均 3.6 cm。彻底清创后以 Ilizarov 环式外固定架固定,术后 7 d 以 0.8~1 mm/d 速度进行骨搬移或骨延长,分 4 次完成,缓慢矫正畸形并修复骨缺损;并根据术前测量掌倾角及尺偏角的丢失,在搬移或延长过程中逐渐调整桡骨远端关节面位置,以尽量恢复掌倾角及尺偏角。结果所有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渗液、破溃等现象。9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5~36 个月,平均 23 个月。桡骨骨缺损全部愈合,远端畸形矫正,愈合时间 92.4~138.6 d,平均 104.7 d;外固定指数 32.6~51.1 d/cm,平均 40.2 d/cm。外固定拆除术后 2 个月腕关节屈曲(42.6±3.1)°、背伸(48.5±4.7)°,掌倾角(11.5±1.3)°,尺偏角(21.2±3.7)°;肘关节屈曲(128.2±6.4)°、背伸(3.2±2.1)°;前臂旋前(71.5±4.3)°、旋后(38.2±6.5)°;腕、肘关节背伸及前臂旋后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按 Gartland-Werley 标准评定腕关节功能,获优 3 例,良 5 例,可 1 例。4 例出现针孔感染,抗炎换药或更换针后治愈。3 例骨对接处未愈合,行植骨愈合;4 例桡骨力线偏移,换针调整后畸形矫正。 结论Ilizarov 技术能同期矫正创伤后桡骨远端畸形并修复骨缺损,是治疗此类疾病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患者中使用3D打印截骨导板与个性化假体进行保膝治疗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9月—2018年10月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与个性化假体进行保留关节面的肿瘤切除重建术治疗的12例膝关节周围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5例;发病年龄7~59岁,中位年龄44.5岁。骨肉瘤11例、纤维肉瘤1例,均为Enneking ⅡB期。肿瘤与关节面距离为5.5~8.2 cm,平均6.94 cm。术后观察患者切口愈合、肿瘤复发、有无假体周围骨折及无菌性松动等情况,使用美国肌肉骨骼肿瘤学会(MSTS)评分进行功能评价,并测定膝关节屈曲活动度。结果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1~66个月,平均54.5个月。截骨长度为14~26 cm,平均22.08 cm。除2例患者出现切口浅表感染,未发生累及假体的深部感染,无患者因假体感染行翻修手术。随访期间2例发生局部复发,3例发生远处转移,患者总无病生存率为58.3%。2例患者因肺转移死亡,患者总生存率为83.3%。1例患者因局部复发截肢,1例假体断裂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翻修;随访期间未发生假体无菌性松动及假体周围骨折,总假体生存率为83.3%。末次随访时10例患者获得了满意膝关节屈曲活动度,达95°~125°,平均110°;2例患儿因疼痛无法配合早期康复治疗,膝关节屈曲活动度恢复不理想,分别为50° 和75°。所有患者均获得了可接受的下肢功能,MSTS评分为26~30分,平均28分;患者均可不拄拐独立行走。结论3D打印截骨导板与个性化假体治疗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可以保留关节面,患者可获得良好肢体功能,减少假体无菌性松动风险,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截石位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 2015 年 1 月—2018 年 5 月 78 例采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胫骨干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 33 例采用截石位(试验组),45 例采用传统平卧位(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受伤至入院时间、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部位及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切开复位例数以及术后切口感染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 Harris 评分评价疗效。 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试验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及切开复位例数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试验组 1 例(3.03%)、对照组 3 例(6.67%)发生切口感染,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139,P=0.045)。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X 线片复查显示两组骨折均愈合,试验组骨折愈合时间为(5.30±1.33)个月,对照组为(5.98±1.80)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15,P=0.073)。两组术前及术后 3、6、12 个月 VAS 评分以及膝关节、踝关节 Harris 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3 d 试验组 VA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膝关节、踝关节 Harris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时,采用截石位有利于骨折复位操作,具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透视次数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一种三维捆扎复位技术,探讨其用于髌骨骨折治疗的疗效。方法将 2015 年 1 月—6 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 32 例髌骨骨折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巾钳复位组(对照组)和三维捆扎复位组(试验组),每组 16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损伤侧别、致伤原因、骨折类型以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 结果术后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0~14 个月,平均 12.4 个月。试验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212,P=0.000;t=6.585,P=0.000)。X 线片复查示,两组骨折均顺利愈合,均未出现骨不连、感染和断钉等并发症。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73,P=0.058)。术后 6 个月试验组膝关节 HSS 评分为(91.6±3.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4±5.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5,P=0.004)。 结论与传统巾钳复位技术相比,三维捆扎复位技术治疗髌骨骨折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时间,在不影响骨折愈合情况下,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跖骨榫卯形截骨短缩术在儿童巨趾畸形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7例(18足27趾)巨趾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12足18趾),女5例(6足9趾);年龄1~13岁,中位年龄5岁。累及单列趾1足,2列趾9足,3列趾3足,4列趾3足,5列趾2足。术前5例出现跛行,1例双足巨趾行走受限,均无明显疼痛。X线片示受累趾骨增粗、增长18足;远节畸形较近节严重13足,二者相近5足。均采用跖骨榫卯形截骨短缩术矫正巨趾。短缩单节跖骨10例,2节跖骨7例,3节跖骨1例。跖骨短缩长度0.7~2.5 cm,平均1.2 cm。术后观察患儿短缩跖骨骨折愈合情况,并记录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7例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2个月,平均14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27趾截骨端均获临床愈合,愈合时间4~8周。未发生骨不连、骨折移位及畸形愈合,无骺板早闭及针道感染发生。结论跖骨榫卯形截骨短缩术是一种良好的截骨方式,在短缩跖骨的同时提高截骨端稳定性,增大截骨端接触面,利于截骨端愈合,适用于巨趾截骨短缩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 3D 打印导板辅助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5 年 5 月—2016 年 6 月采用 3D 打印导板辅助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 10 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 7 例,女 3 例;年龄 20~58 岁,平均 37.5 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 5 例,重物压伤 1 例,交通事故伤 4 例。伤后至入院时间 1~5 h,平均 3.1 h。骶骨骨折 6 例,右侧骶髂关节脱位 1 例,髂骨骨折 3 例;10 例均有耻骨上下支骨折,左侧 3 例(其中 2 例耻骨上支骨折邻近耻骨联合),右侧 2 例,双侧 5 例。骨折 Tile 分型:B2 型 4 例,B3 型 1 例,C1 型 4 例,C2 型 1 例。术后根据 Matta 评分标准进行影像学评估,根据 CT 三维重建评估骶髂螺钉和耻骨上支螺钉位置,按照 Majeed 功能评分进行功能评估。结果患者平均每枚螺钉植入时间为 30 min,平均每枚螺钉切口失血量为 50 mL。每枚骶髂螺钉植入透视时间为 24~96 s,平均 62 s;每枚耻骨上支螺钉植入透视时间为 42~80 s,平均 63.2 s。住院时间 17~90 d,平均 43.7 d。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22 个月,平均 15.6 个月。术后 1 d 根据 Matta 评分标准评定获优 8 例,良 2 例;CT 三维重建示 9 枚骶髂螺钉位置均为Ⅰ类,13 枚耻骨上支螺钉位置均为 0 级。随访期间均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螺钉退出、断裂,继发性骨折移位等并发症。术后 6 个月 X 线片示骨折均已愈合。术后 1 年根据 Majeed 功能评分评价功能,获优 9 例,良 1 例。末次随访时,合并左侧 L5 神经根损伤的 Tile C2 型患者 L5 神经根功能恢复正常。 结论3D 打印导板辅助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有助于精确植入螺钉、降低血管神经损伤风险,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一种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 3D 打印技术辅助股骨远端截骨术(distal femoral osteotomy,DFO)治疗膝外翻畸形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 年 1 月—2016 年 1 月,收治膝外翻畸形骨关节炎患者 12 例(15 膝)。男 5 例,女 7 例;年龄 30~60 岁,平均 43.8 岁。病程 1~12 年,平均 6.6 年。单膝 9 例,双膝 3 例。骨关节炎 Koshino 分级:Ⅰ级 1 例(1 膝),Ⅱ级 7 例(9 膝),Ⅲ级 4 例(5 膝)。摄双下肢全长 X 线片,测量股胫角(femorotibial angle,FTA)为(160.40±2.69)°,远端股骨外侧角(anatomical 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aLDFA)为(64.20±2.11)°。术前于 Mimics 软件设计截骨模块并 3D 打印,术中通过截骨模块确定最佳截骨方位进行截骨,最后行钢板及螺钉内固定。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18 个月,平均 12.2 个月。术后 6 个月膝关节 HSS 评分为(89.07±2.49)分,较术前(65.27±1.49)分显著提高(t=–28.31,P=0.00);获优 10 膝、良 4 膝、可 1 膝,优良率为 93.3%。X 线片复查示,患者截骨处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 2.9~4.8 个月,平均 3.3 个月;1 例(1 膝)出现骨延迟愈合。术后 6 个月测量 FTA 为(174.00±1.41)°,aLDFA 为(81.87±1.06)°,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26,P=0.00;t=–25.19,P=0.00);下肢力线位置测量显示内侧胫骨平台占整个胫骨平台百分比为 49.78%±0.59%,与术中测量的 49.82%±0.7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4,P=0.89)。 结论DFO 治疗膝外翻畸形骨关节炎时,3D 打印截骨模块可辅助术中股骨远端精确截骨,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组织工程软骨行鼻再造术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2014 年 3 月—2015 年 10 月,收治 5 例拟行鼻再造术患者。其中,1 例 4 岁患儿为先天性鼻畸形;其余 4 例成年患者为外伤所致鼻部亚单位缺损,男 3 例,女 1 例;年龄 24~33 岁,平均 28.5 岁。以鼻中隔软骨(儿童)或耳甲腔软骨(成人)来源的种子细胞与聚羟基乙酸-聚乳酸支架复合培养,在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1 例患儿一期行鼻部畸形矫正术、硅胶假体植入术,二期取出假体同时植入组织工程软骨;其余 4 例成年患者均采用额部皮瓣扩张法行鼻再造。鼻再造术后患者行 1~4 次鼻修整术;术中对植入的组织工程软骨进行观察,其中 2 例取材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 3 例患者出现低热;额部扩张皮瓣均成活,切口均 Ⅰ 期愈合,无感染、明显排斥反应、组织工程软骨外露等并发症发生。额部供区切口均 Ⅰ 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9~74 个月,平均 54.8 个月。随访期间患者鼻部无明显不适,通气功能良好,对鼻部外形基本满意。组织工程软骨组织学观察示术后早期 1 例有软骨存在;术后远期 1 例呈纤维结缔组织表现,另 1 例仍有软骨存留。结论临床应用初步表明使用组织工程软骨行鼻再造安全,但其有效性仍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采用 Ilizarov 技术行近节指骨与掌骨双截骨延长治疗拇指缺损的疗效。方法2017 年 2 月—2019 年 6 月收治 6 例(6 指)创伤性拇指缺损患者,均采用 Ilizarov 技术行近节指骨与掌骨双截骨延长。男 5 例,女 1 例;年龄 28~57 岁,平均 41.5 岁。左侧 3 例,右侧 3 例。伤后均急诊入院行拇指截指残端修整缝合术,截指平面分别为近节指骨远端 4 例、指骨间关节 2 例。受伤至该次延长术时间为 20~245 d,中位数 34.5 d。微创截骨并安置半环式外固定延长器,于术后第 5 天开始延长,近节指骨与掌骨每天同时分别延长 0.5 mm,每 12 小时延长 1 次。待拇指延长至健侧拇指远节指骨中段时停止,达骨愈合后拆除延长器。结果6 例患者延长时间 14~23 d,平均 18.8 d;截骨完全愈合时间 91~147 d,平均 120.2 d;近节指骨与掌骨总延长长度 1.40~2.25 cm,平均 1.86 cm;愈合指数 51.0~72.2 d/cm,平均 64.9 d/cm。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5~12 个月,平均 8.2 个月。末次随访时,拇指两点辨别觉为 5.3~8.5 mm,平均 6.98 mm。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分为 10~14 分,平均 12.5 分;其中优 4 例、良 2 例,优良率 100%。患者对手部功能和外观均满意,根据上肢功能评定表(Quick-DASH)评分为 2.3~9.1 分,平均 6.1 分。结论采用 Ilizarov 技术行近节指骨与掌骨双截骨延长是一种治疗拇指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